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經濟與體制改革

時間:2022-11-22 04:40:54

導語:生態經濟與體制改革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生態經濟與體制改革

本文作者:鄧啟惠工作單位:中南財經大學經濟系

筆者去年曾以此為題寫過一篇論文投寄某雜志編輯部,不久后該編輯部即將原稿退回,并附信說明:經過研究,不擬刊用,因為與黨的十四大精神不符,與當前形勢不符。意思很清楚,既然黨的十四大確認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什么你卻反其道而行之,又提出生態經濟理論是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理論依據之一呢?我至今仍然認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作為理論基礎是毫無疑義的、正確的,但不全面。從生態經濟學的觀點看,經濟體制改革不僅要依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同時還要用生態經濟理論來指導.也就是說,不僅要按照市場經濟理論的要求進行改革,同時也要按照生態經濟理論的要求進行改革。這是因為,經濟體制是社會生產關系的基本表現形式,它既包括生產、流通、分配、消費這四個社會再生產環節中所體現的人與人的關系,也包括國家與企業、國家與地方、企業與企業以及城市與鄉村間各種經濟關系的內容。所有這一切,就構成生產關系系統。這種生產關系系統和生產力系統相結合,就構成了經濟系統;而經濟系統同生態系統相結合,就構成了生態經濟系統。由于生態經濟學要研究和探索生產關系系統的變動與生態經濟系統中人同自然物質變換之間的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的關系及其規律性,就使得生態經濟學必然地要成為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理論依據之一。具體說來,生態經濟理論能在以下幾個方面體現出其作為理論依據的作用:

(一)用生態和經濟協調發展的原則來指導經濟體制改革。從生態經濟學的觀點看,社會發展絕不僅僅是經濟數量的增長,不僅僅是人民生活從貧困到富裕的轉變;它還包括人與生態環境相互關系的和諧和優化以及經濟、生態、社會之間的協調發展。各國的經驗表明,如果只是以經濟發展速度或社會經濟福利為目標,不僅不可能帶來社會的持久發展,反而會造成無窮的生態災難、使生產力在惡性循環中衰退下去。這就要求國家在制定和實施改革方案的過程中,不僅要注意調節人與人之間的經濟關系,而且要注意調節人與自然和自然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關系;不僅注意提高經濟效率,而且注意提高人與自然和自然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的效率,求得穩健而持續的經濟增長和人民福利的全面提高以及環境質量的不斷改善。這就要求改革不僅要以市場經濟理論為依據,而且要用生態經濟理論來指導。

(二)用生態經濟學的全局性原則來指導經濟體制改革。全局性原則是生態經濟學的重要特點之一。它要求從全局上來觀察人類與生物圈的相互作用,而不要只是從局部地區或一國范圍來看待生態經濟問題。當今人類改造自然的重大活動產生的生態效應已經超出了國界,成為具有全局性的世界問題。雖然各國間由于社會制度不同,或由于歷史的現實和政治經濟利益沖突,總是處于錯綜復雜的矛盾之中,也存在著戰爭的熱點,但是面臨的生態危機卻是共同的。全球50多億人都是地球這個宇宙飛船上的乘客,不管人們之間有什么積怨,有什么爭執,大家都不希望飛船沉沒。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坐在同一個諾亞方舟上的人,面對洪水就不能只顧一國或一地的局部利益,而應該從全局出發,攜起手來,通力合作。用這個觀點來指導經濟體制改革,就要求不僅國內要消除封鎖,打破地界,統籌規劃,加強協作,從全局著眼來解決生態問題,而且要打開國門,對外開放,同各國民族一起共同尋求解決全球性生態危機的途徑。在現代生態經濟生產力發展日趨國際化的今天,單靠哪一個國家來解決生態環境問題是不可能的,而必須順應歷史潮流,敞開大門,走向世界,加強同各國人民的友好往來,參與各方面的生態國際合作,為戰勝生態危機承擔應有的國際義務,同時,鑒于生態問題的全球性,也要求我們在對外開放中采取有力措施,防止一些國家輸出污染環境的企業、技術、產品的民族利已主義行為。

(三)用同步提高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原則來指導經濟體制改革。生態經濟學反對只顧經濟效益,而不顧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也反對片面強調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而忽視經濟效益,堅持“三個效益”相統一的生態經濟綜合效益。用這個原則來指導經濟體制改革,就要求以同步提高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觀點來設計企業改革以及與企業改革配套的計劃體制改革、投資體制改革、價格體制改革、流通體制改革、外貿體制改革、環保體制改革.從單純地追求提高經濟效益,轉化為追求提高生態經濟綜合效益,使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相互促進,同步提高。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是轉換企業特別是國有大中型企業的經營機制,而實行承包經營責任制又是建立責、權、利相結合的經營機制、搞活國有大中型企業的好形式。用生態經濟學來指導搞好國有大中型企業承包經營責任制,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在承包經營責任指標的設計、檢查、評價中要貫徹同步提高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原則。如果只包產量和利潤,不包能耗、物耗、成品率、“三廢”物質綜合利用率、處理率和事故發生率等指標,就會在執行中導致承包者只顧經濟效益,而不顧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從而產生企業微觀的經濟效益和經濟收人的提高和宏觀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下降的矛盾。因此,只有按照提高生態經濟綜合效益的原則來設計企業的層層承包指標,才有助于克服承包者的短期行為,使企業真正成為少耗資源能源、少排放“三廢”又產出盡量多的社會有用產品的“無污染企業”。

(四)用促使生態經濟系統的物質流、能量流、信息流、人流和價值流合理高效運轉的原則來指導經濟體制改革。經濟體制改革本身并不是目的,它是為了變革同生產力系統不相適應的生產關系系統,使其適應生產力的發展;并和生產力系統相結合形成結構合理的經濟系統,以合理地進行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也就是在生態經濟系統中合理地運行使其物質流、能量流、信息流、人流和價值流合理高效運轉,以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同步提高。因此,使生態經濟系統具有合理的結構和高效的功能,這才是進行改革特別是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根本之點,也只有抓住這個根本之點,城市經濟體制改革才能真正收到良好實效。具體說來,只有遵循使城市生態經濟系統的物質流和能量流合理運轉的原則來改革的企業經濟體制、物資流通體制、交通運輸管理體制、電網管理體制等,才能使城市真正打開城門,向國內外開放;促使城市需要的各種物質和能量大量輸人,并在城市內合理高效地運行后,再將較多的產品輸出到城市以外的市場上,并將較少的污染物質排放到市內外生態系統;只有遵循使城幣生態經濟系統的信息合理高效流動的原則去改革城市的科技管理體制、郵電通訊管理體制、經濟信息管理體制、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管理方面的信息管理體制等,才能使城市信息的收集、加工和傳遞加速,以更好地為決策服務;只有遵循使城市生態經濟系統的人流合理高效運行的原則來改革城市的公共交通管理體制、城市對外交通運輸管理體制、城市基礎設施管理體制、城市旅游業管理體制等,才能使城市內和城市外的人流能合理高效地運轉,克服城市交通擁擠的問題;只有遵循使城市中的價值流(貨幣流)合理高效流動的原則來改革城市的金融體制、外貿體制、投資體制、價格體制等,才能使城市吸引較多的內外資金去進行城市的經濟建設、生態環境和人民生活設施的建設,并使城市產出更多的社會總產值和國民收人,實現價值的較快增殖。既然生態經濟理論是進行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理論依據之一,因此,就必須在用生態經濟理論指導經濟體制改革的實踐中,實現生態經濟系統的協調發展。反過來說,實現生態和經濟的同步、協調發展,要靠改革的深化。由于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因此,要特別重視研究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體制的過程中實現生態經濟協調發展的問題。我認為,至關重要的是要注意抓好以下幾點:

第一,充分發揮市場對優化配置資源的有效功能,實現生態與經濟的協調發展。市場經濟是資源配置經濟,即在市場競爭中通過供求關系變動引起價格變動實現有限資源的合理配置。過去,傳統經濟學把資源配置理論中的資源只是局限在人們可以掌握支配利用的社會經濟系統中的人力、財力、物力等經濟資源的范圍內,而把自然生態系統中的各種環境資源和生態資源排斥在外。顯然,這是不正確的。資源應是社會、經濟、生態環境三大資源的總和。市場配置是包括生態環境資源在內的總資源的優化配置。只有通過市場既實現了經濟資源配置的合理化,又實現了生態環境資源配置的合理化,才能保持經濟與生態的協調發展,否則,就必然會出現經濟發展先行、生態環境建設滯后的失衡局面。從這個意義上說,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是一致的。這就要求我們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體制的過程中,必須自覺地尋求發展市場經濟和保護生態環境的有效結合,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對優化配置資源、協調生態經濟發展的有效調控功能。

第二,加快轉換企業經營機制,真正確立企業的法人地位。市場經濟是以企業的獨立分散決策和自主經營為前提的。企業只有成為獨立的法人后,才使企業在具有生產、經營自主權的同時,也具有了生態環境的保護權;企業在注人了生產、經營的生機和活力的同時,亦相應地注人了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生機和活力。這是因為,在過去“基層的權力過分集中于上級領導機關”的情況下,企業實際上是政府或其主管部門的附屬物,企業缺乏自主權,即使企業有防治污染的積極性,如果沒有納人上級的統一計劃,資金和材料均無保證,一切環境保護工程項目都難以上馬。而當企業有了各種自主權,就使企業能動地去進行企業的生產性、生活性、生態性基礎設施綜合建設,在責、權、利相互結合中,既在企業經濟發展方面實行責、權、利相結合,又在自然資源利用和保護生態環境方面實行責、權、利的有機結合.可見,企業的改革深化,為保護自然環境、實現生態經濟良性循環創造了有利條件。

第三,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更廣泛地發展國際生態經濟合作。市場經濟本質上是開放性經濟,它要求打破國家界限,實行全方位開放。通過對外開放較多地引進外資和國外先進技術,以促進本國高技術優勢產業的建立和發展,促使各項生態環境基礎設施按先進標準來配套建設,促使生態環境按對外開放和風景優美的高標準來整治和建設,實現生態經濟在較高水平、較高標準上的協調發展。同時,通過對外開放,加強生態環境方面的國際合作和交流,共同研究和解決人們面臨的全球性生態經濟危機。

第四,把“價值”概念引人生態經濟領域,實行資源的有償使用和破壞環境的價值補償。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生態環境資源無價,可以任意取用而無需支付生態環境資源的使用成本,結果造成對資源掠奪性地開發和經營。必須承認,在現代社會化大生產條件下,生態資源和自然環境不僅具有使用價值,而且具有價值。這種價值可以而且應該轉移成經濟價值,并以貨幣形式來表現。為此,必須按照價值規律的要求實行資源的有償使用和對環境破壞導致損失的價值補償。如對于開發和利用礦產資源者,國家應根據礦藏資源勘探時和勘探后建立必要設施進行管理所花費的物化勞動和活勞動,以及開發和使用它對環境質量的有害影響和為了避免這種有害影響而支付的保護費用計算出資源價格,向其收取資源費。凡是破壞生態環境所造成的損失都應該由實施這種行為的企業或個人來賠償,并課以重罰,使之無利可圖。這符合市場經濟要求,有利于克服企業片面追求眼前經濟利益的短期行為,局部行為使有限資源達到最優配置和有效利用,提高聚集生態經濟效益。

第五,改革國家和城市間的經濟管理體制,充分發揮中心城市在組織區域經濟和生態環境中的功能作用。大量事實表明,城市特別是中心城市既是國家宏觀經濟運行的空間依托,又是城市生態經濟系統的物質流、能量流、信息流、人流和價值流集散量大、密度高、運轉快的區域。因此,必須放開搞活城市,真正確立城市作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組織者的地位,給城市特別是中心城市以更大的自主權,使其以更大的活力去建設結構合理、功能高效的城市生態經濟系統,為城市居民創造一個具有潔凈水源、新鮮空氣、適宜氣候、充足陽光和秀麗景觀的生存環境。同時,要按照建立社會主義統一市場的要求,進一步打破封鎖和壟斷,發展跨部門、跨行業、跨所有制的城市間的橫向經濟聯合。通過橫向聯合,能解決區域中各城市資源的互補余缺以及區域生態環境的綜合整治和重要資源的聯合合理開發等間題,以實現它們所聯系的經濟和生態的良性循環和城鄉之間生態經濟的協調發展。

第六、加強對生態經濟系統的宏觀調控,強化對生態環境的監督管理。我們實行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已經不是亞當•斯密所提倡的那種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而是在國家的宏觀調控和管理下的市場經濟。當今世界上擺脫政府干預的完全的純粹的自由市場經濟是不存在的。沒有國家的宏觀調控和管理,現代經濟系統不可能平穩運行,自然生態系統也不可能合理高效運轉。因此,國家的宏觀調控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組成部分,是實現生態經濟協調發展的必然要求。當然,這決不意味著象過去那樣完全由國家直接干預和管理,而是采取以間接管理為主的宏觀調控體系的模式。就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來說,主要是通過規劃、監督、指導、服務、運用經濟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進行目標管理,對企業的環境保護進行宏觀調節和微觀搞活,這里至關重要的,一是要把保護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納人國家計劃和規劃,通過發揮環境計劃和規劃在整個環保工作中的導向和龍頭作用,克服企業的短期行為、局部行為,確保環保目標的實現。二是要把生態環境保護納人法制軌道,用嚴格的法律規范控制人們對自然環境、生態資源的行為,使人們知道,哪些行為是合法的,哪些行為是違法的,真正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嚴厲打擊公然踐踏法律的犯罪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