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電商物流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
時間:2022-07-15 11:36:09
導語:農村電商物流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互聯網科技在我國農村地區的迅速普及和發展,農村居民的購物方式和農產品銷售方式也逐漸轉至“線上”,但我國農村的物流服務以及基礎設施建設都不能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在線購物、銷售的需求。本文對“互聯網+”背景下農村電商物流的發展現狀進行了研究,并針對農村電商物流基礎設施差、體系不完善、信息化水平低、缺少專業人才等發展困境,提出了相關的應對策略。
關鍵詞:“互聯網+”;農村電商;物流配送
隨著互聯網的迅速普及,我國農村網民也迅速增多,村民們也逐漸打破了傳統的線下購物方式,加入網購行列。截止到2018年6月,我國農村地區網民規模為2.11億,占比達26.3%,較2017年底增加1.0%;城鎮網民規模為5.91億,占比達73.7%,較2017年底增加14.9%。2018年上半年,我國農村網絡零售額為6322.8億元,較2017年同比增長34.4%,在全國網上零售額中占比達15.5%,增速比全國水平高4.3個百分點[1]。隨著電商在農村越來越火,農村物流卻開始拖起了農村電商經濟發展的后腿,大多數村民還不能享受送貨上門的服務,很多網民不愿意在電商平臺購物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收取快遞不方便[2]。農村“最后一公里”的配送問題影響著農村消費者的網購體驗,不利于農村電商經濟的發展,農村電商物流的配送模式仍有很大的優化空間。
1、我國農村電商物流存在的問題
1.1基礎設施差。我國農村的物流運輸工具較為簡陋,最常見的運輸工具是農用車、客運車、私家車等臨時的運貨車輛。此外,我國農村地區道路不平、交通不便,加之村與村之間的距離比較遠,人口規模較小,村民網購頻率不高,幾十公里范圍內的快遞數量僅有幾個,送貨上門便會大大增加物流配送成本。1.2物流體系不完善。農產品的運輸對倉儲、配送、運輸等設備的要求也相對較高,這會使企業在前期的投資成本變高,企業也無法在所有村莊設置網點。我國大部分農村地區物流的配送現狀是由物流企業運送到鄉鎮一級的站點,然后由村民到站點自取[3]。村民在通過電商渠道將農產品的外銷時,一般也需要自己將貨物運輸到快遞站點。并且,電商企業無法及時解決物流末端突發的配送服務問題,影響了電商的售后服務質量,不利于農村電商的發展[4]。此外,農村電商物流普遍存在農產品外銷的“農貨進城”上行電商物流遠少于“城貨下鄉”的下行電商物流,導致農村物流配送車輛空載率高,造成交通資源的浪費。1.3網絡信息化程度不發達。隨著互聯網的普及,農村網民數量也越來越多,但是大部分農村網民對網絡的認知水平較低,互聯網電商平臺的信息可謂是魚龍混雜,網民對虛假信息的辨別能力較差而被騙或被欺詐,降低了他們對電子商務體驗的滿意度。此外,配送成功率低一直是困擾農村末端物流送貨上門的主要問題。由于農村物流系統的信息平臺、定位系統都不夠完善,會出現農村收貨人地址不明確,甚至是定位錯誤等問題,從而使得農村物流末端出現錯誤配送、多次配送等現象,這不僅增加了配送成本,還會降低收貨人對電商平臺以及物流服務的滿意度。1.4物流專業人才缺失。由于農村的生活環境較差、物質條件缺乏、貨流量較小、利潤較低等原因,大多數專業的物流人才都不想到農村地區去工作。農村的電商物流配送者大多數是當地的農民,在正式工作前基本未接受過專業的物流服務的培訓,沒有認識到電商物流的重要性,屢次出現配送員的服務質量較差、要價高,甚至快遞損毀等問題,這些都大大打擊了村民網購的積極性。此外,在將電子商務作為產品購買與銷售渠道方面缺乏認識,很多農村家庭都沒有充分應用電商物流平臺,農村電商物流平臺的利用率比較低,在某種程度上抑制了農村電商物流的發展速度[5]。
2、“互聯網+”背景下我國農村電商物流的發展對策
2.1建設農村物流基礎設施。農村物流穩步發展離不開良好的物流基礎設施。要改善我國農村地區物流業的服務現狀,就一定要解決農村物流“最后一公里”送貨到家的難題,扶持農村物流基礎設施的建設。而在完善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的過程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完善農村的交通網絡,由政府出資修建和維護農村的道路,建立農村物流交通網,在道路交通上為農村物流的發展提供保障;其次,應切實改善農村地區物流倉儲、運輸車輛等方面基礎設施的建設。再其次,應改善農村網絡環境,加快對我國農村物流網點及其信息化改造,完善物流追蹤以及物流服務質量監管等功能,為農村物流的發展保駕護航[6]。2.2資源物流整合,實現共同配送。我國農村地區一直以來就有著居住分散的特點,這也造成了農村地區物流服務的需求不集中、配送區域廣、同地區貨流量小、利潤低等難題。針對這些問題,各個物流企業可以共同合作,共同利用物流資源,建立協同配送系統,減少不必要的物流運作成本。比如,在一個鄉鎮建立一個“聯合式服務站點”,把所有物流公司的快遞集中到一個點,規劃好配送路線,統一收發派送。這樣既能夠提高物流的配送效率、降低配送成本,還可以實現各物流公司的合作共贏。2.3發展本地化的“最后一公里”配送服務模式。我國農村地區地形及地域文化差異性都較大,對于不同的地區可以結合地區特色,充分整合并利用當地的物流資源,發展特色的“本土化”配送服務模式。對于交通較為便利的地區,將貨運與客運相結合,通過與區域客運公司合作,運用本地的公共運輸工具進行物品的配送,發展“人貨同運”模式。對于交通不便的地區,大力推行“順路稍貨”的模式,當地居民對鄉村交通狀況以及村民住所地更加熟悉,我們通過整合當地的勞動力資源,建立完整的約束機制,不僅能改善物流企業運力不足、末端配送困難的現狀,還大大提升了物流企業的配送效率。對于經濟較發達的農村地區,可與鄉村的小賣店、學校等人流量較大的地方合作,建立村級物流網點,如條件允許還可以建立智能快遞柜,實現“送貨到村、順手取貨”。2.4加強網絡電商意識。隨著互聯網的普及,越來越多的農民開始使用微信、快手等網絡社交平臺,這也反映出農民的互聯網意識在逐步的增強,是培養網購意識、提高網購能力的潛力股。所以,相關企業及部門可以利用電視、網絡等多類媒體平臺,傳播電商及電商物流的相關知識,提高農村群眾對電商及物流的認識。2.5加強農村物流人才培養,切實提升服務水平。農村電商物流的發展需要人才支持,而目前我國農村電商物流的發展速度較慢,電商物流專業人才缺口較大。相關部門應該積極幫助農村地區引進物流行業的人才,大力支持員工返鄉、大學生、知識青年等群體回到家鄉參與到農村電子商務物流的建設中,促進農村電商物流行業的標準化、系統化建設,實現農村電商物流的可持續發展。同時,要對農村電商物流的工作者進行專業的培訓,打造本土化的物流專業人才,緩解當地農村電子商務人才短缺的問題[7]。
3、結論
綜上所述,我國農村電商物流的發展速度遠遠落后于農村電商的發展,農村“最后一公里”的配送問題仍未解決,這也從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農村電商的騰飛。在“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我們應著力推進建設農村地區的物流基礎設施,大力倡導物流專業人才返鄉就業,提高農村物流行業的服務水平,提升農民的在線交易意識,逐步優化農村電商物流的運作模式,提高其配送效率及服務水平,促進農村電商物流的穩健發展。
參考文獻:
[1]李鳴濤.農村電商發展進入轉折點未來將呈現四大發展趨勢[J].中國食品,2018,(21):80-91.
[2]余朋林.淺析農村電商物流最后一公里問題[J].物流工程與管理,2017,39(12):12-13.
[3]楊翔宇,于棋.解決農村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問題的研究[J].市場觀察,2018,(7):72.
[4]王寧.電子商務環境下農村物流末端服務體系建設研究[J].農業經濟,2019(08):143-144.
[5]孫占權.基于電商環境的農村物流體系構建策略探討[J].商業經濟研究,2019,(7):77-80.
[6]武曉釗.城鄉對接的農村物流運營服務體系構建[J].商業經濟研究,2016(17):95-97.
[7]方安諾,楊雪雁.農村電子商務發展中人才引入問題及對策分析[J].中國集體經濟,2019,(9):125-126.
作者:楊嫚 馮慶華 單位:西安財經大學信息學院
- 上一篇:B2C電子商務下逆向物流分析
- 下一篇:信息技術應急物流發展問題與對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