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分配兼顧效率和公平可能性研究論文
時間:2022-10-21 11:24:00
導語:初次分配兼顧效率和公平可能性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收入分配差距拉大,事實上是社會財富分配中效率與公平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的結果。公平與效率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兩者要兼顧,不可偏廢。初次分配注重效率是通過生產要素創造更多效益實現的;而通過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創造條件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打破經營壟斷等措施可以逐步實現初次分配的公平。
關鍵詞初次分配公平效率
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闡述科學發展觀時說:“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趨勢”是“我國發展中出現的新階段性特征之一”。[1]追述到十六大報告,我們發現它是這樣表述的:“收入分配關系尚未理順”,但是并沒有把它提到階段性特征的高度。這表明,現在黨中央越來越重視這個關系到和諧社會建設大局和人民切身利益的問題。其實“收入分配差距拉大”事實渉及倒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即如何處理好效率與公平的問題。
公平與效率是內生于市場經濟的基本矛盾之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也存在兩者之間的矛盾,它們是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市場公平是效率的前提,效率是市場公平的結果;效率是實現社會公平的物質基礎,社會公平是實現效率的保證。”[2]公平與效率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兩者能夠兼顧,不可偏廢。我們發現,處理公平與效率關系的指導思想在此次報告中也發生了變化。即“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1]關于這個問題,黨的十六大報告表述如下:“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3]這里關鍵的變化在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而不僅僅是初次分配只注重效率。其中,初次分配是指根據各生產要素在生產中發揮的效率帶來的總收益多少進行分配,高效率獲得高回報,其依據主要是效率原則;再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的基礎上,政府通過稅收、政策、法律等措施,調節各收入主體之間現金或實物的分配過程,也是對要素收入再次調節的過程。通過對概念的分析,我們知道初次分配在很大程度是針對效率而言的,即收益的多少,高效率,高回報,也就是說公平在初次分配中是式微的。
在改革開放到十七大的近三十年的時間里,我們堅持的一直是效率優先的指導原則。可是隨之帶來的矛盾也越來越多,越來越深,特別是貧富差距的問題,越來越成為執政黨所困擾的問題。甚至一度讓有些人懷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正確性。“當然,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可以先富起來,帶動和幫助其他地區、其他的人,逐步達到共同富裕。”[4]這個作法在改革開放的初期曾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也是可行的。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漸漸的成為人們貧富差距的一個重要因素。市場的法則是優勝劣汰,其中有資本、懂管理、精技術的那部分人可能先富起來了。但是廣大的老百姓卻仍然被鎖在祖祖輩輩經營的廣袤土地上,“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難度加大,我國經濟發展的結構性問題仍然很突出。”[1]中國八億多農民,當然還有其它收入低的階層的人,他們在生產要素的占有上就不公平,也就是說他們在致富的起點上就客觀的存在不公平。當然,也就很難談得上再次分配的公平。為此,我們需要重新認識這個問題,重新調整處理效率和公平的思路:即初次分配就要注重公平,而不僅僅是注重效率。
如何解決初次分配公平問題,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難題。從理論上來說,主要有兩條路徑:其一,公平分配生產要素。通過對生產要素的公平分配,從而達到對生產要素所帶來的收益的公平分配;因為生產要素的占有是關鍵,通過生產要素產生生產效率和效益,沒有生產要素的占有,就很難取得生產效益的占有,正像馬克思所說的,沒有生產資料的占有,“無產者的勞動不會給自己創造出財產”[5];其二,在生產要素分配保持不變的前提下,提高中、低收入階層生產要素的生產收益。通過政策的傾斜或經濟杠桿,使這部分人群掌握的生產要素的生產效率提高,創造更高的效益和更多的收益,以達到初次收入分配公平。其實,提高中、低收入階層現有生產資料的生產效益,最終還是要落實到提高這部分生產效益在整個生產效益中的比例。
事實上,此次報告在具體措施方面已做出了明確的回答:“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著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貧標準和最低工資標準,建立企業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和支付保障機制。創造條件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保護合法收入,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擴大轉移支付,強化稅收調節,打破經營壟斷,創造機會公平,整頓分配秩序,逐步扭轉收入分配差距擴大趨勢。”[1]而關于初次分配注重公平大概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居民收入中包括居民可支配收入、個人所得稅、公積金、養老基金、醫療基金、失業基金等。其中居民可支配收入是根據居民家庭日常總收入計算得來的。而個人所得稅、公積金、養老基金、醫療基金、失業基金等是最終是要被扣除的。也就是說要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就必須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而國民收入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范圍內的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實際收到的原始收入(指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固定資產折舊和營業盈余等)總和價值。由此可知,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真正是要提高勞動者報酬。就是給予勞動者的報酬要增加,其中包括體力勞動者和智力勞動者。特別是那些處于底層的勞動者的報酬需要提高。
二、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鄧小平曾經說過:“實行按勞分配的原則,就不會產生貧富擴大的問題。在過二十年,三十年,我國生產力發展起來了,也不會兩極分化。”[6]勞動報酬它是指公民通過勞動取得的收入及其他財物,其中包括:公民參加工農業生產取得的各種報酬;公民參加各種服務行業為社會提供服務而取得的各種勞務收入;城市個體工商戶從事正當經營、農村農民從事家庭副業所取得收入等等;通過對概念的進一步闡明,我們發現,這項措施惠及的人更多包括農民、工人、農民工、服務行業人員等底層的勞動者,通過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以實現公平可能性逐漸明顯。
三、創造條件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
財產性收入一般是指家庭擁有的動產(如銀行存款、有價證券等)、不動產(如房屋、車輛、土地、收藏品等)所獲得的收入。這可能是人們在初次分配實現公平見效比較快一個措施。群眾擁有的財產性收入越多,表明社會財富占有越公平。提高群眾的財產性收入,一個是通過政策的制定使人們擁有的財產創造更多的價值;另一個是通過市場的調節,使群眾的財產增值。
四、打破經營壟斷,創造機會公平,整頓分配秩序
行業壟斷是收入分配差距形成和擴大的重要方面,打破行業壟斷,減低行業準入門檻打,讓更多的人進入應該可以進去的行業,他們致富的機會就會增多一些。如電信、航空、石油、國防等行業,可以允許民營企業進入,以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公平分配財富,讓廣大群眾收益。
此外,在實現初次分配公平的同時,必須也要注意處理與效率的關系。公平和效率在某種程度上是此消彼長的關系。過分注重公平,可能會導致人們的積極性受挫;過分注重效率,也會使人們之間貧富差距擴大。但是過去近三十年的發展是效率以犧牲公平為代價的,才有今天要初次分配兼顧公平與效率政策出臺。那么,是否今后一段時間要以犧牲效率為代價實現公平,當然那是不可取的,也是不科學的發展。但是可以更明確地是,注重分配公平已經是不可繞過去的民生主題。特別是初次分配就注重公平更具當下性和現實性。
參考文獻
[1].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07-10-24(1).
[2]董正平.公平與效率問題的回顧與思考[J].當代經濟研究,1998(5):65.
[3].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02-10-8(1).
[4]鄧小平.鄧小平文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49.
[5]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2.
[6]鄧小平.鄧小平文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64.
- 上一篇:監督法的學習研究論文
- 下一篇:海洋政治社會研討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