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究生態農業項目參與式運用

時間:2022-05-09 02:54:00

導語:深究生態農業項目參與式運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深究生態農業項目參與式運用

從2005年起,由香港社區伙伴資助,在貴陽市白云區瓦窯實施生態農業項目。項目成員主要來自省級農業科研部門及市級農業系統單位,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從以前的單純搞科研項目,到應用參與式方法實施項目,其中經歷了太多的變化和挑戰;但幾年來通過項目實施,項目組已經能比較熟練地運用參與式方法實施項目,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總結起來,在學習和運用參與式方法的過程中,主要經歷了3個時期:一是學習和認識參與式方法;二是項目實施過程中應用參與式方法;三是參與式方法貫穿于項目的整個實施過程并加以推廣和發展[1]。

1對參與式方法的學習和認識

項目組成員在未參與PCD項目以前,均為實力較強、科研水平較高的農業科技人員,而以往的國內項目大多是研究目的性較強,由科研人員定下研究目標后,按照計劃安排實施項目,是先定方案,然后按實施方案進行,可以說對參與式方法缺乏了解。更不理解參與式發展理論的概念和內涵,不知道自己在項目中的角色定位。而PCD項目強調的是農戶的參與,農戶是項目的主體,項目人員僅協助項目實施。首先在2005年4月參加了香港社區伙伴在貴陽舉辦的參與式培訓,初步了解了參與式方法的概念,如何運用參與式方法進行項目實踐。參與的定義是:人們有權利參與到與自己有關的事物之中。參與是項目或者事件的利用相關者對項目的參與是項目或者事件的利益相關者對項目或者事件的設計、分析、實施、監督、利益分享等方面的介入,它可以分為主動參與和被動參與。可以利用相關者來進行工作,參與既是目的,又是方法,參與本身是人的權利,是平等的,特別是平等決策的前提條件。參與的過程,也是參與者能力增長的過程。通過參與,可以激發相關群體的熱情,協助相關群體解決問題。具體來說,就是要把以往“以我為中心”,變成以農戶為主體,協助農戶解決問題,重視農戶的決策與參與,讓農戶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項目的決策和實施中,以達到項目的預期目標,農戶參與決策實際上也是一個賦權的過程。讓農戶從以前的“要我做”變成“我要做”。參與式的這些理論和以往的科研形式有很大的不同,通過培訓,只是對參與式發展的重要性、參與式的層次、農戶參與的局限因素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同時知道了一些參與式工具的運用,參與式方法在一些相關案例中的應用實例。

2參與式方法的初步應用

2.1訪談類工具的應用

在項目實施初期,項目組成員運用參與式實踐性工具,進行個體訪談、群體訪談、婦女訪談、特殊群體訪談,了解農戶真實情況及內心需求,同時開展項目宣傳,讓農戶知道這個項目與以往的政府項目不同之處,以期激發農戶的主動參與意識。同時也增加對社區的全面了解,從基本的人員情況、社區土地利用狀況等全方位了解。通過走訪農戶,項目組成員掌握了項目村的基本情況,也促進了村民和項目組成員的相互了解,為項目的開展做了很好的鋪墊。

2.2運用參與式方法培訓

項目設計了很多針對農戶的培訓,雖然這些培訓也是針對村民的需求而進行,但剛開始僅僅是請專家講課,召集農戶集中聽課,講完后有什么問題再問,專家再給予解答。但這樣農戶印象不深刻;后來改成現場培訓,比如說果樹修枝整形就在農戶的果園中進行,專家現場講解示范,然后讓村民親自動手操作,有不規范之處再予以糾正,每次培訓準備一些大白紙及掛圖等,理論講解后,再到田間實踐,田間實踐重點在動手操作,讓農戶都有實踐的機會。同時重點培養“二傳手”的動手能力,在專家走后,他們也能幫助村民解決一些問題。

2.3項目成員能力建設

項目成員在之前沒有參與式工作的經驗,對參與式的認知和應用能力存在較大的差異,項目在培訓、實踐、交流、反思的這些過程中基本掌握了參與式方法的理論和工作方法,也在項目的各項活動中實踐參與式方法。在嘗試的過程中也體會到參與式方法能調動農戶的積極性,從而促進項目的開展和順利進行。項目成員首先參閱了大量的參與式理論的相關資料及案例分析,從理論上對參與式方法加深了解,在項目開展工作的同時邊用邊學。根據組員的知識背景和在項目中的分工,確定了組員的重點工作范圍、職責和任務,由項目主持人負責協調和管理,組員間既有分工又相互配合。以一種平等的姿態與農戶交流,熟悉村里的情況并取得農戶的信任,使農戶認識到項目的開展是與他們的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尋找出項目的切入點,解決農戶最迫切需要解決的難題。在工作中組員不斷總結應用參與式的經驗、成功的方法,以應用于下一步的工作開展;出現的問題大家一起討論,分析問題的原因,調整工作計劃。同時項目的交流互訪也讓項目人員看到了其他項目在應用參與式理論的成功案例,加深了對參與式理論的理解。如2007年11月到廣西柳州愛農會、橫縣生態農業、武鳴“廣西參與式植物育種和選種研究和發展”育種項目的學習交流,實地考察柳州愛農會社區支持農業,城鄉互動,開拓本地市場經驗;加深貴州項目伙伴對社區支持農業的理解,為村民本地市場開拓提供經驗借鑒。同時加強對參與式技術發展的直觀認識和理解,提高項目人員和村民參與式技術發展的工作能力。

3參與式方法的推廣和發展

隨著項目的逐步推進,通過在自己項目點上的實踐以及和別的項目互訪交流及經驗分享,在實踐中學習,在實踐中進步,已經能較熟練地運用參與式方法到項目的各個實施過程中。由于參與式方法能充分體現農民的意愿,適應當地的技術應用,從而有效地激發了廣大農戶積極主動的參與性,較好地推動了項目的進行。在2007年實施的覆蓋栽培技術試驗中,由村民作試驗主體,設計試驗方案,并成立了PTD試驗小組,由經驗較為豐富的“二傳手”擔任組長,項目組提供必要的技術協助,提供相機,并教給村民一些簡單的記載方法[2-5]。該項技術由于是村民自己決定,因地制宜地利用當地資源,能夠產生較好的經濟收益并節約勞力,在試驗過程中得到了村民的積極參與和響應,而且試驗結果也很好。在這一過程中,村民的自我發展、自我管理能力得到大大提高,試驗中,把試驗的選擇、規劃、實施、監測、評估和管理權利賦予農民,讓農民自己決定自己的發展方向,從而在很大程度上擺脫了對外界的依賴和支持。這是對參與式技術發展的一個成功嘗試的案例,也為項目的下一步開展作了良好的鋪墊[6]。

4結語

參與式發展理論的涵蓋面很廣,完全理解和掌握其原理和熟練的運用還有一個過程。掌握和應用參與式不僅是接受一種方法,更重要的是思想上的徹底變革和觀念上的根本改變。能在農村發展項目中運用參與式方法,清楚項目中自己的參與角色定位,從最初的模糊不清,到后來基本掌握一些方法,是進行項目的最大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