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發展研究論文

時間:2022-12-17 05:34:00

導語:民企發展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民企發展研究論文

[摘要]企業內部治理結構及其質量,是當前我國民營企業實現更大發展的主要瓶頸。據有關研究分析和測算,目前我國民營企業的平均壽命為4.5年。很多民營企業在獲得了一定程度的發展以后,繼續向前發展,大都感到“力不從心”。產生這種情況的原因很多,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企業內部治理及其結構面臨嚴峻挑戰。實際也是企業內部治理及其結構不能適應發展需要的挑戰。它表明,企業內部治理結構及其質量問題,已經成為我國民營企業實現更大發展的主要瓶頸。能否有效克服這個瓶頸,將是我國民營企業能否迅速成長和發展的關鍵。從這個角度看,今后幾年我國民營經濟發展和企業間的競爭,將主要不是技術和產品乃至市場的競爭,而是企業治理結構及其治理質量的競爭。

一、民企要“脫帽”

主持人:在中國每天都有無數新生力量:民營企業正在成長。成長企業百強榜正好體現了這點,過去三年中,中國最具活力、成長最快的企業也都是來自民營企業,在表象背后,我們的民營企業真的成長了嗎,成長后的民企會再是“私企”嗎?

郭凡生(慧聰集團總裁):我們從中國大量民營企業做不大、做不持久的現象中怎樣破解當中的問題呢?這應該是我們企業家應該討論的重要方面。到底中國企業缺什么?缺錢嗎?我們看到很多有錢的企業破產了,很多沒錢的企業卻成長了,說到底還是制度的問題。我認為國有企業的垮掉和今天中國民營企業的成長不僅是人的問題,還是制度的問題。所以民營企業要想取得持續的發展,一定要考慮自己持久的制度創新。

呂政(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國外有一位學者曾經專門研究過華人家族企業的組織形態,得出的結論是華人企業普遍做不大。分析原因,主要是華人家族企業對家族以外的成員缺乏信任機制,產權結構局限于以血緣和裙帶關系為依托,缺乏社會資本向企業集中的機制,華人企業的不同所有者經營者之間缺乏按企業和抉擇合作共事的文化傳統,缺乏資本集中所要求的人際關系的凝聚力。

牛根生(蒙牛集團總裁):作為去年成長企業百強的冠軍,我感覺到我們所處的時代和階段是一個高速成長的時期。我們所處的這個階段也就像日本、韓國、臺灣前二十年那樣的階段,那個時期有很多好的企業,以高速的發展取得了今天的業績。但作為民營企業我有自己的切身體會。我的企業是私企嗎?是哪個個人的嗎?不可能。這次在APEC會議上,我說我代表一百萬奶牛在參加會議。雖然我的企業小,但是我代表的人數多。

二、成長的瓶頸

主持人:十六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大力發展和積極引導非公有制經濟”,面對新的政策,作為民營企業存在一些什么樣的發展瓶頸呢?

劉迎秋(中國社會科學院民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新一輪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高潮即將來臨,企業間的競爭也將變得更加激烈。隨著“清理和修訂限制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消除體制性障礙,放寬市場準入,允許非公有資本進入法律法規未禁入的基礎設施、公用事業及其他行業和領域”和“非公有制企業在投融資、稅收、土地使用和對外貿易等方面,與其他企業享受同等待遇”等大力發展和積極引導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的逐漸兌現,民營企業發展的政策和法制環境問題將讓位于企業內部治理及其競爭力大小的問題。過去那種靠鉆國家政策和法制不完善的空子斂財的現象將大幅度減少,企業的發展將更多地依賴于自身的競爭力和成長力。這時,企業競爭力、成長力和發展力上表現出來的差別,將不僅是技術、產品和市場等方面的差別,而且是企業自身治理結構、治理質量與治理水平的差別。

我認為,企業內部治理結構及其質量,是當前我國民營企業實現更大發展的主要瓶頸。據有關研究分析和測算,目前我國民營企業的平均壽命為4.5年。很多民營企業在獲得了一定程度的發展以后,繼續向前發展,大都感到“力不從心”。產生這種情況的原因很多,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企業內部治理及其結構面臨嚴峻挑戰。實際也是企業內部治理及其結構不能適應發展需要的挑戰。它表明,企業內部治理結構及其質量問題,已經成為我國民營企業實現更大發展的主要瓶頸。能否有效克服這個瓶頸,將是我國民營企業能否迅速成長和發展的關鍵。從這個角度看,今后幾年我國民營經濟發展和企業間的競爭,將主要不是技術和產品乃至市場的競爭,而是企業治理結構及其治理質量的競爭。

劉光溪(上海外貿學院副院長):在新形勢下我們企業需要制度的競爭。我認為我們法制的核心在于行政法制化的建設,在于把權利真正納入到一個以法來歸置的社會框架里面。所以,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我們應對來應對去,最好的應對是什么,是政府職能轉變過程當中的制度創新,制度創新是我們企業家第一競爭力的源泉。為什么要加這句話,我們看綜合國力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一個國家生產的什么東西的競爭。所以我說,制度創新是我們所講的第一競爭力。而我們給民營企業的卻是沒有制度的競爭。

主持人:一直以來融資難是制約民企發展的問題之一,在有新一輪的金融改革中,民營企業在融資環境上會有突破嗎?

蔡金勇(高盛(亞洲)有限責任公司董事總經理):國家在資金配置中,市場投資者所需要并不是政府所需要的,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民營企業存在了融資發展的瓶頸。在市場條件下,融資政策是一視同仁,消除國有商業銀行與非國有企業在制度上、觀念上的不對稱,改變銀行對民營企業的傳統歧視意識,這一點對于民營高科技企業的發展壯大顯得尤為重要。其實,從目前的情況看,我們的機構是更愿意選擇誠實的民營企業進行融資的。

蕭良勇(西安海天天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民營企業發展初期是家族企業,發展到一定的規模,資金變成了瓶頸,必須走股權融資之路,出讓股權成為股份制公司,才能較快地上升到一個新的發展平臺,走上資本市場之路。

井寧(美國標準普爾公司亞太區董事):在中國股市將來的發展中政府和管理部門也看到了需求,QFII等等也在陸續出籠,使國外的投資者可以到中國股市來投資。因為歷史原因,中國的股票在國際市場也是非常獨特的,有A股、B股、H股,還有一些法人股,等等不同形式的股票在市場流通,這些情況都不利于民營企業發展。

主持人:從微觀層面上講,我國的民營企業處在一個什么樣的發展水平?離現代企業制度究竟有多遠?

郭凡生:我認為從經濟學和管理學的角度講,一個企業成長并不難,難的是能健康的成長。一個企業發展并不難,最困難的是如何取得持續地發展。但是在這些困難前面,更重要的是我們成長的制度環境。我們企業發展之后,最大的問題是管理層次多了,這就產生了官僚主義,如何解決管理層次加大而不增加官僚,又不使官僚主義綿延,這是我們所有成長型企業面臨的最大問題。

劉偉(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院長):中國民營企業有“青春期”的發展沖動,表現為過高的增長欲、盲目的多元化、產業空心化和行為政治化。一些民營企業根本不滿足正常的增長速度,為實現過高的增長要求,使企業長期處于高風險的運營當中。為實現過高的利潤,盲目進入一些行業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還有的企業與政府的官員關系走得過近,熱衷于搞公關,精力沒有用于企業的生產和產品的開發,這些都是發展極不成熟的表現。

牛根生:我們企業體制非常重要,完全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產權清晰、政企分開、責權明確、管理落實,標準就是是否你的產權清晰,是否責權明確了,是否管理落實了。只有這樣,企業才能注重體制的轉換。

三、何以解憂

主持人:在面臨眾多發展瓶頸的情況下,我國的民營企業將會出現哪些轉變?會有哪些新的發展趨勢?

呂政:我認為中國的民營經濟的發展將會出現五大轉變。一是由勞動密集型產業向資本密集型產業轉變,二是產權形態從私人獨資為主向資本社會化轉變,三是企業的生產經營規模由小向大規模轉變,四是企業的治理方式由家族管理向現代企業制度的委托的治理結構轉變,五是生產范圍由本地區向家鄉以外的地區轉變。同時以下幾個方面將會給民營經濟帶來新的發展:一,資本密集型的冶金、化工、機械裝備制造、汽車零部件,重化工業;二,部分高新技術產業;三,城鎮高新技術建設和營運;四,城鎮的建設和房地產開發;五,國有資產的重組,公有企業有53000家,其中30%的企業在競爭中改組為混合經濟;六,提供中介服務的技術密集型產業;七,現代物流配送體系。

主持人:民營企業要發展回避不了政策與體制的碰撞,與世界企業同臺“競技”,在此情況下,我們企業將面對如何做強與做大的問題,中國民營企業家有“千金方”嗎?

呂政:由于體制環境不同,特別是由于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日益完善,政策環境的不斷優化和國內市場的廣闊,這樣在國內已經開始涌現出一大批在資本結構生產經營領域和規模方面做強做大的民營企業了。

民營企業要做大,首先是表現在產權形態,由私人獨資轉變為資本社會化的混合所有制經濟。而混合所有制企業的所有權與經營權是分離的,因此必須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建立規范的委托機制,構造由股東大會董事會、經營管理階層以及監事會組成的治理結構。形成對經營管理者既有激勵又有約束的機制。

根據我國目前股份制企業的運行實際情況,經營管理者也必須擺正自己的位置,企業經營管理者是受所有者委托的職業經理人,而不是所有者。所有者應當根據經營者的經營業績給予相對的報酬和獎勵。經營者不能超出權利之外的私營所有權?;旌辖洕琴Y本經營的一種有效方式,分散的經濟集合到同一個企業之后,要求不同的企業之間形成一種凝聚力,共同謀求企業的發展,資本的集中,要求不同的所有者和委托人必須遵循法律規范以及公司的契約。避免混合制企業導致資本的撤出和企業的解體。

民營企業做強做大必須有資本所有制價值觀念的調整和升華。受小農經濟觀念的影響,不少民營企業發展到一定的規模之后就失去了繼續做大的動力,沒有按照資本運動的客觀規律向前發展。私人企業僅僅為自己和家人賺錢,過上富裕的生活,做到一定的程度就可以不干了,把企業做強做大,一方面使個人的財富可以繼續增加,更重要的一方面是要使企業的經營者團隊,企業的職工也能夠在企業的發展中富起來,可以為家鄉以至于為國家的經濟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優秀的民營企業家必須有這種抱負,而沒有必要花錢買一個太平洋或者是加勒比海島國的護照為資產的轉移留后路。中國有俗話“良田千頃不過一日三餐,廣廈萬間只睡臥榻三尺”。根據考察,西方發達國家許多的大企業家最終都變成慈善家。民營企業的轉型必須有賴于民營企業經濟的價值觀念和價值趨向的轉變。在中國的歷史上,康乾時代曾經出現了徽商,但近代他們沒落了。我希望新時代的中國有作為的中國企業家不要學歷史上的徽商。

牛根生:我們的民營企業是有希望的,除非自己做不大做不強,除非自己不能可持續發展,這是我們要面臨的問題,今天我來的時候把我所有的報表對比,我用自己的指標和成長企業100強榜上的前十名對比,行還是不行,好還是不好。不僅要和這個團隊比,還要和世界的同行業如達能、雀巢相比,怎么樣把我們的農民收入提高80%,怎么樣和美國的、新西蘭的、澳大利亞的農民相比?怎么樣把一個群體和地區那么多的老百姓帶富裕了,這是我們企業家在做強做大的過程中所必須具有的一個社會責任感。

郭凡生:我們希望企業健康地成長,帶來的是百年老店中華品牌向將來的延伸,現在很多企業面臨的是企業領導層的更替等等,但是面對這個企業成長過程中最主要的問題是制度創新。當企業成長的時候制度必須創新,你的制度創新要跟成長的速度相符。一個是把財富進一步科學化,一個是把管理進一步數字化。對于我們的成長型企業,錢并不重要,因為你第一天做企業的時候,擁有的錢比現在少得多,人也不重要,你第一天做企業的時候擁有的人才也比現在少得多。想一下那些比我們錢多人多的企業破產了倒閉了是為什么?是因為他沒有一種好的制度,讓同樣的錢發揮出更好的作用,沒有好的制度讓同樣的人在企業里不偷懶。我們要做到的是讓懶人變成勤人,讓笨人變成聰明人。而這些又都需要制度來實現。這最終也是企業成功與否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