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起源理論研究論文
時間:2022-12-17 05:30:00
導語:企業起源理論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英文標題】TheoriesofFirmOrigin:TestingBasedonHistoriseoftheFirm
WUShan-lin
(SchoolofEconomics,ShanghaiUniversityofFinanceandEconomics,Shanghai,
China,200433)
【作者】伍山林
【作者簡介】伍山林,上海財經大學經濟學院,上海200433
伍山林(1963—),男,湖南新邵人,上海財經大學經濟學院經濟學博士。
【內容提要】本文根據現代工商企業史和有關“分包制”的史料,對兩種理論進行了檢驗。結果表明,企業起源的交易費用決定論得不到歷史證據的支持;企業是利用分工合作利益與節約交易費用的組織的假說,與企業史提供的證據一致。
【英文摘要】Inthispapertheoriesoffirmoriginbasedonthehistoriesofmodernbusiness
firmsandthe"Putting-out"willbetested.Theresultsshowthat(1)thetheorythatfirmaimsat
economizingtransactioncostshasnotbeensupportedbythehistoriesof
thefirmand(2)thetheorythatfirmisanorganizationthatcanbothexploit
benefitsfromdivisionoflaborandcooperationandeconomizetansactioncosts
isinaccordwiththehistoriesofthefirm.
【關鍵詞】企業起源/企業史檢驗/現代工商企業/分包制
firmorigin/historialtestofthefirm/modernbusinessfirm/Putting-out
【正文】
中圖分類號:F27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1—9952(2000)05—0023—05
企業起源的交易費用決定論認為,若市場運行不存在交易費用,則不管分工多么復雜,任何一個想要生產最終產品的經濟主體,都可以放手讓他人生產自己最擅長的中間產品,再借助市場以完全契約的形式將這些中間產品組合起來,并且這種生產方式是最優的、無法加以改進的。因此,在交易費用為零的新古典世界里,企業沒有出現的必要。為什么企業出現了呢?該理論解釋道,企業出現的必要條件是現實世界中的交易費用不為零;企業作為一種配置資源的方式,當它比市場更能節約交易費用時,便取市場而代之。
另一種理論認為,在現實經濟世界里將節約交易費用當作企業出現的唯一原因是片面的,即使將交易費用不為零視為企業出現的必要條件也是不完善的,因為在企業的起源上,還需要另外一個必要條件,即生產要素的社會結合能帶來種種額外好處。這些額外好處都是分工合作的結果。事實上,若不存在分工,則交易沒有必要,合作沒有基礎,市場不會出現,企業不知為何物。因此,有必要將企業視為在利用分工合作利益與節約交易費用上達到均衡的經濟組織(Alchain,A.A.andDemsetz,H.,1972;楊小凱,1998)。
企業理論發展到現在,最為缺乏的是對各家企業理論進行檢驗的文獻。除馬克思在《資本論》中發展了一套立意深遠的理論企業史外,錢德勒的著作可能是檢驗企業理論的最好材料。但是,錢德勒的工作有很大的局限性,因為他的著作只分析了美、英、德三國的企業發展史,且考察的對象局限于現代工商企業的起源與發展。本文將利用錢德勒著作中關于現代工商企業史的豐富材料以及散布在各類文獻中的有關“分包制”(Putting-out)——一種前現代企業的零星材料,檢驗這兩種企業理論。
一、基于現代工商企業史的檢驗
錢德勒(1977)認為,1840年以前的美國,之所以還不存在現代工商企業,“單一單位企業”一統天下,是因為當時“經濟活動的規模尚未大到足以使管理的協調比市場的協調具有更高的生產率,從而更有利可圖”的程度,“建立多單位企業的必要和機會并不存在。”只有到了煤能提供廉價和方便的能源,鐵路能提供迅速和有規律的全天候的運輸服務的時候,才結束了500年來一直延續的管理生產和分配過程的傳統方法。為什么鐵路與電報企業成為最早出現的現代企業呢?因為“對列車運行和運輸流量進行管理協調,這對于旅客的安全以及橫貫全境的鐵路上高效率地運輸各種各樣的貨物來說,乃是必不可少的。要在電報線路上傳遞數以千計的訊息,這種協調也極為必要。在其它形式的運輸和通訊中,如果運輸量變化不大,或者運行速度較慢,則協調的必要性就較低,大企業的出現也較慢。”將新的復雜的工藝用于生產,需要現代經理人員對多個生產單位進行廣泛的組織協調。他總結道:“在生產上,最早的一批現代經理人員是出現在這樣一些工業和企業中,它們的工藝性質允許把幾個生產過程置于一個單一的工廠內來進行(亦即內部化)。最早的現代經理人員也出現在這樣的工業中,一旦它們更集約地使用能源或者當機器、工廠設計和官僚主義程序得到改進時,它們的產量會猛增。當生產一定數量的產品所需工人數減少時,從事監督這些流程所需的經理人數卻在增加。大量生產的工廠于是變成經理密集型企業”。
在《看得見的手——美國企業的管理革命》那部書里,錢德勒總結的主要是企業在適應技術變遷的過程中調整組織結構以節約交易費用。他認為,(1)現代工商企業將原來獨立運行的經營單位內部化。這使得交易規范化了,交易費用以及獲得市場和供應來源的信息成本降低了,商品流量在單位之間可以進行管理和協調了,能夠更好地利用設備和人員、提高生產率、降低成本了。(2)許多營業單位的活動內部化到一個企業,管理層級制變得必不可少并成為現代企業的一個標志。這種管理層級制與獨立的、自主的營業單位的聯合體相比較,在于能提供管理上的方便,更好地發揮協調功能。(3)各級支薪經理越來越職業化,其工作的技術性含量越來越高,企業也變成了企業家式企業。企業家的選拔和晉升越來越依靠培訓、經驗和表現;現代企業中所有權越來越分散,股東不具備參與企業高層管理的影響力、知識、經驗和義務,若所有者或金融機構不委派代表成為企業的專職經理,它們與企業的關系與一般的股東并無二致,雖然它們擁有否決權。(4)企業獲得了“自己的生命”,企業家的決策目標也改變了,他們并不貪圖眼前利益,寧愿選擇使企業長期穩定和成長的決策。
在《企業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工業資本主義的原動力》中,錢德勒對上述總結只作了很小的改變。在他看來,19世紀最后幾十年里,當新的改進了的生產工藝發展起來后,人類在歷史上第一次獲得了大量的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建立現代工商企業的一般步驟是:先“對大得足以實現規模和范圍成本利益的生產設施進行投資”,再“對特殊產品的銷售、批發和采購網進行投資”,最后“征聘和組織必要的管理人員,以監督屬于產品的生產和批發的職能活動,協調和監測貨物通過各個工序的流量,并在現時的業績和預期的需求基礎上為未來的生產和經銷分配資源”。另外,節約交易費用也是導致企業形態變化的重要因素,交易費用是把貨物和服務從一個經營單位轉移到另一個經營單位時所發生的成本,它與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是密切相關的。生產技術的變革和市場規模的變化不斷地改變著企業制度出現和發展的經濟環境,現代工商企業從一開始就集中于具有相似特點的產業,它們在19世紀最后25年中幾乎是突然出現的,它們都以大致相同的方式產生和發展。由于借助充分利用規模、范圍和交易費用經濟能夠很好地解釋現代工商企業這些歷史特征,故他說:“正是新技術的發展和新市場的開放,導致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并使交易費用減少,從而使大的多種單位工業企業在那個時候、那個地方并以那種方式產生。”
根據錢德勒的考察和總結,我們至少可以得出如下結論:(1)生產技術的變革,部分地是為了克服交易的困難而產生的;生產技術的變革,又使協調生產的方式或組織生產的制度結構發生相應的變革,它在19世紀末使“單一單位企業”演變為現代工商企業。(2)生產的技術條件與組織生產的制度結構之間總是存在著交互作用的,作為技術條件與制度結構綜合體的企業,其目的在于提高生產率、節約各種費用。(3)隨著專業化分工和技術的發展,需要受過專門教育、擁有專門知識和經驗的人員來完成生產與分配過程中復雜的組織與協調工作。
二、基于“分包制”的檢驗
“分包制”廣泛存在的時期比現代工商企業要早很多,它是按照這樣一種方式來進行生產與交易的:中心商人將一些產品的不同零件、工藝或工序分包給不同的家庭獨立完成,按照基本不變的質量標準,采取按件計酬的辦法,對生產者的工作進行衡量和支付;待加工產品以及生產工具,或者是中心商人提供的,或者是獨立家庭自己準備的,或者二者兼而有之,但對生產者加工過的產品的集中和銷售,總是由中心商人完成的。
芒圖(1959)清楚地描述了這種生產方式的一個具體發展過程。他說,當家庭工業不能親自將自己的商品銷售出去的時候,他們就必須與商人發生聯系,由商人買進這些商品,并將這些商品出賣于國內外市場。逐漸地,商人掌握了家庭工業的命運并深入到生產過程中,關心制造上的某些次要的細節。在呢絨生產中,獨立生產者分散且兼營農業和加工業,商人親自監督很困難,于是:(1)這些生產者獲得了充當企業主角色和同時為多個分包商生產產品的機會,增強了與單個分包商討價還價的力量;(2)由于貧窮,這些生產者不得不向呢絨商借款,呢絨商通過要求織工以織機作為抵押的貸款方式,獲得了對生產設備的所有權;(3)生產者原來的家庭生產方式逐漸喪失其獨立自主地位,對呢絨商的經濟依賴亦逐漸加深。當然,這種狀況改變的快慢還與所采用的技術、原料的等級以及工人的技能等有關??继兀?965)也提供了一個類似的描述。他說,當農村家庭對棉毛織品市場的花色品種或前景不是非常了解時,那些對市場了解深刻、頭腦靈活的人就積極地組織生產以滿足市場形形色色的需要,憑借其知識成為別人的老板,他們根據估計的銷售額購買原料,親自或托人將這些原料轉交給家庭工人去生產,按成品給付加工費,將產品拿到市場上銷售。這種家庭生產因資本缺乏,總要受商人盤剝,家庭工人的自由程度非常小。由于在農村進行這種家庭生產能夠逃避政府的控制和納稅,商人手頭的工業資本很快變得充裕起來。但對于是否采用新的工業制度,他們顯得優柔寡斷,擔心工廠生產的產品質量達不到上等衣料的要求。
克拉潘(1926)描述了“分包制”在英國的變遷。他說,當產品是為遙遠的市場而生產的時候,生產者就可能通過商人與消費者發生聯系,商人成為控制生產過程的主導力量。這樣,“廠外加工制漸漸成為英國資本主義工業組織的占優勢的——雖則絕不是唯一的——形式。在喬治四世在位時多半仍是占優勢的形式;因為它雖則在一方面對大工廠和制造廠節節失敗,但在另一方面卻又始終以家庭生產和工匠為犧牲而有所得逞。只有在原料屬于商業雇主,并且在需要廠外加工工人的技術的加工過程完成之后再行繳回的時候,資本主義廠外加工制才可以說是完全確立?!边@種組織生產的方式在英國曾經廣泛地存在過,“凡是工匠仍然可以在家里做活的那些行業,無不為場外加工工作的發展提供過機會——先采取工匠自備原料、但經常為商業企業主做活的那種不完全的形式,繼而則采取原料也為工匠師傅所有的那種完全的形式。要把凡是據知其中有某種形式場外加工的英國各技術性城市行業一一加以列舉,那無異是要編織一部完整的英國行業名錄索引?!?/p>
諾斯(1981)和林鐘雄(1987)則把“分包制”當作早期的企業形態。諾斯說,從手工業到領料加工再到工廠制,經歷了三個多世紀,生產制度的這種演變要用市場規模的擴大和質量控制的難易來解釋,其發展伴隨著工資勞動的發展、投入產出計量的改變以及生產技術的變革。它是從都鐸王朝和斯圖亞特王朝發展起來的。其特點是,原料包給各地,工資(主要是計件工資)按階段支付,生產任務分散,在產品質量控制上較市場具有優勢,可將這種生產方式視為“早期的企業形式”。林鐘雄認為,這種生產制度是大量利用農村勞動力以降低生產成本增加產品供給的一種方式,在中古后期已存在于紡織業和冶金業;它是一種以商人為中心的生產制度,是生產技術處于較低水平時最多能稱為“原始工廠”的小規模生產方式;是歐洲商人為逃避城市行會管制而精心設計的一種生產流程,這種生產流程將各生產階段連在一起,生產過程中的粗加工通常在農村進行,最終產品在城市中完成。
什么原因使“分包制”逐漸退出歷史舞臺為工廠制所替代呢?學者們提供了好幾種競爭性假說。早期的經濟史專家強調的是新技術的規模收益,但自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來,這種傳統的假說受到了挑戰。以馬格林為代表的“新左派”認為,工廠制之所以逐漸代替“分包制”取得支配地位,并非由于大機器的技術優越性,而是由于資本家加深了對工人的控制,以種種方式降低成本;威廉姆森提出工廠制使市場上的交易轉入企業之內更有利于節約交易費用的假說,他認為,工廠制在防止盜竊、減少存貨、節約運輸費用、按技能分配工作、保持靈活性等方面,較“分包制”和其它類型的組織生產的方式具有優勢;諾斯抱怨道,大多數關于產業革命的文獻,作了錯誤的強調,即以技術變遷來解釋工廠制的變遷,而不是沿著從中心工場、到監督管理、到更深的專業化、到要素投入生產的更好的管理、到技術變遷這樣的路徑來考慮問題。在這些假說中哪一個更符合實際呢?瓊斯(1987)以1700—1870年間英國絲綢業有關技術變遷與產業組織形式變遷的史料,對新左派和新制度經濟學的解釋提出批評,再次強調了技術在生產方式變遷中的主導作用。他總結道:(1)托馬斯·隆貝18世紀早期的作坊是工廠的雛形,這種作坊的建立是為了利用水力及更先進技術所帶來的成本節約,而他是否也想節約交易費用卻沒有有力的證據來支持;(2)工廠制的采納落在捻絲技術和編織技術的重大進展之后,發明和組織變遷這種時間上的聯系,說明了兩者之間的密切關系,即技術變遷的進程決定工廠化生產的采納速度;(3)在19世紀20年代之前,絲綢業采用工廠制的地理分布與動力織機的引入密切相關,那些在技術上可用動力織機生產產品的地帶,通常采用工廠制進行生產,那些在技術上難以采用動力織機進行生產的地帶,保持著傳統的生產方式;(4)隨著關稅保護的逐漸消除,在19世紀的前半葉,制造業主還很少考慮用工廠制降低交易費用,交易費用的節約在后半葉才對組織形式發生一些影響。
從這些考慮中我們可得到如下結論:(1)在某些特定的條件下,如生產技術條件不變而交易很不便捷以致成為利用經濟機會的主要障礙的時候,組織形式的變遷主要是出于節約交易費用的目的。(2)組織形式的變化使人們地位發生相應變化,在資本、技術、信息、知識等方面擁有優勢的人,逐漸獲得了以有利的方式利用其他人勞動的權利。(3)技術的進步及其在生產過程中的應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生產的組織方式,生產制度將隨之發生相應的變化。
三、結語
很顯然,上面的考察還遠不是企業起源理論的完整的企業史檢驗。不過,如果遵從邏輯與歷史一致原則,根據上述有限的初步的檢驗,我們將不得不說:(1)將交易費用不為零當作企業出現的唯一必要條件,企業的出現在于它較市場更能節約交易費用的理論,雖然不是完全錯誤的,但肯定是片面的;(2)能統轄在分工合作利益里的因利用新工藝而帶來的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即勞動的社會結合的利益,也是企業起源的必要條件;(3)在一般意義上,我們可將企業視為在利用分工合作利益與節約交易費用上達到均衡的組織生產、配置資源的方式,它是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而發展的,它所處的形態在相當程度上反映了人類文明所達到的高度。
收稿日期:2000—02—20
【參考文獻】
[1]考特.簡明英國經濟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
[2]克拉潘.現代英國經濟史(上卷,第一分冊)[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3]林鐘雄.歐洲經濟發展史[M].三民書局,1987.
[4]芒圖.十八世紀產業革命——英國近代大工業初期的概況[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5]諾斯.經濟史上的結構與變革[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
[6]錢德勒.看得見的手——美國企業的管理革命[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7]錢德勒.企業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工業資本主義的原動力[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8]楊小凱.經濟學原理[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9]Alchain,A.A.,andDemsetz,H.1972.Production,
InformationCostandEconomicOrganization[J].AmericanEconomicReview(5).
[10]Jones,S.R.H.1987.Technology,TransactionCosts,
andtheTransitiontoFactoryProductionintheBritishSilkIndustry,1700—1870[J].JournalofEconomicHistory.No.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