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的所有制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16 02:16:00
導語:社會主義的所有制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所有制問題是困繞我們多年的問題,也是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對于所有制,我們不能只從公私的角度認識,不能只重所有制之名,應更注重其之實。所有制問題的實質是資產為誰所用、為誰謀利,這才是根本。因此,我們不必過分關注公有制與非公有制經濟的比重問題,而應更多地注意在有利于生產力發展的前提下,是經濟發展成果能夠為絕大多數人所共享。
關鍵詞:多維視角;社會主義;所有制
為了進一步推進中國的發展,在所有制問題上,特別需要拓展視野,更新觀念的認識所有制。
一、所有制及所有權概念需要深化和拓展
馬克思的所有制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前者系指“生產的全部社會關系”,其內涵和外延相當于生產關系范疇。后者僅指生產資料歸誰所有,它是相對于人們在生產中的相互關系、產品分配關系而言的,它只是生產關系的一個方面。廣義的所有制包含狹義的所有制。
然而,自從斯大林的《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發表以來,我們大多僅僅從狹義上來把握所有制。而且,在所有制的客體問題上,我們只講有形資產——生產資料,并且通常僅僅注意經營性資產,嚴重忽視事業性資產特別是資源性資產。
近年來,黨和國家重要文獻引進了西方經濟學的產權概念,例如,1993年,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決定》在“現代企業制度”中提出了“產權清晰”的要求;2003年,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決定》強調建立“現代產權制度”。產權即財產權利,是人們對一定經濟物品所擁有的一組內容廣泛的、由政府或法律規定的、可以與他人交換的權利。
產權概念深化和拓展了我們對所有制以及所有權的認識。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產權概念由原來狹義所有制及所有權概念只注重生產資料歸誰所有,細化為“所有、占有、使用、受益、處置”等多種權利。這是有重大意義的進展。其二,產權概念由原來所有制及所有權概念只注重生產資料即有形資產(實際只注重其中的經營性資產),進一步拓展到無形資產(技術專利、商標、企業信譽等)。中國同發達國家的差距,主要也表現在無形資產方面,不講無形資產的所有制及所有權概念,已經不適應當代經濟發展的要求了。
二、從所有制狹隘的二分法到多維視角
對于所有制問題,我們長期習慣于用公私二分法來分析它,似乎所有制非“姓公”即“姓私”。從而導致認為社會主義社會必須更要強調公有制,實際上,認識所有制還有其他多種角度。
1.國家所有制與社會所有制的角度。過去,我們把國家所有制看做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的高級形式,是存在很大缺陷的。一方面,按照馬克思和列寧的設想,在社會主義時期,國家將逐步消亡。因明目張膽,國家所有制只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的過渡形式或暫時形式,決不是它的高級形式。另一方面,國家是社會的上層建筑、政治機構。所謂國家所有制,在很大程度上是上層建筑包辦經濟事務、政治家代行企業家職能,這是同現代社會分工規律背道而馳的,因而通常是低效率和低效益的。社會主義公有制更基本的形態應當是社會所有制,馬克思和恩格斯多次使用過這一概念。而社會所有制,在一定意義上,也就是非國家所有制。我們現在對國有經濟實行戰略性調整,適當收縮國有經濟規模,是符合社會發展趨勢的合理選擇。
2.微觀所有制與宏觀所有制的角度[1]。所謂微觀所有制,是指企業等經濟組織層面的所有制,而宏觀所有制則是指國家或社會層面的所有制。它們之間并非總是一致的。例如,現在北歐一些國家,就企業層面看,它們的資產90%歸私人所有,是私有制占主體。然而,它們新創造的價值(國民收入)的50%以上被收歸國有,轉化為政府的財政收入,并且主要用于為全體國民提供社會福利,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社會各階層收入平均化的實際結果。從宏觀層面看,這些國家實質上是公有制為主體。
3.直接所有制與間接所有制的角度[2]。所謂直接所有制,是指以直接占有生產資料為主要內容的所有制,而間接所有制則是指不占有生產資料但卻享受其效用的狀況。換言之,前者強調“所有”,后者強調“所用”。這二者也不總是一致的。在現實生活中,“私有公用”最普遍的現象(如私營經濟為社會服務),“公有私用”也很常見,所以,不能只問“公有私有”,還要問“公用私用”,這才比較全面,才算抓住了重點。
4.官有制與民有制的角度。我們過去的國有經濟名為全民所有制經濟,但生產資料主要為少數政府部門及其官員支配,普通勞動者基本沒有所有者權利(選擇管理者、重大決策、資產受益等權利),實質是政府所有制或官有制。而創造社會財富和價值的基本主體,是廣大人民群眾。這是社會發展的動力之源。社會主義經濟,民用、民享的經濟,即廣大群眾共同決定、共同受益。這里所說的民,可以分為個體、較小群體、較大群體甚至社會整體等多個層次。從歷史的角度看,民有制也有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一般地說,前一層次是后一層次的基礎,沒有前一層次的充分發展,后一層次就不可能穩固地建立起來。我們無疑要以全社會所有制為發展方向,但必須審時度勢,注意條件和階段,分步驟進行,使其水到渠成,逐步得以實現。
“公有、私有的關鍵在剩余價值歸誰所有。”[3]如果剩余價值大部分歸社會占有并用于向全體居民提供社會保障,那就是社會主義公有制;而剩余價值大部分歸私人占有,則是私有制。我們不能只重所有制之“名”,更要重所有制之“實”。所有制問題的實質,是資產為誰所用、為誰謀利,這才是問題的根本。我們既要注意終極所有權,更要注意實際收益權,因為后者是所有權的最終實現。而且,公有制與私有制決不是非此即彼的簡單的兩極對立關系,它們常常是亦此亦彼、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遠非涇渭分明。尤其在產權細分并不斷流轉的現代市場經濟中,多種所有制成分互相交叉、置換、重組、融合,情況更為錯綜復雜三、當代所有制發展的趨勢和方向
在當代世界,傳統的典型的私有制——小農和小業主式的私有制、傳統的典型的公有制——“歸大堆”式的國家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都日漸式微,已經不占主要地位。現在,大多數企業的所有者已不再是少數個人,而是公民大眾,企業主要資本由私人資本轉變為各種“基金”、“社會化的資本”。
當代所有制發展的主要趨勢,是以股份制為實現形式的混合所有制,它兼容公有、私有、國有、民有等各種所有制成分,具有很大的“雜交”優勢:在股份制企業中,即便全部股權都歸個人所有,這是私有制的成分,但私人所有的資產卻為企業法人即集體和社會所用,誰也不能拿走,這又是公有的因素。就其內部機制而言,一方面,它保留了私有制中所有者對其資產關切度高的優點(私有制之所以能夠存在數千年,這大概是主要原因之一),又克服了私有制的經濟規模小、私人能力有限、彼此利益容易抵觸等缺陷。另一方面,它解決了傳統的“歸大堆”式公有制經濟的資產無人關心和負責、損失浪費嚴重等痼疾,但又保持了公有制集體協作、收益共享、規模經濟等長處。
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如何實現在生產資料共同占有的基礎上,重新建立個有所有制,猶如經濟理論中的“哥德巴赫猜想”,始終無人能夠破解它。歷史經驗證明,那種名為“公有”甚至“全民所有”,但無人負責的所有制不是好的所有制。而且,如果勞動者沒有個人可以直接支配的財產,基本生活要都受制于人,就失掉了獨立性和自主性的經濟基礎,那是很可怕的事情。可見,社會主義公有制,必須是有人真正負責、能夠保值增值的所有制,必須是勞動者個人有一定支配權的所有制。現在,以股份制為實現形式的混合所有制,為實現社會主義的社會所有制提供了可行的基本形式。
所有制發展的基本方向,是適應生產不斷社會化的要求,逐步走向所有權的社會化:“一是所有權規模的擴大(包括所有者的增多),二是所有權的分解和制衡,三是生產經營效果同所有者、經營者的個人利益有直接的密切聯系,四是所有權的自由流動組合即自由交易。”[4]
我們既要注意發揮資本的作用,保護所有者的合法權益,更要著重維護勞動者的利益,逐步實現“勞者有其股”、“人人有其股”,在保證勞有所得的基礎上,創造條件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
參考文獻:
[1]林水源.論新型社會主義所有制的構建[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353-354.
[2]劉新宜.應當堅持什么樣的社會主義——首屆“社會主義論壇”綜述[J].中國改革,2006,(11).
[3]劉福坦.應當堅持什么樣的社會主義——首屆“社會主義論壇”綜述[J].中國改革,2006,(11).
[4]董德剛.創造更高的勞動生產率——社會主義經濟哲學引論[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8:187
- 上一篇:腐敗滋生研究論文
- 下一篇:對外開放歷史發展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