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南循環經濟發展研討
時間:2022-06-27 07:20:34
導語:陜南循環經濟發展研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陜南,即位于陜西南部的漢中、安康和商洛三地,北靠秦嶺、南倚巴山,漢江自西向東穿流而過。陜南是我國重要的“天然藥庫”、“中藥材之鄉”,是西北地區最大的茶葉生產基地,是全省水力資源最為富集和最優良的水電梯級開發地區,是南水北調的水源涵養地。陜南秦巴山區是我國重要的成礦帶,是省內已探明資源中最重要的多金屬礦產資源富集區。陜南歷史文化悠久,特別是兩漢、三國古跡較多,是文化旅游的勝地。同時,陜南也是我國自然生態旅游資源最豐富、特色最突出的地區。陜南經濟發展所依托的豐富礦產和生物資源與環境保護相矛盾,為了實現該地區的可持續發展必須走循環經濟之路。
1陜南循環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
1.1經濟增長方式有待轉變陜南經濟增長一直延續了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低利用的傳統粗放型經濟增長模式,致使資源、環境面臨巨大的壓力。主導產業帶動作用不強,產業特色不明顯,產業規模偏小,缺少大型企業集團,產業鏈延伸不足,專業化程度較低。
1.2礦產資源承載壓力大陜南礦產資源比較豐富,儲量較大,品位較高。現已發現的礦產資源83種,目前探明儲量的礦產資源有50多種,以有色金屬、貴金屬、黑色金屬和非金屬礦產為主,其中鐵、鈦、銀、銻、鎂、錸、重晶石等20種已探明儲量的礦產資源全省最多,金紅石、鉀長石儲量亞洲第一。然而,長期的不合理開發,使得礦產資源的承載能力明顯下降,粗放型、高耗費的經濟開發方式已經難以為繼。如果繼續沿襲拼資源、拼消耗、拼能源的傳統經濟增長模式,必將導致生態環境惡化、經濟效益低下。唯有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才能實現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1.3固體廢棄物資源化程度低工業固體廢棄物由于回收、加工處理的技術落后,對廢棄物綜合加工、再利用的能力較低,資源綜合利用體系尚未健全。大件垃圾、有害垃圾及廚余垃圾尚未形成單獨處理系統,垃圾分類收運未能推廣實施。垃圾處理大多數采取填埋方式,資源化和減量化程度低。
1.4循環經濟技術應用存在障礙陜南的企業以中小企業為主,自身技術開發水平比較薄弱;缺乏專門研究開發清潔生產的科研機構,一些新技術由于宣傳推廣不夠,未能轉化為生產力;清潔生產技術推廣性強的項目不多,由于投資成本大,獲得清潔生產技術的渠道、途徑不暢通,企業投入清潔生產的積極性不高。
1.5節約意識不強陜南各地節約制度與措施尚不完善,浪費現象比較嚴重,污水回用、中水利用設施建設滯后。城鄉居民和企業對節能和節能產品認知不足,節能市場尚未發育,節能獎懲機制、節能服務體系和節能技術研究有待進一步加強。
2陜南循環經濟發展的途徑
2.1構建循環型農業在陜南全面推廣生態農業生產模式,積極發展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通過沼氣發酵等途徑,提高秸稈的綜合利用效率,實現農業生態系統內的物質循環利用,有效減少化肥、農藥等使用量和使用強度,降低土壤重金屬、水體富營養化等污染程度,改善種植業生態環境。鼓勵開展有機農產品認證,建立綠色生產基地,全面提高農產品安全質量。因地制宜鼓勵引導農戶之間聯合,形成“生態種植業—生態飼料加工—生態養殖業—有機肥料—生態種植業”的循環產業鏈。培育“種-養-加工”一體化循環型農業生產模式,發揮農產品加工連接一、二、三產業的橋梁和紐帶作用,努力提高陜南農產品綜合加工利用能力。扶持“種植-養殖-加工”一體化循環型生產模式的農業深加工龍頭企業,發展訂單農業,建設高標準的綠色食品原料生產基地和綠色食品生產企業,促進畜產品、水產品、農產品加工企業橫向聯合,促進加工廢棄物集中利用,推進農產品加工業由資源消耗型向高效利用型轉變,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
2.2構建循環型工業陜南各地政府應依法引導鼓勵和支持企業使用清潔能源和原材料,采用綠色工藝、技術和設備,從生產的源頭減少污染物的產生。強化環境準入和淘汰制度,依法取締高能耗、高水耗、污染嚴重的生產企業。以高新技術改造傳統落后工藝,減少污染,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全面推廣能源梯級利用、水資源集約循環使用、廢棄資源綜合利用等技術,在減少污染物排放的同時提高工業效益。
2.3構建循環型旅游業在陜南各旅游區推行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認證、清潔生產審核、生命周期評價和綠色開發與消費等活動。加強風景旅游區污染控制設施建設,完善景觀與生態保護宣傳、環境保護標識、廢物分類收集等設施,實現固體廢棄物減量化、資源化管理和無害化處理。積極發展以特色農產品為主的農業觀光旅游。實現旅游業與第一產業的有機結合。
2.4構建綠色第三產業推進陜南現代生態物流園區的建設,強化生態物流標準,推進物流經營者物流運作的綠色化,培育壯大一批綠色物流企業。加強對物流企業的管理,控制物流活動中的污染源。構筑企業網絡、電子政務、電子商務、數字陜南等信息平臺,提高信息技術輻射的力度和強度,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構筑循環經濟體系中的能源綜合利用、廢物資源化的信息交換平臺,為循環經濟發展提供信息保障。
- 上一篇:資源約束下農業發展趨向
- 下一篇:市場發展勞合社局限性及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