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管理系統問題及策略

時間:2022-05-25 05:35:00

導語:金融管理系統問題及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金融管理系統問題及策略

金融管理也被稱作為金融管理治理。治理水平、金融機構的財務狀況、金融市場基礎設施的有效性是決定金融體系穩健性的主要因素。我國最初的金融管理工作是由央行來執行的,但隨著和國際接軌,要求央行在制定貨幣政策的職能加強,因此央行的管理職能被獨立出來,形成銀監會和保監會,對所有金融機構包括銀行和非銀行監督管理。

一、我國金融管理發展的趨勢

(1)有13個國家實行單一機構混業管理,35個國家實行銀行、證券、保險業分業管理,25個國家實行部分混業管理。

(2)金融管理法制呈現出趨同化、國際化趨勢。影響較大的有兩類:一是英國模式;二是美國模式。

(3)金融管理逐步重視金融機構的內部控制制度和同業自律機制。

(4)金融管理國際化。巴塞爾銀行管理委員會通過的《巴塞爾協議》統一了國際銀行的資本定義與資本率標準。

二、我國金融管理存在的問題

(1)管理目標不夠明確。在市場經濟發達國家,金融管理目標與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目標是不同的。貨幣政策目標是宏觀目標,借助貨幣政策工具調節貨幣供應量,以保持幣值穩定。而金融管理的目標較為具體,突出強調保護存款人利益和維護金融體系的安全與穩定。

(2)金融管理獨立性不夠。我國銀監會作為國務院下屬機構,在業務操作、制定和執行政策、履行職責時,較多地服從政府甚至財政部的指令。

(3)金融管理機構協調性差。從金融管理機構的設置來看,我國基本上屬于分業管理模式。但是,這些部門的職責缺乏嚴格的界定,相互間缺乏協調。

(4)現行管理制度不利于金融創新。在現行分業管理制度下,銀行參與證券業務被限制,一些具有轉移風險及套期保值功能的金融產品和金融工具無法在市場立足,影響到證券機構的運作及策略,證券市場表現出很強的短期投機性和不穩定性。

(5)現行管理制度不利于金融業的規模集中。現行分業管理制度,不利于銀行業向“全能銀行”發展,影響其國際競爭力的提高;對于證券、保險的嚴格限制、融資及投資渠道的缺乏、傳統單調的業務品種,加劇了同業之間的惡性競爭,使證券、保險行業競爭力下降。

三、加強和改進金融管理的措施

(1)健全金融管理法制和法規。根據發達國家的經驗,它們都較早的制定了管理方面的法規制度,并且隨著內外部環境的變化不斷進行調整。在這些法規中,比較全面的闡述了管理原則、目標、主客體和管理的方式手段等,這樣使管理活動有章可循。

(2)確定金融管理的側重點。隨著中國金融市場的發展,金融管理客體的覆蓋面將會更為寬廣,側重點也將有所轉移。

(3)提高金融管理的市場化程度。在經濟全球化和經濟金融化高度發展、金融創新不斷涌現、金融風險不斷累積和金融危機可能性不斷增加的現代金融市場形勢下,已經逐步擯棄了強制性的人為抑制市場機制發揮作用的行政管理方式,而是沿著日益強化市場機制發揮作用的強度和方向發展。

(4)金融管理應鼓勵創新。首先,在當前的金融管理中應當引入激勵管理的觀念,充分尊重金融機構的創新能力,同時,要鼓勵經營良好的金融機構快速發展。其次,金融管理應當鼓勵金融創新,改變目前過于嚴厲的行政審批和行政管制抑制金融創新的狀況。第三,要引入金融管理的成本收益理念和問責機制。在條件成熟時,應當要求管理機構必須對管理措施進行成本收益分析,只有管理預期收益大于成本的管理措施才能夠實施,同時還應當將這些評估結果正式公布,以接受公眾的監督。第四,要適應混業經營的發展趨勢,逐步為金融管理體制從分業管理轉向混業管理、從機構管理轉向功能管理創造條件。

(5)完善相關法律的制定。鑒于金融混業經營以及金融機構的業務多元化是一個必然的趨勢,加入世貿之后外資金融機構的進入會加速這一進程,中國的金融控股公司熱潮在缺乏管理法規的背景下興起,必然蘊涵相當大的金融風險。目前,三家管理機構都有嚴格的管理分工,因此必須有機構對這些交叉性的金融機構和金融產品進行管理,才能在當前有效地監控金融風險。

(6)信息共享。目前,三家管理機構分別管理銀行、證券和保險這三個金融子市場,但是,隨著金融市場的不斷發展,金融子市場之間的互相作用、互相依賴程度顯然會不斷提高,這就需要各管理機構的相互配合。結合我國的具體國情,特別是從我國金融運行和發展的現狀來看,我國似乎已經逐漸出現了對統一金融管理的客觀需要。隨著我國成功加入世貿組織,無論是金融產品的交易,還是金融組織、金融市場之間的合作與結合都將從廣度和深度上日益加強。從業務合作到股權重組都將使我國金融與全球金融的聯系更加緊密,即金融全球化對我國金融的影響日益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