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發展觀演進與經濟增長
時間:2022-11-14 04:46:14
導語:當前發展觀演進與經濟增長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本文作者:吳春雷工作單位:山東師范大學
發展觀是關于發展的本質、目的、內涵和要求的總體看法和根本觀點。中國共產黨承擔著推動中國經濟發展和歷史進步的歷史重任,黨的發展觀隨著黨領導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偉大歷史進程而不斷發展,不同歷史階段發展觀的提出不斷為中國的經濟增長方式的轉型提供了新的理論指導和新的更高的要求。
一、時期的發展觀及其對我國經濟發展道路的探索
的經濟發展理論是在如何搞好社會主義的建設中提出的。本人很少使用經濟增長和經濟增長方式之類的概念,在他那里更多的是經濟發展這樣的概念。他的經濟發展理論主要體現在50年代中后期我國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開始建設社會主義的歷史轉折時期的有關著作中,尤其集中在1956年的5論十大關系6這部著作中。在大多數情況下,是從政治的、哲學的角度來談論經濟發展的,并沒有對經濟增長和經濟增長方式等具體問題進行論述,但他從戰略的高度,從中國經濟發展的整體出發,為中國經濟的長期發展提出一個明確的方針。著眼于快0,是探索我國經濟建設道路的基本思路之一。早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就預言:中國經濟建設的速度將不是很慢而可能是相當的快的,中國的興盛是可以計日成功的0。[1](P1433)后來又多次講到他關于建設社會主義的新思路,提出了搞社會主義有兩條路,一條是多快好省,一條是少慢差費0[2]的論斷。提出的加快經濟發展的思路在當時是必要的,也是可能實現的。強調快是穩中求快,對于社會主義建設的長期性和艱巨性在相當一段時間內是保持著清醒的認識的。對建設中國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集中反映了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集體對發展中國經濟的具體構想,這種構想對中國的經濟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今天的改革在中國得以順利進行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經濟思想中包含著邏輯地通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成分,正是這些成分的存在,保證了人們觀念轉變的過程中無須通過社會動蕩來實現。0[3](P66)但是,由于當時深受生產資料優先增長理論的影響,過分強調重工業的發展,這樣使實踐中中國的產業結構長期畸形發展。盡管認識到了長期性和艱巨性,但由于對多快好省0總路線的片面理解與執行,導致在實踐中過分重視多0和快0,不僅形成了長期的重速度、輕效益的粗放型經濟發展道路,甚至出現了這種不顧客觀實際、盲目求快的局面。在這種急于求成思想的驅動下,我國在改革開放前30年實施了趕超戰略和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戰略,形成了以追求速度為核心的經濟發展思路。主要表現在:1.全要素生產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偏低。據有關專家測算,改革前,我國的綜合要素生產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只有16%,趕不上20世紀初的世界平均水平(20世紀初為55~20%)。2.經濟增長呈現數量擴張特征。據統計,從1949到1980年我國的工農業總產值由466億元增加到6619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了15.1倍,年均增長9.4%,但國民收入年均增長只有3%~4%,國家經濟實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不大。3.經濟增長呈現出高消耗特征。從1952到1978年,我國的基本建設投資共6000億元,僅形成了4000億元固定資產,投資質量差、浪費大、效益低。4.經濟增長呈現明顯的結構性失衡。改革前我國的重工業產值占工農業總產值的比重由1949年的7.9%提高到1978年的42.6%。重工業的超前發展一方面犧牲了農業,抑制了第三產業,另一方面又造成了輕工業的滯后和基礎工業的瓶頸,從而使產業結構嚴重失衡。因此,總的來說,改革開放以前,我國的經濟發展屬于典型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
二、鄧小平的發展觀及其關于經濟增長方式的論述
鄧小平通過撥亂反正,客觀地面對中國現實,明確地提出了發展的戰略目標、戰略布局、戰略步驟、戰略重點、戰略要求、戰略實現途徑、戰略的動力和速度、戰略的條件和保障,形成了內容豐富的全方位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理論。概括起來,具有以下五個方面的豐富內容和深刻內涵:1.發展根據論:發展是硬道理;2.發展規律論:臺階式和梯度式;3.發展動力論: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4.發展條件論:穩定和開放;5.發展模式論:社會整體發展模式。鄧小平理論尤其是其發展觀,使社會主義現代化理論和社會主義發展理論真正實現了一次質的飛躍。在鄧小平理論的科學體系中,其核心、實質和第一要義,是中國的社會發展問題,即加快發展自己,盡早實現現代化。這是鄧小平思考問題、制定政策、部署工作的出發點、落腳點。他一再強調,中國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是要靠自己的發展。0[4](P265)他還聲言:一個中心0,一個改革開放0,一個發展是硬道理0,這三條是我的主要主張,實踐證明這三條沒有錯。據此制定的新時期黨的基本路線,用鄧小平自己的話講,就是一條關于中國的路線,整個基本路線的核心是發展。鄧小平把富強作為現代化的核心目標,認為現代化的實質是搞四個現代化,最主要搞經濟建設,發展國民經濟,發展社會生產力。0[5](P276)始終將經濟建設置于中心地位,這是對時期的最大跨越。鄧小平在新發展觀的基礎上提出了以三步走0為主線的一系列發展戰略,包括機遇戰略、三步走0戰略、科教興國戰略、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等。在鄧小平理論體系中,蘊含著極為豐富的可持續發展思想。再如他提出的經濟發展臺階論0的漸進式改革發展模式,準確把握了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的發展規律。他說:可能我們經濟規律還是波浪式前進,過幾年有一個飛躍,跳一個臺階,跳了以后,發現問題,及時調整一下,再前進。0[4](P368)鄧小平在強調適度的經濟增長速度同時,仍然要求尊重客觀規律,講求經濟效益為前提。鄧小平在南巡講話中指出:能發展就不要阻擋,有條件的地方要盡可能的搞快點,只要是講效益,講質量,搞外向型經濟,就沒什么可擔心的0。[4](P375)鄧小平還提出了一系列現代化的協調發展戰略。首先,鄧小平十分注重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鄧小平強調指出:現代化建設的任務是多方面的,各個方面需要綜合平衡,不能單打一,但是說到最后,還是要把經濟建設當作中心,離開了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就有喪失物質基礎的危險。0[5](P250)鄧小平同時又強調現代化一定要有兩只手,一手抓物質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一手抓經濟建設,一手抓民主法制;一手抓改革開放,一手抓懲治腐敗和打擊犯罪等。面對中國的實際,鄧小平這一發展觀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促進了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其次,注重了產業結構和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鄧小平指出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戰略重點:一是農業,二是能源和交通,三是教育和科學。
三、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以來的發展觀及其對經濟增長方式轉型的理論闡述與實踐
新中國發展觀的基本發展思路是要摒棄以物為中心的傳統發展觀,確立以滿足人的需要、提高人的素質為目標的新發展觀。強調發展是基礎,鄧小平強調發展是時代主題,是硬道理,是黨的基本路線的一個中心0,其主要指標之一是GDP,并由此提出發展的三步走0戰略,發展是鄧小平理論的核心。同志強調發展是硬道理,這是我們必須始終堅持的一個戰略思想0,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他提出全面小康的建設目標,更是對發展思想的豐富。他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關于走新型工業化道路0和關于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0等論述,實際就是對樹立科學發展觀的一系列揭示。同志講的可持續發展,不僅包括經濟發展的可持續,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的可持續,而且還包括民主政治的可持續推進,文化事業的可持續建設,國防實力的可持續增強,外交的可持續開展,人才的可持續開發等。在十五規劃中,以人為本的思想首次成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的指導思想并得以具體體現。這些都表明,伴隨著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進程,黨的發展觀得到了進一步的豐富與深化。經過20多年的超常規、高速度的經濟增長,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人民的生活水平總體上實現了由溫飽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在我們為經濟的高速增長欣喜之余,也越來越受到三農0、貧富差距等問題的困擾,城鄉差距、地區差距、各階層間的收入差距逐漸拉大,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自然資源的矛盾加劇,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失衡等都是國民經濟發展所面臨的不容回避的問題。對發展中的失衡問題,社會各界廣泛關注,黨中央高度重視。黨的十六大以后,以為總書記的新一屆領導集體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0重要思想的指導之下,適應新形勢和新任務,繼續探索和拓展中國共產黨的發展觀。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了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0;強調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0的要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科學發展觀的提出是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在認識上的重要升華,是我們黨執政理念的一個飛躍。世界經濟的發展已經進入一個以可持續發展觀為指導的新的歷史時期。這種新發展觀,不僅是建立在總結近代各國經濟發展的經驗教訓基礎上,而且也是根據全球經濟發展的大趨勢,并不斷適應新的需要的情況下提出、形成和實施的。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新的以人為本0、實現經濟、社會與環境相協調發展的可持續發展觀,已經成為世界各國發展所共同遵循的準則。不失時機的轉變中國經濟的發展觀,跟上世界經濟發展的步伐,是中國經濟融入世界經濟的重要途徑。如果說科學發展觀已經為中國經濟發展確立了新原則、指明了新方向的話,那么顯然在現實中落實這一科學觀念的路徑與方法之一就是徹底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型。經濟增長方式的轉型有利于實現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科學發展觀的本質之一,就是要使經濟增長與社會發展并駕齊驅、全面進步。只有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科學認識和正確處理速度和結構、質量、效益的關系,才能通過經濟持續健康增長而實現全面發展目標,才能從技術、效益、資源、環境等多方面為牢固樹立和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營造一個可持續的強有力支撐點和良好外部環境。全新的科學發展觀必將對我國經濟增長方式轉型帶來重大的影響: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將徹底拋棄以物為本0的經濟增長觀念而轉變為以人為本0的經濟增長觀念,經濟建設不是為了建設而建設,而是為了人,不能本末倒置;增長并不是發展的目的,它只是發展的手段。確切地說,就是要在經濟建設與發展過程中,積極建構與經濟增長方式轉型相適應的指標評價戰略體系,建立與完善與經濟增長方式轉型相適應的制度框架,并以自主技術創新為中心環節,大力推進與經濟增長方式轉型相適應的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以全球綠色經濟為經驗借鑒,發展循環經濟,不斷開拓經濟增長方式轉型的新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