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科技現代特征和發展探究

時間:2022-05-21 10:56:56

導語:生態科技現代特征和發展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生態科技現代特征和發展探究

摘 要:人類在運用科學技術認識與改造自然中表現出善惡兩方面的性質,生態科技正是在人類審視科學技術在人與自然關系中的“絕對地位”被提出。生態科技是指人們對其創新和運用的科技活動過程,能夠融入生態系統整體并促進生態系統良性循環,能夠最大限度地協調與解決好人與自然之間、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能夠促使生態效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有機統一的科技體系。它具有整體性、協調性和動態性的特征,并以最終實現生態經濟綜合效益為目標,即實現自然生態化、經濟生態化、文化生態化、社會生態化和人的生態化。

關鍵詞:生態科技;生態系統;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

近代以來,人類在運用科技揭示自然界運行規律、本質特征、改造自然過程中,極大推動了物質文明建設、精神文明建設和社會文明建設;而科技自身的內在邏輯與人類對科技的濫用,也給人類生存與發展帶來了嚴重的生態危機。人類應以何種眼光審視科技在人與自然關系中的“絕對地位”,以何種價值觀引領科技發展與應用,以何種發展理念指導科技創新,以何種手段保護和優化生態系統,成為學術界思考和爭論的熱點。由此,生態科技作為立足解決生態環境問題“源點”的科技創新形式被提出。雖然學界對諸如中間技術、綠色技術、環??萍肌⑸鷳B技術等內容具有了廣泛的研究,但對生態科技是新的科技形態創新,還是新理念指導的科技活動、其基本特征與發展目標具有哪些現代化蘊涵等內容的理解,還未達成共識。本文以學界對“生態科技”內涵多樣性理解為基礎,總結指出生態科技的現代蘊涵,并對生態科技的基本特征發展目標進行粗淺分析。

 一、生態科技蘊涵的梳理與界定

生態科技概念之所以被提出,源于人們對科技發展與生態建設之間關系的思考。當前,學界對生態科技內涵理解,可劃分為四種觀點。

1.從生態建設的需求與效益看,生態科技是一種新的技術形態。首先,生態科技作為“人們治理和控制環境污染的一種技術形式”[1],包括人類生產生活過程中創造的諸如清潔技術、綠色技術等具體領域的技術形態。其次,生態科技作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要求技術專家在各領域進行技術創新時,將生態學的相關理論融入到技術發明的過程中,使應用生態技術產生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2]均體現生態化的特征,如生態工藝、生態產品等。與此,諸如英國經濟學家舒馬赫提出的“中間技術”、美國弗·卡普拉強調的“軟技術”、日本星野芳郎倡導的“多樣性技術”,均從生態環境規律角度,對技術形態發展提出了要求,從不同側面對生態科技賦予了技術形態的內涵。

2.從生態科技具體功能看,生態科技是解決生態系統環境問題的關鍵性要素。首先,生態技術作為協調人與自然關系的“中介”,其本身遵循經濟規律與生態學原理,能夠解決生態環境、節約資源、維護生態系統平衡等問題,能夠為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提供有效的方法[3]。其次,生態科技作為現代技術手段,在生產流程的規定性、生產技術的改進、生產產品的優化、生產廢棄物的處理、生產資料與自然資源的矛盾中起關鍵性作用[4]。由此,生態科技作為處理生態問題的關鍵性要素,不僅體現在科技創新的過程、生活生產的過程、生態系統運行過程中,也體現在生態文明發展的目標和結果中。

 3.從對科技發展反思看,生態科技是新科技發展的哲學反思過程。首先,生態科技作為“人類觀念”的演進[5],內涵著要求人類在改造自然、順應自然過程中,打破“主客二元”思想,突破“人類中心主義”思維,加深對人與自然為一體的辯證關系的認識,加強生態與科技創新的系統性、整體性融合,協調生態利益與經濟利益之間的關系,進而從哲學理念的高度實現“主客二元”的統一,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生態系統與科技系統的高度融合,人與自然、生態與經濟價值的統一。其次,生態科技作為人類推進社會進步的實踐方式與實踐手段,體現了生態規律與科技發展規律、自然規律與社會發展規律內在的邏輯統一,既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自然規律的時代需求,是一個系統完整的技術發展體系。

 4.從生態學整體性觀念看,生態科技是系統化的生態科技發展體系。首先,生態科技是指把分離于世界整體的科學技術重新納入到“人—社會—自然”的有機整體中,將生態學的方法、觀點和性質滲透到科技發展進程中,實現科技發展的生態化[6]。其次,生態科技通過發揮技術的“生態特性和生態功能”,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因此,生態科技作為系統化的生態科技發展體系,要將生態學的發展理念和方法,滲透到“科技研究、科技設計、科技應用和科技管理等整個科技活動”[7]90-91,使科技發展適應自然規律、生態系統運行規律和社會發展規律,最終實現“人—社會—自然”的和諧發展。 綜合國內外學者對生態科技概念的理解和解釋的多樣性,一方面,體現了人們基于不同的學科、領域、視角,對生態科技賦予內涵的側重點不盡相同;另一方面,不管從何種角度去認識或理解生態科技的內涵,運用科技手段去解決生態問題和應對生態危機,已經受到當代人們的高度關注,并從不同的維度提出了生態科技的發展期望與要求。鑒于學界已有的認識成果,本文關于“生態科技”的現代蘊涵試作如下界定:生態科技是指人們對科技創新和運用的活動過程,能夠融入生態系統整體并促進生態系統良性循環,能夠最大限度地協調與解決好人與自然之間、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能夠促使生態效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有機統一的科技體系。由此,生態科技的現代內涵包括五方面的內容與任務:一是生態科技作為具體形態和科技實踐體系,具有自身的基本特征;二是生態科技融入和促進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須有生態理念作指導;三是生態科技作為協調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關鍵性中介,具有科學的發展原則作為規范;四是生態科技作為生態經濟綜合效益提升的手段,具有實現生態、經濟、社會效益三者有機統一的最高目標;五是生態科技既是科技自身發展“革命”的結果,也是科技自我構建的過程,需探尋科學路徑予以實現。

 二、生態科技的基本特征

 科學技術作為認識與改造自然的重要成果,對人類社會的發展和生態環境的變化產生了巨大影響。一方面,作為人類向自然索取的技術手段,科技推動人類社會經歷了漁獵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的發展階段,極大地滿足了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的物質需求;另一方面,人類對科技的絕對“至上性”態度,反過來給生態環境帶來了極大的破壞。基于此,生態科技作為應時代而生的主流技術形態,具有顯著的特征。

 1.整體性。生態科技作為科技形態,是生態系統與科技系統融合的具體展現,但不是生態系統與科技系統簡單相加;它以生態學相關理論為基礎,以科學技術為對象,是一種生態科技形態,也是一種科技實踐過程,兼具生態建設與科技發展的雙重性,具有整體性特征。作為科技形態,生態科技遍布于生產、生活及生態建設的整個領域,涵蓋清潔生產、新能源、節能、環境治理、生態環境持續利用等科技,構成了整體復雜的科技群。作為科技實踐活動過程,生態科技以生態基本原理與規律為基礎,指導科技實踐活動全過程,構建了與生態循環系統相適應的新型科技活動實踐系統。

 2.協調性。生態科技的最大優勢是有利于生態建設,實現人與自然、社會與生態之間矛盾的和解。在自然生態系統中,生物與自然環境處于一種動態平衡中,生態系統具有自我調節、自我修復的功能,總體上體現了生物與自然環境的協調??萍际侨祟愓J識自然、改造自然的工具,對于自然生態系統來講,屬于“外來物”。人類“既作為自然界的一部分,又依靠它的意識特性超越自然界”[8],需要以科技為工具超越大自然??萍嫉慕槿耄谝欢ǔ潭群头秶鷥扔绊懼匀簧鷳B系統的運行,致使科技與生態之間潛存著“矛盾”,這就對人類對科技創新和科技活動實踐提出了既要滿足人類社會發展需求,也要實現與生態環境相協調的要求。值得強調的是,科技介入自然生態系統并不完全是對自然系統的絕對破壞,某種程度上也體現出科技對自然生態系統的適當“刺激”,進而促進生態系統結構的優化。生態科技兼顧“破壞”與“優化”自然生態系統雙重要求,它以一種正確的方式,在遵循生態規律前提下進行認識、改造和保護自然,體現了其協調性特征。

 3.動態性。生態科技的動態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生態科技作為科技形態,是內含以生態建設標準為參照的科技形態,受一定歷史條件的制約,是一個動態概念。事實上,生態科技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所蘊涵的內容不同,隨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基本要素的發展而變化。一方面,人們在開展科技活動實踐時總傾向于生態科技的研發和應用,但受經濟、政治、文化及社會發展等客觀因素的影響,其結果不總是盡人意,這說明生態科技的內涵不是主觀臆斷;另一方面,人們會不斷把握社會發展中關鍵性變量要素,加強生態科技活動實踐,豐富和完善生態科技蘊涵。二是生態科技作為科技活動實踐體系,是開放的、動態的不斷完善的科技活動過程;即以生態環境為中心,以治理生態問題、保護生態環境和維持生態平衡為基本內容,維護生態系統良性循環,人與自然、社會與生態之間和諧發展,解決社會發展中的重大生態環境問題[7]83-84??傮w上看,社會對生態問題越來越高的關注,民眾對優良的生態環境越來越高的要求,越來越成熟的發展生態科技的客觀條件,促使生態科技能夠及時吸納人、社會發展、生態建設的新需求和新變化,在“變”與“不變”中實現自身的目標與價值,充分體現了其開放性與動態性。

三、生態科技發展的目標——生態化

指出:“綠色科技成為科技為社會服務的基本方向,是人類建設美麗地球的重要手段?!盵9]生態科技作為新的科技形態,對于認識與改造自然、保護與改善環境、維護和優化生態系統、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究其根本,它追求的是“生態經濟綜合效益”,以實現自然、經濟、文化、社會發展以及人的生態化為最終目標。

 1.自然生態化。生態科技的出發點與落腳點是解決“人—自然—社會”之間的矛盾,其最基本、最直接的功能在于優化和保護生態系統良性循環?!叭祟惖倪M步必定意味著,人類不僅僅是自然界的一部分”[10],生態科技的自然生態化目標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生態科技以不破壞、不損害環境為生態底線,利用科技的基本功能提高資源開發能力,優化社會生產、生活方式,提高能源利用率,讓人類活動所依附的自然的“力量”得到充分發揮,并為人類提供基本物質需求。二是生態科技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中介”;它作為保護和改善環境、優化生態系統的重要工具,以優良的環境效應作為生態科技創新和實踐是否成功的判斷標準。生態科技創新與其活動實踐既要保證人類社會發展對自然界物質攝取同時不違背生態規律,又要協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維護生態系統平衡;既保持了自然生態系統的“生態化”,又保證了生態科技活動實踐體系的“生態化”,由此達到自然生態化的目標。

2.經濟生態化。生態科技的基本特征決定了保護環境和維護生態系統良性循環是其基本目標,但生態科技的服務社會與滿足人類社會發展需要的社會屬性,要求其必須重視經濟效益等各種現實利益;因此,生態科技創新與實踐過程必須注重其經濟功能,至少不能否認、阻礙和違背經濟規律。一是生態科技從系統整體上提升經濟生態化效益。首先,生態科技實踐是系統的、整體的過程,它所產生的經濟效益(或是否遵循經濟規律)不能僅僅從單一的生態科技形態或環節進行判斷;其次,生態科技創新和實踐本身是探索性活動,具有一定風險和經濟效益滯后性,不能僅以研究或應用初期的經濟效益效對其進行經濟效益判斷。二是生態科技從不同層次上提升經濟生態化效益。在產業規劃領域,國家或各級政府是產業規劃的主體,生態科技創新與實踐將有利于產業規劃主體相關政策的制定,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與產業結構的升級;在企業經營領域,企業是企業經營的主體,生態科技有利于企業不斷優化經營管理體制,節約企業管理運營成本,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在生產工業領域,生態科技的應用優化了生產工藝、生產流程,提高了生產效率、資源利用率,加強了清潔生產的能力;在消費領域,生態科技為人的綠色消費提供技術支持的同時,促進了經濟綠色化發展。三是生態科技促進區域經濟、城鄉經濟協調發展,增強國家經濟實力,提高國際競爭力。生態科技在協調生態環境對人類生存的“根基”地位與科技對人生存的“現實”地位之間的關系上,兼顧了科技的經濟與生態功能,實現了科技服務于經濟發展,生態建設,又接受經濟規律和生態系統運行規律的規范和要求,整體上實現了經濟生態化的目標。

 3.文化生態化。生態科技的發展必然伴隨生態科技文化的產生與發展;生態科技文化是科技文化、生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是生態科技催生了生態科技文化的產生。如同“科學技術作為文化滲透于人類生產、生活和交往的一切領域和各個方面”[11]103,生態科技也在經歷此過程;由此所衍生的科技發展的理念、價值觀、思維方式、法規與管理體制、社會建制與支持體系、知識體系與社會應用以及傳播與運行機制等內容,構建起生態科技文化的現代蘊涵。二是生態科技文化豐富了生態文化與科技文化。生態科技是以生態理念為指導的科技創新、實踐過程,是生態意識指導科技發展,進而實現認識與改造自然、維護生態系統良性運行的目的。由此,生態科技的創新與實踐所衍生的生態科技文化,實質上是“科技文化與生態文明融合而生、生態科技精神與生態理性價值觀念構筑而成”[11]103-104。文化與自然、社會有著不可分離的聯系,生態科技是保護和優化生態系統的關鍵性要素,人類在運用對其運用中,豐富和發展了生態文化與科技文化內容,進而促進了文化生態化的發展。

4.社會生態化。生態科技作為服務社會各領域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具有強大和廣泛的滲透功能,深刻影響著它所服務的對象;生態科技的性質決定其發展方向與路徑必須兼具生態與科技的雙重性質;因此,生態科技所服務的社會各領域的對象、發展路徑和目標,將受到生態科技實踐過程的“同化”,也具有生態性或向生態方向發展性。一是生態科技作為科技形態,它以科技工具性和自然生態性影響和改變著社會各要素和各領域。人類運用科技認識、改造自然,需要“對自然的認識導致我們對我們全部的生活條件、對我們的生存承擔責任”[12];生態科技的創新與應用,規范著人對自然的認識與改造過程,影響著人類的社會活動,使社會整體上向生態化方向發展。二是生態科技作為科技實踐過程體系,滲透到政策制定、法律法規完善等各環節,促使政治、文化、教育、人口、價值觀念、生活方式等與經濟協調、共同發展,促進生態型社會建設進一步完善。生態科技對社會各領域影響的“主動性”與“被動性”的辯證關系,彰顯了科技的工具性,也促進了社會發展的生態化。

 5.人的生態化。人類生存的本能激發人對自然征服的欲望,而面對生態危機給人類帶來的災難時,又促使人類追求美好生態需要,故人類對其“欲望”和“愿望”平衡關系的探尋,是人們不斷創新科技的主要動力來源。一是生態科技滿足人的生存和生態的雙重需求。馬斯洛提出的“層次需求理論”強調,人的低層次需求得到滿足之后,會尋求更高層次的需要滿足自己。生態科技能達到人類物質生活基本需要,同時能夠滿足人們對和諧、美麗生態環境的更高層次的生態要求。二是生態科技實現了人類內化于心的自然生態需求,即精神追求和外化于物的科技發展,即物質需要的有機統一。內化于心的自然生態需求,是人類通過不斷思考與大自然之間的關系、探尋以及用什么樣的工具滿足自己的生存需求,并保持與生態環境良好關系的生態智慧,是人類精神成果也是精神追求;外化于物的科技,即生態科技,它是人類既滿足人類生存需求,又滿足人類美好生態需求,實現人與自然和諧溝通的“使者”。生態科技緩解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在自然生態學系統整體循環內實現了人類個體精神與自然界物質的互動,不斷提高人的物質生活水平、精神文明生活水平,促使社會生態文明建設和人類自由而全面的解放和發展。

作者:沈元軍 單位:天津職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