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驅動產業集群發展論文
時間:2022-05-14 10:31:00
導語:外資驅動產業集群發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產業集群及其分類;外資驅動型產業集群現存問題;外資拉動型產業集群可持續發展建議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產業集群的發展已成為一種引人注目的現象、目前產業集群已經發展成為具有多種內涵的新型產業政策框架的基礎理論、民間自發形成的內生型產業集群、由于其構建性大于自發性,存在產業集群遷移的可能性、產業技術水平不高、產業利潤較低、中介組織服務不到位、加強集群的環境建設,吸引和留住外資,實行“生根戰略”、加大對集群技術創新的支持、積極參與國際分工。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充分發揮中介組織的積極作用、注重對人才的引進和培養等,具體請詳見。
當今世界經濟中,產業集群的發展已成為一種引人注目的現象,它既是產業組織方式的大提升,也是有效的經濟發展戰略。國外的產業集群理論主要集中在產業集群的組織創新、技術創新、競爭優勢、經濟增長和產業集群的關系等方面。近些年,在我國的浙江、廣東、江蘇等地也都出現了大量產業集群。目前,國內經濟學界對這個問題的研究基本上是采用模式研究的方式,如溫州模式、東莞模式等。本文闡述了外資驅動型產業集群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并提出可使其持續發展的若干建議。
一、產業集群及其分類
美國的波特教授在《國家競爭優勢》一書中正式提出了產業集群的概念,目前產業集群已經發展成為具有多種內涵的新型產業政策框架的基礎理論。根據波特的定義,產業集群是一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聯系的公司和關聯的機構,它們同處或相關于一個特定的產業領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補性而聯系在一起。波特在其研究當中極力強調地理群聚現象對生產力和創新能力的意義。但是產業集群概念從發達國家流傳到發展中國家過程中,逐漸涵蓋了很多似是而非的集群現象。發展中國家大多數企業集聚現象并不具備創新性產業集群的特征,而產業集群的概念也逐步泛化。在發展中國家集群的研究中,主要是根據泛化的產業集群的概念。基于泛化的產業集群概念,我國目前各地區的產業集群根據其動力特征來分主要有兩種類型:
一種是民間自發形成的內生型產業集群。內生型產業集群的發展動力是內生的,其所需資源包括資金、技術、人才首先在本地集聚,進而發展和擴散開來。它是依靠本地力量為主形成創新發展的模式,具有較強的活力。在我國東南沿海的浙江省、廣東省和福建省,分布著眾多民間自發形成的內生型中小產業集群。浙江制造產業集群是內生型產業集群的一個典型,其獨特的活力、影響力在我國眾多產業集群中無出其右。該地區的中小企業圍繞著各類小商品的加工、生產和銷售,形成了專業化的生產區域。這種集群以私營企業、家庭工業為主,集制造、營銷和配套服務于一體。它的特點是規模較小,但是十分專業,企業間的分工協作緊密。小企業集聚成群后,它們的競爭能力得到了較大的提高。
另一種是外資驅動形成的產業集群。相對于內生型產業集群,這種外生型產業集群的形成和資本流動有關,主要依靠外來資本投入而形成。這種產業集群大多在近十年內,由外商以及我國臺商等投資企業逐步發展而成。其基本模式是:在特定的領域中,幾家大型跨國公司進入,利用在業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引發許多原來的或新的下游配套企業投資本地,從而逐步擴大產業規模,形成產業集群。20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外商投資企業按產業價值鏈和產業配套的專業化分工規律進行區域集群的現象十分突出,在我國的沿海地區出現了眾多的外資驅動型產業集群。
二、外資驅動型產業集群現存問題
從我國沿海各地區的實例可以看出,外資驅動型的產業集群雖然可以使區域經濟在短期內快速發展,但是也存在一些弊端:
第一,由于其構建性大于自發性,存在產業集群遷移的可能性。我國大部分的外資驅動型產業集群是抓住產業國際轉移的機遇,通過外商直接投資而發展起來的。它是從外部直接加入到該地區的,而非該地區自己的肌體內自發生長的、與該地區本土的文化、經濟有血肉聯系的產業集群。這種產業集群有一個天生特點:像游牧民族一樣逐水草而居,哪里水草豐盛就去哪里,而且由于其“蒙古包”是組裝式的,遷移起來也很方便容易。我國沿海地區外資驅動所形成的制造業集群雖然能迅速擴大地區的產業規模和集聚效應,但是具有可遷移性或可復制性。假如區位條件發生變化,則很容易遷徙。
第二,產業技術水平不高。我國各個地區制造業集群的產品種類繁多,部分產品的生產能力已居世界前茅。但是,在種類繁多的產品中,卻較少擁有自主的知識產權技術,企業本身只是從事OEA和OEM生產活動。各類企業的核心技術都由外資高層掌握,而地方分享的多是一般操作技術和組織技術。并且大多數的外資企業為了保護對先進技術的壟斷,往往竭力避免核心技術過快外溢,將核心技術研發部門都設在母國。這樣,外商投資的技術溢出效應和學習效應不明顯,本地產業技術水平也無法提高。
第三,產業利潤較低。為了占領市場,外資利用在技術上的主導地位和領導地位,更多地將中方的員工擠壓在全球分工的最低層和價值增值最少的環節。例如,在IT制造業,這個全球分工最明顯的產業中,美國廠商始終壟斷著芯片和操作系統等核心技術,取得了利潤最豐厚的部分,日本、韓國、中國臺灣等則分享了存儲器、硬盤等帶來的第二層利潤,而中國大部分地區的IT制造業集群則處于這一產業的鏈條末端,只是從事簡單的組裝性生產,利潤相當微薄。從國際競爭力角度來看,我國企業大部分都沒有自主知名品牌,銷售額雖高,但利潤提升空間十分有限。
第四,中介組織服務不到位。在真正良好的產業集群中,制造業應與現代信息技術和物流業、現代金融等服務業融為一體,最大限度地發揮聚集效應。意大利產業集群成功因素之一,就是政府依照法律規定,建立了為集群內中小企業服務的公有機構。目前我國各地所形成的外資產業集群大部分只是頗具規模的制造業加工體系,集群區域內只局限在餐飲、零售、運輸等相關服務業,以及部分十分初級的包裝、印刷等產業,缺乏提供生產性支援服務體系,包括會計服務、法律服務、信息服務等。
三、外資拉動型產業集群可持續發展建議
第一,加強集群的環境建設,吸引和留住外資,實行“生根戰略”。產業集群說到底是產業鏈、價值鏈上企業的空間聚集,這種聚集現象的發生必須要有適宜企業生存發展的環境作支撐,因為企業像生物的生存一樣也需要自己的“棲息地”。故此,政府應該提供企業集聚的環境,吸引企業在一定空間地域內的聚集和扎堆。一方面要加強載體建設,進一步完善現代化的交通網絡體系,加大電力、信息、公共設施、生態環境等硬環境的建設力度;另一方面要通過提供相應的財稅政策、提供優質的服務及其他方面的優惠條件建設良好的軟環境,要通過加強環境的建設控制集群的遷移。
第二,加大對集群技術創新的支持。集群的技術創新能力是集群興旺或衰退的關鍵。國際上成功的產業集群都有很強的創新能力,如硅谷產業群。1940年以前,硅谷還是以農牧業為主的方寸之地,而現在“硅谷”已成為科技創新的代名詞。政府應當以各種優惠政策條件鼓勵企業開展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另一方面應鼓勵和促進企業利用各地區人力資源存量的優勢,與大學合作建立研究開發機構,加強互動和合作,提高創新能力、促進技術成果的轉化。
第三,積極參與國際分工。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當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分工經歷著深刻的變革:傳統的垂直性分工正向混合性分工轉變,呈現出產業間分工、產業內分工與產品內分工并存的多層次的嶄新格局。應該在促使外國公司對其先進生產技術轉讓的同時,力爭在核心技術領域進行深層次合作,完成由從事底端技術的元件組裝向高端技術過渡,盡可能參與中高技術領域中的研發。企業應從初級產品生產、下游生產中抽身出來,在生產環節中,逐步由下游生產向上游生產遞進,提升分工地位和增值能力。
第四,充分發揮中介組織的積極作用。集群經濟的競爭優勢主要在于專業化帶來的低成本,靈活適應市場需求和快速供貨。但能否持續地保持這些優勢,取決于一些中介組織的積極作用,如商會、行業協會以及一些準公共性組織,如營銷協會、企業融資擔保組織等。要想整體上提升集群企業的競爭力和實現產業升級,就要發揮一些中介組織的積極作用。通過這些中介組織可以協調產業集群內部企業的關系,加強企業間的合作,為企業提供優質服務。例如意大利的蒙德拿貢的工業園區,為服務企業建立了營銷、設計和出口服務中心,為企業在營銷和市場信息獲取等方面提供了很大的支持,大大推動了集群的發展。因此,重視并扶持中介組織的發展是支撐產業集群發展的關鍵要素。
最后,注重對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創新推動發展,知識創造財富。科技人才作為知識的載體,作為企業知識資源的主宰者很大程度上決定企業的創新能力,最終影響產業集群的發展。所以要以有效的激勵機制,促進人才資源的建設。一方面,進一步敞開大門,吸納高級優秀人才,并創造條件使他們有優越的工作環境和生活條件。另一方面,要積極推進科技成果參與企業分配,對貢獻大的科技人員,要加大期權、期股等形式的獎勵力度。要創造良好環境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培養人才,用人才來提升產業集群的發展。
- 上一篇:安全生產三項建設工作總結
- 下一篇:就業歧視問題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