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發展政治經濟學實現路徑

時間:2022-08-24 11:29:20

導語:高質量發展政治經濟學實現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質量發展政治經濟學實現路徑

摘要:新時代,中國經濟不再只單純地關注GDP,而是將高質量發展作為經濟發展的重點。從政治經濟學角度來看,高質量發展是堅持以人為本,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相互促進;也是數量和質量的統一。面對產業結構、產業創新以及產能過剩等高質量發展困境,應該優化產業結構,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增強競爭力,實現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

關鍵詞:高質量發展;政治經濟學;產業

中國經濟進入新時代,由數量型經濟向質量型經濟過渡,質量提升成為重中之重,這就需要我們尋找新的理論加以補充。由于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和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都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理念,這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人民性”是相契合的,因此我們應該重視高質量發展的政治經濟學研究。

1研究現狀

1.1高質量發展的內涵從微觀層面看,經濟高質量發展就是經濟體通過技術創新提高資源要素配置效率,進而提升產品或服務質量(張鴻等,2019;袁曉玲等,2019);從中觀層面看,高質量發展主要是指產業和區域發展的質量(袁曉玲等,2019);從宏觀層面看,高質量發展包括經濟、政治、社會、生態和文化等多方面的發展(張鴻等,2019),意味著供需平衡、供需結構的匹配以及供給側適應需求側變化的能力[1-2](袁曉玲等,2019)。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來看,高質量的發展實質是生產方式的變革,是生產力發展和生產關系變革的統一[3-4](周文、李思思,2019;張俊山,2019)。

1.2高質量發展的必要性

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經濟發展也出現了一些問題[5](任保平、何苗,2020)。在國內,經濟結構不合理、人口紅利逐漸消失、資源環境約束等問題日益突出;在國際上,國際環境不確定性增加、我國對外貿易技術趕超空間收窄[6](鈔小靜、薛志欣,2020),各種問題彼此交織、互相強化,嚴重影響了經濟的發展質量(張俊山,2019)。當前,中國將經濟發展的關注點從規模和速度轉移到質量和效益上,高質量發展對于經濟健康運行來說已經必不可少[7](高培勇,2018)。

1.3高質量發展的實現路徑

實現高質量的發展要樹立“大質量”觀[2](袁曉玲等,2019),宏觀層面上,改進技術效率、提升技術進步與改善配置效率;中觀層面上,實現各個產業間的供給平衡,重塑產業價值鏈;微觀層面上,強化管理效率、完善服務效率與提升生產效率[6](鈔小靜、薛志欣,2020)。高培勇(2018)認為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要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導,構建一套有助于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指標體系、政策體系等,使之成為主導經濟工作的基準尺度[7]。通過文獻梳理,學者們從宏觀、中觀和微觀角度對高質量發展的內涵和實現路徑以及在發展過程中可能會面臨的問題進行了較為全面的分析,但是從政治經濟學角度解讀經濟高質量發展問題的研究還相對較少。本文從政治經濟學角度闡釋高質量發展問題,以期豐富高質量發展的理論體系,并對其發展提供相應的政策建議。

2高質量發展的政治經濟學內涵

高質量發展是堅持以人為本,實現人的全面發展。西方經濟學的一切研究都基于“經濟人”的理論假設,側重于采用數量分析的方法來研究和預測經濟生活的運行,其一切經濟行為都是為了自身利益,但是片面地追求利潤最大化,往往會無視普通勞動者的感受,不能充分發揮人的積極性,這和中國共產黨的宗旨在一定程度上是相悖的。中國經濟的發展離不開人民群眾的共同努力,從“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到“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我們可以看出執政黨一直很重視人民群眾的作用。尤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共產黨更加注重人民在新時代的幸福感和獲得感,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就是要充分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的需要。高質量發展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相互促進。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正是由于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才推動了社會進步。生產力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在動力,要適當調整生產關系,使其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要求,以免阻礙生產力發展。當一國的生產力發展到能夠有效滿足人民各方面的需求,能夠促進人民群眾的全面發展,就說明經濟得到了高質量發展。高質量發展是數量和質量的統一。“質量”一詞是由“質”和“量”組成。唯物辯證法認為,量變是一切事物發展的開始,它為質變做準備,當量變達到一定程度就會實現質變,質變又為新的量變開辟道路。現在中國經濟的數量已經達到一定規模,正在轉變發展方式,為質變做準備,以期實現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3高質量發展面臨的困境

產業結構有待升級。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0年第一產業產值增加77754.1億元,GDP貢獻率為9.5%;第二產業產值增加384255.3億元,GDP貢獻率為43.3%;第三產業產值增加553976.8億元,GDP貢獻率為47.3%。而對于美國、日本這些發達國家而言,它們第一產業貢獻率約為1%,第二產業低于30%,第三產業則要高于70%。這表明我國產業結構存在不合理問題,經濟發展對第一產業的依賴過大,第三產業比重較小。產業創新水平有待提升。早先由于中國的科技水平較為落后,企業主要通過對外國技術與產品的模仿與學習,憑借低投資、低風險的優勢獲得較快發展。但隨著與國外先進水平差距的縮小,企業技術引進的空間越來越狹窄,先進技術受制于人的問題也越發明顯。對于某些高新技術產業,一旦國外對我國企業進行“卡脖子”,那么其發展將會遭受重創。另外,國內制造業面臨的低端路徑依賴也會對我國產業創新造成一定阻礙。過剩產能有待出清。經濟的快速發展導致產能增加并超過需求增長幅度,造成了產能過剩局面;再加上目前我國經濟發展正處于轉型期,面臨的國際形勢復雜嚴峻,需求進一步萎縮,使得產能出清更為困難。如果行業產能過剩問題一直不能有效解決就可能會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現象,因為當整個行業的供給量大于需求量時就會使產品價格下降,即使是效益好的企業長此以往也將難以為繼。此外,產能過剩行業占據大量社會資源會擠占新興產業的發展空間,甚至有可能產生信用風險,波及其他更多領域。

4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策略

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產業質量。中國經濟雖然在世界經濟發展中占據重要地位,但是其生產的大部分是低附加值產品,在高新技術方面缺少一定話語權。因此實現產業結構現代化,推動產業向中高端發展已成為必然選擇。一是增加第三產業占比,實現一二三產業協同發展,提質增效,形成經濟發展新格局。二是推動產能過剩行業出清,加快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加大高新產業培育力度。三是要積極融入全球價值鏈,實現產業結構現代化,在質量提升過程中增強國際話語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當前的國際競爭重點在于高科技產品競爭,只有掌握先進技術才能占據優勢,推動經濟穩定健康發展。一是政府應該增加科研投入費用,鼓勵企業和個人進行創新,對于有重大創新的公司和個體實施獎勵。二是加深企業與高校的合作,憑借院校科研優勢,深化產學研融合,校企協同創新。三是實行積極有效的人才政策,加大人才培養和人才引進力度,造就一大批高水平的人才創新團隊。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增強競爭力。疫情對世界經濟造成嚴重打擊,經濟形勢嚴峻,為了盡快恢復經濟,我國要堅持以國內大循環為主,同時牢牢把握國際市場,擴大在世界市場的發展優勢,形成雙循環發展新格局。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強調打通從生產到消費的全過程,充分挖掘國內市場潛力;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就是要發揮巨大的國內市場優勢,更好地對接和推動國內國際市場,使其互通有無。這一戰略有利于我國更快適應日益復雜的國際環境,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張鴻,劉中,王舒萱.數字經濟背景下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路徑探析[J].商業經濟研究,2019(23):183-186.

[2]袁曉玲,李彩娟,李朝鵬.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研究現狀、困惑與展望[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39(6):30-38.

[3]周文,李思思.高質量發展的政治經濟學闡釋[J].政治經濟學評論,2019,10(4):43-60.

[4]張俊山.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解析[J].經濟縱橫,2019(1):36-44.

[5]任保平,何苗.我國新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困境及其路徑選擇[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50(1):40-48.

[6]鈔小靜,薛志欣.以新經濟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機制與路徑[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50(1):49-56.

[7]高培勇.理解和把握新時代中國宏觀經濟調控體系[J].中國社會科學,2018(9):26-36

作者:李晴晴 單位:聊城大學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