詮釋運用財政政策利用旅游業成為新經濟
時間:2022-05-19 04:50:00
導語:詮釋運用財政政策利用旅游業成為新經濟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鄧小平同志早在改革開放之初就指出,旅游事業大有文章可做,要突出地搞,加快地搞,要把旅游辦成綜合性行業。朱容基總理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講,“繼續增加基礎設施建設,積極培育電子信息、住房、旅游等新的經濟增長點”。都從戰略的高度上肯定了旅游業的地位。1998年入境旅游人數、旅游外匯收入分別排名世界第五位和第七位,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重要。面對今后國際、國內的形勢,我國旅游業充滿機遇和挑戰,我們應該充分運用積極的財政政策,努力把旅游業培育成國民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
一、旅游業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理應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
(一)旅游業的地位日趨提高
1、目前旅游業已是當代世界發展最快、前景最廣闊、規模最大的新型產業之一,而且在世界上已經成為最重要的產業之一,占全球國內生產總值的份額已超過10%。
2、旅游業與國民經濟的發展是密切相關的。國際旅游專家曾這樣分析,當一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800—1000美元時,居民將普遍產生國內旅游動機,達到4000—10000美元時,居民將普遍產生國際旅游動機,超過10000美元時,居民將普遍產生洲際旅游動機。因此,世界各國都注重抓住時機,開拓旅游市場,加快發展旅游業,有些國家就是依靠旅游來推動國民經濟大發展的。例如,戰后西班牙由于旅游業的發展,在19年中國民生產總值翻了兩番,成為旅游強國之一。可見,旅游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已不容置疑。
3、世界旅游組織的口號(1981年:旅游促進生活質量的提高、1987年:旅游促進發展)可以看出,旅游在促進經濟發展和改善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方面越來越具有重要的地位。
4、旅游業在我國興起只有二十年歷史,卻迅速成為我國一個投資見效快、利潤大、外匯多的經濟部門。特別是在第三產業中處于支柱地位,成為我國的一項重要產業。因此,1998年中央將其確定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將發展旅游事業放在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旅游業對經濟發展的作用
旅游業的發展水平是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人民生活質量的重要標志之一。加快旅游業發展,不僅有助于改善我國的旅游環境,加快我國經濟發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而且有助于吸引外商投資和對外經濟貿易合作。
1、旅游業日益成為國民收入的重要來源。經過二十年的發展,我國旅游總收入已從1978年的368萬元上升到1998年的3438萬元,年均增長25%(見圖一),特別是近十年來,旅游總收入從220億元猛增到3439億元,占GDP的比重由1.3%提高到4.32%(圖二),年均增長35.7%。同期GDP的增長速度18.8%,旅游收入穩步增長,并且高于GDP的增長速度16.9個百分點,日益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1998年旅游總收入較上年增長10.5%,比國內生產總值快2.7個百分點。
2、增加外匯收入,平衡國際收支。一個國家擁有外匯的多少,標志著這個國家經濟實力的大小和國際支付能力的強弱。增加外匯收入無非兩條途徑,貿易外匯收入和非貿易外匯收入。旅游創匯是增加非貿易外匯收入的一條重要途徑,在我國尤為重要(見表一、圖三),例如:1978年我國旅游外匯收入占外貿出口額的2.70%,到1998年提高到6.87%。旅游創匯收入所占的分額比重越來越高。而且,旅游創匯比貿易創匯具有換匯成本低、不受一般貿易保護限制、節省運輸開支、消耗物資商品少等不可比擬的優越性。
另外,旅游還是一種就地“出口貿易”。據1991年統計,到我國旅游的外賓,平均每人逗留12天—14天,花費達1000美元,這個數目的外匯,在對外貿易中大約要出口原油10噸,或自行車12輛,或蘋果4噸,而且旅游外匯收入是通過旅游者到旅游生產國或地區來消費各種商品和服務來獲取外匯收入的方式,實際上是一種就地的“出口貿易”,具有很強的創匯作用。
3、旅游業關聯帶動作用很強。旅游業具有很強的乘數作用,其在國民經濟中所起的作用,往往要大于原始收入的數倍,并提供新的就業崗位,同時刺激其他產業(如:道路、交通、供水、供電、通訊等基礎設施和飯店、旅館、娛樂等)的發展。1978----1998年國家預算內直接安排旅游資金70多億元,帶動社會資金2000多億元,吸引外資200多億美元,財政資金帶動民間和境外資金的拉動作用高達52倍。
4、改善投資環境,推動經濟發展。(1)國際旅游業是對外開放的一個“窗口”,發展旅游業可以促進各國人民相互理解和合作;(2)旅游業為經濟合作提供了食、住、行等必要的物質條件;(3)旅游業促進了科技人員和信息的交流;(4)旅游業本身就是一個引入外資較多的產業,也是投資者樂于投資的產業。“旅游搭臺,經貿唱戲”已是招商引資、開展經濟合作的流行方式。
5、發展旅游業,能夠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旅游業與其他行業相比,在就業方面有三個優勢:制造就業機會的成本低;受經濟衰退影響小;旅游業的發展還能給與旅游有關的的行業間接提供社會就業機會。世界旅游理事會(WTTC)的研究表明,旅游業在1994年直接或間接雇傭2億多人,占全球勞動力的10.6%,每9個工作者中就有1個屬于旅游部門。在當前經濟低迷,企業普遍開工不足的情況下,發展旅游業,對于解決就業問題具有重要現實意義。而且,旅游為擴大勞動就業開辟了一條新路,目前我國有旅游直接和間接從業人員1500萬人,預計到2000年僅旅游業就可吸納2000萬人就業。據世界旅游組織公布的資料,旅游部門每增加1個直接就業人員,社會就能增加5個就業機會,可見旅游業具有很強的“就業乘數”作用。
6、調整產業結構,旅游業在當前產業結構調整和中西部經濟發展戰略中具有其他產業不可替代的優勢,我國中西部地區擁有的獨特的旅游資源已經在促進該地區經濟發展中產生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旅游扶貧戰略已經成為中西部地區扶貧攻堅戰略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據不完全統計,通過旅游扶貧使我國貧困地區人口脫貧的占近五年脫貧人口的十分之一。
旅游業具有能夠促進經濟結構轉變、帶動行業發展、吸納就業、推動貧困地區脫貧致富、增加財政收入等巨大作用。因此,旅游業被列為我國國民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是我國現階段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
二、旅游業在新時期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目前,我國旅游業正面臨著發展的重大機遇。
首先,我國旅游業經過20年的發展,已經初具規模,在國際市場上已具有相當的地位和競爭優勢;國內旅游消費的現實需求性強,市場基礎廣闊;目前我國還擁有各類旅游企業11938個,已有24個省市將旅游業作為支柱產業、重點產業給予支持和鼓勵,旅游業的發展已經有了一個較好的經濟基礎。
其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旅游業確立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中央的這一決策對各級政府重新認識旅游業,重新部署旅游工作,盡快將旅游資源優勢轉化為現實的經濟優勢已經產生了積極的推動作用,為我國旅游業實現跨世紀的大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第三,國家各項改革措施的順利推進與擴大內需的效應進一步顯現。國家投入大量資金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人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這些都為我國旅游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社會基礎。
以上這些因素,可以說旅游業的發展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但是,機遇和挑戰是并存的,我們在看到旅游業發展的機遇的同時,也必須充分看到旅游業的發展面臨著不少困難:
1、世界經濟環境多變,國際競爭不斷加強。亞洲金融危機陰影猶在,世界經濟環境復雜,周邊客源國市場前景不明朗;國際旅游市場競爭日趨激烈,亞洲各國在經濟恢復過程中更加看重旅游業,利用各種手段與我爭奪客源市場。
2、國內有效需求相對不足。目前各項經濟改革繼續深化,改革成本相應增加,國民進行旅游消費能力不足;
3、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后。以前大家認為,旅游業是一個投資少見效快的產業,但這是以國民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旅游業能依托的基礎設施非常完善為前提的。對于我國這樣一個發展中國家而言,上述的前提是不存在的,尤其是廣大的中西部地區,盡管具有豐富的旅游資源,但是開發這些資源所必需的交通、水電、通訊等基礎設施極端短缺,這嚴重制約了我國旅游業深層次的發展;
4、旅游企業總體素質不高。我國各類旅游企業“小、散、弱、差”的問題多年來沒有得到解決,企業內部管理不善、經營機制陳舊,企業效益不理想。隨著我國加入WTO開放服務領域,各類旅游企業將直接面對國際競爭,以目前我國旅游企業現狀,面臨這種競爭是十分被動的;
5、旅游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差。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當今世界的潮流。我國雖然擁有大量高品位的旅游資源,但是盲目無序的開發和管理不力,已經對我國旅游資源造成了較大的傷害。
三、充分運用積極的財政政策,努力把旅游業培育成國民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
(一)潛力(可行性)分析
我國旅游業面臨著巨大的發展空間和市場潛力
1、雖然我國已進入世界10個旅游大國的行列,但境外游客僅占全球份額的4.4%,旅游收入僅占全球份額的2.5%弱。從世界旅游業占全球GDP的平均水平10%來推算,我國國內旅游收入應超過9000億元,我們對這一龐大的潛在市場僅開發了1/4。同時,如果我國旅游收入能夠達到國際水平,旅游所創造的稅收將達到600億元左右,可見,旅游業存在著較大的稅收增長空間。
2、我國旅游就業人數僅占人口的1.2--1.3%,如果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即占人口的10%,則我國可以安排勞動就業1億人口以上,這也充分說明旅游業可以帶來巨大的勞動就業市場;
3、隨著我國產業發展重心向中西部傾斜,中西部發展旅游、通過旅游扶貧必將加快中西部地區扶貧攻堅的步伐和產業結構的調整,促進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從而真正使旅游業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
4、我國五千年的文明古國、絢麗的自然風光,近300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旅游度假區、歷史文化名勝,還有19處列入聯合國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名錄的保護區等等都是我國發展國際、國內旅游的寶貴的不可替代的資源,旅游業是環境、自然保護最和諧、相互促進的經濟產業和“無煙工業”,我們可以利用旅游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真正的經濟產業;
5、我國旅游業1998年逆勢發展,勢頭強勁。1998年我國GDP同比回落一個百分點,進出口總額同比大幅回落,經濟增長速度明顯放慢。在這種背景下,我國旅游業逆勢發展,旅游總收入及旅游創匯收入都有較大發展,勢頭比較強勁,說明我國旅游業發展潛力比較大。
(二)運用財政政策
發展旅游業,與擴大對外開放的目標一致,與擴大內需的戰略一致,在促進我國產業結構的完善和優化、解決當前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點難點問題、推動區域經濟特別是中西部地區經濟的發展、豐富人民生活、發展地方經濟、培育新的財源、增加外匯收入、提高社會精神文明程度等方面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隨著旅游業成為國民經濟發展戰略重要組成部分和新的經濟增長點的確定,面對亞洲金融危機的不斷蔓延,其影響依舊存在,必然會影響到世界特別是東南亞旅客的來華旅游,1999年我國旅游業機遇和壓力并存。抓住機遇的關鍵在于加大資金和政策雙重投入的力度。發展旅游業應該成為涉外財政發展和改革的重要內容,以積極的財政政策,促進和支持旅游業的發展。
1、財政通過促進旅游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旅游業整體素質,不斷提高我國旅游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同時加大財政對我國旅游促銷活動的支持力度,特別是促進建立能夠與國內旅游供給能力相適應、能夠與境外旅游競爭對手相抗衡的促銷機制,擴大旅游業的國際流通規模,增強我國旅游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2、充分利用財政政策,積極鼓勵社會投資,調整收入分配,有效擴大內需,發揮財政的宏觀調控作用,為旅游業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3、加大財政資金支持力度,發揮優惠財政政策的作用,加快旅游業的發展,特別是加快旅游基礎設施建設。
一方面,要在力所能及范圍內,籌集財政資金,吸引社會資金和境外資金,加快旅游基礎設施建設:
(1)充分利用各級財政預算內安排的旅游事業費、旅游發展專項資金等,并爭取擴大預算內資金的來源和規模,加大對旅游宣傳促銷和市場開拓、旅游業發展規劃、旅游信息網絡建設資金的投入力度。(2)要盡量在國家預算內基本建設資金、專項國債、扶貧資金中安排部分資金。1998年財政部發行的1000億可轉換國債,主要用于基礎設施建設,是增強旅游發展后勁的大好機會,旅游基礎設施改造的資金需求符合可轉換國債的投向要求。為此,在當前啟動經濟、加大基礎設施投資中應把旅游景點、景區基礎設施建設納入范圍,把旅游業真正作為經濟產業和經濟增長點來培育。
(3)加強資金管理,發揮資金使用效益。加強資金的使用和監督管理;同時要加強與部門的協調配合,做好專項資金使用的事前參與、事中監督和事后跟蹤問效工作,切實提高各項資金的使用效益。
(4)充分利用財政資金的無償性,引導和吸引社會資金、境外資金,加快旅游資源發達地區,特別是中西部地區旅游基礎設施建設的步伐。
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優惠財稅政策,支持旅游業的發展。例如資金支持政策、旅游基礎設施投資優惠政策、旅游商品退稅政策、加快旅游改革和發展的財政政策、吸引外資政策、鼓勵旅游創匯獎勵政策,以及建立規范的旅游稅等等,促進旅游企業良性、快速地發展;同時要借鑒旅游業發達國家發展旅游業的成功經驗,了解旅游業發達國家對促進旅游業發展的財稅政策、投資發展政策、政府資金投資方向政策等等,加速我國旅游業的發展,起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
4、要積極幫助旅游企業進行現代企業制度改革,提高旅游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的實力。隨著企業體制改革和國民經濟結構調整的深化,產業重組、資本重組已經成為經濟生活中的一個熱點,各級財政部門應大力支持國有旅游企業加強內部管理,特別是完善企業內部財務管理,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旅游集團,從而使旅游企業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中,提高經濟效益。
5、做好旅游業的發展規劃,促進旅游業繁榮可持續發展。把旅游業作為經濟發展的重點產業、支柱產業和優先發展產業,納入地方和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范圍,要進一步搞好旅游業發展的總體規劃和分步實施計劃,使旅游資源優勢真正轉化為產業發展優勢,使旅游與環境和生態保護有機結合,促進相關產業的發展。
- 上一篇:日本為拓展出口采用的財政體系
- 下一篇:局辦公室主任年度工作匯報
精品范文
1詮釋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