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工作中人本理念分析論文

時間:2022-10-21 11:51:00

導語:思想政治工作中人本理念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思想政治工作中人本理念分析論文

[摘要]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已成為指導我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基本思想。把這個思想貫徹到思想政治教育領域,就形成了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本理念。這一理念既包含為人的全面發展服務的涵義,又包含為推進經濟文化發展服務的涵義,克服了工具理性的缺陷,使思想政治工作能夠更好地為人的全面發展服務,為經濟文化發展服務。

[關鍵詞]思想政治工作;工具理性;人本理念

Abstract:Ithasbeenestablishedastheguidelinesinbuildingawelloffsocietyinanallroundwaytohaveacomprehensive,coordinated,sustainable,humanistandscientificviewondevelopment.Whentheseguidelinesareappliedto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theyformulateinideologicalandpoliticalworkthehumanismwhichimpliestheideaofallrounddevelopmentofmankindaswellasthatofpromotingthedevelopmentofeconomyandculture,overcomingthedeficiencyofinstrumentalrationality,enablingideologicalandpoliticalworktobetterserveman’sallrounddevelopmentandthedevelopmentofeconomyandculture.

Keywords:ideologicalandpoliticalwork;instrumentalrationality;humanism

一、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著單向度工具理性的誤區

中國社會正處于全面趕超西方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的進程中,因為是趕超就必須動員全體國民凝心聚力謀發展、一心一意搞建設;中國社會又處于從傳統社會向現代化社會“轉型”的過程中,新舊社會形態相互影響,各種思想文化觀念相互激蕩,利益矛盾與沖突錯綜復雜。問題是,過分的政治動員,極易產生社會的浮躁心理;利益矛盾與沖突得不到有效協調,則易導致社會的不和諧。由此,思想政治工作如何因應新情況、新問題,主動適應建設和諧社會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是迫切需要研究和解決的重大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的思想政治工作經歷了從單純的政治動員向服從并服務于經濟建設中心的轉變;從空洞抽象的說教向解釋說明現實生活中的熱點與難點問題的轉變;從簡單的“灌輸”、居高臨下的“你打我通”向雙向交流、尊重人、關心人、幫助人解決實際問題的轉變。這3個轉變無疑是巨大的進步,使得思想政治工作本身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與革新。與此同時,由于社會經濟形態——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社會文化多元化的發展趨勢以及普遍存在的社會浮躁心理等因素的影響,許多人(包括思政工作的領導者)往往只把思政工作作為完成某種經濟(業務)工作的手段或工具,有意或無意地忽視了它的價值導向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迷失了它的終極指向,由此,思政工作日漸趨于功利主義[1]。例如:對政治理論的學習,不少黨政干部和政工人員視作“改造客觀世界的工具”,疏于用先進理論審視自身的思想與行為,乃至給人以“雙重人格”的印象,大大削弱了理論武裝的感召力。又如:關心、幫助人時,重物質幫助,輕思想引導,見物不見人。再如:校園文化活動越來越趨于感官享受,有意無意地消解理想、回避崇高,喪失了高校校園文化應有的高雅特色;在學生干部培養中,更是用交換代替教育;等等。如何克服思政工作中認知與實踐層面的上述積弊,走出傳統思政工作中“工具理性”的誤區,筆者認為,在強調思想政治工作服從并服務于經濟建設的同時,應當確立以人為本的立場,高揚價值理性的旗幟,超越工具理性的“單向度”。

二、思想政治工作應秉持以人為本的理念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革命的實質是共產黨領導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統治,爭得民族獨立和民眾解放的運動。因此,當時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也必然是圍繞著革命的中心任務而展開,其根本目的就是要造就在激烈的革命斗爭中不怕艱難困苦、勇于為革命事業獻身的無產階級戰士。顯然,可以理解,為了最終實現民族獨立與人民解放這一歷史使命,革命及其服務于革命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須具有強烈的工具化色彩。建國以后,因為我們事實上沒能自覺實現從革命邏輯到建設邏輯的轉向,繼續強調斗爭哲學的指導,乃至釀成無產階級的歷史悲劇。這一時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充斥著虛幻的理想、空洞的口號,仍然具有強烈的工具化色彩,以至成為一種違背人性的極“左”思潮,使人望而生畏,望而生厭,甚至政治工作干部也被普通民眾視為“異類”。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拋棄了以階級斗爭為中心的指導思想,確立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發展戰略,時代的主題則由革命轉為建設。與之相應,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導思想也實現了從“斗爭哲學”向“為經濟建設服務、為社會發展服務”理念的嬗變。由于社會上普遍存在“急于求成”的趕超心理和焦慮心態以及希圖在短期內實現生活水平大幅提升的物質訴求,致使人們更多地關注眼前利益而忽視長遠利益、更多地關注人類自身的利益而忽略人與自然的關系,以至將除自身以外的一切都當作了手段。在這種情況下,視思想政治工作為一種手段、一種工具,忽視其價值導向功能也就不足為怪了。

進入21世紀,我們拉開了“全面小康與和諧社會”建設的帷幕。為達此目標,中國共產黨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站在歷史和全局的高度,提出了新的戰略構想——科學發展觀。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指出:“科學發展觀是指,不單純追求GDP的增長,而是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促進社會全面進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實現社會和諧和全面進步。”可見,“以人為本”是這種發展觀的核心理念。事實上,只有以人為本的社會才是全面小康的社會,才是真正的和諧社會。以人為本即以人為根本,是指人在社會中占據主體地位,社會各項事務的發展與進步均須“以人的發展”為目標、為價值取向和評價尺度。如是認為,根源在于人民群眾是人類歷史的創造者。當然,人民群眾創造歷史,也有其功利性的目的,即為自身的生存與發展爭取更為有利的條件,以期實現自身的價值。由此,不難發現,人是目的與手段、價值與工具的統一體。人是統一體的身份定位,決定了人的行為邏輯既有價值理性的成分,也有工具理性的成分。誠然,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統一于人的行為當中,但兩者卻有優先序位之分:價值理性是體,工具理性是用,前者是主導后者的引擎,后者是實現前者的動力。過分張揚工具理性,深度抑制價值理性,則易遮蔽并摧殘人性,從而導致人性的殘缺與異化,因為“工具理性支配社會的前提一定是工作中主體的消亡”[2]。西方法蘭克福學派對于資本主義工業社會“物化”與“異化”現象的深刻揭示,則印證了這一點。

因此,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小康社會與和諧社會的今天,“以人為本”的理念應成為我們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導思想。

三、思想政治工作中以人為本理念的雙重意蘊

思想政治工作說到底是做人的工作。盡管我們主張以人為本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誠如前面指出的,人是最終的目的,但是人作為目的也需要自身作為手段來完成。因此,新時期以人為本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自然也就包括兩個方面的含義[3]:第一層含義是以人的價值為根本,注重人的價值的實現,表現出來的就是“為人民服務”;第二層含義是以人為根本的依靠力量,注重人的工具性,表現出來就是“依靠人民群眾”。就第一層含義而言,由于其本著“人民是價值主體”的理念,因而,“達人”與“為人”便成為了其本質訴求,反映在建構和諧社會的今天,則要求全體人民共享改革與發展的成果;就第二層含義而言,由于其本著“人民群眾是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主導力量”的理念,因而,“用人”與“依人”便成為了其側重方面,反映在建構和諧社會的今天,則要求全體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共同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以人為本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就第二層含義來看,當前主要包括3個方面的內容:(1)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堅持引導的基本原則,強化對現階段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宣傳力度,努力塑造全民族共同的理想信念,從而使民眾對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充滿信心,對社會主義的未來充滿信心;(2)在利益多元化以及社會諸單元利益矛盾與沖突加劇的今天,以人為本的思想政治工作就應該在理順利益關系、協調利益矛盾、維護安定團結的局面上下功夫;(3)因為發展既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也是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就應該以根本任務與第一要務為軸心,致力于公民積極性的調動、使命感與責任感的激發。

由于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在理論上是體用關系,加之,為了改變以往把工具理性當作唯一向度而造成的華而不實的思想政治工作局面,所以,在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以人為本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應當著重在第一層含義上下功夫。筆者認為,就第一層含義來說,當前主要包括4個方面的內容:(1)關注每個思想政治工作對象世界觀、人生觀的建構。從根本上說,人的一切思想和行為總是受制于自己的世界觀。如果我們的思想政治工作能夠有助于人們加強對自我、對他人、對外物非對象化的、境域化的理解,那么,我們相信人們必將改變以操控、算計等功利方式看待世界的態度,真正領會人與人的共生在世、人與物的情景統一、人與自我的詩化和諧,從而實現人生縱向而非橫向的超越。(2)關注每一個思想政治工作對象主體性的道德境界。思想政治工作應該克服以往把道德當作外在于人的抽象的行為規范,應該在平等交往的和諧關系中讓工作對象體驗道德情感的油然發生。這就是說,思想政治工作不應該以規訓人的方式從外在植入某種道德,而應該營造我們所追求的道德氛圍。(3)思想政治工作要重視生命情感意識的培養。說到底,生命的存在不需要生命以外的虛幻理由。人類生命的歷程從本質上說,正是人類意義的發生過程,而意義并非僅指某種功利的價值,相反,意義是建立在生命高尚情操的基礎之上的,忽視“萬水千山總關情”的思想政治工作,必然意味著生命本身不可承受之輕或重。(4)毫無疑問,在社會節奏加快,不確定性增加的今天,化解思想政治工作對象內在的心理矛盾和沖突,完善其人格,也應該是以人為本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務。人的行為問題說到底是人的心理問題,如果我們不首先解決對象的心理問題,那么,無論技巧多么嫻熟的思想政治工作也必將落空。

四、以人為本的思想政治工作得以推進的四點設想

首先,以人為本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要求我們以馬克思主義為根本指導思想,并立足我國特定的國情,采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推進思想政治工作。以人為本的理念是馬克思主義在對西方人本主義思想進行尖銳批判與合理繼承的基礎上形成的:馬克思主義以實踐唯物論為理論基石,超越了西方人本主義的唯心主義哲學根基;以集體主義的價值觀克服了西方人本主義思想中抽象的個體本位論;用唯物史觀驅逐了西方人本主義思想的唯心史觀,其本身是世界觀與方法論的統一,是社會歷史觀與價值觀的統一,是真正科學的生活世界哲學。思想政治工作者只有真正把握馬克思主義的精髓,并把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價值觀、社會歷史觀內化為自己的真實體驗,他才能在工作中克服簡單的說教,并結合每一個對象的具體問題,有的放矢,與被教育者一道在生活世界孕育的“實踐智慧”中經歷合理思想的誕生。

其次,以人為本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要求我們確立最基本的人道關懷。馬克思主義的人本主義認為,人與人在類的本質關系上是統一的,因而,人與人是平等的。所以,思想政治工作者與工作對象之間只不過“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而已,并沒有誰高人一等。那種把工作對象當作被塑造、被管束甚至被訓斥的思想政治工作[4],顯然是錯誤的。無論思想政治工作有什么樣看似崇高的目標,都應該以人與人之間在人格、地位等方面的平等為前提,反之,不僅達不到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而且很可能造成對象的逆反心理,甚至產生敵對情緒。況且,思想政治工作的最終目標指向總是人,所以,對對象的關心、感情上的靠攏、相互之間的尊重與信任,應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題中之意”。

第三,以人為本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要求我們拋棄傳統的理性主義知識化的傳授方法,代之以境域性教育。從思想政治工作教育方式上來說,也許更應該相信“人常常不是被說服的,而是被感動的”。因此,思想政治工作應該拋棄傳統理性主義知識化的傳授方式,注重創設融洽的情感氛圍,從而化解問題于無形之中。人產生各種各樣的思想問題是正常的,解決問題的關鍵在于,思想政治工作者與對象之間能否在情感上趨于接近或相通。具體來說,如果我們放棄理性主義知識化的態度,放棄指出對象應該怎樣、不應該怎樣的簡單做法,而是營造某種特定情境,讓對象在境域性的情境中,體驗人與問題本身雙向開放的可能性,那么,對象必將在詩意的情境中超越自我當下的狹隘性。所以,與其說是我們在情境中引導對象、教育對象,還不如說是對象在情感體驗中進行自我教育。

第四,堅持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本理念,要求我們既要堅持崇高的理想與目標,又要注重現實,注重對象的個體利益、個體目標、個體發展和個體價值的實現。盡管從理論上說,個人和社會在本質上是統一的,但在現實中卻經常存在個體與社會之間的矛盾張力。在某種抽象的集體主義價值觀的指導下,所謂的思想政治工作,更是無視個體合理的利益主張。因此,以人為本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要求我們首先檢討我們的思想政治工作本身,進而檢討造成對個體利益不合理抑制的社會組織關系。在此基礎上,思想政治工作才能真正實現雙向良性互動:一方面,對對象合理的利益主張給予認同,幫助其拓展謀求個體利益實現的渠道;另一方面,將對象的利益置于與社會利益雙向互動的背景下,引導對象對自身利益的合理性進行深刻反思,從而化解利益矛盾與沖突,減少不必要的社會震蕩。

總之,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是世紀之交眾多政治家、思想家和專家學者回顧總結我國改革發展的現實狀況和探索中國現代化道路而提出來的,現已成為指導我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基本思想。把這個思想貫徹到思想政治教育領域,就形成了思想政治工作人本理念。這一理念克服了單純工具理性的缺陷,必將有助于糾正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功利主義傾向,有助于形成全社會共同的精神支柱,有助于提升個體公民的思想境界,使思政工作最終更好地為人的全面發展服務。

[參考文獻]

[1]趙發榮.超越工具理性——關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2(3):8-10.

[2]張一兵.無調式的辯證想象[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33.

[3]蘇文帥.“以人為本”是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的統一[EB/OL].[2007-05-21].http:∥.

[4]田建國.高校要樹立以人為本的德育理念[N].中國教育報,2005-03-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