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產業發展論文

時間:2022-08-31 08:30:00

導語:文化產業發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文化產業發展論文

我國文化產業發展起步比較晚,在過去數十年中,文化幾乎一直是由政府“包辦”的領域。作為一個有悠久歷史和文化的大國,中國的普通百姓能有真正意義上的文化消費,不過是近十幾年的事。20世紀90年代,文化消費在告別“短缺經濟”的中國開始成為一種時尚,成為不少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文化產業興起的歷史則更為短暫,但發展速度之快,卻超乎很多人的估計。目前,我國一大批文化產業已逐步建立起來,文化產業的經濟實體迅速發展,其中音像業、圖書業、高檔娛樂業、影視業等率先走上產業化道路。截至2003年年底,我國文化及相關產業實現的增加值是3577億人民幣,占GDP的3.1%,盡管比重還很小,但畢竟也為經濟增長做出了一定貢獻。近年來,文化產業的發展,在中國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特別是大城市尤為迅猛。據悉,北京市2001年的文化產業增加值占全市GDP的4.6%,達130億元,已顯現支柱產業的勢頭。不僅文化產業獲得了迅速發展,而且文化市場迅速開拓,逐漸形成了一系列與國際接軌的文化市場。音像市場最早脫穎而出,初具規模;演出市場(以至商業體育比賽)漸趨成熟,冷冷熱熱;圖書市場發展迅速,規模巨大;工藝美術品市場溝通海內外,機制健全;而文物市場與藝術品拍賣市場則從無到有,起點不凡;電影電視市場起起落落,交易熱烈;娛樂、旅游市場遍及全國,迅速壯大;特別是文化廣告傳播市場,異軍突起勢頭兇猛。[1]為發展文化產業,不少地方都制訂了文化產業發展規劃,明確了文化產業發展目標。先是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發達城市編制了文化產業發展規劃,緊接著江蘇、浙江、湖南、湖北、天津、四川、重慶等地也都紛紛制訂文化產業發展規劃。在所有這些規劃中,一個共同的目標就是力圖使文化產業在未來5-10年內占GDP的5-6%,并成為當地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邯鄲市在2004年也制定了《邯鄲市2004——2010年文化強市工作指導綱要》,明確提出“文化產業增長速度高于GDP增長速度,增加值在GDP中的比例不斷提高,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和支柱產業之一。”

雖然我國文化產業發展勢頭迅猛,但仍未能形成很大的市場份額,在國民經濟中的排序不高。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起點很低,至今還沒有形成大型的、有一定規模的文化產業企業。豐富的文化資源大部分沒有開發,有的是低層次的開發,有的甚至是破壞性的開發。經營管理水平不高,文化資源的商品轉化率很低,文化產品的精神內涵和藝術精致程度也很低,不僅沒有深度開發國內市場需求,而且也很難適應經濟全球化時代的市場競爭。文化娛樂業是文華產業中最賺錢的行業,但中國的文化娛樂產業中,以名牌形象出現在人們眼前的企業或產品實在是匱乏和稚弱,品牌效應和品牌戰略更是無從談起。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業是文化產業中最成熟的產業,但其在GDP中僅占0.3-0.5%。與國外相比,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明顯滯后。在中國當前文化市場領域,最賺錢的文化產品大部分都不是我們自己的。電影,我們打不過好萊塢,卡通拚不過迪斯尼,美國每年都從我們的市場拿走數億美金;計算機游戲,韓國、日本占據了我們90%以上的河山,我們給人家點錢到手軟;電視劇、流行音樂、時尚產品,韓國、日本讓我們的受眾“哈”了七八年還經久不衰;至于傳媒出版行業,就更不用說了,無不唯外國流行文化的馬首是瞻。[2]

我國文化產業存在一系列影響自身發展的問題,這主要是:

第一,資金投入少,文化產業組織化、集體化程度低,規模小,獲利能力小。在商品經濟條件下,文化產業與其它產業一樣,需要資金作后盾。1997年我國文化產業(包括文化文物、廣播電視、出版)財政經費投入總計為109.66億人民幣,而美國文化(專指藝術)的經費總額為175.83億美元。從報刊行業來看,2000年全國共有報刊10732種,雖然數量多,但質量較差,實力較弱,處于低水平的競爭狀態。早在上世紀80年代,美國的主要傳播媒介就已被50家大公司控制,其中20家公司控制了日報銷售的一半以上。美廣播公司、哥倫比亞公司等文化產業集團也都有金融資本的有力支撐,文化產業集團與金融集團之間互相滲透,互相滲股、控股,二者建立了穩定的伙伴關系。然而我國文化產業投入少,獲利也低。1999年我國電影全年的拍攝費用,僅相當于美國平均每部電影拍攝成本;全年票房收入為8.1億人民幣,而美國達75億美元。

第二,科技水平較低。發達國家文化產品已成為其國民經濟和出口創匯中的支柱產業,因此,發達國家在文化產業發展中對科學技術的運用是主動和積極的,并通過科技在文化產業中的應用進一步推動文化產業和帶動國民經濟的發展。而我國的文化產業仍停留于傳統技術層面,以致中國的大多數文化產業在其生產過程中,如音像制品的生產中,使用的都是發達國家淘汰的生產工具。

第三,缺乏創新。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也是文化產業發展的靈魂。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但是文化產品卻仍只停留在孫悟空、黑貓的傳統原始制作上,沒有發展、沒有創新,與美國一比,這一點便一目了然。美國缺少文化產業的傳統資源,但是美國文化產品中虛擬故事和人物卻層出不窮,他們從其它民族的歷史和故事中取材的文化產品,同樣也在豐富著受眾的文化生活,一部《花木蘭》一下子就獲利7億美元,一部《泰坦尼克號》從全球觀眾的腰包中直接拿走18億美元,間接地從附加產品中收入53億美元。現在他們又對孫悟空產生了興趣,準備把這個形象搬上熒幕。傳統文化資源通過美國文化產業的創新,市場的運作、商業包裝,既獲得新的生命,也使美國文化產業獲得新的價值增長點。[3]

[參考文獻]

[1]羅江寧.烏昌經濟一體化:關于文化產業發展的戰略思考.http://xjshtour.com/word/074.doc

[2]河南公眾信息網.振興中國文化產業我們的責任./propage/tradesort/messageRead.asp?id=198559

[3]姚丹君.對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思考./ndedu/Abd/doc/xb200533d02.j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