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網絡知識產權保障
時間:2022-04-19 11:26:00
導語:淺談網絡知識產權保障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摘要:本文從網絡對傳統知識產權保護的沖擊出發,就網絡上著作權侵權責任的劃分與界定;網上復雜的商標侵權糾紛的解決;面對網絡,如何對專利制度中的‘嘶穎性”加以認定等問題進行了探討。
論文關鍵詞:網絡侵權知識產權專利制度
現代社會是知識經濟社會,知識經濟是以無形資產投入為主的經濟,無形資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是知識產權。知識經濟必然帶來知識產權保護上新的問題,這些問題許多發生在技術發展迅速的網絡應用上。因為以計鋒機網絡為基礎的互聯網具備豐富的信息含量、快捷的傳輸速度、廣泛的傳播范圍,是現℃社會人們獲取知識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也是傳統的傳播媒介所無法替代的。網絡技術的發展打破了原有的傳播格局,在給人們帶來物質和精神生活享受的同時,使傳統知識產權相關制度的產生基礎發生了巨大的變化,Ju劇了權利和利益分配的沖突。知識產權保護體系面臨著調整與變革。
一、網絡發展對傳統知識產權保護體系的影晌和沖擊
網絡是汁算機信息資源和通訊資源的綜合體,與特定的在線汁算機服務不同,網絡是一個無中心的信息媒體。“它所組成的網絡空間(Cyberspace)可以將全世界的人及機構、組織、政府聯系在一起,使用戶可以遠程登錄,共享數字化文件”。
知識產權的一大特點是“專有性”。而網絡上的信息則多是公開、公知的,很難為權利人所控制。
知識產權的本意即在于保護知識產權持有者在傳播他們作品時的權利,在于阻止作品的自由流動,以創造一種機制來強化作品所有權,并對受侵害或處于受侵害危險中的知識攸提供一種救濟的形式。而網絡從誕生起,就致力于方便和促進思想的自由交流,并力圖實現知識和信息的共享。顯然,這一目標直接和知識產權保護的目的相對立。
知識產權的另一大特點足“地域性”。而網絡上知識傳輸的特點則是“無國界性”。二者無疑又構成了一對矛盾。
網絡的日益壯大發展,引出了知產權保護中最新的程序法問題:即在國際網絡知識產權糾紛中,管轄權與準據法的確定問題。過去,絕大多數知識產權侵權訴訟,均以被告所在地或侵權行為發生地為訴訟地,并適用訴訟地(法院所在地)法律。《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涉及計算:機網絡著作權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規定,侵權行為地包括實施被訴侵權行為的網絡服務器、計算機終端等砹備所在地。對難以確定侵權行為地和被告住所地的,原告發現的侵權內容的汁算機終端等波備所在地可以視為侵權行為地。但是,在實踐中,侵權復制品只要一上了網,全世界任何地點,都可能成為侵權行為發生地。這種狀況,主要是由網絡的無國界性決定的。如果被侵權人不能直觀地找出侵權行為地,必定要借助其他力量,這樣就提高了被侵權人的訴訟成本,而且讓行為人以其登陸的服務器位于某地的一個網站而受制于某地法院管轄難免有些牽強。所以,這一規定可操作性不是很強。
曾有人提議通過采取技術措施來限制網絡傳輸的無國界性,以解決這些矛盾。但在實際操作中困難極大,同時也有礙網絡的正常發展。于是更多的國家、學者,正通過JJu速各國知識產權法律“一體化”的進程,通過刳化知識產權的地域性,來解決這些矛盾。網絡上沒有國界,從來沒有一種傳播方式像網絡這樣迫切地要求各國法律之間的協調一致。
二、網絡上的著作權保護
由于網上復制作品的方便快捷,使網絡無限的復制性、全球的傳播性和變幻莫測的交互性,給現有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尤其是著作權保護帶來了巨大的震撼。“網絡在允許研究者、教育者、藝術家、作者和出版者以一個前所未有的速度拓展他們的市場的同時,也能讓任何匿名或者無形的著作權盜印行為將網絡上展示的任何東西進行復制和傳播。”
我國《著作權法》對侵犯著作權的行為作了列舉性的規定,但對喇絡傳播侵權行為沒有作詳細的規定。為了解決復雜紛紜的網絡侵權行為,我國《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涉及計算機網絡著作權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作了補充性規定,在加強保護作者對其作品依法享有專有權利的同時,特別對網絡服務提供者承擔侵權責任確立了“過錯責任”原則。即只有網絡服務提供者實際知曉或有理由知曉用戶利用網絡進行侵權活動而不加以制止時,才對用戶的侵權行為承擔侵權責任。這與當今世界各國法律、法規的規定比較一致,但對具體侵權責任的規定還是比較“原則”,尤其是對“過錯責任”的限制規定非常欠缺。因為,過錯責任畢竟只是一種主觀心理狀態,如何確定其為“知曉”或“有理由知曉”難以直接為外人所判斷。《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涉及汁算機司絡著作權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四條規定:提供內容服務的網絡服務提供者,明知網絡用戶通過網絡實施侵犯他人著作權的行為,或者經著作權人提出確有證據的警告,但仍不采取移除侵權內容等措施以消除侵權后果的,人民法院應當根據《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條的規定,追究其與該網絡用戶的共同侵權責任。”這一規定雖然為著作權人推斷網絡服務提供者的主觀過錯提供了法律依據。但是,要證明網絡服務提供者“明知”用戶有侵杈行為是很困難的,需要著作權人證明白己擁有有效的著作權,并且提供網絡服務提供者所具有侵權行為的證據并向其發出警告,也需要網絡服務提供者有承認其知曉侵權行為的外在表現。同時,使網絡服務提供者通過盡到合理的注意義務就能夠發現侵權行為,也可能采取“鴕鳥政策”戰意忽視明顯存在的侵權行為。所以,這條規定不但會增JJu著作權人維護權利的成本,也可能助長網絡服務提供者怠于履行注意義務的傾向。
三、網絡上的商標侵權糾紛
隨著數字技術臼新月異的發展,網絡上形形色色的商標侵權糾紛愈演愈烈,在商標權保護領域掀起層層巨浪。其中,尤以“鏈上的商標侵權之爭及網上搜索引擎引起的“隱形商標侵權糾紛為最。
在網絡上,處于不同服務器的文件可以通過超文本語言進行鏈接(HypertextLil1ks)。只要在網頁上某個標示著鏈接的字符或圖形——“錨”——上輕輕一點,另一個網頁或網頁的另一部分就呈現在用戶的汁算機屏幕上。這是因為錨上嵌著被鏈文件的網上地址。然而,為了網頁的繽紛美麗,網主很少直接采用被鏈文件的網址作為錨,而是采用文字、標題或標志等作為錨的外表。當它涉及到對它方商標的使用時,就很可能卷入了一場網絡商標侵權糾紛。在一個網站上,可能有許多網頁,其中的主頁就像雜志的封面一樣,包含網站的各主要信息。作為許多網站重要收入來源的廣告,也多出現在網站的主頁上。換言之,主頁對網主來說具有重要的經濟意義。然而,鏈接中縱深鏈(DeepLink)的設置,則可使用戶通過點擊甲網站上以乙方商標所作為的錨,繞過乙方主頁,直接看到乙方網站其他頁上的內容。
在美國的TicketmasterCooperation一案中,被告微軟公司所創建的“西雅圖人行道”網站未經同意,采用TicketmasterCooperation的商標作為鏈接的“錨”,而且沒置縱深鏈繞過其主頁,使用戶在微軟的網頁上通過點擊“錨”直接訪問到TicketmasterCooperation的訂票系統和其它信息。TicketmasterCooperation在起訴中指控微軟的這種行為構成“電子形式的剽竊”,是對其商標的盜用和濫用,淡化了其商標的價值,損害了其商業信譽。雖然該案最終以雙方和解而告終,但是關于鏈接的侵權之爭遠遠沒有結束。
繼超文本鍵接之后,網上商標侵權糾紛的另一熱點是由網上搜索引擎(SearchEngines)引發的“隱形商標侵權糾紛”。某個網主:他人的商標埋置在自己網頁的源代碼中。這樣雖然用戶不會在該網頁上直接看到他人的商標,但當用戶使用網上搜索引擎查找他人商標時,該網頁就會位居搜索結果的前列。“正如所有商標侵權糾紛一樣,隱形商標侵權糾紛的關鍵也足是否會造成公眾的誤認,即公眾是否會以為其要查詢的商標所在網頁與實際訪問的網頁之間有某種聯系”。。但是,在這種情況下,要證明誤認的可能是相當困難的。尤其是,隱形使用他人商標時一股并不需要提示被查詢的商標與網頁經營的產品或服務有任何關系。但是,隱形使用他人商標,靠他人的商業信譽把用戶吸引到自己的網頁,其淡化、乃至冒用他人知名商標之嫌總是在責難逃。
四、網絡對專利制度的挑戰
在專利法中一股都規定可以授以專利的發明創造必須具有新穎性。傳統專利制度對新穎性的地域性標準作了如下幾種規定:“絕對新穎性標準、相對新穎性標準和混合新穎性標準。之所以有以上不同的地域性標準,關鍵是各國山于不同的利益而各選擇一個適合自己國情的標準。然而,網絡上是沒有國界限制的,對任何一項技術而言,只要有人在任何一個國家的節點上將其輸入了網絡,只要我ffJ能從國內的節點上訪問到該內容,那么就可以推定國內的任何一個人都可以訪問到陔技術的內容。依專利法的規定,這樣的技術無疑是已經喪失其新穎性的。這樣一來,任何人都可以把網絡作為一個武器,尤其是發達國家,要阻礙那些采取相對新穎性或混合新穎性標準的國家的發明人在其國內就某項技術取得專利權就非常之簡單。只要是將有關技術在網絡上,無淪是采取何種標準,最終都肯定會認為該技術已經喪失新穎性。這對廣大發展中國家來說是非常不利的。
隨著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以及經濟全球化和我國已經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在國外非出版公開的技術信息,很容易通過各種途徑為我國公眾所知,如果把現有技術中的非出版公開限制在國內已經沒有意義了。因而,我國新修訂的《專利法》將新穎性的地域性標準由“混合新穎性標準”修改為“絕對新穎性標準。”新的標準擴大了現有技術的范圍,提高了專利授權的標準,這樣有利于現有技術的推廣應用、有利于提高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但是,剝于來自國外公開出版的技術信息的證據收集、證據舉證方面而言,國外企業可能會運用更強有力的科技力量和豐富的專利經驗收集域外專利證據,通過法律途徑請求宣告我國企業的專利無效。相比之下,目前我國沒有高質量的專利檢索技術,收集域外技術信息比較困難,對于域外專利證據很難以進行鑒別、舉證。這樣可能導致我國企業難以獲取國外已經公開使片J卻能在我國獲得專利授權的發明刨造。因此,面列網絡這一現代化信息交流手段對專利制度產生的沖擊,我們必須調好各國的利益,就網絡上的專利保護及新穎性的認定達成國際性的共識。
五、網絡知識產權保護展望
知識產權保護的根本目的足為了鼓勵智力刨造,促進文學、藝術、科學的繁榮。為了達到這一目的,隨著新技術的發展,各國知以產權保護總是或遲或早、不同程度地對迅猛發展的技術作出反應。網絡的誕生和發展無疑是列以往知識產權立法前瞻性與擴容的一次考驗。
在不斷完善原有知識產權保護法,以迎接網絡飛速發展所提出的挑戰時,我們一定要保持使用者與權利人之間利益的平衡—既保證使用者得到最廣泛多樣的信息,又保護權利人在信息網絡上的合法權利和商業預馴。在促進網絡發展繁榮的同時,消解因技術發展而得以輕易使用或盜用他人智力成果的弊端,保護權利人的合法權益,以鼓勵其進行更多的智力刨造,最終造福人類。
- 上一篇:假冒偽劣商品綜合治理探索
- 下一篇:詮釋社區社會組織的培育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