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食品科學中的生態自然觀
時間:2022-05-05 04:23:00
導語:透析食品科學中的生態自然觀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自然辯證法的生態自然觀堅持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共同發展,同時它也正轉向人本哲學的研究,歸根到底它是以人為本的科學技術學。食品科學是以滿足人的生理需求為目的同時兼顧人的心理需求的自然科學,它充分體現了服務人、關心人、尊重人的人本主義精神,所以它充分體現了辯證法生態發展觀。
關鍵詞:食品科學;自然辯證法;人本主義;生態自然觀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人類的生存離不開食品,它是人類與環境進行物質聯系并賴以生存的基礎,是人類維持生命活動的重要物質。食品科學是以滿足人的生理需求為目的同時兼顧人的心理需求的一門自然科學,它充分體現了服務人、關心人、尊重人的人本主義精神。自然辨證法生態自然觀中,堅持人與自然、環境協調可持續發展,強調人類的長遠、整體利益,實質上是以人為本的生態自然觀。而食品科學正體現了自然辨證法生態自然觀的要求和思想。
1食品生產應遵循生態自然觀
在辨證唯物主義生態自然觀認為,人要與自然和諧一致,人是生態系統中的一員,是天然食物鏈中的重要一環,我們在進行食品生產,滿足人的生存與發展需要時,必須尊重自然,與自然協同進化。農業技術的進步極大地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可也給我們生存的生態環境帶來了污染,蓄積在蔬菜、糧食中的各種污染物對人體健康構成了嚴重威脅,以前看來遙不可及的食物農藥殘留、重金屬指數超標等問題,如今已現實地擺在每個人餐桌面前。對于農產品,食品在生產過程中,源頭污染是食品污染的直接原因。在水、土、氣環境中存在的污染物質對農產品構成污染的主要物質歸納起來有四類,分別是:重金屬、有機污染物、生物污染和由普通營養引發的污染物。這四類物質都可能通過食物鏈,在農產品中富集,進而造成食品污染,影響人類身體健康。因此,我們在進行食品生產過程中,應遵循生態自然觀,注意保護生態環境。食品中的污染物來自于環境污染,要控制食品中的污染物,必須從治理環境入手。
2食品科學服務于人
食品科學是以滿足人的第一生理需求為目的,包括了食品的開發、生產、加工等過程,都是以人的基本需求為出發點和目標,它的發展方向隨著人們不斷變化的觀點和需要變化的,充分體現了食品服務人的精神。
社會發展到今天,人類對食品有了更全面更深層的認識。今天的“食”,已不僅僅是解決饑餓問題,人們開始從健康、衛生、營養、科學的角度注重飲食生活。在中國,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人們盲目的追求高脂肪、高蛋白的食品到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人們更講求衛生、安全、營養均衡的食品,食品科學的研究方向也逐漸從單一的高脂肪、高蛋白的食品轉向到今天的多樣的低熱卡值食品、綠色天然食品、保健食品、功能食品等。除了說明食品的發展為了服務人類而趨向多元化,更體現它關心不同人群的健康。
3食品安全是為了保證人的生存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食品的安全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根本,食品安全為人類的生產、生活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生命維護系統和最基本的物質資源,是關系人民健康和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我國在基本解決溫飽即食品量的安全后,食品質的安全越來越引起全社會的關注。近年來在歷屆全國“兩會”上,食品安全問題幾乎成為熱點,人民群眾反映也非常強烈。在食品的研發與生產中,食品安全性是首要的核心的內容,它充分體現著自然辯證法中生態發展觀的人本實質。目前,食品添加劑的使用標準化、食品安全檢驗檢疫都是著眼于保證食品的安全性,讓消費者的人生安全和健康有更好的保障。食品安全的根本目標是以人的生命安全和健康為根本落腳點,是從根本上維護人們的利益,是實實在在的以人為本,從而維護人作為生態系統中的主導者的地位。
4追求食品營養是注重人的發展
如果說講求食品安全是保證人的存在,那么追求食品營養則是注重人的發展。食品營養是在食品安全有保障的情況下,科研工作者和生產者需要進一步考慮的科學研究問題。科學的營養指標是食品科學追求的主要目標之一,首先許多食品的生產都是為了滿足人體的基本營養需求,保證個體營養均衡,提高社會整體人群的健康水平。其次,它還要迎合消費者的營養理念,這樣的食品才更受青睞更有市場。食品科學為滿足不同人群的營養需要,也開發一些適合不同人群的食品,各種功能食品、保健食品都是為了滿足對營養需要不同人群的需要。例如:為兒童設計的加鈣、加鋅奶粉,為女士設計的補鐵奶粉等等。我國即將出臺的《食品營養標簽管理辦法》更是為了保證廣大消費者對食品的營養特性有知情權,方便大家憑借食品包裝上的營養標簽更加科學地選擇健康食品,讓消費者吃得明白、放心。科學的營養就是為了提高廣大人群的健康水平,使人體營養吸收更趨于合理化,使人的生理健康得到更多呵護,真正做到關心人的發展,突出可持續發展的主題。
5食品科學的發展應兼顧人的心理需求
食品在滿足人類生理需求的同時,還應該向著滿足人類心理需求的方向發展。在今天的食品研究中,除了食品的安全、營養,還有更多被討論的是食品如何被人們認可和接受,如何通過食品的色、形、味、口感等感觀功能去迎合消費者的審美心理,是食品科學研究中的另一方面重要問題。
食品的開發、加工、生產應本著服務于人,關心人,尊重人的人本精神,首先是滿足人的第一生理需要,其中以人的安全、健康為最基本的出發點,同時還要兼顧各個消費群體的需要和大眾人群的心理需求。食品科學的價值也就在于它能滿足人的需求,脫離人的需要談食品,顯得空洞而沒有了方向。因為沒有人的需求作為指導,食品科學的發展也就迷失了方向。因此,食品科學的發展體現著服務于人,關心人,尊重人的人本主義精神的同時,它也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服務人類。
自然辯證法的生態觀要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都是為了更好的維護人類自身的利益,是以人為本的自然觀。食品的生產是為保證人作為生態系統的調控者的存在,從而展現了它服務人的人本主義精神,體現著生態自然觀的本質要求和辯證法思想。
參考文獻:
[1]史賢明.食品安全與衛生學.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2:179-181,184-186.
[2]劉靜玲.食品安全與生態風險.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2:15-16.
[3]張文學,楊立剛.食品安全的環境責任界定[J].生態經濟,2003,6:2-4.
[4]孫明,劉曉庚.化學物質的應用對食品安全性的影響[J].食品科學,2003,24(8):176-177.
[5]譚云.現代食品的安全問題[J].糧油食品科技,2003,11(1):29-30.
[6]董鉆.環境污染與食品安全——污染物及其危害[J].新農業,2004,3:47—48
[7]尚杰,葉謙吉.中國面向21世紀綠色食品的發展趨勢[J].當代生態農業,1999,(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