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經濟下農村產業融合策略分析
時間:2022-02-11 11:37:27
導語:新經濟下農村產業融合策略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新經濟正在通過以互聯網、大數據、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改變著我們社會生活的所有領域,很多傳統領域在受到新經濟的沖擊、挑戰、乃至顛覆。“產業融合”的提出順應了時展的需要,“產業融合”正是在技術創新的推動下,各產業之間的融合,從而實現了產業鏈的延伸、實現了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產業布局。本研究旨在通過對現階段大數據等技術手段的應用、如何能更好的加速鞍山農村產業發展,打造特色農業,實現產業融間的優勢互補、合作共贏。
關鍵詞:新經濟;特色農業;產業融合
一、研究背景及發展條件
2015年,國務院對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提出了進一步促進供應方在農業結構改革的新要求,在此理念下,鞍山應打造山區、高原、近郊等多形式的綠色農業基地,打造鞍山特色農產品知名品牌。大力推動產業鏈的整合提升,提升中小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綠色加工、休閑旅游、文創產業、健康養生等多領域協同發展,進一步推進農村三次產業融合發展。(一)發展條件及優勢。鞍山屬溫帶季風氣候區,有分明的四季,是遼寧省商品糧生產基地,耕地主要集中在西部沿河和中部平原地區,物產豐富。近年來以騰鰲、桑林、大洋河3個鄉村振興戰略示范鄉鎮建設為牽引,重點建設東部山區生態農業基地,中西部平原高效農業基地、城市近郊都市基地等項目。(二)面對的機遇1、頂層設計奠定了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總基調。2016年年初,中央提出,切實要加強農業領域的供給側改革,從而實現農業質量提升、結構調整和庫存淘汰。而黨的19項重大報告中也提到了農村振興戰略問題,這給鞍山的農村發展戰略提供了方向,那就是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2、新興技術引領著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新潮流。隨著信息技術等高新技術不斷提高和完善。“互聯網+”農業服務模式的興起;以基因工程、食品科學、綠色制造、細胞工程等為代表的生物技術科學的應用,可極大提高農產品的產品質量和品種的多樣性。3、消費需求的轉變倒逼產業轉型。快速配送,社群營銷等新型商業模式的涌現,使得鄉村旅游、休閑農業的食品供應的消費需求不斷擴大,為農產品加工業和第三產業的融合創造發展空間。
二、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缺乏產業融合的主動意識及不健全的管理機制。鞍山的基層單位的管理者們和農民普遍缺乏對產業集成政策的全面了解和理解,特別是對鄉鎮管理收費的理解,缺乏對產業集成發展的認識,導致管理、協調和監督機制不完善。(二)產業融合主體的“共享”意識不強。農村的不同經營主體之間存在協調意識差的問題,同一鄉鎮區域范圍內的經營主體需要建立“共享”意識,資源有效利用率是很低的,無論從整體性還是從規模性上看,都是一種“多而散”的表現,有效整合嚴重不足。(三)農業產業“短板”問題突出。鞍山市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是依附性強和自我創新功能較弱,主要表現為:第一,融合發展對資源稟賦依附性強,由于缺乏特殊的農業資源,一些村鎮發展緩慢;第二,對區域發展規劃有依賴,農業產業化項目開發需要政府搭建平臺,規劃引領。
三、產業融合發展思路及對策建議
(一)打造特色農業、實現可持續發展。因地制宜,以發展綠色循環農業為導向,構建農業生產與資源環境相協調的農業發展格局,發展種養結合循環農業。走綠色發展道路,組建結合緊密、經濟高效、生態可持續的綠色新型種養關系。打造健康生態品牌,實現可持續發展。(二)以精益管理的思路推進農產品生產的高品質,培育無公害綠色品牌。將精益管理的理念引入鞍山,打造一批優質的農業生產基地,在東北甚至全國樹立幾個知名品牌。以健康和人民幸福為導向,推進有機農產品、無公害的農產品、綠色食品的生產,建立農產品標準體系,將農產品生產管理納入過程管理框架,為優質品牌打造建立基礎和保障。(三)做強農村第二、三產業打造綜合性品牌。應推動農副產物綜合利用,實現農產品“初加工—精深加工—綜合利用”的循環利用、綠色發展。擴大農產品批發通路,使其渠多元化;完善農產品電商物流配送及綜合服務網絡,加快農村流通網絡信息化改造。并完善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咨詢服務體系,開展農業相關的法律、投資、審計等方面的咨詢服務。1、探尋多樣化農業技術服務模式。在鞍山,推動現代信息技術在農業生產、經營、管理和服務中的應用,生態環保等領域的科學技術的引進與應用,鼓勵對大田種植、畜禽養殖、支持有條件的農業基地積極引進氣候、土壤、水肥、病蟲等視頻監測和研究,健全農業信息監測預警體系加強引進和培育職業農民、農機能手等農業人才。2、打造星級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品牌。鞍山的千山,岫巖的玉石、獼猴桃、臺安綠茄和福祿考花卉等國家地理標識產品,做大,做強南國梨、君子蘭等特色品牌。大力發展多種形式的農家樂、休閑農業示范點、休閑農莊、旅游景區,完善建設標準和管理制度,持續開展評星定級活動,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充分利用南國梨、獼猴桃、草莓等特色農產資源,大力發展休閑觀光和康養產業,把農業功能拓展到社會各領域。3、培養職業農民和社會化的農業服務組織。充分發揮原供銷合作社系統的服務優勢,采取措施促進供銷合作社系統和農業企業之間的對接,擴大供銷合作社的經營范圍,為農村社區提供更多的農資供應、流通銷售、以及其他的服務,為農民農村提供實惠和便利。同時,有關部門應該加強教育培養職業農民,從特色農業、農業技術、食品安全等方面培養職業農民,圍繞鞍山市區域經濟的特點和特色產業的優勢,培養農民的創新創業精神,在整個鞍山市不同縣區形成多支技能水平高、創業意識強、可以帶動農民共同致富的人才隊伍,從而為鞍山農村發展注入活力。
作者:王湘茗 單位:鞍山師范學院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