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經濟形勢下研究生就業問題的分析
時間:2022-01-11 10:51:40
導語:新經濟形勢下研究生就業問題的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從全國高校擴招至今,我國畢業生增幅數量每年都有所提高,伴隨著社會大環境的激烈競爭,大部分畢業生為了提高自己的就業競爭力而選擇進一步攻讀高學歷,從而致使高學歷人才特別是研究生們的就業壓力不斷增加。怎樣在當前我國新的經濟形勢下,有序、高效地開展研究生們畢業后的就業指導工作,是各個高校的就業指導機構乃至全社會相關部門都需解決的重要問題。本文主要對新形勢下研究生們的就業現狀,“就業困難”局面產生的大背景、具體原因以及建議采取的措施進行了最初步的探討。
一、當前中國經濟形勢背景
(一)國內背景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發展,中國的經濟實力逐步增強,進入了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深入發展時期,打開了以經濟為首等各方面全面發展的嶄新局面。但是,我國的生產力水平總體上還不算高,自主創新能力也有待加強,長期以來形成的結構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長方式尚未根本改變。
(二)國際背景
世界經濟形勢復雜多變,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危機尚未結束,就業率不斷下降,失業率居高不下,經濟風險在不斷加大,國際市場競爭也日趨激烈。
二、當前形勢下研究生就業狀況
(一)人才過剩現象突出存在
據相關資料統計,至2014年,全國普通本專科在校生2468.1萬人,招生699.8萬人,畢業生638.7萬人,全國在校研究生179.4萬人,招生61.1萬人,畢業生51.4萬人。由此可見,國家對高學歷人才的培養及需求量有增無減,因此,就業結構的偏差,區域流向的不合理,是引起高學歷人才出現相對過剩的主因。例如我國的甘肅省,由于地區較為偏遠,首先存在人才大量流失的困境,其次,“高新尖”人才又無法及時得到補充。這使我們認識到,高學歷人才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其需求量僅僅是相對過剩。
(二)研究生就業市場的供與求出現失衡
從當前我國研究生們的就業市場環境看來,主要體現出以市場為主導、研究生與選才單位對向選擇的基本特征,但是人才供求方面依然存在一些不容小覷的問題。一方面,社會提供的就業崗位與畢業生就業去向的選擇存在偏差;另一方面,用人單位薪資標準與畢業生期望值存在偏差。
(三)機遇與風險并存
雖說當前經濟形勢下,尤其是世界性的金融危機對經濟實體造成了傷害,世界各個國家都面臨著經濟復蘇的問題。我國有充分的資金和資源,可以抵擋金融危機帶來的經濟上的壓力,甚至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研究生今天碰到的是“從結構性失業走向充分就業”的挑戰,但更多的是機遇。研究生要進一步增強憂患意識和機遇意識,變壓力為動力,全面把握機遇,沉著應對挑戰,贏得主動,贏得優勢,贏得未來。
三、研究生就業矛盾凸現的原因
(一)市場需求與人才培養機制之間的矛盾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畢業生的就業市場也不斷開放,市場主導人才供需已成為基本趨勢。同時,從根本上看,我國各大高校正在施行的研究生培養方案及制度同各大選才單位對高學歷人才的需求量已出現不小的落差。由此導致研究生的就業矛盾在市場需求和培養機制的夾縫中逐漸凸現。
(二)研究生自身“硬件”與“軟件”之間的矛盾
當前研究生們畢業后的就業狀況不容樂觀,與他們本身所暴露出來的問題也有非常大的關聯。首先,自身“硬件”不足:研究生們在三年的學習生涯中,對專業知識仍缺乏足夠的了解,理論素養不高,動手能力較弱,缺乏真正意義上的社會實踐;其次,“軟件”缺乏:研究生由于處在單純的校園環境中,對自身認識不足,急功近利,表露出盲目的樂觀或悲觀情緒,擇業觀、價值觀、人生觀尚有偏差。
四、改善研究生就業難的幾點建議
(一)從宏觀角度來說
首先,政府應加強宏觀調控,堅持把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相關理論同我國當前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的實際緊密結合,繼續重視和推進社會就業,進一步理順研究生就業體制,始終堅持市場導向,為研究生就業創造良好的宏觀環境。其次,改善教育管理體系,建立嚴密的學生學業管理制度和督導制度。最后,各大高校要引起重視,積極開展研究生們的創業教育課程,推動新一輪高等教育改革。
(二)從研究生個人角度來說
研究生不但要正確認識自己,主動適應社會,還應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實事求是地給自己作出一個正確的評價,以良好的敬業精神、職業道德和職業操守為基礎,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市場對自己的價值做出認可。
作者:王鐘慧 單位:西北民族大學
[參考文獻]
[1]顧海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2]鄭功成.構建和諧社會要以民生為本[J].前線,2007.
[3]李揚,李雪松,張平.2105年中國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
[4]馬毓新.改革開放以來民生建設問題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
- 上一篇:中美大學生創業影響因素比較研究
- 下一篇: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及其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