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新民主主義經濟思想研究論文
時間:2022-10-28 09:52:00
導語:黨的新民主主義經濟思想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建國前夕,中國共產黨面對不斷變化的形勢,積極思考和探究新中國成立后新民主主義經濟的性質、成分構成及其在經濟恢復和發展中所處的地位和作用,完善了黨關于新民主主義經濟的思想。
關鍵詞:建國初期;中國共產黨;新民主主義經濟
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夕,中國共產黨在充分認識國情的基礎上,論文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對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國民經濟的性質、構成成分及其各自的性質、地位和作用等問題進行深入地研究和思考,形成了完整的新民主主義經濟思想,從而科學地指導了當時的經濟恢復和發展工作。
一、新民主主義經濟的性質
新中國成立后的新民主主義社會,其國民經濟應該具有怎樣的性質和特征?是單一的公有制經濟,還是以公有制為領導,允許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共同存在和發展?中國共產黨人深化以往認識和思考的理論成果,在新中國成立前夕,形成了明確的認識。
第一,新民主主義經濟是一種公有制成分占領導地位前提下,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的經濟形態,允許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存在。在建國前夕,新民主義經濟應該包含多種經濟成分已經成為中國共產黨人的共識。但其中的關鍵是正確對待資本主義經濟的存在和發展問題。1947年12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指出:“由于中國經濟的落后性,廣大的上層小資產階級和中等資產階級所代表的資本主義經濟,即使革命在全國勝利以后,在一個長時期內,還是必須允許它們存在;并且按照國民經濟的分工,還需要它們中一切有益于國民經濟的部分有一個發展;它們在整個國民經濟中,還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進而分析革命在全國勝利后,國家掌握國家企業和農業經濟的條件下,小的和中等的資本主義成分的存在和發展,沒有什么危險,不能采取過左的錯誤的政策。實行這種在確定公有制成分領導地位的前提下,多種經濟成分并存,并允許有益于國計民生的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在一定范圍內存在和發展的政策,才有利于生產力的發展。第二,新民主主義經濟是過渡時期的經濟。全國解放戰爭前,黨內外對新中國成立后的國民經濟性質有一些不同的認識和思考。1948年9月8日,中共中央在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召開了政治局擴大會議,著重討論新民主主義經濟建設問題。在會議的報告中指出:外面有人說我們的社會經濟是“新資本主義”。“我看這個名詞是不妥當的,因為它沒有說明在我們社會經濟中起決定作用的東西是國營經濟、公營經濟,這個國家是無產階級領導的,所以這些經濟都是社會主義性質的。農村個體經濟加上城市私人經濟在數量上是大的,但是不起決定作用。我們國營經濟、公營經濟,在數量上較小,但它是起決定作用的。我們的社會經濟的名字還是叫‘新民主主義經濟’好。”[1](p.139)
1948年9月13日,劉少奇在會議發言中著重闡述了與此相同的觀點。他指出:“國民經濟的總體就叫做新民主主義經濟。”新民主主義經濟包含著各種成分,“并以國營的社會主義經濟為其領導成分。”他同時強調:“過早地采取社會主義政策是要不得的”。[2](p.182)
當時,在東北局工作的也在研究這個問題,他起草了《關于東北經濟構成及經濟建設基本方針的提綱》(以后簡稱《提綱》),并報送中央。劉少奇對提綱進行了認真修改,得到的肯定。經過一段時間的研究,到1948年底,劉少奇對新民主主義經濟的問題有了更明晰的認識,同年12月25日,他在華北財政經濟委員會召開的會議上,進一步論述了新民主主義經濟的性質,他說:現在中國革命的性質是無產階級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經濟也是新民主主義的。革命勝利后,資本主義是要發展的,但要限制在有益于國計民生的大圈子內。他特別指出:“新民主主義經濟是資本主義的呢?還是社會主義的呢?都不是。它有社會主義成分,也有資本主義成分。這是一種特殊的歷史形態,它的特點是過渡時期的經濟,可以過渡到資本主義,也可以過渡到社會主義。”這表明黨對新民主主義經濟的性質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認識。
二、新民主主義經濟的成分構成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在強調保護生產力的同時,畢業論文始終堅持生產關系的變革必須有利于社會生產力的恢復和發展的原則,并在此基礎上,勾畫了未來新中國經濟結構的基本框架。
1947年12月25日,在《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的報告中講到:“新中國的經濟構成是:(1)國營經濟,這是領導的成分;(2)由個體逐步地向著集體方向發展的農業經濟;(3)獨立小工商業者的經濟和小的、中等的私人資本經濟。這些,就是新民主主義的全部國民經濟。”[3](pp.1255~1256)1948年9月,劉少奇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的發言指出:“整個國民經濟,包含著自然經濟,小生產經濟、資本主義經濟、半社會主義經濟、國家資本主義經濟以及國營的社會主義經濟。”[2](pp.1~4)于9月15日在起草的《提綱》中提出了六種經濟成分,即:國營經濟、合作社經濟、國家資本主義經濟、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小商品經濟、秋林經濟。后經中共中央修改確認后的《提綱》寫道:“東北經濟在徹底消滅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即取消帝國主義在東北的經濟特權以后,基本上是由五種經濟成分所構成,這就是國營經濟、合作社經濟、國家資本主義經濟、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小商品經濟。”這一思想為1949年3月召開的中共七屆二中全會所吸收。在七屆二中全會的報告中論述了即將建立的新中國的經濟成分的問題,他指出:“國營經濟是社會主義性質的,合作社經濟是半社會主義性質的,加上私人資本主義,加上個體經濟,加上國家和私人合作的國家資本主義經濟,這些就是人民共和國的幾種主要的經濟成分,這些就構成新民主主義的經濟形態。”[3](p.1433)
三、新民主主義各種經濟成分的性質、地位和作用
第一,關于國營經濟。中國共產黨認為,當時國營經濟在國民經濟中雖然還未占有絕對大的比重,“但已占有很大比重,并掌握了社會經濟的命脈,居于國民經濟的領導地位。”它是新民主主義政治的主要的經濟基礎;是新民主主義經濟的支柱;是無產階級在經濟戰線上反對投機操縱,與資本主義經濟競爭的最有力的武器。這是國家最可寶貴的財產。它的發展前途是無限的,因此,我們對它必須特別關心,使它獲得一切可能的發展,把它放在國民經濟建設的最主要的地位。
第二,關于合作社經濟。“合作社經濟主要是農業生產中的勞動互助組織”,“是在各種不同程度上帶有社會主義性質的經濟”。[4](p.32、p.36)是“無產階級領導下的新民主主義國家用以幫助、領導和逐步改造廣大小生產者的主要工具”。[2](p.48)合作社經濟可以提高生產力,增加生產品,增加小生產者的財富,養成小生產者的勞動互助習慣,為將來實現農業集體化創造條件。
第三,關于國家資本主義經濟。國家資本主義經濟是私人資本主義經濟中最有利于新民主主義經濟發展的一種形式,是“無產階級領導的國家,在適當條件下監督資本家,使資本家為國家服務的一種制度”,它是“十分接近于社會主義的經濟”。[2](p.52、p.146)其形式主要有:出租制、加工制、定貨制、合營制等。“這種國家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方向,對于新民主主義經濟的發展是有利的”“它應該成為私人資本主義發展的有利的方向。”[4](pp.37~38)
第四,關于私人資本主義經濟。私人資本主義經濟是以生產資料資本家所有制為基礎、以追求利潤為目的的。碩士論文由于新民主主義時期國營經濟的力量還很有限,合作社經濟也還不發展,加上戰爭與人民的各方面需要,私人資本主義形式主要以中小資本家,尤其是小資本家為多,其發展是必然的。中國共產黨認為政府要做的就是把必然要發展的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引導到有利于國計民生的方向,并限制在有利于國計民生的范圍以內。
同時,要看到,不管是私人資本主義經濟,還是國家資本主義經濟,由于資本主義,就必然包含有投機和操縱的本質,就包含有無組織的帶有破壞性的經濟活動,對私人資本主義的放任自流的態度,在根本上是很危險的,也是很錯誤的。
第五,關于小商品經濟。這種經濟主要是農民的小商品經濟。它不是資本主義經濟,它是站在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間的十字路口的經濟。它既可以向資本主義方面發展,也可以向社會主義方面發展。要使中國的小商品經濟走向社會主義,要經過比較長的教育和斗爭,“對小生產者采取最謹慎的政策”,要通過合作社等形式把它們團結起來,要鞏固小商品生產者的私有權,鼓勵他們的生產熱情,使他們努力發展生產,發家致富。
這五種經濟成分存在著矛盾和斗爭,“這就是社會主義的因素和趨勢與資本主義的因素和趨勢之間的斗爭,就是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斗爭”,在這一矛盾和斗爭中,“合作社經濟是國營經濟的同盟者和帶有決定意義的助手”,它只有與無產階級領導的國營經濟結合起來,并取得國家經濟機關的領導和幫助,才能使組織在合作社中的小生產者不走資本主義的道路,而是經過新民主主義走上社會主義的道路。“國家資本主義經濟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成為國營經濟的助手”。[4](pp.36~37)它可以促使小資本向大資本集中,小生產向大生產發展,使國家的管理監督更為便利。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則是資本主義發展趨勢的基礎。無產階級領導的具有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和私人資本主義的經濟是處于對立地位的,它和私人資本主義發生經濟競爭是不可避免的”。[4](p.30)這種經濟競爭,是長期的,是貫穿在各方面的,是和平的競爭。但是,私人資本主義是分散的,中小資本家居多,“任何一個資本家不能同國有經濟相對抗”,“無產階級領導著國家,可以引導私人資本主義經濟,經由國家資本主義之路,最終走向社會主義經濟。”[2](p.49)
小生產經濟“則是一種動搖的力量”,一方面它可以接受各種不同程度的合作社形式,另一方面它又“經常地、每日每時地、自發地和大批地產生著資本主義和資產階級”。[5](p.4)無產階級要在與資產階級的矛盾和斗爭中取得勝利,關鍵是爭取小生產者;要鞏固國營經濟的領導地位,實現國民經濟的社會主義發展前途,就必須積極地、穩妥地引導小生產經濟走上合作社經濟。
黨的事業的開拓離不開科學理論的指導。黨在總結以往解放區和當時東北老解放區經濟工作經驗的基礎上,對建國初期的經濟性質、成分構成等問題進行了全面的探究和思考,形成了完整的新民主主義經濟思想。這些經濟思想對于目前我們正確認識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相關經濟問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2]劉少奇論新中國建設[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
[3]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 上一篇:我國區域收入差距分析論文
- 下一篇:共青團青年文明號的申報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