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特派員制度研究論文
時間:2022-09-19 08:57:00
導語:科技特派員制度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摘要:科技特派員制度由福建省南平首創,是新時期我國農村科技服務體系的創新與補充,是解決目前基層科技力量不足與科技服務“缺位”的成功實踐。本文就我國現有農村科技服務體系概況及科技特派員制度的特點、問題進行了分析,并就建立該制度的長效機制提出建議。
面對新時期的“三農”問題,全國各地對農業技術推廣體系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創新,農業技術服務體系發生了較大的轉變,從單一的推廣者主導變推廣者與應用者二元主導,服務模式也呈日益多樣化。這些方式大體上可以歸納為四種類型[1-2],即:機構型主體服務方式、載體型主體服務方式、傳媒工具型服務方式和實體活動型服務方式。科技特派員、科技CEO、科技大篷車、科技人員承包套餐等均屬科技實體活動型服務方式。
一、科技特派員制度的特點及作用
科技特派員制度于1999年創建于福建省南平,是“南平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在農村科技服務體制不完善,“三農”問題比較突出的特殊情況下采取的應對措施。科技特派員是目前我國農業技術服務體系實體活動型服務方式的代表之一,在科技推廣實踐中,科技特派員以其獨特的服務方式活躍在農村經濟生產第一線,其產生的效益,衍生的活力,在全國農村、農民、科技人員和地方各級政府中產生了較大反響,成為新時期解決“三農”問題的成功實踐。科技特派員制度特點鮮明,成效顯著,具有以下特點與作用。
(一)具有一定的行政職能和公益性
計劃經濟時期政府為了滿足國內糧食和工業原料的供給,逐步建立起了完整的從中央到地方的一元化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并將其作為政策和技術延伸的手段,這種推廣模式對農業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科技特派員制度是在我國經濟轉型期的一項農村科技服務工作的探索實踐。一方面,科技特派員仍然肩負著部分行政職能,包括:執行政府專業科技推廣任務;起到向政府提供地區發展戰略建議和上傳下達的作用;協助政府參與農業生產安全監測、引導基層建立行業組織等;另一方面,開展公益性科技服務,如技術指導、技術推廣、農民技術培訓、防蟲防災預測預報、信息傳播等。
(二)激活了潛在的人力和科技資源
20世紀末,原有的農技推廣服務網絡由于缺乏財力支撐和機制不活,已經“線斷、網破、人散”,農民缺乏有效的科技指導,科技成果難下去。實施科技特派員制度,是在農村科技體制不完善、“三農”問題突出的特殊情況下采取的超常之舉。最初下派的科技特派員是從南平市行政機關、事業單位和科研所挑選出來,并將原有的鄉鎮“農五站”整合成鄉鎮科技特派員工作站。此后,該制度得到中央及省政府的高度重視,加強到從挖掘各級行政潛能、盤活城市科研院所和機關既有人力和科技資源,把科技特派員制度向上下兩頭延伸。向上通過借助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政府機關的人才優勢,從中選派—些高級專業人員擔任科技特派員,促使各種社會資源向農村傾斜和轉移;向下則是從鄉土人才中直接選聘村級農民技術員,建立村級服務站。科技特派員原先也都從事農業科技工作,但因體制機制問題,其人力、技術資源未能有效發揮出來,這一舉措超出意料地激活了這些“閑置”的資源,并且在短期內迅速聚集起了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的爆發力。通過科技特派員的溝通協調,各方面互相借力,互為依托,以直接、便捷的方式將農業科研院所等單位大量的先進技術、優良品種和生產開發性項目引入農村,使科技人力資源和生產要素緊密有效地結合起來,實現了低成本的農業科技的推廣和普及,解決了農業科技成果進村入戶和有效轉化的問題。同樣的主體和客體,在實施科技特派員制度后,釋放出的能量反差如此之大,帶來效果如此的截然不同,這就是一個機制的問題。
(三)建立起科技人員與農民的長效合作機制
科技特派員制度是對我國農業科技推廣體系的革命,其核心是科技推廣者與科技應用者雙方形成利益共同體。在實踐過程中,科技特派員通過資金入股、技術參股等形式,與農民群眾和專業大戶、龍頭企業等結成經濟利益共同體,實行風險共擔、利益共享,形成了農業科技推廣的投入回報機制。科技特派員制度不同于傳統的農業科技推廣制度,它成功地運用市場經濟規律解決科技成果與生產結合、科技人員與農民結合的動力問題;把傳統服務中由推廣者主導的簡單生產咨詢和技術指導行為轉為以依托農村科技大戶和農村行業協會、轉為與農民結成“利益共同體”和面向市場需求的應用者主導的經濟行為,把短期服務行為轉為服務加合作的長期行為。據統計,自1999年以來,福建累計下派科技特派員10872人次,與農戶或基層經濟組織建立各類經濟利益共同體2483家[3]。科技特派員制度特在通過技術支持參與或創辦各類農業經濟實體,形成各種不同的合作關系、利益結構和經營模式。利益共同體機制,在調動科技人員積極性的同時,給農民吃了一顆放心采用新品種、新技術和投資發展的定心丸,達到合作雙方的互利共贏。
(四)找到了農村科技和經濟最佳的結合點
農民作為農業技術的最終用戶,居于農業技術應用的主體地位,只有農業技術為廣大農民所采用,并取得預期的效益,農業技術的價值才能得到真正的實現。科技特派員制度有別于傳統科技支農所采取的“拉郎配”行政干預,采取的是雙向選擇、供需對接。鼓勵技術人員根據自身技術專長,農民、專業戶及農業企業等根據自身產業結構調整目標和當地資源開發的需要,雙方在自愿磋商的基礎上達成服務契約關系,實行服務對象與服務主體的有效對接。這種靈活,自主性強的合作方式,采取雙向選擇,把滿足農民對科技的需求放在第1位,找準了供需服務雙方,科技和經濟的最佳結合點,使現有的城市科技資源服務于農村生產,達到生產要素的最有效配置,提高了農業生產的效率。
(五)推動了農村科技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
科技特派員制度打破了傳統農業科技推廣站定點服務的模式,采取既定點又流動的新型科技團隊服務模式。團隊由科技特派員與當地村級農民技術員共同組成,按照“精干、高效、集成、聯合”的原則,進行專業力量整合,建立區域行業科技服務團隊,對接各種農民專業經濟組織,通過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來提高農業承接科技的程度。即特派員在做好科技服務責任村工作的同時,更加注重發揮團隊作用,在團隊工作中除起到“傳、幫、帶”的作用外,更重要的是團隊在必要時,能根據自身能力的大小和專業需要,可以通過行業組調度,實行跨區域服務,形成整體合力,成為一支既分散各地,又具有整體優勢的科技服務隊伍。
二、建立科技特派員制度長效機制的對策思考
科技特派員制度是一種能夠充分發揮科技資源作用、具有較強生命力的工作新機制。但是,由于科技特派員制度是在特殊情況下采取的非常之舉,在實踐中,這一制度陸續暴露出一些不足之處。因此,開展科技特派員長效工作機制研究,對于確保該制度的可持續發展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一)理順組織管理機構
目前科技特派員的組織管理部門比較混亂。雖然各地均由當地黨委或政府負責同志任領導小組組長,但具體管理部門差異較大,有的歸屬于科技部門,有的歸屬于農辦,甚至也有的歸屬于組織部。這種管理體制可能有利于各地根據自身實際情況推進科技特派員工作,但從工作統一管理的角度出發,顯然不利于工作的規范化、制度化管理,也增加了工作統籌協調的難度。應把處于相對混亂的科技特派員的組織管理體系理順,做到從中央到地方的科技特派員的管理機構保持一致,并健全自上而下的管理機構,以方便組織管理和工作協調。
(二)建立制度運作保障體系
一是對編制、職務(職稱)、工資、福利等給予保障;二是對工作經費和項目資金給予財政和信貸扶持;對優秀科技特派員給予獎勵,調動其積極性。進一步加強科技特派員激勵機制建設,建立融資擔保機制和項目風險保障機制,通過立法的形式設立農業科技投資風險金,科技項目開發初期的風險金由政府“埋單”,以降低科技特派員實施項目的風險,為其提供放開手腳“表演”的機會;三是探索并完善技術要素參與利益分配的方法和途徑,使科技人員的收入與其工作績效掛鉤;四是鼓勵下派期滿的科技人員兼職科技特派員工作,繼續發揮專長,以保持服務的連續性。
(三)加大技術、資金支持力度
科技特派員緊緊圍繞優勢產業、特色產業開展技術指導、技術培訓等工作,使農業生產率、資源利用率等都得到有效提高,推動了地方特色農村經濟的發展。如福建南平市2005年科技特派員實施的63個服務項目中,就有38個項目是圍繞當地優勢產業和特色產業,如:毛竹(含竹筍)、錐栗、葡萄、桔柚、食用菌、乳業和茶葉等,使當地的優勢產業、特色產業一躍成為主導產業。因此,政府應加大資金投入力度。首先應積極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劃出政府投入用于農村科技特派員工作的專項資金,鼓勵科技特派員開展優勢項目開發。其次是調整農業科研經費結構,給予派出單位穩定的科研專項經費支持。三是保證派出單位對派出人員提供有針對性的技術支撐。這種技術研究因具專指性和實用性,特別容易向農村轉化滲透,是一種有效的農科結合的途徑。四是要注重發揮政府資金的帶動作用。引導農民和社會各方資金投入農村科技項目開發,逐步形成以政府投資為主體,社會投入為補充的多元化投融資體系。五是把科技特派員工作內容納入新農村建設和現代農業建設中,與星火計劃、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農業綜合開發、科技扶貧等項目結合起來。近年來,我國科技特派員試點工作引起了國際機構和組織的極大關注,科技部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國際農業發展基金會(IFAD)、中德合作項目辦公室(GTZ)、日本國際辦力事業團(JICA)等國際機構和組織進行了有效溝通與合作,為利用國外資源開展科技特派員試點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礎。
(四)政府行為與市場機制結合
市場經濟體制的一個重要原則就是充分發揮市場對資源的配置作用,科技資源也不例外,通過引入市場機制,真正做到“科技下海”[4]。農業作為經濟效益低,社會效益高的弱勢產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在目前我國農業科技推廣工作尚無能力完全通過市場機制來運行的一定時期內,政府應通過適當的行政手段來支持科技特派員工作,將政府行為與市場運作有機結合。當然,隨著科技特派員制度的不斷完善和成熟,過多的政府行為反而會增加不必要的制度成本,從而制約其進一步發展。到時,政府應適時、逐漸轉變角色,逐步弱化其在科技特派員工作中的主導地位。
參考文獻:
[1]劉志民,歐陽曉光.多模式復合型:我國現行農村科技服務體系的組織構架[J].科技與經濟,2005(2):41-44.
[2]劉志民,王樹進,倪浩.我國農村科技服務體系建設:發展思路與對策建議[J].農村經濟,2006(1):84-86.
[3]福建省科技廳.喜看稻菽千重浪——福建省實施科技特派員制度巡禮[N].福建日報,2006-07-11.
[4]劉飛翔.科技特派員制度生命力的探析[J].福建農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6(3):10-13.
- 上一篇:新型農村科技服務體系構建論文
- 下一篇:農技服務體系建設現狀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