環境綜合整治論文

時間:2022-07-24 03:50:00

導語:環境綜合整治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環境綜合整治論文

摘要:中山陵園風景區環境綜合整治是南京紫金山自中山陵建陵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整治工程,是南京市委、市政府建設“綠色南京”、“人文南京”的重要手筆。自2004年2月啟動以來,歷時4年耗資40億,完成了“一環兩片”等的拆遷、綠化與建設,取得了圓滿成功。整治完成后,景區面貌全然一新,人們生活質量得到改善,紫金山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南京城市“人文綠都”生態品質得到凸顯。景區管理水平顯著提高,各項事業邁入良性發展軌道,為進一步建設生態文明夯實了基礎。

關鍵詞:中山陵;環境綜合整治;生態建設;人文綠都;景區發展

2004年2月,南京市委、市政府做出決定,用4年的時間,對中山陵進行一次全面徹底的整治,進一步改善風景區的面貌,改善城市的環境。它使鐘山風景區迎來了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生態修復,也為風景區進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加強自然和文化遺產資源保護,優化景區服務和環境質量,使景區各項事業邁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良性軌道提供了契機。實施中山陵園風景區環境綜合整治,是建設“綠色南京”、“人文南京”的重要舉措,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增強城市綜合競爭力的重要手段,也是黨和政府營造良好人居環境為民辦實事的重要體現。

一、緣起與背景

中山陵園風景區地處南京市中心,占地31平方公里,是首批“國家5A級旅游景區”,是南京的城中之山、城中之林、城中之園,被市民認作南京城的“氧吧”、“綠肺”。中山陵園風景區是城市森林的典范,紫金山茂密的森林對南京市區的空氣凈化、滯塵吸收、噪聲減弱、氣候調節、環境美化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據測算,風景區一年能吸收二氧化碳440萬噸;釋放氧氣380萬噸,年生態效益可達13.1億元,城市“綠肺”作用明顯。

紫金山總體綠色生態資源較好,各類植物資源豐富,是落葉闊葉林與常綠闊葉林混合生長地區,各類喬木、灌木、藤木、草本共有113科600多種。花木資源豐富,四季如花。最具有特色的是梅花和桂花,現有梅花品種350多種,桂花38個品種萬余株。動物資源豐富,擁有大量的野生動物和鳥類,昆蟲200多種,蝶類76種,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中華虎鳳蝶的重要分布區。風景區的森林資源保護與生態環境建設對保障南京經濟發展、改善南京城市面貌、維系城市生態平衡意義深遠。

風景區不僅自然風光秀麗,而且人文景觀豐富,在松柏參天、峰巒巍峨、綠海茫茫的山水之間掩映著各類文物古跡、遺址200多處,其中世界遺產1處,國家文物級保護單位8處,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處,盛名享譽世界,每年接待游客數百萬人次。

然而,在綜合整治前,景區中也存在著許多令人難以想象的不和諧現象。由于歷史遺留等多方面原因,景區內一度駐扎著13個自然村莊、100余家大小單位,部分土地被蠶食、衛生環境差,住房成套率低,滿目瘡傷,建筑凌亂。尤其是風景區外緣與城市結合區域,幾乎家家住戶都有房屋租住給外來人員,違章搭建屢禁不止,居住環境擁擠不堪,臟亂差等現象十分嚴重,社會各界反應強烈。盡管有關部門多次采取措施,加強整頓,仍得不到根本解決。這些不和諧現象嚴重影響到紫金山與南京市的生態安全,影響到風景區自身的健康發展與南京整體優良的城市化進程。

按照南京市第十一次黨代會確定的“通過五年或更長一段時間,努力把南京建設成為充滿經濟活力、富有文化特色、人居環境優良的現代化中心城市”的目標,以及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設“綠色南京”和“文化南京”的基本思路,中山陵園風景區的環境保護與建設巧遇南京大規模進行老城環境整治的契機。2004年初,中山陵園風景區作為南京老城綜合整治的重要組成部分,被明確定為當年“兩河、兩帶、三區、四點、五片”之中的三大重點整治區域之一。2004年2月,南京市委、市政府做出決定,用4年的時間,投資近20億元對中山陵進行一次全面徹底的整治,進一步改善風景區的面貌,改善城市的環境。自此,鐘山風景區迎來了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生態修復。

二、實施步驟與概況

根據市委、市政府的指示,中山陵園風景區環境綜合整治的范圍包括:寧杭公路以北、環陵路以西、寧棲路以南、太平門沿城墻至中山門以東圍合區域,共3l平方公里。主要內容如下:一是實施拆遷工程。對景區內l3個自然村,9個居民片和19家工企單位實施拆遷。二是實施退耕還林、拆建還綠工程。對7500畝原有耕田和建筑用地進行綠化植樹,增加綠地面積。三是實施景觀建設工程。根據中山陵園風景區環境綜合整治規劃,精心設計,在風景區周邊重點建設邵家山公園、下馬坊遺址公園等歷史文化景觀。

中山陵園風景區環境綜合整治的指導思想是以實現‘兩個率先’富民強市、加快發展為根本目標,按照‘解放思想、爭先進位、協調發展、彰顯特色’的總體要求,圍繞打造國際性歷史文化名城、圍繞城市建設總體戰略思路、圍繞老城環境整治各項任務,全面整合中山陵景區內的景觀、生態、旅游和歷史文化資源。按照“統一組織,分區實施;統一規劃,同步設計;突出重點,注重成效”的總體思路,統籌考慮政府與市場、速度與穩定、保護與開發等方面的關系,遵循“高起點規劃與高標準建設相結合,政府推動與市場化運作相結合,加速推進與確保穩定相結合,環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結合”的基本原則,中山陵園風景區環境綜合整治工程的實施分步走達成了先期愿望。

(一)圓滿完成一期任務,取得“一環兩片”階段性成果.中山陵園風景區地處南京市中心,占地31平方公里,是首批“國家5A級旅游景區”,是南京的城中之山、城中之林、城中之園,被市民認作南京城的“氧吧”、“綠肺”。中山陵園風景區是城市森林的典范,紫金山茂密的森林對南京市區的空氣凈化、滯塵吸收、噪聲減弱、氣候調節、環境美化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據測算,風景區一年能吸收二氧化碳440萬噸;釋放氧氣380萬噸,年生態效益可達13.1億元,城市“綠肺”作用明顯。紫金山總體綠色生態資源較好,各類植物資源豐富,是落葉闊葉林與常綠闊葉林混合生長地區,各類喬木、灌木、藤木、草本共有113科600多種。花木資源豐富,四季如花。最具有特色的是梅花和桂花,現有梅花品種350多種,桂花38個品種萬余株。動物資源豐富,擁有大量的野生動物和鳥類,昆蟲200多種,蝶類76種,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中華虎鳳蝶的重要分布區。風景區的森林資源保護與生態環境建設對保障南京經濟發展、改善南京城市面貌、維系城市生態平衡意義深遠。風景區不僅自然風光秀麗,而且人文景觀豐富,在松柏參天、峰巒巍峨、綠海茫茫的山水之間掩映著各類文物古跡、遺址200多處,其中世界遺產1處,國家文物級保護單位8處,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處,盛名享譽世界,每年接待游客數百萬人次。然而,在綜合整治前,景區中也存在著許多令人難以想象的不和諧現象。由于歷史遺留等多方面原因,景區內一度駐扎著13個自然村莊、100余家大小單位,部分土地被蠶食、衛生環境差,住房成套率低,滿目瘡傷,建筑凌亂。尤其是風景區外緣與城市結合區域,幾乎家家住戶都有房屋租住給外來人員,違章搭建屢禁不止,居住環境擁擠不堪,臟亂差等現象十分嚴重,社會各界反應強烈。盡管有關部門多次采取措施,加強整頓,仍得不到根本解決。這些不和諧現象嚴重影響到紫金山與南京市的生態安全,影響到風景區自身的健康發展與南京整體優良的城市化進程。

按照南京市第十一次黨代會確定的“通過五年或更長一段時間,努力把南京建設成為充滿經濟活力、富有文化特色、人居環境優良的現代化中心城市”的目標,以及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設“綠色南京”和“文化南京”的基本思路,中山陵園風景區的環境保護與建設巧遇南京大規模進行老城環境整治的契機。2004年初,中山陵園風景區作為南京老城綜合整治的重要組成部分,被明確定為當年“兩河、兩帶、三區、四點、五片”之中的三大重點整治區域之一。2004年2月,南京市委、市政府做出決定,用4年的時間,投資近20億元對中山陵進行一次全面徹底的整治,進一步改善風景區的面貌,改善城市的環境。自此,鐘山風景區迎來了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生態修復。

(二)乘勢推進二期工程,全面奪得綜合整治最后勝利。中山陵園環境綜合整治是南京城市建設的重點工程,是南京努力打造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城市文化品牌、旅游品牌的重大舉措。2005年11月一期工程完成之后,二期工程在前期取得階段性成果和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加速推進。中山陵園二期整治工程主要包括王家灣、鐘靈街(含東、西洼子)、鐵匠營剩余片區的拆遷和天地科學園、博愛園、鐘山體育運動公園、山北民俗風情園的建設。博愛園位于主城通往明孝陵的通道附近,包括水生植物園、季節性花園、環境雕塑園等。天地科學園結合南大太陽塔、地震觀測所、陵園老郵局等成為一處與基地歷史相關的考察學習天文學、地質學等天地科學的主題園,其中溪流間還規劃了許多露營場地。鐘山運動公園則結合南京體育學院,為中山陵景區增添一個全新的體育休閑場所。這三大主題公園的新建為把中山陵園風景區打造成“生態之園、文化之園、旅游之園”,為南京加快建設生態園林城市、環境友好型社會,進一步放大城市特色與魅力做出了貢獻。2008年是中山陵園風景區環境綜合整治工程的“決戰”之年。在全體工作人員的同心協力、一鼓作氣之下,徹底結束紫金山南、北的拆遷遺留工作,完成下馬坊遺址公園手表廠段的改造出新,完成博愛園、鐘山體育運動園的環境修復建設。紫金山南麓的博愛園和鐘山運動公園景色宜人、姿態畢現。風景區外圍的水環境治理取得重大突破。紫金山山南風景游憩區、滬寧高速南風景改善區的污水都被統一收集,排入城市管網。紫金山北麓出現巨大改觀。在大規模的拆遷之后,浩大的生態修復工程,使全山植樹將達20萬株以上,逐漸“顯山透綠”。紫金山山北入口公園與位于蔣王廟附近的王家灣片區被一舉拿下。航空烈士紀念館亦在山北逐漸建成。整個中山陵園風景區面貌全然一新。

三、效果與評價

整治工程自2004年3月全面啟動,歷時4年,共計投入40億元,完成了330萬平方米13個自然村、9個居民片總計3729戶居(農)民和31家工企單位的拆遷,拆遷的建筑總面積共約70多萬平方米;同步實施拆建還綠、退耕還林,使景區新增綠地7000多畝,南京市民人均綠地由此增加0.6-0.8平方米,景區森林覆蓋率由70.2%提升到82%-85%。真正實現了“還景于民”、“還綠于民”。

同時結合風景區歷史人文特色,在景區外緣建設以自然景觀為主的前湖公園、博愛園、天地科學園、鐘山運動公園、山北民風區、山水生態區等景點,提高了周邊環境的景觀質量,豐富游覽設施,進一步增強了風景區為本地市民的服務功能,使中山陵園風景區成為生態之園、文化之園、旅游之園、繁榮之園,成為南京城市“綠肺”、都市發展區的核心地帶和歷史文化集中代表區。中山陵園風景區環境綜合整治工程不負厚望,成為體現南京歷史文化特色和生態文明的扛鼎之作、南京市政建設的震撼之作。四年的環境綜合整治達到了“惠民、惠山、惠城”多方受益的優良效果。隨著綜合整治的推進,大批市民和游人受益。過去被村舍、農田和污水包圍的景觀湖,重新成為綠樹鮮花環繞的濕地公園,大批前來晨練的市民從中受益。一批免費開放的遺址公園,吸引眾多市民前往尋古探幽。全長2.4公里的人行木棧道與山南山北兩條登山道,方便人們登高漫步。搬離景區的拆遷居民在妥善安置中生活質量今非昔比。環境綜合整治也使紫金山滿身披綠、景區水靈氣四溢,為野生鳥類等動物的在此歇息、繁殖創造了有利條件,紫金山的生物多樣性得到延續。霹靂溝的自然山水引入梅花谷公園,形成了近百畝水面;琵琶湖公園水面擴容1/3,新增面積50畝;下馬坊、博愛園、鐘山運動公園三大公園的建成,又使紫金山的水面新增了200畝。在對遍布山林的水溝實施整治后,水系貫通,“十水繞鐘山”的格局成型。整治使南京“人文綠都”的生態品質凸顯,南京“歷史文化名城”的內涵更加豐富。青山入城,山城一體。綠地、山林、水體面積的增加,擴大了城市“綠肺”;一批散落民間和地下的歷史文化資源通過整治得到了發掘保護,世界物質文化遺產明孝陵重現600年前歷史風貌,觀音閣大石壁等一批重要文物被發掘保護。

四年的環境綜合整治大為改善了景區原有的生態環境面貌,為景區進一步建設生態文明奠定了基礎。通過環境綜合整治,景區內的自然和文化遺產資源得到了有效的保護,水土風貌和生態建設得到切實維護和提高。景區周邊原來臟亂差的現象一去不復返,取而代之的是一幅完全展開的精美畫卷。通過環境綜合整治,景區的管理水平也顯著提高,各項事業邁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良性軌道,在2007年底成功進入國家首批5A級景區,2008年底又成為“全國文明風景旅游區工作先進單位”。景區管理是景區發展的永恒主題,是確保景區有序運行的基本手段。環境綜合整治拆違拆破、景點出新、景區亮化等專項治理,初步實現了景區由治理臟亂向提升品質的轉變,城市環境面貌有了明顯提升,景區管理工作也取得了新的進步。通過環境綜合整治,景區新一輪的生態文明建設夯實了基礎。生態文明是黨的十七大提出的一項新命題、新任務,也是景區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其前提離不開良好的生態建設。中山陵的環境綜合整治解決了景區遺留問題,為進一步展開生態文明建設掃清了障礙,夯實了基礎,同時也留下了寶貴的經驗。

環境綜合整治的實施是中山陵園風景區一次重大的發展機遇。在這次機遇中,景區用時4年耗資40億,完成了一系列拆遷、綠化與建設,人們生活質量得到改善,紫金山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南京城市“人文綠都”生態品質得到凸顯,城市吸引力和魅力得到提升。景區管理水平顯著提高,將進一步發揮拉動旅游經濟、打造旅游強市的龍頭帶動作用,發揮在建設“現代化國際性人文綠都”中的示范作用,對今后產生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蔣宏坤、戴永寧同志在中山陵園風景區環境綜合整治動員大會上的講話》,2004年3月11日。

[2]《鐘山風景名勝區外緣景區規劃設計》,2004年5月。

[3]萬志洲等:《中山陵風景區(紫金山)森林景觀建設的研究》,《中國城市林業》,2006年第4期。

[4]李冀:《中山陵園景區環境綜合整治紀實》,《南京日報》,2007年12月6日。

[5]《中山陵園風景區環境綜合整治工程情況簡介》,2008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