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方國家的治理沖突分析論文

時間:2022-10-21 12:01:00

導語:東西方國家的治理沖突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東西方國家的治理沖突分析論文

[摘要]治理具有鮮明的文化特征。在自家文化語境下,東方國家的治理實踐,孕育了豐富的治理原理、治理模式與治理價值取向。東西方治理沖突主要體現為治理理念之沖突、治理模式之沖突、治理路徑之沖突、善治評判之沖突。

[關鍵詞]治理理念治理模式治理路徑善治評判

一、治理理念之沖突

治理理念異源于個人與社會的認知圖式。在西方自由民主治理理念中,個人主義與自由主義構成兩大基本智識支持。在個人與社會圖式上,西方新自由主義假定社會都是由獨特的個人組成的,每個個人都先驗地擁有一種作為其認同的自我(theself),這種自我先于其目的和價值。[1]新自由主義政治哲學大致奠基于這種個人權利理論之上。依據新自由主義政治哲學的邏輯,個人自治應該成為社會治理的中心,公共政治的合法性必須建立在個人權利之上。公共治理不僅是基于個人的治理,也是圍繞并為了個人的治理。因而,秉持自由民主的治理理念,就潛在地堅持個人與國家、私域與公域、自治與他治、自由與強制等嚴格的二元對立圖式。在這種分裂的個人與社會圖式下,自治成為唯一的理性救贖,政治也就成為權利政治。其善治評判不是依據任何外在準則,而是退縮于孤獨的個人王國。在東方治理理念中,社會秩序的穩定和諧成為一種基本價值預設。在個人與社會的認知圖式上,個人并沒有取得原初地位。個人被看成社會的有機組成部分,個人乃是社會的個人與集體的個人,個人的價值在于成就社會。在這種個人圖式下,自然沒有自治精神的生成可能。如此,東方治理更多強調“選賢與能”,追求“天下為公”的治理之境。東方治理潛含著一種社會整體優先性的價值考量。社會秩序的穩定和諧,社會整體的發展進步,遠遠大于個人自治訴求。而要實現這種整體秩序,就必須依賴圣人賢士或君子的“仁政”與“德政”。

二、治理模式之沖突

西方治理模式秉持一種韋伯式的理性主義精神,嚴格區分私域與公域。私域注重保護人身自由、財產權利與契約自由,公域則強調權力分立與制約平衡。在私域自治中,基于對政治國家的恐懼與擔心,保障個人之消極自由權利,防范公權力的非法干預成為自治的主要命題。與私域自治相對應,公域區分了政治與行政,政治活動以議會民主政制為載體,在議會民主制基礎上奠定了憲政架構。控制國家權力成為西方立憲主義的中心主題。基于三權分立原則,國家權力之間形成了分工制約的動態平衡關系。政府的行政體制在科層制基礎上進行精細劃分,治理機構與職權、事權都做了明晰界定,技術官僚成為新的治理階層,從而型塑了現代公共管理模式的基本面貌。隨著社會情勢變遷,西方現代治理模式逐漸顯現出其局限性,當下治理理論的興起即是對此做出的一種理論回應。由于政治體制與治理傳統不同,東方國家治理模式極為復雜。比如,伊斯蘭國家多為政教合一的國家,其社會結構與政治體制迥異于世俗國家。因而,伊斯蘭社會的治理帶有濃厚的宗教因素,伊斯蘭教提供的社團認同和政治忠誠,是穆斯林社會及其政府的精神支柱。[2]與伊斯蘭治理不同,社會主義國家的治理有著鮮明的領導性特征,其他東方國家也各有治理模式特色。一般而言,東方國家治理模式大多側重中央集權,強調治理的社會整體目標,追求治理效率與社會秩序的穩定發展。在擺脫殖民主義之后,東方國家的治理模式盡管受到西方政治體制的影響,但大多以解決民族國家的主要問題為圭皋。強調整體規劃安排、秩序穩定與社會集體發展,以解決國計民生的迫切問題,成為東方國家治理的主要考量。因而,在東方治理模式下,公私域并無嚴格的區分,個人自治空間模糊,法治層次偏低等等,成為東方治理的主要特征。以社區基層治理為例,美國鄉鎮治理可以具有托克維爾所贊嘆的自由鄉鎮精神,而中國的鄉土社會卻只能盛行一種“禮治秩序”。這種禮治秩序模糊了人己權界、群己權界等諸多界分。三、治理路徑之沖突

東西方治理路徑的沖突主要集中于政府治理地位的定位。在西方傳統看來,國家權力乃是一種必要的惡。一般而言,在西方政治哲學視野下,政府的治理地位具有雙重性。一方面,政府在公共領域具有治理職責。對內,政府必須為社會公眾提供公益服務;對外,政府又須保障國家安全;另一方面,基于對政府權力的不信任,其立論旨趣又致力于建構一種如下治理體制:即,以私域抵御公域、以自由防止干預、以人權抗衡權力、以權力分立預防專制。在這種政府治理地位的定位下,西方治理路徑傾向于以個人自由權利作為治理的出發點,政府主導的治理僅僅局限于特定的公共領域,而且,公域治理的合法性基礎也立足于個人權利。在新自由主義思潮下,西方新公共管理理論倡導多層網絡及國家空心化的治理理論,使得治理更加復歸于古典自由主義傳統,原本屬于公域治理的事務遭到私人的進一步侵蝕。基于社會情勢的變化,伴隨著新一輪私有化浪潮的興盛,西方治理理論試圖掀起一場新的治理革命。至于效果如何,目前尚無定論。

對東方國家而言,政府主導的治理路徑具有普遍意義。比如,在各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社會主義國家實行的是民主集中制的領導性治理,國家與政府主導作用占有重要地位;東亞四小龍的威權主義治理也十分強調政府主導的作用。即使在當下的全球化時代,東方國家的政府對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宏觀調控仍然不可或缺。在東方國家看來,國家不是消極的守夜人,而是謀求整體利益的積極推動者與服務者,社會治理需要政府的主導與推動。與西方治理路徑相較,東方治理路徑已然模糊了公私域區分,并潛在的依賴并信任政府權力,其追求的并非個人自由,而是全社會的公共福利。東西方治理路徑的沖突導致人權實現路徑的差異。

四、善治評判之沖突

對于何謂善治,東西方國家有著各自不同的理解。西方善治界說盡管歧義紛呈,但其立論基石不外乎兩大理論,即自由主義與功利主義。在新自由主義哲學視野下,理想的社會秩序乃是哈耶克所謂的“自生自發秩序”,而不是唯理建構的秩序。因而,自由社會應該是一種不存在共同的特定目的序列的多元社會,即“大社會”。自由的大社會張揚的是個人自主的治理,社會秩序應該建立在無數人的自治基礎之上。其主要善治標準乃是依據個人同意的合法性概念。也就是說,最好的治理就是能夠喚起個人合法性信仰的治理,合法性成為善治評判的基石。合法性善治的最終標準乃是奠基于個人認同之上,并以個人自由權利的保障作為治理鵠的。因而,西方治理績效的參照標準,實質上是個人主義的,善治評判最終訴諸個人自身,而不假外求。對西方治理而言,尋求外在的客觀標準已經是明日黃花,屬于前現代的事情;而追求社會集體目標,又挑動個人自由權利的神經,因而,最好的治理仍然是偏好個人自由權利的治理。西方善治的個人偏好導致社會整體考量及歷史建構理性的缺失。這種缺失恰恰為東方善治理念所彌補。在東方來看,善治乃是一種社會秩序的穩定、和諧。治理的最終目標在于追求這樣一種理想的社會狀態。承繼這種治理傳統,當代東方諸國大多采取集體主義本位,社會治理注重社會整體的發展進步,強調集體和諧。其善治評判多側重外在客觀標準與整體考量,比如,秩序穩定、社會正義以及社會全面協調發展,等等。在中國,“穩定壓倒一切”的政治話語,即潛含了此種善治評判。概言之,東方國家的善治標準既體現出明顯整體目的性,又有著哈耶克所批判的“唯理建構論”特色。東方善治特色主要奠基于自家的智識理解之上。這種智識理解既有著傳統治理文化的影子,又植根于當下東方的歷史境域。東方社會的治理只能以解決本土問題為中心,而不是以西方善治的形式理性標準為中心,治理的中心任務是實現個人與社會的全面進步,而不僅僅是圍繞著個人自由權利。因而,東西方善治評判不可避免存有沖突。

參考文獻

[1]參見俞可平:《從權利政治學到公益政治學:新自由主義之后的社群主義》,《公共論叢:自由與社群》,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第72頁

[2]參見吳云貴、周燮藩:《近現代伊斯蘭教思潮與運動》,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第2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