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鄉村產業振興空間路徑演變

時間:2022-05-07 03:00:47

導語:淺談鄉村產業振興空間路徑演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淺談鄉村產業振興空間路徑演變

摘要:本研究以西進參與福建省鄉村產業振興的2980家鄉村臺企為研究對象,采用GIS空間分析方法和空間擴散模型,揭示臺商“西進”的空間路徑演變。研究發現:①國際經濟形勢和海峽兩岸政治關系變化促成了泉州的晉江市和石獅市、廈門的海滄區和同安區、漳州的龍海市形成臺商“西進”的高密度聚集區,以及福州的閩侯縣和福清市、莆田的涵江區形成中密度聚集區;②在企業內部因素的主導下,臺商“西進”軌跡呈現近“S”形增長態勢,并形成以沿海福州和廈門城市群的郊區縣(市)為核心,向內陸地區擴展擴散的格局;③空間擴散路徑模擬顯示,當前臺商“西進”已達到數量擴散的閾值,未來臺商“西進”路徑將由反“E”字型向“日”字形轉變,沿海地區仍是空間擴散的主要方向。

關鍵詞:鄉村臺企;鄉村產業振興;空間擴散;路徑演變

1引言

隨著民族復興、兩岸統一進程的加速推進,讓臺灣同胞愿意來、留下來和經常來,是習在《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上講話精神的核心,而搭乘大陸經濟發展的順風車是吸引臺胞“西進”的最佳方式[1],新時期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則為臺胞“西進”開辟了更為廣闊的天地[2]。改革開放以來,臺胞主要以臺商的角色“西進”[3],人口數量已超過200萬,其中近1/3從事與鄉村產業相關的職業[4]。事實上,臺灣地區早在20世紀70—80年代開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5-8],在海峽兩岸鄉村振興發展階段先后差異的驅動下,經驗豐富的臺胞通過“小三通”和“大三通”等渠道,在祖國大陸鄉鎮企業[9,10]、臺灣農民創業園[11,12]和休閑農場[13,14]等正式或非正式場所創新創業,傳播臺灣地區鄉村振興的經驗和模式,成為大陸鄉村產業振興的重要力量。然而,以往文獻多從臺商投資、少從空間擴散的視角關注這一現象,導致對臺商“西進”空間擴散機理研究滯后于鄉村產業振興理論和實踐的需要。隨著大陸鄉村振興戰略向縱深推進[15,16],尤其是“惠臺31條措施”的逐步落地,厘清臺商“西進”空間擴散的格局與過程成為當下借鑒臺灣地區鄉村產業振興經驗、吸引并留住臺胞的當務之急[17]。臺胞一直以來都是大陸鄉村產業振興的重要參與者。鑒于海峽兩岸尚未統一的特殊狀況,當前學者多從外商直接投資(ForeignDirectInvestment,FDI)視角關注臺胞群體[18,19],在港澳臺居民居住證制度改革之前,臺胞主要通過設立獨資或合資企業的方式參與大陸鄉村產業振興,多扮演企業家的角色[20,21]。相關研究顯示,鄉村臺企以獨資企業為主,合資企業為輔;投資規模多數在100萬美元以下,小的企業規模只有3萬美元[22];投資方式既有園區集群模式和臺灣農民創業園模式,也有臺灣農民個體小額創業項目[23,24];投資產業已從農林牧漁等第一產業,向農產品深加工及觀光休閑農業等第二、三產業發展,并已涉及大陸國民經濟行業各個領域[25];投資區位主要選擇沿海地區的廣東、江蘇、福建、浙江、山東和內陸地區的湖南省和四川,并在廣東、江蘇和福建形成集聚區[26]。臺商“西進”屬于跨境空間擴散現象。國外對跨境主體的研究,在研究主題方面多集中在跨境資本、跨境技術、跨境語言、跨境犯罪、跨境文化產品等方面,其中對跨境資本和技術的空間分異、驅動因素和溢出效應的研究是熱點[27,28];在研究視角上,多從產業經濟學的視角,分析跨境金融資本流動的制度設計、風險防范、影響因素和路徑[29];在研究方法上,多從統計學的視角,基于面板數據揭示跨境資本流動規律,并提出對策與建議[30]。由于中國在港澳地區實施“一國兩制”特殊政策和海峽兩岸尚未統一的現狀,國內對于跨境主體研究主要集中在外資和臺資方面,香港和澳門方面較少[31,32];在研究主題方面,多關注跨境資本和跨境技術,特別關注大陸臺資空間分異、驅動因素和溢出效應[18,33];在研究視角上,多從經濟學、政治學和地理學融合的視角,關注臺商投資(TaiwanDirectInvestment,TDI)對大陸經濟影響的積極效應[19,34];在研究方法上,多從計量地理學的視角,關注TDI的區位選擇與影響因素[35,36]。綜上所述,國內外跨境主體相關研究,較少從空間擴散的視角關注跨境主體空間擴散的格局與過程,缺乏構建模型模擬空間擴散路徑演變的案例借鑒。因此,本研究以臺商“西進”的主要聚集地福建省為例,基于空間擴散理論,采用GIS空間分析方法和空間擴散模型,揭示臺商“西進”參與福建省鄉村產業振興的空間擴散路徑演變,以期借鑒和總結臺商參與鄉村產業振興的經驗和模式,提升大陸鄉村產業振興內部的活力和動力提供科學依據。

2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2.1數據來源。本研究臺商數據來源于全國臺灣同胞投資企業聯誼會、臺灣福利國際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與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長期和穩定的統計數據。由于港澳臺居民居住證申領發放工作是在2018年9月1日之后啟動,之前西進臺商主要通過設立獨資或者合資企業參與大陸鄉村產業振興,本研究選取已在大陸投資,并注冊在福建省鄉村地區的臺商企業(以下簡稱“鄉村臺企”)作為研究對象,共有2980家。2.2研究方法。2.2.1GIS空間分析。采用ArcGIS10.3軟件,構建鄉村臺企數據庫,包括公司代碼、所屬行業、所處地區、企業類型、注冊資本、成立時間、存續狀態等信息。利用專題地圖工具分析鄉村臺企空間格局,利用核密度分析工具計算鄉村臺企在其周圍鄰域中的密度特征,利用地統計分析工具預測鄉村臺企未來空間擴散的路徑。2.2.2空間擴散模型。臺商“西進”既是經濟交流活動,也是空間擴散現象,可以用基礎擴散模型方程來描述[37]。假設在任何時間t,鄉村臺企的擴散率是在這個時間點所存在的可能設立企業數與該時間點先行設立的企業數量之差([Nˉ-N(t)])的一個函數。根據以往學者的研究成果[17,25],臺商在大陸空間擴散既有企業內部成本、經營和管理擴張的需要,又有臺幣貶值、大陸改革開放等外部因素的影響,宜采用混合影響因素擴散模型。因此,鄉村臺企空間擴散模型可以用公式(1)表達[25,37]:dN(t)dt=(a+bN(t))[Nˉ-N(t)](1)式中:a和b為模型的外部和內部影響系數;Nˉ為鄉村臺企空間擴散曲線的漸近線。采用判定系數(CoefficientofDetermination)R2來判斷鄉村臺企空間擴散模型的解釋力[31]。判定系數用于度量因變量的變異中可由自變量解釋部分所占的比例,R2統計量越接近于1,模型的擬合優度越高。2.2.3鄉村臺企空間擴散指數。評價指標體系構建。構建鄉村臺企空間擴散評價指標體系,以反映臺商參與鄉村產業振興的空間擴散能力。選擇企業類型、注冊資本、成立日期、存續時間和登記狀態等5個指標[25],作為鄉村臺企空間擴散指數主要評價指標。評價指標標準化。對評價指標進行標準化處理,以解決評價指標的量綱及其物理意義存在差異和參數不可比的問題。采用極差法對評價指標與空間擴散的關系進行賦值,評價指標正向關系越大,擴散能力就越高,評價指標負向關系越大,擴散能力就越低。根據臺企跨境空間擴散相關研究成果,在投資方式選擇模式方面,合資方式比獨資方式有更低的控制度,更易產生技術擴散[33];在投資規模方面,規模大的企業往往實力較強,自然成為當地各界關注的重心和亮點,具有較強的文化傳播能力,更有利于企業文化的空間擴散[38];在經驗積累方面,成立時間較早,存續時間較長,登記為存續和在業狀態的企業,往往有較長時間經驗積累,更熟悉企業所在環境的風險程度大小,更有利于減少空間擴散的成本和不確定性[39,40]。因此,鄉村臺企為合資企業、注冊資本越大、成立日期越早、存續時間越長、企業當前為存續和在業狀態,越有利于西進臺企的空間擴散。采用分等級賦值法評價企業類型、注冊資本、成立日期、存續時間和登記狀態。首先,采用自然間斷點分級法(NaturalBreaksClass)對注冊資本、成立日期、存續時間進行五級標準化處理,分別賦值2、4、6、8、10;其次,對企業類型和登記狀態按照空間擴散規律直接分級賦值[25,41],企業類型為獨資,空間擴散能力比合資類型弱,又比設立辦事處等類型空間擴散能力強,賦值6;企業登記狀態為吊銷和注銷,空間擴散能力比存續和在業狀態弱,又比遷出等類型空間擴散能力強,賦值6,如表1所示。指標權重確定。采用層次分析法(AnalyticHierarchyProcess,AHP)確定五個評價指標的權重。邀請地理學、經濟學、管理學各5位專家對五個指標的相對重要性進行比較,采用yaahpv10軟件對專家打分結果進行統計,得到五個評價指標的權重[25],分別為0.28、0.40、0.05、0.10、0.17。空間擴散指數。構建鄉村臺企空間擴散指數(SpatialDiffusionIndex,SDI)以評價鄉村臺企空間擴散的能力。基于空間擴散評價指標體系,綜合各評價指標對鄉村臺企空間擴散的影響,進一步計算SDI,公式如下:SDIn=0.28Xn+0.40Yn+0.05Zn+0.10Sn+0.17Tn(2)式中:SDIn為第n個鄉村臺企空間擴散指數;Xn、Yn、Zn、Sn、Tn分別為第n個鄉村臺企的企業類型、注冊資本、成立日期、存續時間、登記狀態指標數值。

3結果分析

3.1鄉村臺企的空間格局。3.1.1時空格局。時間序列方面,福建省鄉村臺企數量增長呈現雙峰結構,如圖1所示。具體分析,1984—1993年間,鄉村臺企呈現快速增長,年均設立83家,并于兩岸達成“九二共識”后的1993年達到高峰期,年增304家;1994—2003年間,鄉村臺企呈現“U”形增長態勢,年均增長167家,并于大陸加入世貿組織后的2003年進入第二高峰,年增307家;此后,鄉村臺企數量增長呈現快速回落態勢,并于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海峽兩岸“大三通”后進入低谷期,年均增長不足10家??臻g布局方面,福建省鄉村臺企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區,如圖2、圖3所示。沿海地區聚集了82.65%的鄉村臺企,并在泉州的晉江市和石獅市、廈門的海滄區和同安區、漳州的龍海市形成高密度聚集區,在福州的閩侯縣和福清市、莆田的涵江區形成中密度聚集區。其中泉州集聚了36.07%的鄉村臺企,這與泉州作為著名僑鄉和臺灣漢族同胞的主要祖籍地的因素有很大關聯。早在1983年,泉州就批準成立了第一家臺資企業,并于1984年在晉江市安海鎮成立了第一家鄉村臺企“福建晉江鴻利電子塑料工藝有限公司”,此后在1987年海峽兩岸擴大交流后,臺商開始大規模進入泉州,隨后在1993年達到擴散的高峰期。3.1.2分類型空間格局。根據《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4754—2017)》標準,福建省鄉村臺企以從事第二產業為主,如圖4所示。屬于第一產業的鄉村臺企僅有99家,占比為3.32%,主要分布在漳州的漳浦縣、南靖縣和東山縣;屬于第二產業的鄉村臺企有2758家,占比為92.55%,主要分布于泉州的晉江市、石獅市、南安市和惠安縣;屬于第三產業的鄉村臺企123家企業,占比為4.13%,主要分布在廈門的同安區??梢?,投資加工制造業是臺商“西進”參與鄉村產業振興的最主要渠道,這與臺灣地區鄉村企業高度發達的特征息息相關。20世紀80—90年代,臺灣地區制造業不論是大企業還是中小企業都有逐漸鄉村化的趨向,尤其是中小規模的制造業企業大多分布在鄉村地區,可以就近吸納農村勞動力到非農部門就業,既降低了企業的生產成本,又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20]。臺商“西進”將這一生產模式和產業類型特征擴散到大陸地區,推動了沿海地區的鄉村工業化,并形成了鄉鎮企業快速發展帶動工業化和城鎮化的“晉江經驗”,也造就了晉江市探索出享譽海內外的“就地城鎮化”的發展模式[42,43]。規模類型空間格局特征。福建省鄉村臺企平均規模不大,高規模等級鄉村臺企主要分布在泉州市、福州市和莆田市,如圖5所示。鄉村臺企總注冊資本為863057萬美元,平均注冊資本為289.40萬美元。從成立時間上看,26家注冊資本規模為4和5級的鄉村臺企成立于2000年之前,其余的15家成立于2000—2007年之間,2008年后沒有高等級規模的鄉村臺企設立。這種現象既受到全球金融危機的大環境影響,也和福建省鄉村企業轉型升級的區域發展策略有很大的關聯??臻g格局方面,高注冊資本等級的鄉村臺企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區。注冊資本為5級的鄉村臺企有只有1家,注冊資本為62289萬美元,占比為7.22%,分布在泉州晉江市龍湖鎮,所屬行業為C制造業;注冊資本為4級的鄉村臺企有40家,總金額為163918萬美元,占比為18.99%,主要分布在泉州市(16家)、福州市(9家)和莆田市(7家);注冊資本為3級的鄉村臺企有124家,總金額為192046萬美元,占比為22.25%;注冊資本為2級的鄉村臺企有363家,總金額為224352萬美元,占比為25.99%;注冊資本為1級的鄉村臺企有2452家,總金額為220452萬美元,占比為25.55%。1~2級鄉村臺企數量占比為94.46%,注冊資本占比僅為51.54%,平均規模為158.01萬美元,顯示福建省鄉村臺企在企業規模上,呈現兩極分化態勢,這與“除農產品加工企業外,大多數臺商涉農企業的投資規模在100萬美元以下”的調查結果基本一致[22],同時也凸顯了少部分非涉農鄉村臺企規模較大、實力較強的特征。企業類型空間格局。福建省鄉村臺企企業類型以獨資企業為主,如表2所示。獨資企業2552家,占比為85.64%,總注冊資本為743944萬美元,平均注冊資本為291.51萬美元;合資企業428家,占比為14.36%,總注冊資本為119123萬美元,平均注冊資本為278.30萬美元,略低于獨資企業??臻g格局方面,沿海地區2872家企業中,獨資企業數量占比為85.76%,注冊資本占比為86.43%;內陸地區108家企業中,獨資企業數量占比為82.41%,注冊資本總額占比為75.91%。獨資企業無論是在數量和注冊資本規模上均遠遠超過合資企業,這與大陸對臺商的特殊政策有關,臺企在大陸被視為外資企業管理,各地區設立的臺商投資區和臺灣農民創業園,以及配套的惠臺稅收政策與措施,獨資企業往往比合資企業更便捷地享受和惠及[26]。3.2鄉村臺企的空間擴散過程。3.2.1空間擴散指數的特征。時間特征。福建省鄉村臺企空間擴散指數年度特征呈現先揚后抑態勢,平均擴散指數則保持在4左右波動,如圖6所示??臻g擴散指數高峰期出現在1993年,次高峰期出現在2003年,隨后進入衰減階段。其中,1984—1993年是高空間擴散指數等級鄉村臺企擴散高峰期,1994—2007是低空間擴散指數等級鄉村臺企擴散高峰期,2008年后則進入低擴散指數等級鄉村臺企低水平擴散,這也反映出早期臺商全面參與鄉村產業振興,呈現數量多、規模大、行業單一等特征;中期部分參與鄉村產業振興,呈現數量多、規模小、行業多元等特征;后期則是選擇性參與,呈現數量少、規模小、行業單一等特征??臻g特征。福建省鄉村臺企空間擴散指數等級呈現反“E”字型空間特征,如圖7所示。以沿海地區的“閩侯縣-福清市-涵江區-惠安縣-晉江市-同安區-龍海市-漳浦縣-東山縣”為縱軸,以“漳浦縣-南靖縣-永定區-上杭縣”、“晉江市-南安市-安溪縣-永春縣-大田縣-永安市-寧化縣”、“閩侯縣-古田縣-順昌縣”為橫軸,形成從沿海地區向內陸地區擴展擴散的過程。產業特征。福建省鄉村臺企空間擴散指數產業特征呈現第二、三產業先揚后抑和第一產業低位波動的特征,如圖8所示。第二、三產業擴散指數高峰期出現在1993年,隨后進入衰減階段;第三產業擴散指數次高峰期出現在2006年,晚于第二產業的2003年;第一產業高峰期出現在1999年,次高峰期出現在1993年和2003年。2008年以后,空間擴散指數呈現第二、三產業低位波動的特征。3.2.2空間擴散路徑模擬??臻g擴散模型模擬。采用MATLAB對福建省鄉村臺企空間擴散模型進行最小二乘參數估計。由于1984—1987年鄉村臺企數量較少,為避免模型擬合數據異常,采用1984—1987年四年均值作為模型初始值,求解模型系數為:a=0.0121;b=0.0001;Nˉ=2970??臻g擴散模型擬合曲線的判定系數R2=0.987,非常接近參考數值1,顯示模型有較好的擬合優度。這也進一步說明,1984—2018年間福建省鄉村臺企累積數量空間擴散軌跡符合“S”形曲線特征。繼續采用混合影響因素空間擴散模型,按照當前模型系數水平預測福建省鄉村臺企2019—2030年空間擴散水平,如圖9所示。預計2019年福建省鄉村臺企數量為2970家,低于2018年實測數值2980家。這說明在當前強度的內外影響因素共同作用下,福建省鄉村臺企空間擴散已遭遇數量擴散瓶頸,也顯示出受福建省鄉村人口紅利減少、供給側改革和產業結構調整等方面的影響,臺商“西進”的動力有進一步減弱的趨勢。對混合影響因素空間擴散模型的系數a和b分別擴大1倍,以確定內外部因素中,哪種影響因素對模型模擬起主導作用,如圖10所示。a系數擴大一倍后,曲線擬合優度R2=0.735;b系數擴大一倍后,曲線擬合優度R2=0.473,曲線更加偏離實際軌跡,顯示內部因素對空間擴散模型起主導作用,說明影響福建省鄉村臺企空間擴散的主要因素是企業的內部因素,包括經濟方面的經營成本、臺幣匯率,社會方面的投資氛圍,文化方面的管理水平和研發能力等[1,17,19,35]。GIS空間擴散模擬?;诟=ㄊ∴l村臺企空間擴散指數,在ArcGIS10.3軟件中采用地統計分析方法模擬2018年后福建省鄉村臺企空間擴散路徑,如圖11所示。福建省鄉村臺企空間擴散的核心區保持在沿海地區不變,空間擴散形態由反“E”字形向“日”形空間格局轉變。其中,沿海地區呈現擴展擴散的特征,縱軸逐步向寧德周寧縣和福鼎市、漳州的平和縣和詔安縣擴展延伸;內陸地區由點連片擴散,龍巖市以永定區為核心,東向新羅區、西向上杭縣和武平縣擴散,三明市則以大田縣為核心,東向尤溪縣,西向永安市、龍巖延平區、寧德古田縣擴散。

4結論

臺商通過設立企業的方式“西進”參與大陸鄉村產業振興,將臺灣地區振興鄉村的經驗和模式在大陸進行空間擴散,福建省是西進臺商的重要聚集地。本研究以福建省2980家鄉村臺企為研究對象,采用GIS空間分析方法和空間擴散模型,研究臺商“西進”的空間路徑演變,主要結論如下:(1)臺商“西進”的時空格局與國際經濟形勢、海峽兩岸政治關系變化息息相關。時間方面:在海峽兩岸達成“九二共識”和大陸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等關鍵節點,臺商呈現快速西進的態勢。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和海峽兩岸“大三通”后進入擴散低谷期;空間方面:臺商“西進”首選福建沿海地區,并在泉州的晉江市和石獅市、廈門的海滄區和同安區、漳州的龍海市形成了高密度聚集區,在福州的閩侯縣和福清市、莆田的涵江區形成了中密度聚集區;企業類型方面:西進臺商以從事第二產業為主,并具有規模小和獨立性強等特點。(2)臺商“西進”的空間擴散過程軌跡符合“S”形曲線特征,并主要受企業內部因素影響。空間擴散指數在時間方面,早期臺商全面參與鄉村產業振興,呈現數量多、規模大、行業單一等特征,中期部分參與,呈現數量多、規模小、行業多元等特征,后期選擇性參與,呈現數量少、規模小、行業單一等特征;在空間擴散方面,以沿海福州和廈門城市群的郊區縣(市)為核心,呈現反“E”字型空間擴散特征;在產業方面,呈現第二、三產業先揚后抑和第一產業低水平擴散等特征。(3)臺商“西進”的空間路徑模擬顯示,當前福建省鄉村臺企已達到空間擴散的數量閾值,急需進行內外部影響因素和產業政策的調整;臺商“西進”的路徑將由反“E”字形向“日”字形空間格局轉變,沿海地區仍是空間擴散的主要方向。本研究還有需要進一步完善之處。首先,除了扮演企業家角色外,西進臺胞還通過技術咨詢與服務等非正規就業途徑參與鄉村產業振興,而這部分臺胞信息在海峽兩岸官方和協會均沒有登記,需要通過實地調研和訪談獲取相關的資料和信息。其次,影響臺商“西進”的內外部因素有待于進一步細分,以確定不同發展階段的主導因素及其發揮作用的差異。致謝:真誠感謝二位匿名評審專家在論文評審中所付出的時間和精力,評審專家對本文鄉村臺企概念界定、分等級賦值方法選擇、空間擴散機理解釋方面的修改意見,使本文獲益匪淺。

作者:王開泳 黃躍雯 王孝振 伍世代 單位:1.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2.臺灣世新大學 3.福建師范大學數學與信息學院 4.福建師范大學旅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