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農業循環經濟發展評價研究
時間:2022-01-22 09:21:35
導語:區域農業循環經濟發展評價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經濟增長方面一路凱歌,但是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的粗放式增長方式加劇了我國資源匱乏、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的速度。在農業發展方面,人口增長、資源匱乏、生態破壞更是成為制約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三大根本性難題。為引導我國農業的轉型發展,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轉化,構建農業發展與農民收入提高、農村環境資源保護和諧發展的局面,在我國現代農業發展中引入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理論,已經成為國家層面和社會各界的發展共識。本研究順應這一趨勢和理念,以我國黃淮平原農業地區作為研究對象,運用BPEIR模型并結合Delphi法構建農業循環經濟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從資源產出、資源消耗、資源綜合利用、資源環境安全、經濟與社會發展等五個層面入手,對該地區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現狀予以綜合評價,分析黃淮平原地區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及目前存在的問題,并在原因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促進該區域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相關建議。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農業循環經濟;BPEIR模型;特爾菲法;綜合評價
一、選題背景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科技體系的日漸成熟,農業現代化建設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但隨之而來的農業生態環境破壞、農業資源消耗過度等問題,也成為了制約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的一項難題。隨著循環經濟戰略發展理念的提出,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看到了新的發展機遇和建設方向。黨的十八大會議報告明確提出,今后要以發展循環經濟為主,加快經濟方式的轉變,促進生產、流通、消費過程的減量化,增強再利用和資源化的效率。在2014年12月召開的中央農業工作會議上,再次強調了在現代農業發展建設的過程中,需要更加注重對農業資源環境的保護。而在201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若干意見》,更是進一步明確了要大力推動農業循環經濟發展,利用循環經濟發展助推我國農業新發展的發展意見。利用循環經濟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已經在政府及社會各層面達成普遍共識。
二、農業循環經濟的基礎理念
1、可持續發展。可持續發展最早于1992年6月在巴西里約熱內盧(聯合國)提出,它強調代內之間和代際之間的公平公正性,最初給予的定義是: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既要滿足當前人民社會生活需要,又不可以以損害后代子孫生存環境作為代價。后來可持續發展這一經濟理論在世界范圍廣泛傳播,并逐漸滲透至國家發展的各個領域。我國于1995年正式將可持續發展思想理念納入到國家基本戰略層面,并且成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體系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在農業領域中實現可持續發展,就是要在實現農業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同時實現資源環境的可持續性保護利用、農民收入和農村就業機會的穩定增長以及糧食供給的充足性和安全性。2、循環經濟。我國最早使用“循環經濟”一詞的是劉慶山(1994年),其后學術界及各行各界對其進行了廣泛的深入研究。關于循環經濟的理解,學者們說法不一,本研究綜合各派界觀點,認為:循環經濟是指基于生態經濟學原理,將物質流從傳統的單向流動轉變為新型的雙向或多向流動的經濟發展模式,以最少的資源及能源投入實現最大的經濟產出和最小的環境污染,在有效提高生態效率的同時,實現經濟、環境與社會效益的有效統一。3、農業循環經濟。農業循環經濟是循環經濟在農業領域的具體應用,它是一種以農業可持續發展理念為指導,將循環經濟理論引入農業生產實踐,以實現節能減排、高效利用作為主要目標,注重經濟增長、社會效益、生態環境的協同進步,最終實現廢棄物再利用、節能生產以及低碳循環高效的綜合利用一體化的經濟發展目標。農業循環經濟作為一個集經濟、生態和社會于一體的綜合化系統,具備以下三大特征:一是經濟化特征,即將傳統農業的線性流動模式升級為往復流動的循環模式,通過降低農業發展的物質能量投入和延長該投入在農業生產與生態系統的流通過程,來達到提高農業產出水平的目的;二是生態化特征,即利用現代高科技技術手段進行節能減排和低碳循環,在實現資源持續利用的同時,達到緩解生態環境持續惡化的目的,實現農業的可持續增長;三是社會化特征,即順應社會發展規律及經濟增長方式的改變,在自然規律框架內實現經濟效益、生態環境和社會效能合作共贏的發展局面。
三、實證研究———以黃淮平原農業地區為例
雖然我國農業目前總體發展趨勢較好,但地區間差異明顯,尤其是中西部地區和東部沿海地帶形成鮮明對比:中西部地區農業發展大多保持傳統的粗放式經濟增長模式,人口、資源、環境都承受了巨大的壓力,而東部地區發展態勢相對較好,人口、資源及環境的壓力相對較輕。由于本研究旨在探討農業循環經濟在現代農業發展中的作用,因此選擇了農業發展情況相對較好的黃淮平原地區作為實證研究的對象。黃淮平原位于豫魯蘇皖四省交界地帶,以江蘇徐州為中心,主要包括河南省東部(周口、商丘等地)、山東省西部、安徽省北部(亳州、淮北等地)、江蘇淮河以北區域。黃淮平原位于整個華北平原的南部,同時也是整個華北平原地帶土壤最肥沃、海拔最低的平原地帶,區域內農業經濟相對比較發達,農作物以小麥、大豆、玉米、棉花為主。實證研究將以黃淮平原區域內的小麥糧食生產作為數據研究基礎,運用BPEIR模型并結合Delphi法構建農業循環經濟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對該地區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現狀進行綜合評價。(下述數據來源于1999年—2014年中國統計年鑒、中國農業年鑒、自然資源數據庫以及當地有關部門統計數據)。1、構建區域農業循環經濟發展評價指標體系。本研究結合所掌握的數據資料,在構建體系模型時將遵循四個基本原則:一是全面性與代表性相統一的原則;二是科學性與實用性相統一的原則;三是可比性與可靠性相統一的原則;四是系統性與層次性相統一的原則。第一項原則是從研究的整體性考慮,由于指標體系本身就是由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因此我們在構建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指標評價體系時,勢必要綜合考慮系統內的每一個層面,盡可能的將各種影響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因素都囊括進來,只有這樣才能對其特征和狀況有更為準確的把握,而在研究中選擇具有代表性指標則主要是為了在進行子系統研究時該指標能夠具有更強的實用性。第二項原則主要考慮的是實踐性,即在選擇以循環經濟理論為依據的同時,又能真正表達或表現出農業循環經濟發展內涵的因素指標,從而保證在處理分析時各指標因素都可以被理解,實證研究活動能夠真正得以進行。第三項原則主要是為了保證系統的穩定性,即保證指標評價結果能夠在橫向上和縱向上進行比較,相關理論定義和指標的統計口徑能夠保持一致,從而盡可能的確保統計數據的可靠性。第四項原則主要考慮的是內在聯系性,即確保每一層次、每一環節的指標因素都存在內在的聯系,并且每一個單向指標均能夠在總體目標下充分反映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每一個層面。在實證研究部分,我們還專門引入了特爾菲法來配合BPEIR模型的構建與分析。本研究將以黃淮平原農業區域為例,以山東省的菏澤、安徽省的淮北、河南省的商丘、江蘇省的徐州這四個地級市為主,共篩選出了五大類指標以及十六個單向的因素指標,來具體的進行實證研究,詳見表1。將上述評價指標進行標準化處理,即將表1中的原始數據進行分類處理:第一,對農業循環經濟發展起到正面作用的指標,假若該類數據指標的數值越大,那么,就代表著該指標因素對應的循環經濟發展狀況比較好;第二,對農業循環經濟產生負面作用的數據指標,假若該類指標的數值越小,也就意味著比較有利于區域內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在標準化處理上,如下所示:正作用指標處理:C+i=CimaxCij負作用指標處理:Z_i=minCijCi其中,表示的是從原始數據中選擇的正作用指標數據標準化處理后得出的數值,表示的是從原始數據中選擇的負作用指標數據標準化處理后得出了數值;此外,Ci表示的是某大類指標中的某單項指標的原始值;而maxCij和minCij分別指的是,當年第i單項指標中的最大數值和最小數值。在針對評價指標的計算上,本研究考慮到區域農業循環經濟系統的復雜性,為了能夠清楚認識到實際發展狀況,需要對其進行綜合性的評價,因此我們專門采用了加權函數法來進行計算處理。計算公式如下:Sj=ni=1ΣZi•WiS=nj=1ΣZi•Wj在上述計算公式中,Zi表示的是統計表格中各單項指標的標準化值,此外,Wi和Wj分別表示的是統計表格中各單項因素指標和類指標所相對應的權重;Sj和S,前者指的是區域農業循環經濟發展評價的分類指數,后者代表的是綜合指數。在指標評價上,Sj和S的數值越大,那么,就充分表示黃淮平原地區農業循環經濟發展分類水平高、綜合水平高。2、區域農業循環經濟發展評價結果及問題深度挖掘。首先來看資源產出指標,根據相關數據統計與測算結果顯示,2014年的指標值是2000年的3.8倍,這充分表明黃淮平原地區的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水平一直在提升;其次是農業各類資源的消耗指標,從2000年到2014年,該區域內的農業節水灌溉比重不斷提高,化肥施用強度年平均提升幅度在5%左右;在資源利用指標評價上,該區域的增長趨勢也比較快,2014年是2000年的2.6倍;在資源環境安全指標評價層面上,總體指數不斷增長,這表明該區域內各地方政府在發展觀念上有所轉變,在發展經濟和現代化農業建設中意識到了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加強了對資源和環境的管控力度;而在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指標評價上,也是呈現為不斷增長的基本態勢,與2000年相比,增幅近3倍。通過指標對比,可以看到當前黃淮平原地區在農業(以小麥為主)產業經濟發展中也存在許多問題,總結歸納如下:①農作物生產的科技含量較低,經濟效益值不高。根據資料顯示,2012年-2014年該區域內(包括山東菏澤、江蘇徐州、安徽淮北、河南商丘等地)的小麥產量平均為6420kg/hm2,畝產量超過了420kg,在全國范圍內都屬于一個高水平,這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當地的地質土壤、氣候條件。但是,小麥生產科技水平較低,該區域小麥生產一直沒有參與國家和省級糧食增產科技專項活動,該區域的糧食作物高產栽培技術的研究與推廣領域也嚴重落后于周邊地區,如浙江和江蘇南部及山東東部等地。②區域內產業化利益保障機制不健全。近年來,隨著國家對糧食安全和質量問題重視程度的不斷提高,優質小麥生產開始推廣并大面積種植,黃淮地區以小麥為主的糧食作物生產也朝著產業化經營方向進展,然而該區域的產業化利益保障機制卻沒有跟上產業化經營的步調,目前在機制建設上還存在很多問題。③小麥秸稈資源存在大量浪費。焚燒小麥秸稈的現象雖然近兩年因為行政手段的干預和宣傳教育的影響有緩解的跡象,但是不良行為的多年積淀還是導致了現階段有不少肥沃的土地被破壞。事實上,小麥秸稈資源是一種可再利用的寶貴資源,其中含有大量的纖維素、磷、鉀等營養元素,通過科學技術完全可以對其實現再利用。3、農業循環經濟的進一步運用。針對黃淮平原區域農業的發展情況及存在問題,可以進一步運用農業循環經濟理論作指導,以“低碳、環保、可持續發展”的發展精髓,采用“低投入、高產出、低損耗、高利用”的農科教、產供銷一體化運作模式,促進該區域農業經濟產業的進一步發展。我們應該看到,黃淮平原地區農業發展的優勢是資源比較豐富,氣候也相當適宜,目前只是因為受限于技術、資本、人才方面的差異,才導致當前黃淮平原區域農業資源減量投入。因此,我們可以借助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理念和發展優勢,在以下方面開展具體工作:一是由當地政府或有關部門出臺相應的行政政策和農業發展扶持政策,通過現代科技、科學手段的運用,降低農業發展的物質能量投入,實現農業資源的循環再利用,推行清潔生產,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二是當地的各縣市可以以鄉鎮為單位,建立多元化宣傳平臺,加大農科教宣傳力度,將農業循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理念向社會民眾進行輻散式的逐步滲透,通過建立循環農業示范園區或示范基地等形式,完成從傳統農業向循環農業的過渡;三是構筑政、校、企合作的科技研發模式,引進國內外農業的先進技術成果,關注農業科技人才的培養和使用,為農業的現代化發展提供技術支撐;三是積極搭建農業信息服務平臺,由各鄉鎮政府聘請或委派一些農業技術人員,對各鄉鎮、村莊農戶加強農業技術指導,積極推廣生態農業、有機農業生產模式,開展農資經營、農機作業、病蟲防治、產品營銷等專業化服務培訓,為該區域的農業發展提供人才支持;四是借助“互聯網+”的平臺力量,最大限度的發揮市場對農業金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在依托國家政策資金扶持的同時,多元化、多方向地招募民間資本參與,構建農業發展良好的金融投資氛圍,為農業增長和循環經濟發展提供資金保障。
總之,在農業產業化發展和建立區域生態農業良性循環體系中引入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理念,對于實現現代農業“低投入、高產出,低損耗、高利用”的發展目標,推動現代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將產生實質性的深遠影響。
作者:孫國珍 單位:吉林廣播電視大學
- 上一篇:試論知識經濟企業科技管理創新
- 下一篇:農牧循環經濟發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