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循環經濟發展財政戰略

時間:2022-08-01 11:29:42

導語:推進循環經濟發展財政戰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推進循環經濟發展財政戰略

1引言

工業革命以來,工業生產逐步成為人類社會前進最為強大的動力。在為人類創造大量物質文明的同時,也給人類帶來了各種意想不到的問題:人口爆炸、資源短缺、環境惡化等,現已成為人類面對的共同困難。如今,如何保證經濟發展的同時又盡量減少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已成為全球發展的一個重大難題。為解決這一難題,世界各國政府都提出了一系列的新型發展模式。其中,循環經濟就是目前國際上解決這一矛盾的發展模式之一。市場和政府是配置資源的兩種手段。在現實中市場存在著諸如壟斷、公共產品、外部性、信息不對稱等“市場失靈”的現象,這為政府介入經濟活動提供了可能。財政政策,作為政府調控經濟活動的重要手段,其財政資金投入方向和投入力度變化所產生的導向作用,不僅可以有效地推動經濟發展,而且還能夠協調區域間、人口與資源、環境間、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相對于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循環經濟建設的啟動和推廣,資金需求量大、投資回收期長,短期效益不明顯,僅僅靠民間企業自身的資金實力是很難發展繼續下去。因此,政府的財政政策是比較好的手段。通過政府的財政支出與稅收,鼓勵企業實施清潔生產,促進節能減排,加大對高污染、高排放企業的處罰力度,使之走上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2國內關于循環經濟與財政政策的發展和研究現狀

根據發達國家用于循環經濟發展的財政支出經驗表明,用于環境保護的資金投入應至少占GDP的2%-3%才能對環境的改善起到積極的作用。下表1可見我國近5年用于環保的投入比例情況(數據來源于2005年-2009年國家統計年鑒)。從該表中我們可以看到,雖然近年來,我國各級政府對循環經濟發展的認識有了進一步提高,也加大了對循環經濟支出的投入,且每年用于保護環境及支持環保企業發展的資金逐年加大,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仍處于弱勢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循環經濟的發展。近幾年,國內專家學者對發展循環經濟的財政政策的研究主要側重于以下三個方面:(1)錢易、葉太平等主要介紹國外發展循環經濟的先進經驗,提出促進循環經濟在我國推廣的財政政策措施。(2)陶勇、程瑜、張麗紅等分析我國現行有關循環經濟財政政策的缺陷,并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3)齊海鵬、李正旺、陳國友等以發展中國家為例,提出完善財政政策尤其是稅收體系具體方法,同時說明了循環經濟對財政政策內容、結構的反饋影響。

3發展循環經濟財政政策的實證分析

財政支出和稅收是財政政策的兩種方式。根據庇古原理,政府可以通過稅收或者補貼的形式,一方面鼓勵發展循環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制約傳統生產方式的發展,使市場主體的成本內部化,從正反兩個方面彌補市場機制的不足,使資源的配置達到最優的狀態。

(1)確定變量。分析財政政策對循環經濟的影響作用,可以從不同角度切入,做深入的分析,相應的度量指標也應很廣泛。但由于我國循環經濟起步較晚,在2003年后才進入循環經濟理論和實踐推進的階段,相關可度量的指標值少,指標對應的統計數據尚不夠完備,這就為構建計量模型,進行實證分析帶來了不小的難度。根據現有的統計數據和經推算所得數據整理,本文確定了“三廢”綜合利用產品產值、環境保護財政支出、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總額和資源稅收額四個變量。之所以選擇“三廢”綜合利用產品產值作為評估循環經濟發展水平的被解釋變量原因有二:①“三廢”綜合利用產品產值即企業利用廢水、廢氣、固體廢物所取得的產值,揭示了企業廢棄物利用的程度。“三廢”綜合利用產品產值是循環經濟實踐中重要的數量指標,以其作為被解釋變量進行分析,得出的結論將會從廢棄物重復利用的角度反映出企業開展循環經濟的實際情況。②“三廢”綜合利用產品產值是在數據的獲取上最為直接、最為真實的指標之一。用于環境保護的財政支出是確實反映國家財政資金流向的重要指標之一。資源稅是以各種應稅自然資源為課稅對象、為了調節資源級差收入并體現國有資源有償使用而征收的一種稅。以它作為促進環境保護的稅收方式有利用企業合理開發、利用資源。用于環境保護的財政支出和稅收作為財政政策統計指標,則為了驗證財政政策對循環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總額指標代表了民間資本和國家資金對循環經濟的雙向推動,反映了這兩方面作用下對循環經濟發展的影響。

(2)建立模型。以“三廢”綜合利用產品產值(Y)為被解釋變量,用于環境保護的財政支出(X1)、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總額(X2)、資源稅收額(X3)作為解釋變量,構建循環經濟財政政策模型。基本模型是:Y=C+β1X1+β2X2+β3X3β是各變量的回歸系數,表示環境保護的財政支出、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總額和資源稅收額對“三廢”綜合利用的影響。當回歸系數為正且顯著時,意味著該解釋變量對“三廢”綜合利用有正效應,即有助于激勵“三廢”綜合利用,也就是有助于循環經濟的發展;當回歸系數為負且顯著時,意味著該解釋變量對“三廢”綜合利用有負效應,即在增大各解釋變量的投入量時,“三廢”綜合利用反而會減少,不利于循環經濟的發展;當回歸系數不顯著時,則無法判定該解釋變量對“三廢”綜合利用的影響效果。

(3)原始數據的搜集。結合本模型中變量所用數據,查閱2000-2009年中國統計年鑒,經過推測調整,得到下表2各項數據表。

(4)OLS回歸及結果分析。運用Eviews相應軟件對錄入數據進行OLS分析,解算結果如下表3。在0.05的顯著性水平上,環境保護的財政支出(X1)、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總額(X2)、資源稅收額(X3)的T值均通過了顯著性檢驗。同時,對擬合情況,我們可以由下圖1可見。該圖中,可以形象的看到,該回歸結果的圖形,效果比較良好,擬合程度比較高。所以,就“三廢”綜合利用產品產值(Y)而言,可以由以上三個解釋變量解釋。

分析該回歸分析,我們可以得到以下結果:

(1)環境保護的財政支出、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總額、資源稅收均是“三廢”綜合利用產品產值的決定因素之一,且均與“三廢”綜合利用產品產值成正相關關系。如環境保護的財政支出的偏回歸系數為3.07,說明在其他變量不變的圖1情況下,用于環境保護的財政支出每增加1%,則“三廢”綜合利用就增加3.07%。

(2)比較分析各個解釋變量的影響,發現財政支出與資源稅收的對“三廢”綜合利用的激勵影響更加明顯。而財政支出與稅收恰恰是國家財政政策的兩個主要手段,因此,就該分析,我們可以得出結論,財政政策作用環境保護,產生的效果更加顯著。

4結論

本文試圖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建立循環經濟財政政策的數學模型,說明了財政政策對推動循環經濟發展的重要影響。雖然在變量的選擇、模型的建立尚存在改進之處,并且在本文之中,筆者沒有對相應的自相關、平穩性結果予以討論,部分原因是考慮到原始數據的樣本容量不大、搜集之困難,但是,這并不會影響我們對計量分析結果的肯定。因此,這仍是具有一定價值的結果。我們說,發展循環經濟,是一個工程巨大的系統工程。從政府部門的角度來分析,推進循環經濟的手段包括建立政策、法律法規和技術支撐體系等。財政政策作為眾多支撐體系中的一項,其調控力度、作用范圍、影響深度越來越顯示其重要性。基于此,我國財政應繼續全方位、多角度加強對循環經濟發展的促進。加大用于環境保護、技術研發的支出力度,從嚴處理高污染、高浪費企業生產的處罰。建立從源頭到生產加工過程再到產后每個環節的綜合財政體制。同時,財政政策要適應當前動態變化發展的形式,不斷創新財政政策,不斷更新更多行之有效的政策手段,為循環經濟的發展貢獻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