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湖生態環境評論與保護

時間:2022-07-23 10:10:21

導語:香山湖生態環境評論與保護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香山湖生態環境評論與保護

1河南香山湖風景區概述

1.1區位特色

香山湖國家水利風景區,地處鄂豫皖結合部的新縣,位于縣城東南6公里處,京九鐵路橫穿縣境,距景區直線距離2公里,南距武漢160公里,北距信陽110公里,鄭州290公里。距京珠高速公路信陽段入口80公里,阿深高速出口正處在景區1公里的通路上。該風景區屬淮河水系潢河上游,由人工內陸湖形成的水利自然風景區。1969年修建了一座漿砌石重力拱壩,形成了庫容量為8385萬立方米的水庫,庫內可供游人垂釣和泛舟游覽。1972年向社會開放。可與縣城紅色之旅、南灣湖、雞公山、靈山寺相連接,形成精品旅游線路。

1.2資源特色

景區為亞熱帶與暖溫帶的過渡帶,屬于濕潤半濕潤氣候,所以這里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水充沛,冬暖夏涼,年平均氣溫23.5攝氏度。森林覆蓋率85%以上,生態良好,環境優美,是一座天然大氧吧。景區面積10.6平方公里,山清水秀,石奇景幽,湖光山色,山上茂林修竹,四季如春,環湖四周,群山綿綿,島嶼眾多,洲島交錯,星羅棋布,素有“豫南西子”美譽。景區主要以香山湖為中心,還開通了與水榜的水上觀光、體驗水鄉民俗的線路,集中了景區內的自然景觀和旅游資源的精華,突出了自然生態、水鄉小村和人文風情的特點。目前,為加快景區發展,不斷發展完善景區內相關配套設施與游樂項目,現投入建設的還有水上游樂中心,暗涵漂流等。

2香山湖旅游區生態環境現狀分析

2.1部分地區存在水土流失問題

因景區屬低山丘陵區,部分地區坡度較陡,且受立地條件差,及在敏感區進行藥用植物挖掘等破壞植被的行為,造成部分地區自然植被覆蓋率低,水土流失程度較高。

2.2林地面積較高,但林木總體質量差

除少數地區的植被生長狀態較好之外,多數地區的林地以中幼林為主,林分質量差,效益低,致使均衡因子低,可提供的生物生產性土地少。

2.3仍存在水質污染問題和違法破壞植被資源的行為

部分地區水質受輕度污染,主要產生原因與周邊農田大理施用化肥有關。濫砍亂伐現象屢禁不止。

2.4燃料的使用增加了對林地資源的需求

大多鄉村尚未充分開發利用沼氣,生產和生活加重了對林地資源的需要壓力。

3香山湖旅游區生態環境保護原則

3.1可持續發展的原則

立足當前,著眼未來,堅持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的原則,遵循經濟規律和生態規律,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三效益的同步和統一。

3.2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的“雙贏”原則

使經濟社會發展符合生態規律,協調由于建設及人類活動所造成的生態環境與資源、經濟、社會等諸方面的矛盾,解決環境破壞和生態環境失調問題。

3.3以重要生態功能區為保護重點的原則

重要生態功能區系指在維持生態系統的狀態和功能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的區域,重要生態功能區的喪失往往會造成全區生態系統的崩潰;生態敏感區(如水土流失敏感區)系指抵抗力低,一旦遭受輕微干擾即易產生重大損失的區域,這兩類區域有時會有重合。由于這兩類區域在生態學上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對它們的保護情況直接關系到整個區域生態質量,故而對這兩類區域的保護應當是生態環境保護的重點。

3.4實用性和可操作性原則

堅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則,對有關專業的發展進行統籌考慮,使規劃的保護目標即要有一定的超前性,又要能為當地的環境、財力所接受,措施應具有可操作性,通過努力可以實現,最終使規劃目標從制約型向適應性、超前性發展。

4香山湖旅游區生態區劃

根據生態環境現狀與特點,依據生態服務功能差異、生態環境對旅游發展的影響等因素對香山湖旅游區進行生態環境區劃。為了滿足宏觀指導與分級管理的需要,該旅游區生態環境保護區劃分為生態保護區、自然景觀保護區、史跡保護區、風景恢復區、風景游覽區和發展控制區。

5香山湖旅游區生態環境保護措施

5.1旅游區域生態環境保護措施

旅游區域生態環境變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大氣候、政府政策等對大范圍環境有影響的外力作用的影響,對于大氣候引起的生態環境問題人類在有限的生命周期內很難改變,目前,人類能做到的對生態環境保護有利的工作主要是改變人們的生產方式和調整局部的小環境,主要有以下措施:

(1)科學區劃,合理功能定位。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正確認識自然界的演替規律,科學區劃,因勢力導,針對不同區域開展合理活動,對區劃的生態保護核心區采取嚴格的封育措施,禁止破壞性的生產活動和建設,重點保護區以生態恢復為主,適度利用。(2)提升香山湖水庫國家水利風景區的生態地位。基本形成以該風景區為主線的生態保護網,加強管理,發揮該風景區的生態防護作用。

(3)調整產業結構,減輕生態環境壓力。根據區域生態環境特點和長期以來支柱產業對生態環境的依賴程度及對生態環境的破壞程度,調整產業結構,發展對生態環境破壞較小的生態產業,包括生態農業、生態旅游業、生態牧業等,特別是對生態環境破壞較為嚴重的牧業發展必須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4)加大宣傳教育力度,提高公眾生態防護意識。在區域范圍內開展大規模的宣傳教育活動,并把生態保護教育納入學校教育范圍,從小學生開始樹立正確的生態環境觀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提高公眾的生態防護意識,形成自覺保護生態環境的良好習慣。

(5)全面啟動生態環境整治的各項工程。按照國家進行國土整治的目標要求,全面落實各項工程措施,對工程建設實行任期目標責任制和終身制,嚴格工程項目資金管理,確保生態工程建設的專資金使用符合生態保護需要。

(6)建立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加強對生態環境監測。建立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對區域范圍內重點地段進行全面的生態監測,根據生態監測動態提出合理的生態建設方案和對策措施。

5.2旅游景區生態環境保護措施

(1)大氣環境保護。①旅游區內一切設施建設均須符合環保要求,對其造成的環境污染需作出全面分析論證,并制定實施相應的環保措施,嚴禁在景區內開山取石和采礦,努力為景區營造一個和諧美麗的天人合一的自然環境。②要盡量減少對大氣的污染,嚴格控制進入旅游區的車輛數,旅游車停放在相應的停車場,對經常進入旅游區的內部車輛要安裝廢氣凈化設備,改善車輛燃料結構,減少塵埃、廢氣等污染。③調整能源結構,積極引進天然氣等優質能源,擴大電力在能源結構中的比重,逐步降低煤炭終端消費量。④垃圾處理要集中并分類處理,嚴禁焚燒,統一運往填埋場,進行土地填埋。

(2)水體環境保護。①禁止在旅游區內河道挖沙、采石及人工筑壩攔水。②禁止往湖河中亂扔垃圾等污染物,禁止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水體。③加強宣傳教育,教育居民及游客不向河道中傾倒污水、亂丟垃圾等環保知識。

(3)土地環境保護。①旅游區內的土地環境質量必須符合GB151618-1995中的二級標準,旅游區的固體廢棄物要集中處理,不可隨意丟棄,不準直接埋入土地。②要控制旅游區周邊農田等的化肥農藥用量,以免造成農業污染型土地污染。③規劃建設優質的水泥車道與停車場,防止車輛任意行駛,碾壓植被;盡快修建水泥公路及旅游區內各景點間的道路,使已嚴重破壞的植被得以恢復。④旅游設施的設計和建造必須與自然環境相協調,建筑物、圍墻等設施力求隱蔽,避免在湖河岸邊構筑建筑物;基礎建筑施工不得在山頂、山脊等顯目處大量動土與破壞植被,同時加強水土保持,以保護原有的自然風貌。

(4)噪聲防治。①旅游區內各種服務設施噪聲不得超過國家規定的標準,對進入旅游區的機動車輛一律不得鳴高音喇叭。②沿旅游通道、停車場兩側種植綠化帶,以喬木、灌木、地被和草地相結合,形成連續密集地障礙帶,以發揮林帶地吸聲作用。

(5)林草植被保護。①對水源林實行封山育林,涵養水土。②嚴禁對經濟林的砍伐,加強林業部門的管理,同時加大人工造林力度。③支持、鼓勵景區內外的村民建設沼氣池,改善當地居民的燃料結構,這樣既可以減少林木的采伐,又可以很好的利用人畜糞便。④加強森林防火教育與管理,嚴防森林火災對大面積原始林木的破壞從而降低旅游景觀價值。修建嘹望塔,以便及時發現火情和組織補救。此外,還須對主要蟲害進行監測,即使采取防治措施。

(6)生物多樣性保護。①通過森林禁伐、限伐等措施,保護旅游活動區森林景觀,以保持各類原生生態系統及自然景觀帶譜的完整性。②以生態示范地為基地,采取移地保護措施,采集培育保護區內珍稀瀕危與特有樹種苗木,繁育珍稀動物種群,為實現瀕危物種種群復壯及物種資源開發提供種源和技術途徑。③加強生物多樣性監測與管理。在旅游活動區及外圍典型地段設置監測樣地,以樣本方法與樣本法定期測定動植物物種數量、植被發育以及動物種群密度,通過數據庫分析旅游活動對生物多樣性影響的廣度與深度及保護措施的實施效果,為制定相應的保護對策提供科學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