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內監督機構發展歷程分析論文
時間:2022-10-21 11:38:00
導語:中共內監督機構發展歷程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黨規黨法是加強黨的自身建設、保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增強黨的凝聚力和戰斗力的制度保證,對全黨具有權威性和約束力。維護黨規黨法的尊嚴,需要強有力的黨內專門機構。設立黨內專門監督機構并加強其建設,使之能夠對黨的各級組織和領導及其工作進行有效的監督和經常性的檢查,是維護黨規黨法尊嚴的客觀需要和組織保證,是落實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的重要舉措。黨內監督機構經歷了一個產生、變化、一度撤銷、恢復與發展的過程。黨內監督機構在實踐中不斷調整的實踐表明:黨內監督機構的建立與健全是順利實施黨內權力監督,保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的重要環節;黨內監督機構的發展變化與黨的政治路線緊密相連。考察黨內監督機構的發展變化,有助于在新形勢下進一步把握黨內監督規律,加強黨內監督機構的建設,做好黨內監督工作。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監督機構;歷史沿革;啟示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以黨章為核心的黨內各項規章制度即黨規黨法是加強黨的自身建設,保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增強黨的凝聚力和戰斗力的制度保證,對全黨具有權威性和約束力。維護黨規黨法的尊嚴,需要強有力的黨內專門機構。設立黨內專門監督機構并加強其建設,使之能夠對黨的各級組織和各級領導及其工作進行有效的監督和經常性的檢查,是維護黨規黨法尊嚴的客觀需要和組織保證,是落實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的重要舉措。黨內監督機構經歷了一個產生、變化、一度撤銷、恢復與發展的過程。黨內監督機構在實踐中不斷調整的實踐表明;黨內監督機構的建立與健全是順利實施黨內權力監督,保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的重要環節;黨內監督機構的發展變化與黨的政治路線緊密相連。考察黨內監督機構的發展變化,有助于進一步把握黨內監督規律,加強黨內監督機構的建設,做好黨內監督工作。
本文以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權的實施為中心,以黨內監督機構的產生、變化、撤銷、恢復與發展為線索,分四個階段考察黨在各個時期黨內監督機構的發展變化,闡述黨內監督權在不同時期的實施情況,并試圖從中得出一些有益啟示。
一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高度重視黨內監督工作。從黨的一大制定的第一個黨綱,到以后每次代表大會通過的黨的章程,無一例外地都對黨的紀律都作了明確的規定。第一個黨綱中共有十五條規定,其中直接涉及監督的就有兩條:“工人、農民、士兵和學生的地方組織中黨員人數多時,可派他們到其他地區去工作,但是一定要受地方執行委員會的嚴格監督”;“地方委員會的財務、活動和政策,應受中央執行委員會的監督。”
黨在創立初期就表現出來的這種對自身行為進行嚴格監督的高度自覺性,為以后黨內監督工作的開展提供了重要條件。在其后的二大、三大、四大通過的黨章或黨章修正案中,都有關于黨內監督的相關表述。但由于黨尚處在初創時期,直到中共五大前夕,黨內并沒有設置專門的監督機構,黨內監督權一直由中央及地方各級執行委員會直接行使。
隨著國共和國民革命的興起,中國共產黨的組織規模空前擴大,黨員人數迅速增多,政治上也成為一個“半公開半政府黨”。但隨之而來的是黨內開始出現貪污腐化等不良現象。為克服黨內不良現象,中共中央在1926年8月4日頒布了第一份專門反對腐敗的文件《中央擴大會議通告——堅決清洗貪污腐化分子》,并開始考慮成立專門的黨內監督機構。
黨的專門監督機構的真正創立是中共五大。這次大會決定在中央和省設立監察委員會,選舉產生了中央監察委員會,并以黨章修正案的形式對中央及省一級監察委員的產生、監察委員會的職權范圍以及與黨委會的關系等作了明確規定。具體說來,在1926年6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第三次修正章程決案》中,把“監察委員會”作為章程的專門一章列出。《決案》的六十一條、六十二條規定:“為鞏固黨的一致及權威起見,在全國代表大會及省代表大會選舉中央及省監察委員會。”“中央及省監察委員會,不得以中央委員及省委員兼任。”中央及地方各級監察委員會的設立,使黨紀黨法的權威有了相應機構作保證。《決案》的六十三條、六十四條還闡述了監察委員會的職權范圍以及與黨委會基本平行的關系:“中央及省監察委員,得參加中央及省委員會議,但只有發言權無表決權。遇必要時,得參加相當的黨部之各種會議”;“中央及省委會,不得取消中央及省監察委員會之決議;但中央及省監察委員會之決議,必須得中央及省委員會之同意,方能生效與執行。遇中央或省監察委員會與中央或省委員會意見不同時,則移交至中央或省監察委員會聯席會議,如聯席會議再不能解決時,則移交省及全國代表大會或移交于高級監察委員會解決之。”這些規定既堅持了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又有效地維護了黨內專門監督機關的權威,充分顯示了中國共產黨對黨內監督認識的深刻性、完整性與科學性,也表明年幼的中國共產黨已清楚地意識到要想革命成功,就必須加強黨的自身建設,以權力制約權力,以監督來制約、制衡黨內權力,以保證黨內權利的正確行使。《中國共產黨第三次修正章程決案》對“監察委員會”的四條規定,完整、準確地表述了監察委員會成立的目的、選舉辦法、權力范圍、領導體制及監察委員會與同級黨委的關系。
中共五大的召開和《中國共產黨第三次修正章程決案》的通過,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初步確立了一套以中央及省監察委員會(簡稱兩委)之間基本平行、互相制約,黨內專門監督機構比較獨立、完整地行使監督權的黨內監督模式。盡管由于大革命的失敗,中共五大確立的黨內監督機構和黨內監督模式未能立即、全面地實施,但卻全面奠定了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的基礎,在黨的建設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二
大革命失敗后,面對空前艱難的政治局勢,中共中央于1927年底了第26號通告。通告指出:由于黨已全面轉入地下秘密工作,各地黨部有監察委員會的很少,中央監察委員會委員分散在各地,加上委員會的主要領導和委員或犧牲或受到處分,不能真正行使其職權,因而認為“監察委員會似已成為不必要的組織”。基于這些考慮,加上受聯共(布)建黨模式的影響,在莫斯科召開的中共六大通過的黨章將五大章程中的“監察委員會”部分全部刪掉,大會撤銷了黨內監察委員會這一機構,代之以審查委員會。與監察委員會相比,審查委員會雖然也是由黨的全國大會、省縣市代表大會產生,權力來源仍然與黨委相對平行,但職能規定卻大大縮小,其權限僅限于“監督各級黨部之財政、會計及各機關之工作”等較為具體的事務。而黨內監督權的重要內容——紀律監督權,實際上由各級黨委會所掌握,而缺乏由專門機構執行黨的紀律監督權的規定。同時,黨章又作出“關于違犯紀律的問題,由黨員大會或各級黨部審定之。各級委員會得成立特別委員會以預先審查關于違犯黨紀的問題。此種特別委員會之決議,經該級黨部批準后,方發生效力”的規定。但這里所講的“特別委員會”僅僅是處理黨員違紀行為的預審機構,在黨的委員會中選舉產生,并可以由擔任實職的黨的委員來兼任,其權限僅僅是對違紀黨員進行調查。可以看出,黨的六大設立的審查委員會雖然還保留著“兩委基本平行”的形式,與五大設立的監察委員會相比,其內容已經發生了實質性的變化。
中央審查委員會于1928年12月1日正式成立,但由于其職能范圍過于狹窄,因而很難在黨內政治生活中發揮應有的作用。“特別委員會”也由于其非常設機構的性質,其作用也不能得到很好的發揮。鑒于此,中央在1933年9月17日通告,指出:為防止黨內有違章、破壞黨紀、不遵守黨的決議及官僚腐化等情況發生,特設立中央黨務委員會,各省縣成立省縣監察委員會。其職責是:“維持無產階級政黨的鐵的紀律,正確的執行鐵的紀律,保證黨內思想和行動的一致,監視黨章和黨決議的實行,檢查黨內違的總路線的各種不正確的傾向[官僚]主義及腐化現象,并與之作無情的斗爭。”通告還規定:“中央黨務委員會關于組織和黨員個人處分決議必須報告中央批準執行,省縣監察委員會關于組織和黨員個人處分之決議之權屬于同級委員會。”顯然,中央黨務委員會和省縣監察委員會這一機構擁有較為廣泛的權力,但它的權力來源并不是中央和各級黨的代表大會,只是黨委下屬的一個工作部門,在黨委的領導下開展工作。根據這一決議,中央蘇區各省縣在1933年底都成立了黨的監察委員會。中共六屆五中全會又選舉產生了中央黨務委員會。中央黨務委員會和各級監察委員會職權的行使,在黨內政治生活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與此同時,審查委員會的作用更為弱化。隨著時間的推移,各級黨務(監察)委員會逐漸在黨委會的領導下統一行使黨內監督權。這樣,在實踐中黨委通過專門監督機構行使黨內監督權的機制逐漸形成。
1945年,中共七大在延安召開。這次以團結的大會、勝利的大會而載入史冊的會議,在黨內專門監督機構的建設史上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大會修改了黨章,恢復了五大黨章中黨的“監察機關”的規定,但其內容已做了較大的變動。與五大的黨章相比,七大通過的黨章將監察委員會的產生方式改為:“中央監察委員會,由中央全體會議選舉之。各地方黨的監察委員,由各地方黨委全體會議選舉,并由上級組織批準之”。將監察機關的領導體制改為:“黨的監察委員會,在各該級黨的委員會指導下進行工作。”還進一步規定了監察委員會的任務和職權:“決定或取消對黨員的處分,受理黨員的控訴。”由此可見,黨的監察委員會在黨委的領導下統一行使黨內監督權、黨委通過專門監督機構行使黨內監督權,這一在實踐中逐漸形成的有關黨內專門監督機構行使黨內監督權的工作模式,在中共七大上被正式確定下來。這一模式一直延續到新中國成立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對于黨的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三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由帶領人民為奪取政權而奮斗的黨轉變為在全國范圍內執政的黨。在黨的工作環境和任務發生巨大變化的情況下,加強黨內權力的監督顯得更為重要。為確保黨內監督權的落實。1949年11月,中共中央作出《關于成立中央及地方各級黨的紀律檢查委員會的決定》,各中央局和省市開始建立紀律檢查機構。全國縣以上的各級紀律檢查機構也在1952年11月以前全部建立。1955年召開黨的全國代表大會,會議通過了《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會議關于成立黨的中央和地方監察委員會的決議》,決定將紀律檢查委員會改為監察委員會,并選舉產生了中央監察委員會。監察委員會的職責是:“加強對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干部在執行黨的路線、政策的監督工作,特別是要注意加強對中央各部門(各黨組)和各省(市)的高級干部的監督工作,主要是監督他們是否有違的路線、政策、黨章、黨紀和國家法律、法令的行為。”監察委員會的成立,表明黨內專門監督機構職權擴大、地位提高。依靠專門紀律檢查和監督機關,黨在執政初期的七年中,共查處各類違紀案件30多萬件。
中共八大進一步鞏固、強化了七大形成的黨內監督的模式,并將七大規定的監察機構在本級黨委的“指導下”進行工作,修改為在本級黨委的“領導下”工作。這樣,黨內監督機構開始出現“雙重領導”,即既受上級監察機關領導,也同時受本級黨委領導的工作模式。八大黨章還對監察委員會成立的目的、選舉辦法、工作任務、領導關系等方面做了更具體、更明確的規定,并要求從中央到地方縣以上的黨委都要設立監察委員會。
在1962年召開的中共八屆十中全會上,通過了《關于加強黨的監察機關的決定》。《決定》從組織和制度方面對各級監察機關的建設做了新的規定:(1)擴大各級監察委員會的名額,監察委員會的委員和候補委員應多數是專職的,中央和地方的各級監察委員會的辦事機構應予以加強。(2)中央監察委員會的委員和候補委員,列席中央委員會的全體會議;地方各級監察委員會的委員和候補委員,列席同級地方黨委會的全體會議。(3)黨的各級監察委員會要加強對同級國家機關的黨員的監督。中央監察委員會可以派出監察組常駐國務院所屬各部門。監察組的成員,由相當于國務院部長、司局長一級的干部擔任。監察組由中央監察委員會直接領導。(4)地方各級監察委員會有權不通過同級黨委向上級黨委、上級監察委員會直到中央反映情況,檢舉黨員的違法亂紀行為。據此,中央、省市監察委員會向國務院、省市人民政府各個部門派駐了監察組或監察員。《決定》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對黨內監督體制的新探索和執政黨建設的新實踐,但這些探索和實踐不久就因“”的爆發而停止。
“”期間,黨的紀檢或監察機關被撤銷,黨內監督工作陷于停頓。在這期間召開的黨的九大和十大這兩次代表大會所通過的黨綱中,充滿了“左”傾色彩,有關黨內監督的條款一律被取消。由于權力監督的消亡,權力被濫用,出現個人專斷、以言代法、嚴重踐踏黨紀國法等極端行為,給黨的事業造成嚴重損失。
四
“”結束后,黨內監督機構開始恢復。1977年黨的十一大決定恢復中斷了十一年的中央和各級紀律檢查委員會。十一大通過的黨章第十三條規定:“黨的中央委員會,地方縣和縣以上、軍隊團和團以上各級黨的委員會,都設立紀律檢查委員會,各級紀律檢查委員會由同級黨的委員會選舉產生,并在同級黨委的領導下,加強對黨員的紀律教育,負責檢查黨員和黨員干部執行紀律的情況,同各種違的紀律的行為作斗爭。”盡管這些規定比較籠統,但表明黨內監督工作開始撥亂反正,重新回到加強黨內權力監督、從嚴治黨的軌道上來。1978年12月18—22日舉行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選舉產生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隨后,全國縣以上各級黨委都建立了紀律檢查委員,中央、省市紀律檢查委員會向國務院、省市人民政府各個部門派駐了紀檢組。
1982年十二大通過的黨章,重新恢復了中斷近四十年之久的紀律檢查委員會由同級黨的代表大會選舉產生、各級紀律檢查委員會接受“雙重領導”等規定。黨章明確規定了紀律檢查委員會與同級黨委的關系:黨的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在同級黨委和上級紀律檢查委員會的雙重領導下進行工作。從而再次確定黨內專門監督機構的“雙重領導”體制,并一直沿襲至今。此外,十二大黨章還對紀律檢查委員會的機構設立、工作任務、權限作了一些新的規定,使紀律檢查委員會對權力的監督更趨系統化、科學化、權威化。主要表現在:(1)提高了各級紀律檢查委員會在黨內政治生活中的地位。(2)從中央到基層設立各級紀律檢查組織,使監督系統更加完整。黨章規定:黨的基層委員會也要設立紀檢組,黨的總支部委員會和支部委員會也設立紀律檢查員。(3)紀律檢查組織的任務從單純的處理違紀工作擴大到維護黨章黨紀黨風。黨章規定:黨的紀律檢查委員會應維護黨的章程和其他重要的規章制度,協助黨的委員會整頓黨風,檢查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決議的執行情況。(4)適當地擴大了各級紀律檢查組織的權限。黨章規定:各級紀律檢查委員會發現同級黨的委員或它的成員有違犯黨紀國法的情況,在同級黨委不予解決或不給予正確解決時,有權向上級紀委提出申訴,請求協助處理。這些規定,使黨的紀律檢查組織的責任更大,工作范圍更廣泛。十二大關于黨內監督的規定,使黨內監督機構不僅得到了全面恢復,而且更健全、更完善。
1987年召開的黨的十三大,除取消十二大規定的“黨的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一書記必須從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中產生”這一條外,基本上保持了十二大有關紀律檢查委員會的規定。
1992年黨的十四大通過的黨章對黨內監督部分作了一些適當的修改,主要有:(1)增加了紀律檢查委員會領導人的選舉辦法及其任期的規定;(2)強調了各級紀律檢查委員會與同級黨委的關系,規定“各級紀律檢查委員會要把處理特別重要或復雜的案件中的問題和處理結果,向同級黨的委員會報告”;(3)突出紀律檢查委員會的“雙重領導”,并對其方式作了說明;(4)進一步擴大各級紀律檢查委員會的權限。規定向中央一級黨和國家機關派駐的紀檢組或紀檢員,“可以列席該機關黨的領導組織的有關會議”;各級紀律檢查委員會發現同級黨委成員有違紀行為,可以“先進行初步核實,如果需要立案檢查的,經報告同級黨的委員會后上報上一級紀律檢查委員會批準”。
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共產黨先后召開了十六大和十七大。面對新形勢,黨著重對黨內監督的制度化、規范化進行探索:一是健全和完善黨內巡視制度。十六大報告明確提出:“改革和完善黨的紀律檢查體制,建立和完善巡視制度”。從2003年6月開始,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和中組部聯合向全國派出巡視組,重點對省級黨政班子進行巡視。針對我國金融發展的現狀,2005年初又派出金融巡視組。中央巡視組的巡視范圍覆蓋省級黨政班子的各個方面。之后,省一級對市、縣一級黨政班子的巡視工作也逐步展開。巡視主要有四個方面的內容:(1)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情況;(2)執行民主集中制情況;(3)選拔任用領導干部情況;(4)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堅持“兩個務必”和廉政勤政等情況。為全面實行對派駐機構的統一管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將派駐機構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監察部和所駐部門的雙重領導,改為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監察部直接領導,從而使各級紀委在黨內監督中更加有職有權,監督更加有力。
二是制定和頒布了一系列條例。根據十六大報告中提出的:“建立結構合理、配置科學、程序嚴格、制約有效的權力運行機制,從決策和執行等環節加強對權力的監督,保證把人民賦予的權力真正為人民謀利益”的方針,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于2003年12月,制定和頒布了《黨內監督條例》,分別對10種具體監督制度做出了具體規定,從而構建了一個較系統、完整的黨內監督體系。此外,還將詢問和質詢制引入黨內監督體制,進一步拓寬黨內監督的渠道。為更好地實施《黨內監督條例》,2004年9月,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頒布實施了《黨員權利保障條例》,2005年1月,中共中央印發《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監督并重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實施綱要》。這一系列條例的制定、頒布,標志著黨內監督機構的工作進入制度化、規范化的階段,對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無疑將日益顯示出其巨大威力。
五
考察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黨內專門監督機構的創立、變化、撤銷、恢復和發展的歷史進程,我們可以得出以下認識:
第一,黨內監督機構是在黨領導的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中和黨的自身建設實踐中,根據實際工作和黨的建設的需要而進行不斷調整的。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十分重視黨的紀律和監督工作,多數黨的全國代表大會通過的黨綱、黨章對黨內監督都有明確的規定。但由于受內外環境的影響和自身認識水平的限制,黨關于如何對權力進行監督的認識和實踐經歷了曲折的、螺旋式的探索進程。與之相對應,黨內監督機構在實踐中不斷地調整,經歷了創立、變化、一度撤銷、恢復和發展的曲折過程。具體說來,黨的五大決定成立黨的中央及省監察委員會,初步確立一套以兩委基本平行、互相制約,黨內專門監督機構比較獨立、完整地行使監督權的黨內監督模式。但由于大革命的失敗,嚴峻的政治形勢使五大的規定并沒有真正實施。六大成立的審查委員會其權限僅限于財政、會計及各機關工作,其“特別委員會”也只是一個處理黨員違紀行為的預審機構。這種情況,與大革命失敗后當時所處的惡劣環境有關。中央在1933年2月曾設立“中央黨務委員會”代行監察委員會的職責,負責處理黨員的黨紀處分、黨籍和申訴等問題。有的根據地也以此設立了監督機關,如鄂豫皖根據地就在1931年設立監察委員會,負責根據地黨的紀律檢查工作。在以后的實踐中,隨著黨組織的發展和實際工作的需要,又逐步形成了一種黨委通過專門監督機構行使黨內監督權的機制。黨的七大恢復了黨章中關于“監察機關”的規定,并將七大前形成的黨的監察委員會在黨委會的領導下統一行使黨內監督權、黨委通過專門監督機構行使黨內監督權的模式確定下來。顯然,盡管黨內監督機關名稱、職責多有變化,但維護黨紀黨法的任務始終未變。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為適應新形勢的需要,中國共產黨在執政的背景下,中央和縣以上的各級監督機構逐步建立,同時對黨內監督體制也進行了大膽的探索和實踐,這對加強執政黨建設起了積極的作用。“”十年中,黨內專門監督機構被撤銷,監察工作也受到全面性破壞。粉碎“”、結束“”后,為了清算“”中的錯誤,實現黨和國家工作的撥亂反正,適應黨內外關于恢復法制、重建黨的紀律檢查機關的要求,黨的十一大黨章恢復了設置黨的紀律檢查委員會的條款,根據這一條款,中央和地方縣級和軍隊團以上開始醞釀設立紀律檢查委員會。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正式成立。十二大全面恢復并建立健全、發展了黨內監督機構。在以后黨的歷次代表大會中,黨的監督機制不斷完善,專門監督機構不斷健全。一系列相關規定、條例的頒布、實施,使專門監督機構監督有規可循,黨內監督不斷朝制度化、科學化、權威化方向發展。中紀委和地方各級紀律檢查委員會的成立及其卓有成效的工作,為改革開放新時期黨的政治路線的實施提供了有力保障。
第二,黨內監督機構的建立與健全是順利實施黨內權力監督,保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的重要環節。
一位哲人曾經說過:“一切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這是萬古不變的一條經驗。有權力的人們使用權力一直到遇到有界限的地方為止。……從事物的性質來說,要防止濫用權力,就必須以權力約束權力。”堅持黨對權力的監督,就是堅持依靠黨自身的力量解決黨內矛盾,不斷消除自身的腐肌,維護自身的純潔性、權威性,保持和發展自身的先進性,從而確保黨的政治領導的勝利實現,黨的政策、方針的順利執行。
通過對黨內專門監督機構歷史沿革的考察,我們可以看出:當黨內監督機構比較完善,能有效地對權力實施監督時,黨內民主政治生活就正常,黨和國家的事業就興旺發達;相反,當黨內監督機構被削弱,甚至被撤銷,黨內監督消亡或者弱化時,黨內民主就沒有保障,黨的形象就遭受損害,黨的方針政策就被歪曲,黨章黨紀就被踐踏,黨內就可能出現與黨章規定不相符的“特殊黨員”、“特殊群體”。為此,要保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維護黨的純潔性、權威性,必須建立健全黨內監督機構,通過制度建設,使黨內監督不斷走向制度化、規范化軌道。
第三,黨內監督機構的發展變化與黨的政治路線緊密相連。
黨的政治路線是黨的綱領的具體體現,它決定著黨在一定歷史時期行動的方向,也決定著黨的建設的方向。在戰爭年代,黨的政治路線主要是團結廣大群眾,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民主主義共和國。圍繞這個政治路線,黨的建設的主要任務是鞏固、壯大、發展黨的力量,提高黨的影響力、號召力、戰斗力。這一時期對黨內監督雖然有所認識,也比較重視,但由于戰爭時期的特殊環境,因而在實踐中并沒有將其放在特別顯著的地位。黨內監督機構也相應地處在初步建立、不斷變化的狀態。
黨在取得政權、成為執政黨后,黨對廣大黨員和群眾來說既是政治領導者,也是國家建設特別是經濟建設的領導者。因而,黨的政治路線主要內容是團結領導廣大黨員和群眾進行新中國建設特別是經濟建設,黨的工作重點必須從“政權方面的政治”轉移到“經濟方面的政治”。而執政黨的地位,也使黨的自身建設面臨許多新的問題。為此,黨高度重視黨內權力的監督,建立健全各級紀律檢查機構,加強黨內監督,對于防止和懲處一些黨員干部腐化蛻變、教育全黨起了重要作用。
1957年后,黨的政治路線逐步發生“左”的錯誤,“”中更是出現了全局性錯誤,包括黨的監督機構及其建設在內的黨內監督工作也由此受到嚴重損害。
1978年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我國改革開放新時期。黨在正確分析我國基本國情的基礎上,確立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為了保證這一基本路線的實施,黨圍繞“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這個基本問題,實施了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黨內監督機構及其建設工作由此出現新局面。
進入新世紀以后,黨所處的地位和歷史環境、所面對的歷史任務都發生了重大的變化,黨“已經從一個領導人民奪取全國政權而奮斗的黨,成為一個領導人民掌握著全國政權并長期執政的黨;已經從一個在受到外部封鎖的狀態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成為在全面改革開放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國家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歷史使命。為實現新的歷史任務,就必須保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為了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和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需要從嚴治黨,需要不斷加強黨內監督。而黨內監督機構的建立健全和不斷完善及其工作的有效開展,黨內監督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建設的不斷推進,必將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和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實施提供堅強的組織保證。
- 上一篇:思想政治教育個體價值研究論文
- 下一篇:和諧社會下的高校德育工作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