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業低碳競爭力指標體系構建及評論

時間:2022-05-23 02:41:00

導語:林業低碳競爭力指標體系構建及評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林業低碳競爭力指標體系構建及評論

低碳經濟是指在一定碳排放約束下,碳生產力和人文發展均達到一定水平的一種經濟形態,具有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環境友好的特點,旨在實現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和發展社會經濟的全球共同愿景[1]。發展低碳經濟是全球為了應對氣候變化作出的歷史選擇。實現低碳經濟有2條基本途徑,一個是增強溫室氣體,尤其是二氧化碳的吸收(即增匯或固碳),一個是減少溫室氣體,尤其是二氧化碳的排放(即減排)。林業低碳經濟建設中地位重要,作用突出。林業在固碳增匯和減排方面都能產生巨大的作用。因此,強調林業在低碳經濟建設中的重要作用,進行林業低碳競爭力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我國西南地區(重慶市、四川省、貴州省、云南省、西藏藏族自治區5省市)森林資源豐富,根據我國第七次森林資源清查數據顯示,西南地區森林總面積為5783.74萬hm2,省域森林覆蓋率算術平均水平達32.04%,是我國的主要林區之一,地處長江、珠江等大江大河的中上游地區,林業發展具有特殊的重要意義。筆者在構建林業低碳競爭力指標體系的基礎上,以西南地區5省市為例,對我國西南地區林業低碳競爭力進行了研究。

1林業低碳競爭力指標體系的構建

林業產業是涉及三大產業的復合型產業,對林業競爭力的研究具有綜合性、創新性和前瞻性[2]。林業低碳競爭力研究在傳統競爭力研究的基礎上,強調林業在低碳建設中的特殊作用,重點對林業在固碳增匯和減排方面已有的和潛在的能力進行認識,突出林業競爭力的低碳時代背景。林業競爭力問題并非單一產業的競爭力問題,而是一個龐大的競爭力體系。主要原因在于現代林業已不再是一單純的以生產和提供木材為唯一目的的單一產業,而是一個兼顧資源和環境保護以及經濟社會需求等內容在內,并以資源和環境保護為主的綜合性產業[3]。林業低碳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應遵循系統性、唯一性、準確性和簡單實用性原則。在參考部分低碳經濟評價指標體系的基礎上,借鑒魏遠竹等[3]構建的我國省域林業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同時充分考慮林業在低碳經濟發展中所能發揮的固碳增匯和減排的雙重作用,最終構建了林業低碳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圖1)。林業低碳競爭力從林業低碳發展水平和林業低碳發展潛力2個層面來評價。林業低碳發展水平層面是對林業低碳經濟實際貢獻水平的量化,包括固碳和減排2個方面。林業低碳發展潛力則是對影響未來林業低碳發展水平重要因素的量化,從人、財、物、技術等方面來反映林業低碳競爭力的潛在影響因素。其中,林分生成結構=天然林面積/森林面積×100%;森林單位面積蓄積量=森林蓄積量/森林面積×100%;水土流失率=(水蝕面積+風蝕面積)/國土面積×100%;林業系統企業化水平=林業企業數量/林業系統單位數×100%;人力資源素質水平取基層林業工作站中高級專業技術人員所占比重值;用材林林齡結構指數=100-∑∣各齡級面積百分比-法正林齡級面積百分比∣×100;科技進步貢獻率則是基于索洛余值法測算。

2實證評價

2.1過程

根據《2010中國林業統計年鑒》相關指標數據[4]整理計算得到2010年西南地區省域林業低碳競爭力的數據(表1)。鑒于林業低碳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中多個指標有相互關聯,為了更有效地選取主要因素進行比較,選取能夠有效降維的因子分析方法進行數據分析[5]。其數據分析過程:①用標準化法將原始數據進行無量綱化預處理;②結合SPSS軟件應用,按照特征根大于1的原則選取提取主成分因子;③計算各因子得分和綜合得分,對西南地區5省市林業低碳競爭力進行量化評價。

2.2結果

由SPSS18.0因子分析輸出結果可知,因子方面共提取了4個主成分因子,記為F1、F2、F3和F4,方差貢獻率分別為51.724%、25.411%、12.332%和10.533%。4個因子累計方差貢獻率達100%,說明因子分析沒有損失原始信息。F1主要表達森林覆蓋率、農民自用材和燒材采伐量、人力資源素質水平、造林面積、用材林林齡結構指數指標,為固碳因子;F2主要衡量森林病蟲鼠害發生率、水土流失率、林業系統企業化水平、森林單位面積蓄積量等指標,為減排因子;F3主要說明林業第二產業產值比重、林業第三產業產值比重、固定資產投資等指標,為結構因子;F4則主要解釋森林火災受害森林面積和林分生成結構指標,為質量因子。根據旋轉后的因子得分系數可以計算得到各因子的得分,并根據公式F=0.31671×F1+0.27548×F2+0.2492×F3+0.1586×F4得到綜合得分,結果見表2。

2.3結論

實證評價結果表明,西南地區林業低碳競爭力排名順序為重慶、四川、云南、貴州和西藏。這表明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林業低碳競爭力不再單靠資源優勢取勝,如何在林業發展中綜合利用林業對低碳發展的較大促進作用至關重要。重慶依靠其顯著的減排優勢排名第一。四川林業三產業所占比例分別為37.5%、38.1%和24.4%,產業結構較合理,發展較平衡,位列第二。云南盡管有豐富的林業資源,在固碳方面具有較大的優勢,但其他因子競爭力弱,排名第三。貴州盡管在森林質量方面具有優勢,但其固碳、減排和結構因子得分都較低,使其低碳競爭力在西南地區比較中位列倒數第二。西藏則排名最后。從林業低碳競爭力4個主因子來看,固碳因子的排名依次是云南、四川、重慶、貴州、西藏。減排因子排名為重慶、貴州、云南、四川、西藏。結構因子的排序為四川、重慶、貴州、云南、西藏。質量因子方面則是貴州居首,其次為云南,四川、重慶分列第3和4位,西藏最低。這4個因子的競爭力評價和排序能夠進一步表現出西南地區5省市林業低碳競爭力的內部結構特征及相互差異。

3提升西南地區林業低碳競爭力的建議

3.1加快林業產業結構調整,實現林業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產業結構及其發展策略是決定產業區域競爭力水平的重要影響因素。西南地區林業的一個共同特點為林業產業結構仍處于發展初期,即林業中二三產業所占比重過低。從林業的長遠發展來看,這是較關鍵的林業發展制約因素之一。低碳林業要求林業產業結構合理化。西南地區林業產業結構調整應使其結構優化升級,基本思路是在大力發展林業第二產業的基礎上,鞏固林業第一產業地位,并促進林業第三產業發展。要借低碳經濟發展之機,在林業第二產業發展現狀基礎上重點扶持大中型林業企業,并通過林業生物產業、新能源產業和新材料產業的培育形成林業第二產業新的經濟增長點。在樹種選擇、造林營林等管理過程中應更為科學合理,鞏固第一產業地位。第三產業發展應促進森林旅游低碳化,改變森林旅游高排放的現狀。

3.2重視林業科技工作,努力提升林業科技水平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我國林業發展“十二五”規劃提出2015年科技進步貢獻率達50%的發展要求。西南地區應以此為契機,大力提升林業科技水平。應通過技術創新、技術擴散和技術轉移三大途徑實現林業科技進步。林業科技進步輔助政策體系上要繼續重視林業科技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的建立健全、加大林業科技投入、擴大林業科技對外開放等措施;在林業科技進步的內容上,應選擇與西南地區省情相符的技術作為工作重點。充分利用西南地區森林資源豐富的相對優勢,針對低碳需求,著力在碳匯計量、監測等技術上加大科技投入。同時西南地區林業應在符合低碳消費觀林產品研發上加大力度,突出生物質能源等新能源開發技術研發重點。

3.3重視林業分類經營,充分挖掘林業固碳潛力林業碳匯是指通過實施造林再造林和森林管理,減少毀林等活動,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并與碳匯交易結合的過程、活動或機制[6],這一過程即是固碳的過程。要結合林業經營實踐充分提高林業固碳能力。由于我國林業分類經營政策的長期影響,林業發展存在部分失衡的狀態。天然林管理主要側重面積、蓄積量的考核目標,部分地區存在過度保護的情形,致使天然林的固碳效應未達到最大化。因此,要提高林業低碳競爭力,需要進一步加強天然林和人工林的管護工作。天然林要進行適當的人工干預,人工林方面則要重視其使用過程中的碳排放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