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富與共富研究論文
時間:2022-10-21 11:51:00
導語:先富與共富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先富”與“共富”是兩個含義不同而又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范疇;這兩個范疇同效率與公平存在相互交叉的多維的復雜關系;在這種復雜關系中,收入差距必須相對合理是焦點和統一點;統一是相對的,不統一是絕對的,共同富裕就是在這種統一與不統一的矛盾運動中逐步實現的;當前我國收入差距存在明顯的不合理,實現合理的措施主要有“提低、調高、保困”以及“打非”和完善體制機制等。
[關鍵詞]“先富”;“共富”;效率;公平;收入差距相對合理.
Abstract:“Beingrichfirst”and“commonprosperity”aretwodifferentcategoriesbuthavemutualconnectionandrestriction.Inthiscomplicatedrelation,relativerationalityofincomegapisthefocusinwhichunityisrelativeanddisunityisabsolute.Inthiscase,commonprosperitycanberealizedgraduallyinthemovementofcontradictory.Nowadays,anobviousirrationalityofincomegapisexistedinChina.Inthissituation,itisnecessarytoformulatesomemeasuressuchas“raisingthelow,adjustingthehigh,guaranteeingthepoor”,“hittingtheillegal”andperfectingsystematicalmechanismandsoon.
Keywords:“beingrichfirst”;“commonprosperity”;efficiency;fair;relativerationalityofincomegap
社會分配是否公平合理是人們普遍關注的問題,也是關系到能否調動絕大多數人勞動積極性,促進社會生產力快速發展的根本問題。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提出,允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依靠誠實勞動和合法經營先富起來[1];1992年鄧小平又提出,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2]。如何認識和處理一部分地區和一部分人先富起來與共同富裕之間的關系,這是一個很大的難題。人們在破解這一難題的過程中已經取得了許多重要成果。但由于這一難題是一個動態的不斷發展的問題,所以任何成果都只是相對的。在綜合現有理論成果的基礎上,筆者認為,“先富”與“共富”是對立的統一;“先富”與“共富”的關系在實質上是效率與公平的關系;收入差距必須相對合理;共同富裕是一個逐步實現的過程。
一、“先富”與“共富”是對立的統一
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但怎樣實現共同富裕,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地進行探索。鄧小平認為,讓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區通過誠實勞動和合法經營先富起來,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基本途徑。共同富裕不等于同步富裕,不等于平均主義。允許一部分人生活先富起來,就必然產生極大的示范力量,影響左鄰右舍,帶動其他地區、其他單位的人們向他們學習。這樣,就會使整個國民經濟不斷地波浪式向前發展,使全國各族人民都比較快地富裕起來。實踐證明鄧小平的這一認識是正確的。
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承認和允許人們在收入方面存在差別,有其客觀必然性。這種必然性體現在四個方面:第一,按勞分配形成的差別。按勞分配原則不承認任何階級差別,但它默認不同等的個人天賦,默認不同等的工作能力是“天然特權”。由于勞動者的體力、智力不同,贍養的家庭人口不同,勤奮程度不同,在以勞動作為唯一分配個人消費品尺度時,不同勞動能力的人獲得的報酬不同,不同家庭負擔的勞動者生活水平和富裕程度不同。第二,所有制和分配方式的不同形成的差別。由于我國生產力不發達,還必須實行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并存的基本經濟制度,由此決定了我國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多種分配方式并存。多種分配方式必然帶來個人收入差距。第三,市場經濟產生的差別。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由于價值規律的作用,競爭和優勝劣汰是必然的。優勝劣汰所引起的個人收入差距是巨大的。第四,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形成的差別。城鄉差別和地區差別是長期的歷史現象。它是由地理環境和歷史等原因形成的。以上這些差別都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我們只有承認這些差別,照顧這些差別,才能調動各個方面的積極性,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逐步實現共同富裕。實現共同富裕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
“先富”和“共富”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對立統一關系。“先富”是途徑、是示范、是動力;“共富”是目標、是過程、是指導,這是二者的區別或對立。二者的統一是相互滲透、相互促進,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進。“先富”要以共同富裕為目標為指導;要依靠誠實勞動和合法經營致富;先富起來的人還要幫助和帶動落后的人們實現共同富裕。“共富”需要“先富”提供示范和動力;落后者要奮發圖強,要向“先富”的人們學習致富經驗,努力趕上。從我國生產力發展的實際出發,如果不談“先富”、只談“共富”,不僅不可能為實現“共富”逐步創造物質基礎,而只能回到平均主義的老路上去,導致共同的貧窮。當然,如果不談“共富”、只談“先富”,就可能導致兩極分化,偏離社會主義的目標。只有把鄧小平提出的“先富”與“共富”這兩大政策有機統一起來,才能逐步創造條件,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從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出發,在處理“先富”與“共富”的關系上,在不同的時期也應該有不同的重點。改革開放初期重點是讓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目前重點是深化分配制度改革,調整分配結構,努力實現共同富裕或社會公平。
二、“先富”與“共富”的關系實質上是效率與公平的關系
“先富”不等于“效率”,但鄧小平提出讓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的目的和實質是為了提高效率。不提高勞動效率,就不可能實現“先富”,要想“先富”就必須提高效率。“共富”也不等于“公平”,但它體現公平。沒有共同富裕,也就沒有公平。為了弄清這一點,我們必須進一步探討效率與公平的關系。
效率與公平的關系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我國政府和理論界對這一難題在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解答。筆者經過研究認為,效率與公平的關系是一種多維的對立統一關系。所謂多維就是指多個角度。也就是說效率與公平的關系可以從多個角度去考察,包括微觀角度、宏觀角度以及歷史發展的角度等。
從微觀角度看,效率與公平的對立統一關系是內在的。所謂內在的對立統一是指事物內部的對立統一,具體說就是企業事業單位內部效率與公平的對立統一。在一個單位內部,沒有公平就沒有效率,沒有效率也就沒有公平。所謂效率主要是指勞動效率,具體地說,效率就是人們在勞動過程中的投入與產出之間的比率關系。提高效率就是以盡可能小的投入獲得盡可能大的產出,即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而要提高效率就必須堅持公平。公平可分為微觀公平和宏觀公平兩種。微觀公平就是指機會公平。“機會公平是注重規則的無差別性的公平,即所有的人都遵循同樣的規則。從這個意義上說,機會公平就是規則公平”。[3]機會公平所奉行的是激勵原則,它充分尊重主體的選擇,最大限度地激發主體的活力。有活力才有效率。由此可見,效率與公平是兩個內含不同而又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范疇,它們在微觀領域是一種具有內在性的對立統一關系。
從宏觀角度看,效率與公平的對立統一關系是外在的。所謂外在的對立統一是指一事物與它事物之間的對立統一。效率雖然也可分為宏觀效率與微觀效率,但宏觀效率的基礎和關鍵在微觀效率,所以,一般而言,效率是指微觀效率。與微觀效率相統一的不僅有微觀公平,還有宏觀公平。宏觀公平是指結果公平。“與機會公平不同,結果公平是注重人的差異性的公平,即充分考慮人的個體差異,特別是人的先天稟賦和社會背景的差異,對不同的人實行不同的規則。”[3]對于由于先天稟賦和社會背景不同所導致的弱者,社會應通過再分配方式給予補償,實現結果公平。當然,結果公平決不是搞平均主義,而是確保弱者的基本權利。結果公平是由人類社會的整體性決定的。無論強者還是弱者,每個人都應享有基本的權利,即生存權和發展權。不可否認,強者獲得更多的財富固然與他們個人的努力相關,但財富的獲得離不開社會,即使強者的先天稟賦也與社會息息相關。所以對富人征稅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合理的。更重要的是,通過結果公平,使更多的人提高主體選擇能力,甚至提升人的先天稟賦的能力,充分發揮每個人的能動性,提高微觀效率,進而推進整個社會的進步。由此可見,宏觀公平與微觀效率也是對立的統一。此外,沒有宏觀公平,就不能保持社會穩定,沒有社會穩定,也就不可能有微觀效率。所以,宏觀公平與微觀效率也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
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效率與公平的對立統一關系是動態的。效率與公平的對立或區別與差異是絕對的、永恒的。而效率與公平的統一則是相對的、歷史的。公平是一定歷史條件下,通過經濟、政治、法律、道德等方式整合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促進社會發展的價值準則。從經濟角度說,公平就是收入差距相對合理;從政治角度說,公平就是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公平是具體的、歷史的。在道德上是公平的甚至在法律上是公平的,但從社會經濟的發展來看很可能是不公平的。因此,公平總是與特定的生產方式、與一定的生產力發展水平相聯系的。“衡量社會公平的標準必須看是否有利于生產力發展和社會的進步。”[4]
三、收入差距必須相對合理
從上面的論述中我們已經認識到,先富與共富是對立的統一;先富的實質是為了提高效率,共富的實質是為了實現社會的公平;效率與公平的關系是一種多維的對立統一關系。在這種錯綜復雜的對立統一關系中,共富和公平是目的,先富和效率是手段,手段為目的服務,受目的制約。目的是相對的、歷史的,在不同的歷史階段有不同的衡量指標。
從上面的論述中我們還認識到,共同富裕不等于同步富裕,社會公平不等于平均主義。因此,“共富”與公平本身就包含收入差距在內。人們的收入差距只要相對合理,就是共同富裕和社會公平。那么,人們收入差距相對合理的標準是什么呢?從理論上看,在國際上人們是用基尼系數來衡量的。基尼系數是一個用來描述收入整體差距程度的重要指標。國際上通常認為,當它處于0.3-0.4時表示收入分配比較合理,處于0.4-0.5時表示收入差距過大,超過0.5則意味著出現兩極分化[5]116。人們研究認為,20%的富裕階層其收入不能超過20%的貧困階層的十倍,如果超過了就是兩極分化。從現實來看,世界各國對基尼系數的運用并不完全一致。很多國家都是把它與其他因素結合起來,綜合判斷收入差距。在不少國家,基尼系數有不同的標準和界線。總的來說,基尼系數只可參考,不能絕對化。我國是一個典型的二元經濟國家,城鄉差距大的特殊國情,決定了不能簡單地套用基尼系數的一般標準來衡量我國的收入差距。從實踐上看,評價人們收入差距是否相對合理的標準是,是否有利于促進社會生產力快速發展。人們收入差距相對合理,就能調動絕大多數人的勞動積極性,從而促進社會生產力的快速發展;反之,就會阻礙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JP2]對照以上標準,當前中國居民的收入差距是否相對合理呢?根據中共中央宣傳部理論局組織編寫的《理論熱點面對面2007》中的統計數據,當前我國城鄉之間、區域之間、行業之間、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仍在進一步擴大[5]114,人們收入差距不合理的狀況十分明顯。“我國目前的基尼系數為0.46,不僅高于福利國家(挪威、瑞典為0.2-0.3),而且高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英國、美國、法國為0.3-0.4),超出通常所說的安全警戒線。”[3]人們收入差距不合理,就會產生消極作用。
一方面,會阻礙經濟持續發展。收入差距過大會導致國內需求不足。由于高收入者的需求已基本得到滿足,消費需求增長的空間不大,而低收入者雖有消費需求,但無力增加實際消費支出。結果就會出現“有錢的人不想消費,想消費的人沒有錢”的局面,嚴重制約消費需求對經濟的拉動作用。同時,也會使經濟的激勵機制失效。收入差距長期持續擴大,會使部分低收入者對通過勤奮勞動改善處境失去信心,從而喪失工作和創造的激情,影響社會的長遠發展。
另一方面,不利于社會穩定與進步。收入差距的不斷擴大,會使部分經濟困難的群體產生心理失衡和被剝奪感,甚至引發他們對社會的不滿,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特別是收入差距擴大的過程包含許多不合理因素,容易造成人們價值觀的扭曲和人生觀的庸俗化,甚至會導致社會道德水平下滑。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如果部分低收入者長期得不到基本的生活、教育、衛生等保障,他們的生存和發展能力將會越來越差,整個社會就可能陷入“富者愈富、窮者愈窮”的惡性循環。
由此可見,收入差距不合理,既影響效率,又影響公平,既不利于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又不利于實現共同富裕。因此,必須采取得力措施,縮小收入差距,使收入差距保持在合理的范圍內,切實使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
四、共同富裕是一個逐步實現的過程
共同富裕也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在不同的歷史階段有不同的目標內涵。在我國,20世紀末,共同富裕就是人均一千美元,就是總體小康;21世紀頭20年,共同富裕就是人均三千美元,就是全面小康;本世紀中葉,共同富裕就是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今后還要達到發達國家的水平以至超過發達國家的水平;最終是實現共產主義。
共同富裕不等于同步富裕,它是在“先富”與“共富”的矛盾運動中逐步實現的。“先富”要以“共富”為目標,“共富”要以“先富”為途徑。“先富”不等于兩極分化,“共富”不等于平均主義。兩極分化和平均主義都不利于提高效率,也都不利于實現公平。在“先富”與“共富”、“效率”與“公平”這兩對矛盾運動中,共同富裕是核心,是目的。為了實現共同富裕,就要允許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就要講究效率,就要維護社會公平。講究效率和允許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有可能導致收入差距不合理,違背社會公平;而不合理不公平的收入差距,反過來又影響效率的提高和共同富裕的實現。由此可見,兩對矛盾運動的焦匯點或統一點是“收入差距是否相對合理”。“收入差距相對合理”,既有利于提高效率和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又有利于維護公平和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當然,“相對合理的收入差距”本身也是相對的。上文所講的基尼系數的基礎數據是隨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而發展變化的。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人們收入水平的普遍提高,“收入差距相對合理”的基礎數據也會相應提高,這種提高會使社會的發展顯示階段性特征,如前面所講的人均一千美元和人均三千美元等。
既然“收入差距相對合理”是兩對矛盾運動的焦點,或者說是提高效率、維護公平以及實現共同富裕的關鍵點,那么我們必須重點關注,重點解決。怎樣才能做到社會的“收入差距相對合理”呢?
首先必須了解和掌握社會的收入分配結構狀況。當社會收入差距相對平均時,就要把工作重點放在提高效率和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上;當社會收入差距過大時,就要把工作重點放在維護公平和共同富裕上。上文已指出,我國當前的收入差距明顯過大,處在不合理狀態。
造成我國當前收入差距不合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合理的,如本文第一部分分析的形成收入差距的四個原因;有不合理的,如在經濟體制轉軌過程中,舊體制還沒有完全消除,新體制尚未完全建立,導致部門、行業壟斷以及個體私營經濟投機經營所形成的收入差距;還有違法的,如權利尋租、偷稅漏稅、走私販私以及假冒偽劣商品經營所形成的收入差距等。
針對以上原因,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把提高效率同促進社會公平結合起來”;“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與公平的關系。”[6]根據黨的十七大精神,我們應當采取以下措施,緩解收入差距擴大,逐步實現共同富裕。
第一,對因合理的原因所形成的過大的收入差距,應采取“提低”、“調高”、“保困”的政策和機制。“提低”,就是要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這是緩解收入差距過大的基礎性工作。提低的重點是增加農業的財政投入,提高農民收入;其次是要健全最低工資制度,逐步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再次是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著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在這方面目前急需要做的是提高個人所得稅起征標準,有人建議以3000元作為起征點,在現階段,我認為這一標準是合理的。“調高”,就是有效調節過高收入。“調高”不是簡單的“抽肥補瘦”,也不是“殺富濟貧”,而是要通過稅收等方式對過高收入進行有效調節,使一部分財富通過稅收等形式交給國家,用于二次分配。這從整體上有利于社會和諧,從長遠看對高收入者也是有利的。“保困”,就是要保障困難群體的基本生活。我國目前農村還有絕對貧困人口2000多萬人,不穩定的低收入人口3000多萬人;在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線以下的人口還有2000多萬人[5]122。要通過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切實保障這部分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使他們有飯吃、有衣穿、有房住、上得起學、看得起病。
第二,對因非法原因所形成的過大的收入差距,應采取堅決打擊和取締的政策和辦法。廣大群眾對收入差距拉大有意見,其實并不是對合理、合法的收入有意見,而主要是對通過以權謀私、官商勾結、走私販私、假冒違劣等違法亂紀行為獲得巨額財富而造成的收入差距強烈不滿,對這些非法收入必須堅決予以打擊和取締,切實維護社會公平正義。
第三,對因體制不健全所造成的過大的收入差距,應通過深化改革,健全體制和完善機制來解決。這方面的重點是,深化電信、電力、石油、民航、金融、鐵路等行業改革,進一步引進競爭機制,防止其憑借壟斷地位為其從業人員謀取高工資、高福利。此外,要進一步完善市場體制、城鄉體制、區域體制、外貿體制等。只有解決體制公平的問題,才能解決貧富差距擴大的問題,才能逐步實現共同富裕。
[參考文獻]
[1]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52.
[2]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3]邊立新.論效率與公平[N].光明日報,2007-06-26(11).
[4].文選: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8.
[5]中共中央宣傳部理論局.理論熱點面對面2007[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6].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N].光明日報,2007-10-25(1).
- 上一篇:愛國主義行動分析論文
- 下一篇:思想政治工作中人本理念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