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主義行動分析論文
時間:2022-10-21 11:50:00
導語:愛國主義行動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現代化進程自其發端就從未止步。人們普遍認為現代性與全球化一起,構成了一股強大的離心力將傳統社會與現代社會就此斷裂開。人們對此種歷史意義上的斷裂機制的后果——傳統社會與現代社會之巨大差異的探討也從未停止。本文以前不久發生的“家樂福事件”為例,通過與傳統的愛國主義行動相比較,分析了現代性語境下愛國主義行動的特征及其實質,對于新時期弘揚和創新愛國主義傳統,更加理性有力地愛國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現代性語境;全球化;愛國主義行動
Abstract:Theprogressofmodernizationhasneverstoppedsinceitsorigination.Itiswidelyconvincedthatmodernityandglobalizationhaveformedastrongcentrifugalforcewhichseparatestraditionalandmodernsociety.Discussiononthedifferencesderivedfrommodernizationandglobalizationbetweentraditionalandmodernsocietyhasneverstopped.OnthebasisofCarrefourincidentoccurredsometimeago,thisarticleanalysesandinterpretsthefeatureandessenceofthepatriotismactionsintheperspectiveofmodernitycontextascomparedwithtraditionalpatriotismactions.ItisofgreatrealisticimportanceforcontemporaryChinatoenhanceandcreatethepatriotismtraditionandforustoloveourcountrystronglyandrationally.
Keywords:modernitycontext;globalization;patrioticaction
一、現代性語境的含義
安東尼•吉登斯在《現代性與自我認同》一書中對現代性作了清晰的介紹:“現代性——它首先意指在后封建的歐洲所建立而在20世紀日益成為具有世界歷史性影響的行為制度和模式。‘現代性’大略地等同于‘工業化世界’,只要我們認識到工業主義并非僅僅是在其制度維度上。”[1]16因此,可以看出,吉登斯不僅給“現代性”概念進行了界定,而且也向人們說明了“工業主義”也是“現代性”的一個重要的維度。“在某種意義上,現代性所導致的社會生活的全球化,就是真正的世界性聯系的發展過程,這些聯系包含在全球民族——國家體系中或勞動分工之中。”[1]23然而,不管是哪種對“現代性”和“全球化”的理論界定,都沒有回避的一點就是:全球化或現代性語境本身就是一種體系。這種體系從以下幾方面來理解:
1.經濟的全球化令越來越多的民族國家、群體甚至是個人都被卷入世界市場之中
現代性經濟體系體現為全球性商品生產和市場體系,這二者也可以說就是現代性經濟體系的主要牽引力。它們相互貫通、相互作用,共同地將地球上絕大多數人和國家都卷入到現代性的體系之中。人們至此可能會認為現代性帶給全球政治的是真正的民主和平等,但事實并非如此,其實這是一個“充滿風險的社會”。按照烏爾里希•貝克的話說“在發達的現代性中,財富的社會生產系統地伴隨著風險的社會生產;相應地,與短缺社會的分配相關的問題和沖突,同科技發展所產生的風險的生產、界定和分配所引起的問題和沖突相重疊”[2]。
2.“社會的被圍困化”使各個民族國家很難正常地行使傳統的職能
從宏觀的全球化角度來看,民族國家越來越讓位于全球化的主導——跨國公司和全球性經濟組織。在現今發達的現代性下,全球化經濟模式正肆無忌憚地滲透到地球上的任何一塊處女地;微觀方面,隨著全球性資本與個體的自由流動理念的蔓延而導致的“社會個體化”,越來越把傳統社會和民族國家束之高閣。這可能會造成曾經在二者間起界限和保護作用的傳統社會漸漸地縮小它在全球舞臺上的空間。當傳統社會和民族國家很難履行其傳統功能時,個體會直接面對現代性所帶給他們的風險而又無力應對。正如鮑曼所說,在當代“流動的現代性”之下,每一個人都必須處理“運用個人的策略去解決系統的問題”[3]14。而這種局面又如鮑曼描述的那樣是由于“一方面,國家把最主要的功能‘出售’給了非政治的、‘不受調節’的市場力之后,它不再具有強大的動員力量,而正是由于這種力量,民族曾經是在尋求合法性的國家中受歡迎的、實際上是不可或缺的;另一方面,已經弱化了的國家主權和正在削弱的國家權力使民族認同喪失了它在想象的共同體中的特權位置”[3]1。
3.信息網絡的完備化使每一個體都處于福柯式“全景監獄”的監控之下
原先具有主體性的個人,在科技和信息日新月異的時空場域下,已經完全被圍困于專家系統為其設計的牢籠里,但似乎一開始沒人能察覺到他們的“牢籠化”,而只是感覺自己在這一牢籠里生活是無憂無慮的,因為專家系統已經為他們該做什么、怎樣做等問題提供了完整的“生活指南”。但當他們試圖穿過一些邊界走出牢籠的時候,才發現出來已經是不可能的了,因為他們都好像已經被網絡以及其他現代監控手段牢牢地束縛住了[4]。毋庸置疑,現代通訊手段和互聯網的高速發展,使得人們在全球性時空之中逐漸形成“時空的抽離”,這種新型的“面對面”關系就像吉登斯所說“地方與全球之間的辯證法”。他說,“全球化使在場和缺場糾纏在一起。我們應該依據時空分延和地方性環境以及地方性活動的漫長的變遷之間不斷發展的關系,來把握現代性的全球性蔓延。”[1]23-24
4.全球性的文化霸權導致了“主體文化”的逐漸趨同化,個性越來越不明顯,呈現出去個性化的特點
齊美爾說“主體文化”在某種意義上是“個體身上的一種教育、活動、智慧和美、幸福、德性的狀態,這種文化的現實和作用存在于具體的靈魂身上,其在靈魂中財富的多少,構成了歷史存在的全部”[5]。隨著現代性的漸趨深入和全球化的加快推進,越來越多的人們都被卷入一種主導性的全球性文化霸權的統治之下。這里的文化是指一種符號系統,意指那些物質的東西只是一種基礎,關鍵是在這些物質資料基礎上還形成了一整套精神的象征體系,這一象征體系越來越成為全球的趨勢和潮流、也越來越深地滲入到每個人的心靈深處。像“美國大片”、“米蘭的服裝”等等象征性的品牌名詞,這種“社會的麥當勞化”甚至是“可口可樂化”抑或是“索尼化”所帶來的,是整個世界的趨同和去個性化,用齊美爾的話說就是“主體文化”已經讓位于其自身制造出來的“個體文化”。但這種去個性化只是多數人被少數人同化的一種表象。在這個表象之下,是那些現代文化制造者對絕大多數個人的一種文化霸權,它涉及的是一種權力分配關系,無疑在全球性文化霸權的背后是少數人在主導多數人。上述現代性和全球化的幾方面及其產生的后果正構成了席卷全球的現代性語境,這些方面是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的辯證統一體系。
二、現代性語境下愛國主義行動的特點
“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鑒,可以知得失”。歷史是一面鏡子,通過正視歷史可以發現,很多的歷史事件之間有著驚人的巧合,但這些所謂的巧合又不是歷史簡單的重復和循環,而是會蘊含無窮的真理和客觀規律于其中。按照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是一個合乎客觀規律性與主觀能動性于一體的自然辯證過程。而這一客觀的歷史過程內在遵循的原動力其實是否定之否定的辯證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在歷史過程中的具體表現就是歷史的發展過程是一個從低級到高級不斷循環又不斷提高的螺旋式上升過程。
在這個不斷上升的螺旋式歷史發展過程中確實發生過許多驚人的“巧合”事件。但是當兩件歷史事件成為一種“巧合”的時候,人們可以發現,其實這些看似“巧合”的事件就是研究歷史最好的素材,因為這些歷史事件會處于不同的時空場域,即通常所說的歷史背景之中,所以它們的本質又是不一樣的。人們如果要對某種歷史現象或事件進行研究和分析,毫無疑問,最好的一種方法就是對處于同一“巧合”的兩個表面上看似“雷同”的歷史事件進行歷史學上的比較分析研究。
基于這種研究分析的方法論基礎,對不同場域中或歷史時空下所表現的愛國主義行動的不同特點進行分析,可以看出現代性語境下愛國主義在當今的時空場域中與傳統的愛國主義行動相比較,呈現出了一些新的特點:
1.愛國主義的新傾向
從愛國主義的目的論角度看,傳統愛國主義主要為“家國之事”,而現代性語境下愛國主義傾向主要為“經濟之事”。當我們回溯百年,可以很清楚地看到,20世紀初年即1900年正是“八國聯軍”的鐵蹄肆意踐踏和蹂躪中華民族的時候,外敵入侵直接關系到中華民族的生死存亡。當時中國正處于這樣一種歷史時空場域中,許多的有志之士拋頭顱、灑熱血,為的就是所有中華兒女的一個共同理想——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而民族獨立作為一種民族大義在那個時代被毫無疑問地當做一切愛國主義行動的首要目標。
一百多年后的今天,許多人都認為,家樂福的主要大股東之一竟公然地宣稱自己“支持藏獨、抵制奧運”。于是國人憤怒了,憤憤地將家樂福作為自己愛國主義激情傾瀉的對象,打出了“抵制家樂福”的標語和口號,表達強烈的愛國熱情并實施一系列愛國主義行動。但當我們冷靜思考這件事的時候會發現,“家樂福事件”中的那些實施愛國主義行動的人們更多地可能是為了經濟利益的原因而行事的。他們在奮力地抗爭著全球化的經濟體系——主要表現就是他們反對以家樂福為典型的全球性的跨國公司。這種論點可能令人無法理解,但事實確實是這樣。中國在改革開放30年來,經濟飛速發展和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是全世界有目共睹的,于是西方國家的某些人就自然地產生了恐慌,這種恐慌的直接結果就是他們的所謂“中國威脅論”,一直和中國保持“良好關系”的法國國內的某些人正是基于這種經濟的考慮而利用這次奧運會和“西藏問題”來給中國制造事端,以此企圖遏制或減緩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速度。現代性語境下的愛國主義行動更多地是以經濟利益作為第一考慮,主要原因是現代性所帶來的全球經濟的一體化。不言而喻,作為現代性的一個重要維度,全球化經濟體系已經使許多后發展國家被卷入到統一的經濟體系中,這就增加了世界范圍基于利益的激烈競爭,而且競爭的主要表現就是現代條件下以經濟利益為目的的愛國主義行動。
2.愛國主義實施的新主體
傳統愛國主義行為是國與國、民族與民族之間的殊死搏斗,而現代性語境下愛國主義行為的實施主要產生于個人之間或團體之間。可以這么說,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的這一百多年里,中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自身解放的過程,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帝國主義國家侵略中國的戰爭為線索的。鴉片戰爭標志著中國開始進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第二次鴉片戰爭和中法戰爭加劇了中國的民族危機;中日甲午戰爭則進一步加速了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直至“八國聯軍”侵略中國和辛丑條約的簽訂,使得中國完全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這一場場的戰爭其實就是一座座中華民族的“恥辱柱”,而在這些“恥辱柱”上書寫歷史的正是當時代表“落后”世界的清政府和代表“先進”世界的帝國主義國家,這種國與國之間的較量是在那個時代最為主要的愛國主義行動的形式。
現代性語境下,無論哪個國家,哪個民族對于“愛國主義”的態度都已發生了轉變。人們自發的愛國主義行動越來越多,也更多地采取聲勢浩大的“示威”和“抗議”等行動,而這些行動的對象已從傳統的國家主體轉變為全球化的主體——跨國公司,“家樂福事件”所說明的正是這樣一種情況。“家樂福”只是一個代表全球化主體的符號,除此以外什么也不是。但是由于現代性語境下社會成員越來越個體化,人們越來越孤立以至于不能以一種統一的聲音表達自己的看法;同時,人們的利益也無法達到一種協調和統一,從而導致許多人會抱有一種“事不關己”的心態而作壁上觀。但其本質的原因還是由于全球性的文化趨同化而導致了“主體文化”的逐漸衰弱,人們都呈現出去個性化的特點,而經濟理性成為人們采取一切行動最主要的準則。由此,現代社會中的愛國主義甚至已經根本無法在完全意義上的國與國之間發生,往往只能發生在個體或者群體之間。
3.愛國主義行動實施的新形式
傳統愛國主義行動大多是直接的、武力的和面對面的,而現代性語境下愛國主義行動的沖突方式是脫域的、不在場的。在中國20世紀初積貧積弱的時空場域中,清政府以及當時的中國人民在遭受大規模的外敵入侵之時,唯一能采取的愛國主義行動方式只是與敵人拼個你死我活。而從西方世界來看,傳統的殖民掠奪方式就是赤裸裸的侵略戰爭,既然敵人是赤裸裸的侵略,那落后國家只能被動、直接地反抗,于是,落后國家的愛國主義行動就會以一種明刀明槍的形式直接、面對面地與敵人進行殊死的武力較量。
現代性語境下,整個世界已經由信息網絡的完備化做好了一切的“監管工作”,人的一切行動都以信任體系和專家系統提供的“照料”和“安排”為基礎,所以就會使得每一個體都處于福柯式的“全景式監獄”的監控之下而無面對面的互動。人們之間這種“脫域”和“不在場”的特征,在以“家樂福事件”為典型代表的現代性語境下愛國主義行動中表現得淋漓盡致。人們在不同的地方——只要有“家樂福”的地方聚集起來,高喊口號、高舉標語反對“家樂福”以展示自己的愛國主義激情。但是,他們卻沒有思考過自己的根本目的和要抵制的究竟是什么。
三、現代性語境下愛國主義行動的實質
現代性語境下的愛國主義行動實際上是民族國家及其人民對全球化和現代性的一種反應。而這種現代性語境給人們帶來的后果,恐怕對不同的人來說會有不同的實質,但是所有的人對這種已經深入其生活深處的現代性都會有自己的一種反應。吉登斯在其《現代性的后果》一書中就曾列舉出了人們對現代性的四種典型反應,其中之一是“針對已覺察到的危險之根源的實踐性搏擊”[6]。而同時現代性過程給世界所帶來的后果是一種人們無法回避的“強力漩渦”,這個“漩渦”將世界范圍內幾乎所有的人都牽引入其中,人們作為有意識的主體有時候也試圖去掙脫這種“牽引”和對這種“牽引”主動“搏擊”,“家樂福事件”就是一個很好的佐證。當然,這種“搏擊”又可有以下具體的表現:
1.是人們在處理“全球化和民族主義”之間關系的一種嘗試
全球化可以被認為是現代性的一個重要的維度,全球化的趨勢無疑是一種帶有“普適性”的過程。這種“普適性”意味著在全球范圍內人們都必須以同樣一種方式來實施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甚至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方向也已被發達國家預設好了,即后發展國家必須以發達國家的發展軌跡和發展模式作為自身的發展軌跡和發展模式。這從實質上說其實就是一種現代性的文化霸權(廣義的內涵),而這種現代性的文化霸權就會對傳統的民族國家造成一種損害其主體性的沖擊,正是在這樣的一種大背景下現代性的愛國主義行動的實質,更多的是人們基于“民族主義”而對“全球化”進行的一種反抗。
2.是在愛國主義的旗幟下,針對具體的以跨國公司為代表的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一種反抗
全球化的經濟是一種相當單一的發展模式,而各個國家又會具有各自具體的實際情況,所以許多人就會思考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本國所走的發展道路必須要是其他國家為其制定好的呢?每一個國家的發展模式和發展道路的制定都應該是“量體裁衣”,即充分地依據本國的現實國情而達到的一種不同以往、不同于他國的道路和模式。于是,人們對于全球性經濟一體化的抵制會集中于“全球化的代表”——跨國公司身上。這種反抗行動的實質其實是一種針對“全球化”的反抗。但就這種“示威式的對抗”能夠驚醒更多的國人,使更多的人能夠對真正適合我國國情的發展之路做更多的思考這個方面來說,意義是相當深刻的。
3.應較為全面地考慮現代性文化(狹義的內涵)對于現代國主義行動的實際影響
單從文化的狹義方面來理解,精神文化包含社會意識形態、社會道德習俗和科學知識水平三個層面,不管我們從哪個層面對現代性進行解讀,得出的結論都是一樣的,即現代性的文化也是一種“普適性”的文化,這種“普適性的文化”的必然結果就像經濟發展模式一樣,即全世界的大部分人都會以一種相同的生存方式和工作方式持續下去。對于有獨立意識和自我感知的人類來說,這種結果應該是最具災難性的。而針對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這樣一種特殊的國情,尤其是在社會意識形態方面,資本主義的自由化思想在此語境下,就有可能借著全球化這場“東風”有預謀地向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進行滲透,所以,全球化或現代性語境下的人們,特別是我國民眾在實施愛國主義行動的時候應該更多地從維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角度考慮問題,要像新華社的評論里所說的那樣“應該理智地去愛國”,而不應該只是盲目地宣泄自己的愛國熱情,不然就會給世界一種“勇有余而智不足”的印象了。
綜上所述,愛國主義是人類最古老的對自己祖國的一種深厚感情。它作為一種精神文化,是民族向心力和民族情感的紐帶及團結奮斗的基礎。愛國主義是一個歷史范疇。在人類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愛國主義的具體內容、范圍、行動等都隨著社會歷史條件的變化而變化。現代性語境下愛國主義具有面向世界和未來的特點,強調情感到理性的升華,更加突出了理性。愛國主義又是具體的、現實的。因此,在國際風云瞬間變換、國內各種因素錯綜復雜的現實下,愛國主義行動的采取需要理性的方式、方法和策略。
[參考文獻]
[1]安東尼•吉登斯.現代性與自我認同[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
[2]烏爾里希•貝克.風險社會[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4:15.
[3]齊格蒙特•鮑曼.被圍困的社會[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
[4]丹尼斯•史密斯.齊格蒙特•鮑曼——后現代性的預言家[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2:17-18.
[5]格奧爾格•西美爾.金錢、性別與現代生活風格[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0:140.
[6]安東尼•吉登斯.現代性的后果[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0:121.
- 上一篇:資本主義國家職能轉變原因分析論文
- 下一篇:先富與共富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