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保護與社區發展論文

時間:2022-11-16 02:10:00

導語:自然保護與社區發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自然保護與社區發展論文

摘要:建立自然保護區是生態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主要形式。經過50多年的建設與發展,我國的自然保護區建設取得了明顯的成效,面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貫徹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新形勢,自然保護與社區發展的矛盾日益突出。以博弈論的觀點,探討自然保護與社區發展矛盾的癥結成因,并提出解決矛盾時必須要處理好的問題。

關鍵詞:自然保護;社區發展;博弈

我國自然保護區建設開始于20世紀50年代,經過半個世紀的建設與發展,我國的自然保護區已經基本形成類型比較齊全、布局比較合理、功能比較健全的自然保護區網絡。截至2006年底,全國共建立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區2395處,面積15153.5萬平方公頃,約占國土面積的15.16%,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65處,面積9169.7萬平方公頃。在“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加強生態建設、維護國家生態安全、促進國民經濟和社會健康發展”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主導作用。然而,人類目前所面臨的人與自然不和諧問題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要復雜和嚴峻,但人類絕不可能退回到被迫適應自然的道路上去,只有依靠發展才能實現新形勢下的人與自然的和諧。當前自然保護區的建設正面臨著“進一步提升層次和水平,要成為生態體系的核心、生態環境的屏障、野生動植物的家園、生物物種的寶庫”的新任務。而“自然資源仍然面臨被破壞、對自然保護區的建設缺乏科學地認識、保護區權屬不清、與當地政府社區關系不協調、管理體制落后、保護與開發發展之間的矛盾日益激化”等等問題呈現快速“爆發”的趨勢。自然保護區建設目標的多樣性決定了矛盾的多樣性,本文試圖用“博弈論——共同預期”的理論,探討自然保護與社區發展相和諧這一具有根本性意義的問題。

一、當前自然保護區的管理模式

1.自然保護區管理體制。《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規定:國家對自然保護區實行綜合管理與分部門管理相結合的管理體制。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全國自然保護區的綜合管理。國務院林業、農業、地質礦產、水利、海洋等有關行政主管部門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主管有關的自然保護區。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負責自然保護區管理的部門的設置和職責。管理自然保護區所需經費,由自然保護區所在地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安排。國家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管理,給予適當的資金補助。

2.對我國自然保護區建設與發展有重大影響的部門和機構。(1)環境保護部,主要負責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建立的評審及其自然保護區的宏觀管理,管理理念側重于生態環境的保護;(2)國家林業局為目前部門管理的自然保護區數量、面積占絕對優勢的自然保護區主管部門,林業系統的自然保護區數量占全國自然保護區總數的72.65%、面積占79.96%,管理理念側重于生境保護與物種基因的保存,實行嚴格意義的保護區管理模式;(3)中國科學院以強大的科研能力和龐大的專家隊伍為依托,通過“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絡”組織、介紹國外自然保護區的管理理念和向國內外介紹中國的自然保護區等行為影響自然保護區,管理理念具有多樣性和開放性的傾向。

二、自然保護與社區發展之博弈

1.自然保護與社區發展在資源利用方式上的博弈。在自然保護區與社區的矛盾中,對自然資源的利用矛盾最為典型,可以說是根本性矛盾。作為自然資源保護的管理者,保護區主管部門和保護區自身面對生態環境的惡化、自然生境的退化、物種多樣性加劇消失等嚴峻形勢,必然的選擇是通過制定法律(國家機器的強權)、行政管制(國家強制手段)建立起強勢的利益(國家的、全局的利益)維護體制,強調的是生態效益,在社區的管理上更多地注重監督和防止對自然資源的破壞,即假設的前提是“不合作或不信任的”。社區單位、群眾考慮得更多的是如何利用當地有利的資源(過去是對資源的破壞性利用,現在正在向可持續利用方式轉變)加快經濟發展速度,增加財政收入、改善居民生活水平。

自然保護區基本上都區劃建立在邊遠山區、湖區等交通不便、經濟欠發達、人口數量少密度小的地區,而這些區域的市場發育程度低、居民受教育程度少、信息的獲取量小,國家和地方政府在統籌考慮、安排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時他們往往成為被忽視的區域和群體。

因此,在自然保護與社區發展的博弈中,由于國家的強勢干預造成自然保護與社區發展二者的博弈地位差距過大,使社區在博弈過程中出于自我保護意識,對任何自然保護行為都首選采取“不合作”方式,直接影響到保護區“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示范建設。

2.自然保護區內社區與相鄰區域的博弈。這二類區域在資源的分布狀況和基礎條件基本相似,經濟發展對自然資源的依存度近似,但自然保護區的一條邊界,使二者的資源利用方式有了天壤之別,邊界外的資源利用具有相當大的自由度,邊界內的資源利用的限制就十分嚴格,就是對自然資源影響很小的生態旅游也不例外。例如,南方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區界外的社區群眾利用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品牌、宣傳優勢,在去保護區的一段約10公里左右距離的公路兩側就開發了5個森林類型的旅游景點,游客摩肩接踵,而保護區內那些更具有開發潛力的森林生態旅游資源,卻因為審批程序上的種種原因無法有效利用。

3.區域之間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博弈。自然保護區作為生態效益的生產者,其他更為廣闊的區域作為生態效益的受益者,區域之間在對生態效益的貢獻、職責的履行上嚴重地失衡。整體經濟快速發展,而發展速度與質量在區域上的不平衡,是當今世界普遍存在的困境。國際上美歐等西方少數發達國家與其他發展中國家的不平衡,國內東中西部的不平衡都是不可否認的事實,在更小層面上各省內部也存在這種不平衡,如發達的廣東、浙江和欠發達的廣西、云南都存在區域的不平衡。

國家統計局網站公布的2007年統計數據和環境保護部網站公布的2006年自然保護區數據顯示,當年東部的江蘇、上海、浙江3省市GDP總量5.62萬億元、財政收入1.093萬億元,中部的江西、湖南、湖北3省GDP總量2.38萬億元、財政收入0.237萬億元,西部云南、貴州、四川三省的GDP總量1.79萬億元、財政收入0.306萬億元,即東部3省市的GDP總量是中部3省的2.36倍,西部3省的3.14倍。而同期相應區域所建立的自然保護區數量與面積分別為東部3省市94處和105.12萬公頃,中部3省292處和304.05萬公頃,西部3省480處和1424.60萬公頃,即東部3省市的自然保護區數量和面積只占中部3省的32.14%和34.57%,西部3省的19.58%和7.38%。

其結果,一方面是發達地區經濟利益的局部享有和污染的外延,另一方面是欠發達地區社會經濟發展利益享有邊緣化和生態效益的外延。生態效益的貢獻者成了經濟發展的落后者,博弈中自然保護區及其社區奉獻的是無形的生態效益,其他區域得到的是現實的物質產品。三、討論

1.正確處理好自然資源保護與保護區社區經濟發展的問題。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來換取一時一地的經濟發展,顯然是不可取、不現實、不允許的,同樣以得不到相應補償的局部群體的利益犧牲為更多群體免費提供生態效益的方式也是難以持久的。這就要求我們在進行生態系統維持與保護的規劃時,要貫徹“積極保護、合理利用”的原則,對于社區在經濟發展的渴望和自然資源利用的方式上,要以“疏”為主,兼顧“堵”,輔以“打”。

2.正確處理好保護區邊界內外社區的經濟發展方式的協調。生態良好、經濟發展、生活富裕是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目的之一,保護區邊界內外在自然資源的利用方式、利用強度上應該有所區別,但對于那些生態環境友好型的利用項目和可以持續利用的、實驗區內的自然資源,應在加強科技支撐、做好長期監測評估的基礎上加以合理利用,并給予必要的政策、資金扶持。

3.正確處理好區域共同發展問題。“誰保護、誰受益,誰污染、誰付費”和“共同發展、共建共享”的原則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應有之義,“統籌區域發展”要求我們為生態保護作出重要貢獻的群體提供經濟補償和支持,對利益享受群體從法律、政策上明確他們的義務。

四、結束語

在自然保護區的建設過程中,既要考慮生態建設的需要、又要兼顧保護區及其社區的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既要考慮整體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也要兼顧那些為了生態建設需要無法為經濟發展做出直接貢獻區域的共同進步——“區際平衡”;既要考慮子孫后展對自然生態環境的需求,也要兼顧保護區和社區當代居民生存質量的改善——“代際平衡”。只有充分考慮各方面的需要、照顧到各利益群體的生存發展需求、統籌考慮生態效益維護者(貢獻者)的利益和享受者的責任,建立起一個各利益群體間公平博弈的平臺,“可持續發展才會從書本上和高談闊論中解放出來,真正成為全社會的行動綱領。”

參考文獻:

[1]程松林,程林.江西的自然保護區現狀、存在問題及其對策[J].江西林業科技,2005,(1):42-44.

[2]國家林業局野生動植物保護司、中國自然保護區政策研究[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3.

[3]路甬詳.關于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J].環境保護,2005,(3):18-22.

[4]蘇楊.改善中國自然保護區管理的對策[J].綠色中國,2004,(9B):25-28.

[5]周光召,牛文元.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領導干部讀本[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