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低碳經濟推進經濟新增長論文
時間:2022-10-19 04:20:00
導語:發展低碳經濟推進經濟新增長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全球發展低碳經濟是大勢所趨,西部邊疆具有發展低碳經濟優勢,可以發展新能源產業、碳匯產業等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關鍵詞]西部邊疆低碳經濟新增長點
一、大力發展低碳經濟產業
1.發展低碳經濟是時代需要
目前,世界正處于一場以能源和氣候安全為驅動力的新工業革命,全球向低碳經濟轉型已成為大勢所趨。在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大會上,總理指出《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京都議定書》是國際合作應對氣候變化的法律基礎和行動指南;強調“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是國際合作應對氣候變化的核心和基石;提出中國政府確定減緩溫室氣體排放的目標是中國根據國情采取的自主行動,是中國人對全人類負責的具體行動,不附加任何條件、不與任何國家的減排目標掛鉤。對此,歐美等西方國家以發展綠色經濟、低碳經濟為動力,積極行動起來并再造經濟增長。邊疆省區也應因勢利導,抓住機遇發展低碳經濟,發揮后發優勢、開拓新的經濟增長點,實現跨越式發展。低碳概念包含節能減排、可再生能源、碳庫儲碳3大部分,邊疆省區各有相對優勢,可以整合成不同的低碳經濟新的經濟增長點。
2.積極發展新能源產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1)以水能資源為基礎的清潔能源。西藏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達20136萬KW,占全國的29%,居全國首位;技術可開發裝機容量11000萬KW,占全國的20.3%,僅次于四川居全國第二位。云南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10364萬KW,占全國的15.3%,居全國第三位;年發電量9078.86億KWH,可開發的水能資源達9000萬KW,占全國的18.8%。廣西水能資源經濟可開發量在全國排第5位,可開發裝機容量1992萬KW。新疆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38178.7MW、裝機容量16564.9MW。除滇、桂兩省區已開發形成一定的“西電東輸”優勢外,藏、新兩自治區的水能開發程度低,潛力巨大,是低碳經濟發展并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的重點領域。
(2)風能資源優勢突出,可形成以風能為基礎的新經濟增長點。中國風能潛力世界第一。國家發改委擬按照融入大電網、建設大基地的要求,在隴、內蒙及冀、蘇等地形成幾個上千萬KW的風能基地,實現2020年供電裝機規模1億KW。新疆風能資源富足,達板城、吐魯番、小草湖等九大風區總面積15萬KM2,風電可裝機容量超過8000萬KW。甘肅風能資源總儲量為2.37億KW,可利用和季節可利用區的面積為17.66萬KM2,年平均風功率密度在150W/M2及以上區域占全省總面積的4%,風能資源儲量為3395萬KW、風能資源技術可開發量為2667萬KW。內蒙古風能資源居全國之首。國家氣象研究院指出,全國可開發利用的風能資源為2.33億KWH,內蒙古為1.01億KWH,占全國的40%。另一統計數據表明,內蒙古風能總儲量達10.1億KW,可直接開發利用3億以上。
(3)太陽能資源優勢突出,可形成以太陽能為基礎的新經濟增長點。新疆太陽能理論蘊藏量(總輻射量1450∽1720KWH/M2.年,可開發利用的太陽能資源為100∽150Kg/M2.年。西部邊疆的西藏、內蒙古、新疆、甘肅、云南等省區均具有日照時間長的優勢。內蒙古總輻射量在115~167千卡/CM2之間,僅次于青藏高原居全國第二位。日照時數在2600~3400小時之間。內蒙古與美國第一太陽能公司合作在鄂爾多斯建設一座擁有2000兆瓦發電能力的太陽能光伏發電廠。廣西太陽輻射量也在90~130千卡/CM2之間,年日照時數在1300~2250小時之間。云南全省每年接受的太陽能輻射能相當于730多億噸標準煤。太陽能熱水器集熱板保有量已超過800萬M3。全省太陽能產業產值已超過10億元。太陽能與建筑結合、太陽能與風能干燥、太陽能制冷級熱泵技術的研究水平處于國內領先,太陽能供熱與制冷聯合循環、吸附式太陽能冰箱的研究已接近產業化水平。另一方面,太陽能光伏發電在云南有所發展,不僅建成后年發電量達7000多萬KWH、年減排約7萬噸溫室氣體的技術最先進的石林66MWP并網光伏電站試驗示范項目第IMWP成功并網發電,而且,全省各地農村已建成50多多獨立運行的光伏電站總裝機容量紅350萬KW。
(4)以生物質能為內容的新型可再生能源經濟增長點。西部邊疆土地資源豐富,特別是未開發利用的山地可供發展生物質能作物種植。新疆生物質能(包括薪柴、農作物秸稈、農村人畜糞便、城市生活垃圾等)可開發量相當于3000萬噸標準煤。廣西積極建設全國最大的木薯乙醇生產基地。云南重點發展以生物柴油和燃料乙醇為重點的生物質能并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生物柴油是用膏桐籽提煉,云南可在10年內建成總體規模達1500萬畝左右的生物柴油原料林,形成年產近200萬噸、產值超過35億的新興優勢產業。而云南生產燃料乙醇主要原料為木薯、甘蔗、脫毒甘薯等非糧作物,成本低、產量高。云南省農業科學院甘蔗研究所所長張躍彬認為利用云南擁有78655KM2的熱區山地優勢,發展專用能源甘蔗材料,開發生產乙醇,既可根本性解決云南乃至全國甘蔗糖廠干半年、閑半年的困境,又可形成專用能源甘蔗燃料乙醇產業。據規劃,產量到2020年,可達400萬噸、銷售收入463億元。
(5)地熱能的潛在優勢大,可形成不同類型的新的經濟增長點。西藏地熱資源豐富,1977年1月羊八井1000KW試驗地熱發電機組發電;1983年又建成3000KW的地熱機組。目前,西藏羊八井地熱電廠總裝機容量達25180KW。但機組腐蝕結垢后及熱田衰減問題有待解決。西藏拉薩地區1997年投入4臺22500KW水力發電機組,使水電、地熱機組總裝機容量達到158980KW。此外,云南騰沖正在進行勘探,有希望成為我國第二個高溫地熱區。
(6)核能、潮汐能在廣西已邁開步伐。2006年防城港白龍核電站立項后,又安置了紅沙核電站、平南核電站、象州核電站。廣西沿海岸5M深以內的近海海域約1萬KM2既有利于建造潮汐電站水庫,又可把電站建成發電、養殖、旅游觀光為一體的新型電站,還可開發波浪能,推廣微型波浪發電裝置,建造航標和海上燈塔。廣西已計劃在北海白虎頭安裝1000KW小型潮汐發電站,前景可觀。
二、發展以“森林碳匯”為基礎的碳匯經濟新增長點
廣西、云南具有森林資源優勢,森林覆蓋率分別達到52.71%、50%。森林、草原是最大的“儲碳庫”和最經濟的“吸碳器。”林木每生長1M3,平均吸收1.83噸CO2,放出1.62噸氧氣。由于森林吸收CO2投入少,成本低,簡單易行,森林碳匯功能非常顯著。對此,內蒙古是碳匯大區。全區有13億畝天然草原,固碳能力為1.3億噸,相當于減少CO2排放量6億噸;還有3億畝森林;有5.6億畝可利用的荒漠化土地,可種樹1.2億畝,種草2.8億畝,可實現碳匯12億噸。《京都議定書》規定,某些土地利用和森林項目能夠起到固碳作用,從而可以被用于充抵減排義務。因此,該公約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一個既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同時又能產生一定經濟效益的機會。2006年11月,全球第一個根據《京都議定書》規劃的造林再造林碳匯項目“中國廣西珠江流域再造林碳匯項目”獲批實施,它是目前唯一獲得CDM執行理事會批準的林業碳匯項目。云南既可爭取CDM執行理事會將廣西珠江流域再造林碳匯向源頭延伸為“中國云南廣西珠江流域再造林碳匯項目,”并將林業系統在騰沖、雙江及保山市隆陽區開展的林業碳匯造林新模式試點擴展至民族自治州及各地自治縣,以充分利用山區、半山區土地資源、森林資源發展碳匯經濟。總之,桂、滇、內蒙以其雄厚的森林資源及其相應的經濟社會、科技文化優勢,有可能建成巨大的碳庫,提高固碳及儲碳能力,以碳匯推行CDM計劃,節能減排的技術創新,發展碳匯經濟并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而新疆、西藏以其廣闊的國土面積具有發展碳匯經濟的潛在優勢!
三、西部邊疆發展低碳經濟對策
1.建立發展低碳經濟戰略。按照國家確定的減緩溫室氣體排放的目標,從各省區的實際出發,把握好低碳重點領域,確定戰略目標、戰略重點,進行戰略部署,以盡可能低的經濟成本和碳排放量,獲取最大的整體效益,逐步實現本省區的國民經濟“低碳化”。一要把發展低碳經濟納入“十二五”規劃,突出優勢、探求模式,在加快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中,要以低能耗、高能效和低碳排放的方式完成大規模的基本建設;城市化要圍繞建設低碳城市發展以公共交通系統和快速軌道交通系統為重點、以步行和自行車為輔的慢速交通系統的低碳交通系統;要發展低碳建筑,設計上引入低碳理念,充分利用太陽能、選用隔熱保溫材料,合理設計通風、采光、節能型取暖制冷系統,運行過程要倡導居住空間的低碳裝飾及各環節的節能減排。在國家制定的發展低碳經濟的相關法律法規、政策的基礎上,制定適應民族地區的補充規定,建立相應的碳排放統計監測和管理系統、溫室氣體排放標準和考核體系等,積極參與碳交易。
2.致力持續創新,以科技進步發展低碳經濟。一要鼓勵產學研結合,加快開發低碳產品和低碳技術,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開拓新的經濟增長點。二要抓住國際金融危機及全球發展低碳經濟的契機,在充分利用碳減排、能源安全、環境保護、新能源的先進技術上創新求發展,不斷提高我國低碳技術與產品的競爭力,致力減少潛在的“碳鎖定”影響,逐步向低碳轉型,實現跨越式發展。對此,西部邊疆省區已有所進展:廣西玉柴誕生了世界上首臺利用現有零部件技術實現可再生空氣溫合動力功能的發動機及兩款實現兩級增壓的低碳節能高效發動機并成功裝車試運行;柳州五菱汽車有限公司自主研發制造的微型電動車并已通過國家工業和信息部的審查且在《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公告》,標志著該公司獲得國內首個新能源貨車生產資質。甘肅蘭州交通大學和蘭州自動化工程有限公司推出的綠色鍍膜技術,蘭煉MAZ100汽油和MAZ200柴油清潔助燃劑等,都在節能減排上作出貢獻。云南不僅在褐煤特別是劣質(低熱質)褐煤氣化領先,創新煤-氣-電&化(氣、油)多聯產模式,而且在煤制油方面建成一套3500t汽油/a的工業示范裝置并于2007年底投產。三要把低碳教育納入國家和地方教育體系。四要在體制創新上推行“綠色GDP”考核制度,建立適合國情、省(自治區)情的低碳經濟指標體系,將現行的GDP指標扣除因環境污染、自然資源超標消耗、生態環境退化的損失;建立地方政府和企業的低碳考核制度,促進地方政府和企業重視低碳經濟。完善低碳技術創新的激勵政策,建立“可計量、可報告、可核實”的技術轉讓與資金支持新機制。公務員之家
3.建立以社會生態文明理論為核心的低碳經濟理念體系。要樹立發展低碳經濟是落實科學發展觀、是中國人對全人類負責的重要途徑、是建設環境友好型和資源節約型社會和創新型國家的重要內容的思想觀念,并納入社會主義新邊疆建設的具體實踐中。一要創建邊疆特色的“生態文明和諧”理念,強調生態道德觀念,弘揚各少數民族的、傳統的優秀生態文明文化,如內蒙古的草原文化、新疆的伊斯蘭文化、西藏的佛教文化、廣西的八桂文化及云南各少數民族的神林文化、本主文化、梯田文化、貝葉文化、東巴文化、茶文化等;建立生態道德規范,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之路,使人們在良好的低碳環境中生產生活。二要加強宣傳引導,針對不同民族、不同群體、不同年齡、不同需求制定不同的宣傳教育內容,將什么是低碳經濟、為什么要發展低碳經濟、怎樣發展低碳經濟、個人如何參與與低碳經濟、低碳生產生活等納入宣教活動,以推動全社會的生產、生活方式和消費觀念與行為的大轉變。
4.積極參與國際合作。既要參與國家組織的國際上有關的低碳能源和低碳技術的交流合作,又要發揮邊疆的獨特地緣優勢,發展與毗鄰國家的有關低碳經濟合作(如云南與緬甸、老撾發展替代種植合作),以充分體現“中國人對全人類負責”的精神;既要學習引進國外先進理念、技術、管理和資金,通過新的國際合作模式和體制創新,促進生產與消費模式的轉變,又要發揮邊疆發展低碳經濟的優勢,積極申請參與清潔發展機制(CDM)。CDM是《京都協議書》中提出的三種靈活機制之一,是作為全球減排和技術轉讓的手段,允許承擔溫室氣體減排義務的發達國家(稱為附件I締約方)與目前還處于發展中的國家締約方(稱為非附件I締約方)聯合開展CO2等溫室氣體減排項目。這些項目產生的經核證的減排數額,即CERs,可以被附件I締約方作為履行他們所承諾的限排或減排量。據中國清潔發展機制官方網站數字統計,截至2006年12月31日,我國官方受理的清潔發展機制項目中已由國家發展改革委批準的項目256個,年預減排量約為101559640噸,如果這些項目在聯合國全部注冊成功,每年將為國家和企業產生約8.2億美元的經濟效益;已經在執行理事會(EB)成功注冊的項目30個,其中在EB獲得減排量的項目有8個。此外,較早進入CDM領域的華能集團在2006年10月26日與西班牙ENDESA電力公司簽訂了《核證減排量購買協議》,涉及3個風電CDM項目和5個水電CDM項目。
參考文獻:
[1]李苗苗,謝艷慧.對甘肅風能開發利用的思考[J].學術縱橫,2009(6):131-132.
[2]北方經濟報.
[3]內蒙古自治區太陽能資源分析[Z].
[4]楊躍萍.云南成為我國太陽能利用重要基礎[N].云南日報,2010.1.3.
[5]發展新疆可再生能源產業的研究課題組.發展新疆可再生能源產業的對策研究[J].決策咨詢通訊,2006(3):49-50.
[6]張無亂,丁琨.云南生物質能的開發利用現狀與未來前景分析[J].可再生能源,2005.12.15.
[7]劉尚賢,陽光玖,黃曉波.中國地熱發電綜述[J].四川電力技術,1999,(5):1-6.
[8]黃志民.從世界海洋能研究開發的進展看廣西海洋能的潛力[J].廣西節能,1997,(3):29-32.
[9]李云平.碳源大區內蒙古將大力發展低碳經濟[Z].
[10]張坤民.發展低碳經濟要有緊迫感[J].求是,2009,(23):50-52.
[11]單寶.解讀低碳經濟[J].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09,(6):75-78.
[12]田逢春,史薇.褐煤,新能源開發的寶庫[N].云南日報,2010.2.2.
[13]陳英.企業社會責任理論與實踐[M].經濟管理出版社,2009,(4):237-242.
- 上一篇:中國各所有制形式的憲法身份演變論文
- 下一篇:證券內幕交易問題研究探討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