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戰略三農理論的運用與創新

時間:2022-05-07 03:41:08

導語:鄉村振興戰略三農理論的運用與創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鄉村振興戰略三農理論的運用與創新

摘要:自從提出“鄉村振興戰略以來,農村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村的發展已經不可同日而語。“鄉村振興”戰略強調堅持黨管農村工作,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堅持城鄉融合發展,堅持因地制宜、循序漸進等等,這些思想集中體現了我國農村政策對恩格斯“三農理論運用創新,是對馬克思主義“三農”理論中國化的新貢獻。

關鍵詞:鄉村振興;恩格斯;“三農”;創新

“歷史、現實、未來是相通的。歷史是過去的現實,現實是未來的歷史。”自古以來,具有創造性的學說都會有它賴以形成的思想根基。作為新時代思想體系的創新成果——鄉村振興戰略也不例外。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我國對恩格斯“三農”理論的發展與創新,是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與新時代實踐背景相結合的光輝典范。

一、恩格斯“三農”理論的思想底蘊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FriedrichEngels,1820年11月28日-1895年8月5日),德國思想家、哲學家、革命家、教育家、軍事理論家,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偉大導師,馬克思主義創始人之一。恩格斯對“三農”問題的重要論述頗豐,這里主要選取了以下幾個方面展開論述。(一)建立一個堅強獨立的無產階級政黨。恩格斯早就看到了要想解決農民問題,最主要的是必須有一個堅強獨立的無產階級政黨。恩格斯在1871年9月21日的《關于工人階級的政治行動》中指出一個堅強獨立的無產階級政黨應具備的特點,“應當從事的政治是人的政治;工人的政黨不應當成為某一個資產階級政黨的尾巴,而應成為一個獨立的政黨,它有自己的目的和自己的政策。”這樣看來,恩格斯主張建立一個不同于資產階級及其以往任何階級的新型政黨,且這個政黨有自己的組織綱領和原則,不是任何政黨或組織的附庸,是一個高度獨立自主且自覺的政黨。只有建立這樣的一個政黨,才能為接下來解決農民問題的一系列措施和方案提供一個有力的組織支撐和智力支持。(二)建立新型的農業組織形式。在恩格斯生活的時代里,傳統的農業組織形式使農民處于被壓迫被奴役的悲慘境地。因此,急切需要消滅現存私有制,建立一種新型的農業組織形式才能使農民擺脫各種形式的奴役來保障自身利益的實現。同時,也有利于將農民吸引到無產階級革命的隊伍中來。正如恩格斯在《法德農民問題》中指出:一個政黨要奪取政權,“應當首先從城市跑到農村,應當成為農村中的力量,”與農民結成朋友,得到農民的支持。恩格斯后來在《英國工人階級運動》美國版的序言中提出了建立新型農業組織形式的基礎,“馬克思學派的社會主義者也要求把土地交給社會,但不僅是土地,而是同樣還有其他的一切生產資料”,即生產資料收歸國有。.只有如此,才能將農民從現存制度的非人性的束縛下解放出來,才能建立不同于以往的農業組織形式來捍衛農民的利益。實現農民的利益是在土地國有化的基礎上通過開展有組織且規模宏大的合作化生產活動來完成的。這種新型的農業組織形式就是農業生產合作社,且恩格斯認為合作社是解救農民的唯一途徑,為了解放農民,使農民加入到革命的隊伍中來,必須通過合作社來保障農民的利益。(三)城鄉一體化理論城鄉一體化的提出,歸根到底來源于現實生活中城市和鄉村。處于一種分離乃至對立的狀態。“城鄉之間的對立是野蠻向文明的過渡、部落制度向國家的過渡、地域局限性向民族的過渡而開始的,它貫穿著文明的全部歷史直到現在。”也就是說這種狀態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類社會的進一步分工而產生的,這是人類文明發展的表現,因而這種狀態具有一定的歷史必然性。這在恩格斯1884年所著的《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得到了更為深刻的闡述,在其第九部分“野蠻時代和文明時代”中對文明時代特征進行界定的時候,其中最主要的也是首先的特征就是“把城市和鄉村的對立作為整個社會分工的基礎固定下來”。城鄉之間的互不兼容是隨著資本主義大工業生產方式的發展而產生的,隨著人類社會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能不能消除城鄉之間的這種差別,實現城鄉的一體化發展?恩格斯在1872年《論住宅問題》中給予了較為明確的答案,“消滅城鄉對立不是空想,不多不少正像消除資本家與雇傭工人的對立不是空想一樣。消滅這種對立日益成為工業生產和農業生產的實際要求”。這也就是說,在生產力進一步得到充分發展的情況下,且在遵循對農民利益進行保障的前提下,消除城鄉之間的差別與對立是完全可能實現的,它不是空想,而是可以通過具體的實踐活動去實現的理想。對于如何消除城鄉之間的對立,實現城鄉一體化,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也給出了一些答案,即強調農工結合。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城鄉差別的消失也是為了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這一點恩格斯在早期所作的《共產主義原理》中就曾明確的指出,“通過城鄉的融合,使社會全體成員的才能得到全面發展;——這就是廢除私有制的主要結果”。

二、鄉村振興戰略的主要內容

新中國成立以來,“三農”問題就被確定為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一直以來被視為了治國理政的重點工作。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解決“三農”問題的新思路、新設想。鄉村振興戰略是習2017年10月18日在黨的報告中提出的戰略。(一)堅持黨管農村工作。“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在我們社會主義國家,我們必須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過程中,充分發揮黨在“三農”工作中的指導作用,堅持我黨對方方面面工作的戰略布局與引導,把黨管農村的原則貫徹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整個過程,使黨的光輝照耀新農村的各個角落,推動我黨的蓬勃發展與執政水平的日益提高,不斷實現黨的領導下的鄉村治理的現代化。(二)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新時代推進城鄉關系的融合發展具有巨大的理論與現實意義。城鄉融合發展強調的是將一系列的發展規劃做得科學、可行性強,保證城鄉在保持各自特色的前提下,實現各種生產力要素和資源的合理分配與平等交換,從而促進城鄉之間高層次高水平的融合協調發展。首先,城鄉融合發展關鍵是要推動城市要素,比如先進技術、人才、管理方式等,深入農村,與農業相結合,借以直接和間接的方式促進新時代鄉村農業的發展,從而提高農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正如2018年6月在山東考察時指出:“農業農村工作,說一千、道一萬,增加農民收入是關鍵。”其次,城鄉融合發展要大力宣傳科學技術,增強農民的現代化意識,通過相關政策鼓勵農業技術人員深入農村,幫扶農民,積極推動農業實現現代化。最后,城鄉融合發展必須統籌兼顧,因地制宜,揚長避短,使城市和鄉村的優勢都得到充分的發揮。(三)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鄉村振興戰略的積極推進離不開農村基本經營制度這個基石。所謂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是指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基礎、充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是適合新時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符合農業生產特點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這項制度自頒布以來就一直作為我黨制定農村政策的前提條件得到了毫不動搖的堅持與發展。新時代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以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對農村基本經營制度進行了鞏固和完善,即在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的前提下,使得承包權和經營權相互分離,完成土地所有權、承包權和經營權的“三權”分置,實現經營權的積極流轉。適應生產力發展和時代變革的新要求,堅定不移地堅持和完善我國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保護農民的土地權益,是新時代解決“三農”問題的重中之重。

三、鄉村振興戰略對恩格斯“三農”理論的運用與創新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是我們國家最深厚的基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建成富強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最艱巨的任務在農村,最大的潛力和后勁也在農村。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解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所在,具有重大的理論與實踐意義。任何思想體系都是一定時代的產物。恩格斯“三農”理論著眼于西歐,但其目的是實現全人類的解放與發展,且恩格斯晚年思想也有關注東方社會,因此恩格斯的農民思想對我國農民政策的制定和實施具有巨大的指導意義。鄉村振興戰略在繼承恩格斯“三農”理論的基礎上,結合新時代我國現實國情對其進行了繼承和發展。首先,鄉村振興戰略中的城鄉融合發展和恩格斯“三農”理論強調的城鄉一體化的根本目的都是為了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其次,恩格斯“三農”理論立足點是為了保障農民的利益,恩格斯對農民利益的關注,對后來的馬克思主義者的農民思想產生了重大影響。鄉村振興戰略深受恩格斯“三農”理論的影響,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給予農民利益以切實的保障。同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保障和改善民生、增進人民福祉。再者,恩格斯“三農”理論強調生產資料收歸國有,鄉村振興戰略同樣重視此點,即堅持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中土地的集體所有權。最后,我國在實現城鄉融合發展的過程中,重視增強農民的現代化意識,與恩格斯“三農”理論重視提高農民的素質如出一轍。鄉村振興戰略對恩格斯“三農”理論的創新和發展體現在各個方面,這里重點討論以下兩點。鄉村振興戰略重新建構了農村發展的主體力量,即更加突出了對農民主體地位的重視與發揮。我國高度重視農民在鄉村振興實踐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有利于充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與創造性,增強農民的獲得感、成就感和幸福感,從而使農民的主觀能動性得到充分合理的發揮,有助于大大加快鄉村振興的戰略進程。鄉村振興戰略在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同時,對其進行了調整和完善,大力實行所有權、承包權和經營權的“三權”分置,促進經營權的流轉,實現了“兩權”向“三權”的時代轉變。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是對恩格斯“三農”理論的系統總結和升華,也賦予了堅持農民主體性地位,促進城鄉融合發展,農村基本經濟制度等經典理論以新內涵,是對馬克思主義“三農”理論中國化的新貢獻。

注釋:

中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學習文件選編[M].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2013.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40.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85,392,176-177.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4,243.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15.

張思京.深刻理解始終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J].湖湘論壇,2019,32(2):69-80.

作者:張亞南 單位:河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