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經濟形勢下農業經濟發展策略探析

時間:2022-06-02 04:47:45

導語:生態經濟形勢下農業經濟發展策略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生態經濟形勢下農業經濟發展策略探析

[摘要]隨著國家對生態環境重視程度越來越高,生態經濟發展成為我國各個領域發展方向,農業是國民生存的根本,生態經濟形勢下農業經濟如何發展成為國家的重要課題。基于此,研究新形勢下農業經濟發展出現的問題并找出解決對策具有重要意義,希望能夠促進我國農業早日向農業生態化發展,實現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生態經濟;農業經濟;發展策略

一直以來,農業經濟都是我國經濟結構的基礎,是促進社會經濟進步的重要力量。隨著我國經濟飛速發展,農業經濟面臨兩大問題,資源問題和環境問題。在這樣的形勢下,要想更好地發展農業經濟,就必須實現對農業經濟科學合理利用,在推動農業經濟發展的同時確保生態環境良好發展,確保農業發展新方向能夠符合社會發展趨勢,實現農業經濟生態化。

1農業經濟生態化發展的重要性

1.1生態經濟形勢下要求發展農業生態經濟。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經濟是國家經濟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農業生態經濟是確保社會經濟良好發展的基礎,能夠保證我國農業健康發展,維護社會穩定運行。將資源發揮最大化作用是農業經濟長久發展的保障,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無法實現這個目標,我國農業必須要走上生態化發展道路,確保農業經濟健康發展。農業生態經濟發展模式符合當前社會經濟發展形勢,對社會經濟發展具有促進作用,因此,我國需要及時轉變農業經濟發展方式,并在發展過程中逐漸調節產業結構,充分利用好各類資源,實現我國經濟平穩增長的戰略目標。1.2轉變農業經濟發展方式能夠促進農業可持續性生產。隨著資源、環境問題越來越嚴峻,轉變傳統粗放型發展模式是實現農業經濟長久發展的保障,是確保農業可持續生產的重要戰略。因此,國家必須要實行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并重的發展戰略,在保證生態環境的前提下發展農業經濟,促進農業向生態化發展。轉變農業經濟發展模式,能夠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切實解決我國的“三農”問題,為農業經濟長期穩定發展提供保障。

2農業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2.1整體人員素質低。我國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員整體素質不高,在農業方面的管理方式缺乏科學性和規范性,這嚴重影響到我國農業經濟發展。務農人員素質不高,對一些先進農業生產技術缺乏基本的了解,仍然采用傳統的人工種植方式,這嚴重降低我國農業生產水平,出現多地農業發展水平低的現象。另外,很多務農人員沒有環境保護意識,只以眼前利益為中心,忽視對環境污染問題的重視,這就造成土地受到農藥、化肥的污染,影響到土地的二次生產。如果長此以往,就會對環境產生嚴重的污染和影響到土地的質量,從而降低農作物的質量和產量,抑制農業經濟的發展。2.2基礎設施和科技水平偏低。發展農業經濟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完善農業生產要素和基礎設備,這樣才能實現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的目標。但在當前的形勢下,農業生產設備大多依靠政府的扶持,單一的資金來源會影響到農業項目的實際開發,而且政府的扶持資金需要一定的流程,申請時間和申請條件也是限制項目進度的重要因素,同時資金的額度有限,很難及時抓住生產形勢。同時,除了設備需要資金外,種子、化肥等相關的生產要素也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這就加大了農業的投資力度。且務農人員整體素質不高,無法在種植過程保證能夠科學進行施肥,容易造成出現污染土壤的現象,降低農業生產效率和品質。2.3缺乏完善的制度管理體系。雖然國家領導人已經認識到農業經濟生態化的重要性,但是卻沒有制定出相關的管理體系,也并未出臺完善的管理制度,這樣容易導致相關人員對農業經濟轉變沒有深刻認識,農業生態經濟管理存在一定問題。另外,農業管理人員也是影響到農業經濟發展的因素,雖然他們沒有參與到農業實踐中,但是他們出臺的政策將是農業經濟發展方向,農民將會將根據這些政策生產。因此,如果管理人員制定的管理制度只是基于產業項目的表面,這很容易造成制度與政策與實際農業需求不相符,嚴重抑制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

3生態經濟形勢下農業經濟的發展策略

3.1提升農民素質。農民是農業發展的關鍵因素,為了確保農業經濟能夠向生態化發展,提高農民整體素質是勢在必行。國家需要加大對農民的培訓和教育,提升廣大農民的農業素養,這樣才能提高各地區的農業生產水平,使得現有的勞動力資源可以滿足現代社會的需求,促進農業經濟生態化發展。同時,還需要加強培養農民關于項目的相關知識,確保農民能夠了解項目的發展情況和實際操作,提高農民的專業素質,讓農民了解到怎樣讓經濟效益與環保效益相并存,保證種子、化肥、農藥等生產要素是符合項目發展方向,延長土地資源的使用壽命。3.2加強農業經濟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生產要素是否完備是影響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為了確保農業經濟能夠快速發展,國家和農業相關領導人需要加大農業基礎設施的建設,這樣才能確保項目有先進的生產設備,提高農業生產力。隨著農業經濟向生態化轉變,我國的農業科技體制也需要隨之進行改革,研究出更加環保的管理體系,加快現代化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另外,為了使得創新技術有實行的條件,相關人員也需要改善投資環境,積極發展農業科技技術,確保能夠滿足農業高科技產業化發展,從而推動農業經濟良好發展。3.3構建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布局。農業經濟體制改革是一個長久的發展過程,它不是一蹴而就就能實現的。為了確保農業經濟能夠生態化發展,農業管理人員需要加強上層理論知識的建設,這樣才能構建出確保農業生態經濟發展的戰略布局,保證實踐能夠有理論支撐,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為了確保戰略布局正確性和精確性,相關人員需要深入到實地進行考察,通過實踐調研來了解該地區的資源情況和環境情況,積極尋找農業發展循環可利用因素。另外,傳統技術能夠在歷史長河中保留下來也具有一定的道理,農業科研人員可以將傳統農業技術與新技術相結合,在保證科學合理的前提下改變農業發展方式,提升農業技術,解決“三農”問題,確保農業經濟能夠長久平穩發展。3.4打通生態產品的消費和銷售渠道。在提高生產水平的同時,還需要建立良好的銷售渠道,這樣才能確保農產品能夠產生經濟。隨著科學水平提高,人們生活水平也得到提升,消費者更追求農產品的認同感,只有得到消費者認同的產品才能提升其的價值,擁有更好的銷售渠道。因此,為了確保農業經濟能夠可持續發展,相關人員要積極打通生態產品的消費和銷售渠道,這樣才能確保農業生態經濟的可持續性。生態經濟可以推動農業經濟方式轉變,為了確保農業生態經濟長久發展,國家要加大綠色消費的認可,提升國民對綠色產品的關注度,加大宣傳力度,才能建立良好的農產品生產銷售產業鏈。資源和環境是農業面臨的兩大問題,為了確保農業經濟和生態能夠均衡發展,農民要盡量減少資源浪費,使得農業資源能夠最大化利用,避免出現資源浪費的現象。同時,務農人員要合理使用農藥、肥料等化學物質,提升產品的綠色環保價值,這樣才能打造綠色農產品的品牌,增強消費者對綠色產品的認可度。同時,為了確保農產品新鮮性,國家需要保證銷售環節的暢通度,確保綠色產品有良好的銷售渠道,這樣才能農業經濟生態化長久發展。

4結語

經濟生態化發展是確保國家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農業經濟生態化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為了確保資源能夠可持續發展,國家提出健康持續發展的理念。為了貫徹國家發展戰略,農業經濟必須要實現轉型,相關人員也需要提高對自然的環保意識,這樣才能實現保護農村生態環境的目標,提高國民的生活水平,為國家經濟發展提供長久動力。

[參考文獻]

[1]李鵬飛.試論新形勢下發展農業經濟的有效途徑[J].納稅,2018(25).

[2]任波.關于農業經濟持續發展的探討[J].農村科學實驗,2018(08).

[3]鄭宏智.我國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探討[J].現代農業科技,2018(15).

作者:郝艷美 單位:陽信縣農業農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