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下失地農民養老保障問題研究

時間:2022-09-30 11:08:22

導語:鄉村振興下失地農民養老保障問題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鄉村振興下失地農民養老保障問題研究

【摘要】近年來,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不斷推進,城鄉融合度進一步加快,失地農民迅速增加。當農民失去了土地這一生存來源,尤其是對年齡偏大的失地農民來說,如何解決他們的養老問題,值得深入探究。本文以失地農民這一特殊群體為研究對象,分析了當前失地農民普遍存在的養老問題,力圖為完善失地農民的養老保障找到合理的實用的解決途徑。

【關鍵詞】失地農民;城鎮化;養老保障

1失地農民養老保障的基本內涵

1)失地農民。是指不再擁有土地生產資料所有權的無地農民。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逐漸產生失地農民,在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的進程中,農民賴以維持生活的土地因為商業活動或者工業生產被政府或者開發商征用,失地農民變成跟農民和城市都不相同的邊緣群體,其中有的農民的土地被全部征用,有的農民的土地被部分征用,在此過程中,農民會得到一次性的征地補償款。2)社會養老保險。又稱老年保險或年金保險,是指當勞動者年齡符合國家規定的可不履行勞動義務的年齡時,或者因身體原因不具有勞動能力時,可以依法得到物質幫助、保障性經濟收入和生活服務的社會保險制度。社會養老保險即是基本的養老保險事務,由政府負責收繳養老保險金,繳費者達到一定年齡后,由政府相關部門提供生活保障金。3)失地農民的養老保險。是指農民在征地拆遷后,不再擁有土地這一基本的養老保障,在政府的倡導下,鼓勵農民利用征地補償款,繳納基本養老保險金,由政府、集體和個人三者結合的方式進行共同繳費,失地農民繳納到一定年限或達到一定年齡后,按期領取基本養老保障金,保障失地農民維持基本生活的一種社會保險制度。

2失地農民養老保障存在的問題

1)失地農民養老保障制度不健全。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與發展,國家的法律法規及政策也越來越完善,從2009年開始,我國實行農村養老保險,農民從自己繳費變成個人、集體和政府三者相結合的共同籌資模式,大大減輕了農民的經濟負擔。但是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變遷,農村出現了很多新增的特殊群體,比如:農民工、留守老人、失地農民,針對這些特殊群體的養老問題,卻缺少專門的制度保障。對于失地農民,政府多采取貨幣補償安置政策,但由于絕大多數家庭成員戶口非本地,家庭安置補償費用比實際人口補償數額少。且一次性補償的方式只能維持失地農民5-10年的正常生活,并沒有深入考慮失地農民的長遠生存問題,這就導致很多沒有長遠打算的農民在花光補償款后無法維系生活,不能為自己的養老做準備,從而凸顯出失地農民養老問題的隱患。2)失地農民自我保障能力不足。土地是農民世世代代生存生活的重要生產資料,失去了土地,便失去了維持生存、維系生活的經濟來源。在我國,失地農民多為初中及以下學歷,文化素質和生存技能都較差,多數失地農民只能選擇臨時工作或體力工作,工作環境不穩定,收入不確定性強。雖然一次性失地補償款能夠維持一段時間內失地農民的正常生活,但是由于沒有工作能力和生存技能,失地農民應對突發事件和長遠生存的能力欠缺,自我養老保障的方式十分脆弱。3)失地農民對養老問題認識不到位。大部分失地農民得到補償款之后不會首先把資金用于自己日后的養老保障資金,尤其是年輕的農民,總覺得養老問題遙不可及,缺乏為自己準備養老儲備金的意識,在他們心里,仍存在著傳統的農民意識,即“養兒防老”、“兒女養老”的觀念。大多數村屯的實際情況是農民對養老保險有初步的認識,但是一提到個人繳費,就不愿意參保了,原因就在于當前的農民收入并不多,在這種情況下還得拿出一部分錢為以后的養老做準備,這讓他們覺得投入與回報不一定成正比。而且,等到自己年老了之后,繳納的這部分錢是否能夠得到養老金,能起多大的作用,失地農民的心中并沒有很清晰的概念。農民的受教育程度和看待問題的視野使他們看不到繳納養老保險金的長遠利益,他們覺得還是將錢放在自己的口袋里更為踏實,參保積極性不高。4)政府對失地農民的管理存在盲區。由于城鎮化進程的加快,用于農業生產的土地征收為商業用地,農民成為了既區別于傳統的以種植土地為生的“農民”,又有別于城市居民的特殊群體。農民失地安置后,原各村管理結構打亂,失地農民居住位置比較分散,流動性很大,且戶口短時間內無法變更為現居住地戶口,使政府統一管理難度大大增加。一些失地農民在城市居住后,處于村和社區管理的盲點區域。政府管理上的缺失,致使部分失地農民的合法權益無法受到合理保護,無形中加大了失地農民的養老保障風險和困難。

3完善失地農民養老保障的對策建議

3.1根據失地農民的不同條件,建立混合型養老保障制度。按照失地農民的年齡結構、就業情況和繳納養老保障能力,設定不同層級的養老保障制度。第一層級,失地男性農民65周歲以上、女性農民60周歲以上,采取個人一次性繳足費用和社會部分補助的雙重保障形式,從失地后自行繳足一定額度費用,次月起即享受養老保障金,保障待遇水平不低于本地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和失業保險金標準。第二層級,失地男性18-65周歲,女性18-60周歲,一次性繳足費用,分別在65周歲和60周歲后領取養老保險金,若在就業年齡內長時間沒有就業,可以提前申領失地養老保障金,并在就業后,以分期模式按月補齊提前發放的保障金,以保障到失地養老年齡能夠正常領取保障金。第三層級,失地農民18周歲以下,按征地補償款由監護人代為繳足費用,能夠就業時,正常辦理城市養老保險體系。3.2加強對失地農民就業培訓工作,提高失地農民生存競爭能力。絕大多數農民普遍文化程度較低,參加就業培訓機會較少,導致勞動技能和致富能力較差。雖然失地后,對其進行了資金補償,但難以維持失地農民長久的生活。在鄉村振興戰略中,失地農民的就業需求對鄉村的發展至關重要。因此政府相關部門應結合現有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和就業趨勢,開展失地農民專項勞動技能培訓,保障失地農民由農民身份順利過渡到城鎮居民身份。社會應注重培養農民就業創業的意識,鼓勵失地農民利用失地補償資金積極創業,并制定相關政策予以支持,切實增大失地農民就業技能,拓寬就業渠道。3.3以家庭養老模式為基礎,增強失地農地養老保障意識。長期以來,在農村,農民的養老方式更多是依賴家庭養老,農民的傳統觀念是由兒女進行養老。家庭作為社會的最小單位,以情感為基礎,具備著任何養老機構都無法實現的老年人養老的先天優勢。構建家庭養老模式要做到以下幾點:首先,增強農民準備養老儲備金的意識。有地農民習慣性的以土地為養老的保障,年輕的時候自己種地為生,年紀大了種不動地了,將土地發包維持生活。失地農民失去了維系生活的土地資本,自身就需要樹立為養老儲蓄的觀念,有經濟條件的農民要主動參與養老保險,對未來自身養老問題做好經費準備。其次,加大宣傳倡行孝道的力度。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愛老養老一直是兒女應該對父母履行的義務。政府部門應該加大宣傳力度,在提供老年農民物質的基礎上,注重老年人的精神生活,鼓勵兒女多回家探望老人,讓老人心情愉悅,增強農民對家庭養老的社會認同感。最后,以鄉村資源為依托,為失地老人建立精神家園。農村家家比鄰而居,鄰里之間相識幾十年甚至世代相交,村民之間的互動交流要遠遠多于城鎮居民。這種得天獨厚的養老優勢有利于建立和諧穩固的人際關系,村級組織可以依托這一優勢建立如“老年人之家”這樣的公共休閑場所,老年人平時可以相互照顧,遇到問題相互幫襯解決,閑暇之余共同進行娛樂生活,這樣不僅老年人不宜產生孤獨感,還減輕兒女的養老壓力。3.4多部門合作聯動,共同推進失地農民養老保障問題。一直以來,失地農民的養老問題大部分歸屬于勞動保障部門負責,但是一個部門的力量偏弱,能力有限,建議多部門相互配合與支持,利用自己的職權,共同推動失地農民養老問題的解決。如建立土地征收領導辦公室統籌負責失地農民養老工作;勞動保障部門負責辦理參保手續、業務管理、發放保障金;國土資源部門負責確定被征地農民的數量,從而收繳養老保險金;農業部門負責確定保障對象;財政部門負責建立專用賬戶對風險保障準備金進行管理及監督;民政部門負責為失地農民中的低保對象提供低保資金等等。

參考文獻

[1]段玉潔,李翔.淺析失地農民就業情況——成都溫江區失地農民調研[J].中國市場,2010(13):58-59.

[2]陳士林.失地農民養老保險制度建設中的政府職責[J].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4):10-15.

[3]張震宇.關于農村城鎮化進程中失地農民社會保障問題的建議[J].民主,2018(2):90.

[4]徐濟益,馬晨,許諾.城鄉結合部被征地農民多維福利測度[J].經濟體制改革,2018(3):59-66.

[5]龔孟悌,石清華.我國農村新型養老保障研究[J].江蘇商論,2018(10):83-86.

[6]陽旭東,王德文.從缺位到歸位——新中國成立以來農村養老保障與政府責任的再思考[J].學術界,2019(1):101-108.

[7]趙良玉.城鎮化進程中失地農民養老保險研究[J].勞動保障世界,2019(35):116.

作者:任婧 單位:中共吉林省委黨校(吉林省行政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