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信用社改革分析論文

時間:2022-10-28 09:42:00

導語:農村信用社改革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信用社改革分析論文

摘要:“三農”問題的核心是增加農民收入,實現途徑是培育和完善農村要素市場,推動農村勞動力轉移,保持農業的穩定、持續發展。所有這些都直接或間接依賴于農村金融的發展和支持。農村信用社改革是農村金融改革的主要內容,農村信用社改革的成功與否直接關系到能否建立為農村發展提供良好金融支持的農村金融體系。本文的主題正是探討有關信用社改革和發展的有關問題。

關鍵詞:農村信用社改革產權制度管理體制

一、農村信用社改革的主要內容和現狀

2003年6月,國務院下發《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方案》,該方案提出了農村信用社試點改革要解決的兩大主要問題:(1)改革農村信用社產權制度,確定不同的產權形式。產權改革的具體組織形式可以根據各地不同情況選擇不同的產權組織形式。具體而言,在經濟比較發達、城鄉一體化程度較高、信用社資產規模較大且已商業化經營的少數地區,可以組建股份制銀行機構;在人口相對稠密或糧棉商品基地縣(市),可以以縣(市)為單位將信用社和縣(市)聯社各為法人改為統一法人;其他地區,可在完善合作制的基礎上,繼續實行鄉鎮信用社、縣(市)聯社各為法人的體制。(2)改革農村信用社管理體制,明確規定由地方政府負責對農村信用社管理,由銀監會依法實施監管,但在微觀經營決策上由農村信用社自我約束、自擔風險。

這幾年,各地農村信用社改革的成效比較明顯,提高了自我發展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2005年6月末,全國農村信用社農業貸款余額為10299億元,比2002年末增加4720億元,增長了84.60%,占貸款總額的46.9%。其中,農戶貸款8239億元,占農業貸款的80%,比2002年末增加4002億元,增長94.5%。農戶貸款中,小額農戶信用貸款1767億元,比2002年末增加1034億元,增長140%;聯保貸款968億元,比2002年末增加715億元,增長336%。改革后各個試點?。ㄊ校┐尜J款余額以及農業貸款都較改革前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尤其是不良貸款比例下降,并且資本充足率增加。

二、目前農村信用社改革和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我國農村信用社的改革雖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農村信用社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其能夠真正成為自主經營、自我約束、自我發展、自擔風險的市場主體。要實現這一目標,關鍵就是要完善法人治理結構,轉換經營機制。但實際操作過程中效果卻不理想,其主要原因是:(1)農村信用社改革動機有偏差。國務院制定的改革目標是“花錢買機制”,而農村信用社進行改革的直接目的是為了獲得政策支持,即獲得人民銀行的專項資金支持,部分農信社從高管人員到一般員工把國家的資金扶持等同于國有商業銀行的不良資產核銷,認為只要達到專項票據發行兌付的兩項硬指標,就大功告成。(2)所有權仍然缺位。雖然農村信用社通過大規模的增資擴股工作,在較短的時間內募集了大量的股金外部股東的比例大幅度增加,但外部股東關心和推動農村信用社法人治理工作的能動性卻很低,原因是,單個外部股東持股比例十分有限,股東權力的分散性無法從根本上改變農村信用社內部人控制的局面;外部股東入股的主要目的是希望得到農村信用社更多、更好的信貸支持,而不關心法人治理結構是否真正轉變,他們參與農村信用社決策、管理的積極性十分有限。

其次,目前的信用社通過增資擴股造成股金性質異化。出現脫離“三農”的傾向農村信用社股權結構可實行資格股和投資股。資格股是獲得社員資格必須交納的基礎股金。是社員獲得信用社優先、優惠服務的前提,投資股是由社員中有實力的各類經濟組織,個人投資大戶形成的股份,很多試點地區的農村信用合作社就采取對資格股實行固定利率分紅,即實行了股金存款化。在入股三年后可自由退股,從而導致股金異化,由于這一方式的出臺。本應向“三農”募股的方案,卻成為向信用社職工和一些關聯企業、個體戶招股。形成信用社股本金中職工、企業、大戶入股的股本金迅速增加并已成為主導股金。這樣不僅造成了農戶入股額和比例下降及農民股金的弱勢地位,而且使利益分配向經營者傾斜。出現了農村信用社脫離“三農”的傾向。背離了國家進行改革的初衷,

第三,農村信用合作社業務經營上的多元化目標發生沖突。目前農村信用合作社的主要經營目標有多個,即合作制目標,主要為社員服務原則;政策性目標,支持農戶、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三農”目標;贏利性目標,以及作為金融機構為防范金融風險、提高市場占有率、擴大業務品種范圍而追求的規模經濟目標。多元目標沖突使得農村信用合作社經營績效低下,并直接造成信用社經營管理中的機會主義。在出現虧損時,農村信用社不是主要從自身管理尋找原因,而是傾向于強調自己所承擔的政策性義務和非贏利性。

此外,內部管理水平不高,從業人員整體素質普遍較低也是農村信用社目前存在的問題之一。一方面農村信用合作社的管理者、經營者小農意識比較濃厚,缺乏農村信用合作社發展的長遠戰略規劃和應對措施;官辦作風仍然存在,同時,農村信用合作社內部很難形成有效的激勵機制,從而容易出現道德風險和經營風險;另一方面,農村信用社的員工素質在金融機構中較低,員工隊伍結構不優,素質不高已成為影響農村信用合作社持續健康發展的一大阻礙。

不容忽視的一個問題是,這次農信社改革的重點在貧困落后地區而不是發達地區,然而這輪農信社改革在經濟發達地區取得的成效比較明顯,成立了一批農村商業銀行和農村合作銀行,而在經濟落后地區就比較困難。這說明了金融環境很重要?,F代金融企業的建立和生存需要一定的金融環境。在經濟發達地區,金融生態好,農信社就比較容易生存,改革的難度小,也比較容易取得成績。在經濟落后地區,金融生態惡劣,農信社難以生存,改革的難度也大,當然在經濟落后地區發展其他金融組織也很困難。因此,農村金融改革的難點在經濟落后地區,這才是農村金融改革的重點。

三、農村信用社改革和發展的思路

農村信用社改革應遵循以下三個基本原則:首先,農村信用社仍應定位在為“三農”服務上;其次,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結構,使農村信用社成為真正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經濟主體;第三,改革應以政府為主導,因地制宜,分步實施。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考慮:

(一)產權改革是農村信用社改革的首要環節

只要農村信用社存在產權不明晰的問題,則無論采取何種組織形式,其法人治理結構扭曲的現狀都難以得到真正改變,經營困難的局面就不可能有根本性的扭轉。因此,產權改革是農村信用社改革的首要環節。要改革產權制度,使農村信用社產權明晰,必須做到:(1)理順股權結構。對農村信用社長期遺留下來的每股幾元、幾十元的股金進行妥善核算量化,并按照法人運作的標準重新明確并落實出資者的權利和義務。(2)完善法人治理結構。農村信用社要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結構,確保出資者的所有權得到明確,股東權利得到全面保證,防止經營者濫用權力,并使所有者和經營者的責、權、利相一致,通過改革,使農村信用社真正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法人實體。

(二)加大對農村信用社的政策支持力度

農村信用社目前沉重的歷史包袱大多是由國家政策制度安排、地方政府干預以及信用社自身經營管理不善等多方面因素共同造成的,但在解決這個問題的時候也應因地制宜,要對農村信用社的歷史包袱進行認真鑒定,然后根據具體情況采取中央和地方財政按比例補償的政策。其次,實行優惠的稅收政策,對農信社發放的“三農”貸款應免征營業稅,對貧困地區的農信社免征所得稅,從而降低其經營風險,提高競爭能力。第三,適當降低農村信用社法定存款準備金率。適當降低農村信用社法定存款準備金率、擴大其貸款規模也是農村信用社增加收入的一個來源。但是應當注意到,準備金的減少意味著風險的增大,所以在降低農村信用社法定存款準備金率時一定要掌握適度的標準。第四,加大再貸款支農力度。人民銀行的支農再貸款,要適應農產品生產周期,允許跨年度使用。當農村遭受自然災害時,允許延期歸還,從實質上體現中央銀行對農信社的扶持。第五,引入競爭機制,打破農村金融的壟斷局面,開展多種形式的互助組織。允許農信社跨鄉鎮經營,擴大競爭面,并允許不同區域的農信社跨區域兼并收購,實現優化組合。

(三)積極實施人才戰略和科技興社戰略

由于多種原因,農村信用社的職工素質和電子化程度都較低,是影響農信社發展壯大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農信社應以人為本,大力實施素質教育和人才工程,加強信用社員工的現代金融知識和業務技能培訓,將各種優秀人才吸收到農信社隊伍中來,提高農信社職工的整體素質,增強農村信用社全面發展的內在動力。同時,積極采取有效措施,加快農信社結算和聯行業務的電子化進程,增強競爭能力。

參考資料:

[1]許志忠,崔曉初.農村信用社管理體制的問題及改革建議[J].華北金融,2001.

[2]高偉.當前農村信用社改革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J].攀登,2006(5).

[3]杜西慶.我國農村信用合作社改革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J].陜西農業科學,2006(2).

[4]劉業奇.論農村信用社改革中的產權問題[J].廣西金融研究,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