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與計劃的辯證綜合在中國的發展
時間:2022-08-23 04:31:01
導語:市場與計劃的辯證綜合在中國的發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根據否定性的辯證法,歷史是無數個“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周期性運動相互銜接,循環往復的邏輯發展過程。與此相應,無論在任何歷史時期,歷史都表現為從矛盾的極端化到每個極端向它的反面的轉化,從而實現矛盾雙方在更高水平上的辯證綜合的發展過程。根據以上理論,從經濟體制的角度,自由放任市場經濟誕生以來的人類歷史可以表述為:從自由放任市場經濟到傳統計劃經濟再到計劃與市場辯證綜合的歷史發展過程。其中,傳統計劃經濟是對自由市場經濟的直接否定,計劃與市場的辯證綜合是對傳統計劃經濟的否定,是否定之否定,是市場經濟在更高水平上的回復和復歸。這一歷史過程在中國是通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創立和發展實現的。
一當今時代,是市場與計劃辯證綜合的時代
18、19世紀以來,隨著新興的資本主義市場制度的逐步形成和完善,歐洲經濟獲得了飛速發展,“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1]277但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并不完美。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造成了社會分配的嚴重不公,一邊是資產階級的驕奢淫逸,一邊是工人階級的赤貧困苦。社會矛盾越來越尖銳。源于個別企業內部生產的有組織性與社會生產無政府狀態之間矛盾的周期性的經濟危機,像瘟疫一樣揮之不去,而且越來越嚴重。因此,馬克思、恩格斯認為“資產階級的關系已經太狹窄了,再容納不了它本身所造成的財富了。”[2]278(這里的“資產階級關系”需要嚴格限定,它是特指處于原始資本主義階段的資產階級關系)原始資本主義時期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正日益失去其必然性和合理性,與此同時,用計劃手段合理控制社會生產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也日益凸顯。這是馬恩關于未來社會主義社會計劃經濟的設想,與20世紀初以來新興社會主義國家用計劃經濟取代市場經濟的經濟實踐的歷史根源。但是,必須指出的是,馬恩所設想的未來計劃經濟與現實歷史中社會主義國家曾經實行的傳統計劃經濟并不是一回事。馬恩所設想的計劃經濟體制是建立在高度發達、社會化的社會生產力基礎之上。然而,現實中貧窮落后的社會主義國家則根本不具備這一歷史條件,但這并不等于說傳統計劃經濟只是一個歷史的誤會。作為市場與計劃辯證發展的必然環節,它同樣有著其重要的歷史意義。傳統計劃經濟用極端的方式否定了自由放任市場經濟。之所以說是極端的方式,是指它的否定超越了商品經濟時代的歷史階段,它竟然用未來產品經濟的計劃原則來否定商品經濟階段的市場原則,不可避免地將市場弊端連同其效率一起否定掉了。這種看起來源于人們主觀失誤的極端性其實有著更加深刻的歷史原因———歷史局限性決定的主觀局限性。在18、19甚至20世紀初的市場經濟都還只是處于發育期,市場體系、市場原則和市場關系都還很不成熟。沒有得到充分發展的經濟實踐是不足以產生成熟的經濟理論的。即便是馬克思、恩格斯也不能擺脫這種歷史局限,他們也只能根據理論邏輯對商品經濟之后的歷史提出原則性、框架性的設想,而且還不免表露出理想化和空想性的傾向(比如《共產黨宣言》中在1848年就提出“消滅私有制”的論斷[3]43)。缺乏成熟的理論指導,是造成20世紀初以來社會主義國家經濟實踐上對市場作用極端化、片面化理解的原因之一。再者,這種極端性、片面性也可以從自由放任市場經濟自身的極端性和片面性得到說明。反對自由放任市場經濟片面性與極端性的斗爭促使傳統計劃經濟走向相對立的片面性和極端性。生產上的無政府狀態、利潤追求上的唯利是圖、財富分配上的貧富懸殊、階級分化與對立等等,在自由放任市場經濟階段發展到了極致。而計劃控制、數量驅動、均等化傾向、社會統一與同一化等等,在傳統計劃經濟條件下也發展到了極致。傳統計劃經濟幾乎所有的體制特征都可以在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那里找到反面注腳。正因為它的極端性和片面性,所以它必然會立刻變成自己的對立物。根據否定之否定規律,在第一次否定的基礎上,事物的發展還要進行第二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才能解決前兩個階段之間的矛盾,既保留它們各自的積極因素,又克服它們各自的片面性,從而在更高的階段上,重新達到原來的出發點。傳統計劃經濟對市場經濟的否定并沒有真正解決二者之間的對立,二者截然相反的充分發展使歷史消滅這種對立成為不可避免的事情。因此,歷史發展對傳統計劃經濟的否定就像傳統計劃經濟對市場經濟的否定一樣不可避免,其結果是形成市場與計劃的辯證綜合。歷史通過傳統計劃經濟的產生,給全人類上了一堂計劃啟蒙課。在這之前人們只能被動地接受自己創造出來的力量的統治,在這之后,人們開始學著自覺控制自己在相互作用中創造出來的異己力量。同樣,歷史通過傳統計劃經濟的消亡,給社會主義國家上了一堂市場補習課。在這之前,社會主義國家的人們在錯誤的時代定位上對市場經濟實行了全面否定,在這之后,絕大多數社會主義國家認識到市場經濟在商品經濟時代的歷史必然性、合理性,開啟了社會主義國家市場化改革的大門。市場與計劃不再被看做勢如水火,二者的辯證綜合已成為當今時代大多數國家經濟體制的基本特點。
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市場與計劃辯證綜合的中國道路
中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市場與計劃辯證綜合在中國的特殊實現形式。人類歷史進入市場與計劃辯證綜合的時代,這是當前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但這一統一的歷史規律并不排斥多樣性的實現形式,反而是以此為前提來表現和實現的。這一過程在各個國家、民族和地區的實現都因為它們各自不同的實際情況表現出特殊性。它在中國的實現,當然以中國的實際為前提和根據。中國最大的實際就是:1.中國已經建成了社會主義性質的基本制度。這是歷史的結果、是人民的選擇、也是現實的需要。離開社會主義將帶來的變化絕不是卡爾多———希克斯改進(即受益者所得大于受損者所失),更不可能是一個帕累托改進(即沒有人受損但至少有一個人受益),其后果很有可能是混亂與分裂、少數人的暴富與多數人的赤貧,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整體的失敗。2.中國生產力落后,這有歷史原因,也有體制因素。歷史是既成的,無法改變,而體制是可以改革的。世界歷史和本國實踐證明,傳統計劃經濟是低效的,市場經濟是高效的,因此,要發展生產就要選擇市場經濟,放棄傳統計劃經濟。根據以上中國的實際,中國既要堅持社會主義又要發展市場經濟,要實現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結合,即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繼承和發揚社會主義的積極因素[包括就歷史事實來講,而非就社會性質來看的社會主義遺產———計劃(不是狹義的計劃,而是泛指人們對自己在相互作用中創造出來的異己力量進行自覺控制的嘗試);也包括社會主義獨有的制度功能和價值追求],要在“去計劃經濟”的過程中發展與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相結合的市場經濟。這是中國實現市場與計劃辯證綜合的特殊形式。需要說明的是,這里的社會主義不是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而是發展中的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也不是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而是與中國的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結合在一起的市場經濟;對計劃“體制”的拋棄不等于對計劃作用,對自覺控制人類社會生產努力的放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是要在市場發展與否定計劃“體制”的這一動態過程中,尋找市場與計劃的均衡點。
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市場與計劃辯證綜合的基本特征
(一)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結構
自由放任市場經濟天然地與原始野蠻資本主義私有制聯系在一起。二者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了原始野蠻資本主義經濟的體制基礎。傳統計劃經濟實現了對自由放任市場經濟的直接否定。社會制度相應實現了蘇聯模式對原始野蠻資本主義的否定;在所有制結構上實現了“一大二公”的單一公有制對原始野蠻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否定。但是這一否定并沒有真正解決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財產公有與私有之間的對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符合邏輯地完成了第二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在所有制結構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現了對單一資本主義私有制和蘇聯模式單一公有制的超越,將整個社會經濟建立在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的混合所有制基礎之上,并且按照現代產權理論逐步實現多種所有制成分的交叉、置換、重組和融合,走向所有權社會化,從而探索出一條能夠逐步實現在生產資料共同占有基礎上重建個人所有制的道路。
(二)政經分開,政企分開
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主張讓自由市場自行其道,政府對經濟的干預越少越好。為了避免自由市場的無序所造成的周期性經濟危機,傳統計劃經濟徹底否定了市場,極端強化了政府的經濟職能,將經濟運行置于行政權力的控制之下。至此,政治和經濟,政府和企業一分一合走向對立的極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創立要克服這種分離或者結合的極端狀態,要使政治與經濟、政府與企業在各自合理的職能范圍之內既相對獨立、又相互制約,既要發揮各自的優勢又要避免物極必反。這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理想目標。就階段性任務來講,目前最主要的還是改革傳統計劃經濟政經不分、政企不分的體制弊端。
(三)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市場在資源配置上起基礎性作用
自由放任市場經濟的資源配置完全依靠“無政府”市場的“盲目”調節,帶來了周期性的經濟危機和巨大的貧富差距。鑒于此,傳統計劃經濟用國家的計劃調節代替了市場的自發力量,但由于資源配置的不合理,又造成了經濟結構的扭曲、效率的低下與資源的浪費。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則既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上的效率又要克服其自發性、盲目性和滯后性,既要改革計劃配置在微觀經濟領域的主觀隨意性,又要肯定其在宏觀領域指導經濟發展的戰略意義。政府既要當好市場經濟的“守夜人”,也要通過計劃、財政和貨幣政策甚至必要的法律和行政手段積極影響經濟的發展。要使國家和市場、自覺和自發力量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就目前來講,最重要的是要實現國家各級政府的職能轉變和機構改革,要改革過去計劃經濟體制下不管微觀還是宏觀、長遠發展還是短期效益,政府都運用單一的行政手段對國民經濟實行全面管制的做法,要學會放手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上起基礎性作用,要在“放”的基礎上,在“放”的過程中鍛煉、加強運用經濟手段或者必要的法律行政手段進行宏觀調控的能力。
(四)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
與所有制結構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并存相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分配制度實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這種分配方式超越了資本主義的按資分配和傳統計劃經濟名義上的按勞分配。按勞分配,肯定了勞動在價值創造中的主要作用,調動了勞動者的勞動積極性;多種分配方式并存,肯定了除勞動以外的其它生產要素,如資本、土地、技術等在價值形成中的作用,確保了市場機制的充分發揮,使各種經濟資源得到充分合理的運用,從而積極地促進社會生產,增加社會財富。同時,按勞分配是主體,限制了“身外之物”造成貧富差距的作用范圍,在社會公平的基礎上實現了社會財富源泉的充分涌流,從而確保共同富裕這一社會主義價值目標的最終實現。
(五)走出短缺
從經濟運行效果來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自由放任市場經濟周期性的生產過剩和傳統計劃經濟嚴重的短缺經濟之間找到了平衡。這是其它體制機制上的辯證綜合在結果上的體現。在市場機制作用下,整個國民經濟充滿生機和活力,產品日益豐富,賣方市場轉變為相對過剩的買方市場。在此基礎上,有效的國家宏觀調控又保證了經濟增長的健康有序,避免了生產過剩經濟危機的發生。
(六)全面開放,不斷改革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現了對傳統計劃經濟封閉體制的改造,根據市場經濟發展的本質要求,打開了國門,重新匯入世界歷史的洪流。意識形態的成見再也不能阻擋全面開放的歷史潮流。中國共產黨人已經摒棄了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絕對對立的傳統思維,實事求是地指出二者長期共存的歷史趨勢,坦率地承認二者互有長短的歷史現實,確立了在競爭比較中取長補短,在求同存異中共同發展的路線方針。中國尊重不同的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中國要向全世界實行全面的開放。但應該指出的是,中國的開放是和平的、是共贏的。它不是原始野蠻資本主義侵略性、掠奪性的對外擴張,而是在相互尊重基礎上為了實現共同發展而進行的國際交往。它在對外開放過程中實現自身發展的同時,帶給其他國家或地區的不是傷痛,而是發展。自由放任市場經濟與傳統計劃經濟都走向了極端,極端意味著自負、排斥異己、拒絕變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則不同,它是辯證綜合的,是謙虛的,是兼收并蓄的,是與時俱進的,它處于不斷的變革之中。它誕生于改革,發展于改革,成熟于改革,改革就是它的動力。它不會宣布歷史的終結,而會自覺地熱情擁抱發展所需的變革,即便這種變革意味著它必須不斷改變自身的形態。
四小結
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創立以來,中國的經濟社會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中國僅僅用了30多年的時間,實現了從經濟瀕臨崩潰到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歷史轉變,生產力發展實現了質的飛躍,人民生活水平、能力素質、社會關系和自由個性全面發展,這充分證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符合歷史發展要求的,是成功的。但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到目前為止仍然只是初步確立,它對傳統計劃經濟的否定仍然沒有完成,它所實現的市場和計劃的辯證綜合還是初步的,嘗試性的,還很不完善。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須進一步實現經濟體制的“去計劃經濟化”,要在革除計劃經濟遺留的過程中,尋找市場與計劃最為恰當的契合點,實現二者動態的辯證綜合,促進中國經濟社會的又好又快發展。
- 上一篇:人口紅利在經濟增長中的意義
- 下一篇: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