詮釋低碳出口當前環境下的必由之路

時間:2022-06-30 05:35:00

導語:詮釋低碳出口當前環境下的必由之路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詮釋低碳出口當前環境下的必由之路

提要哥本哈根會議后,氣候問題提上了各國的議程,在國際貿易中,碳規則也逐漸成為出口貿易的一個規則。在當前部分發達國家提出的“碳關稅”政策,有一部分學者認為是一種貿易保護主義做法,但對于我們而言,也要看到其合理的方面。最重要的是,我們要走低碳出口的模式,打破發達國家的碳規定,繼續在國際貿易中發揮重要作用。

關鍵詞:低碳出口;碳關稅;出口貿易

哥本哈根會議后,氣候問題被不約而同提上了各國的議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國家,我國也積極應對氣候問題,作出符合國情的減排承諾。低碳經濟也成為了各國經濟發展的追求。目前,我國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經濟的發展很大一部分依靠的是出口創匯,對外貿出口的依賴程度較大,因此實行低碳出口必然是我國今后出口的必然之路。盡管道路是崎嶇的,但是這種趨勢是不可逆轉的,政府、企業應該在這種大趨勢中努力為我國低碳出口做出自己的貢獻,促進經濟與社會和諧發展,同時為世界的氣候問題盡自己的一份力。

一、低碳經濟及低碳出口的含義

對于低碳經濟的含義,目前國際上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我國環境保護部周生賢指出:“低碳經濟”是以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為基礎的經濟模式,其實質是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和創造清潔能源結構,核心是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發展觀的轉變。從此也可以看出,低碳出口的主要特點是出口產品能源消耗低,排放的二氧化碳強度小。

二、我國高耗能產品出口比重大,高碳經濟對經濟的貢獻率較高

我國作為世界上的出口大國,出口商品在世界上占有很大的比例,而高耗能產品的出口一直也是居高不下,雖然對我國的GDP增長有很大的貢獻,但是面對節能減排的經濟趨勢,形勢更加嚴峻。如2010年1~9月份,煤炭及半焦炭出口242萬噸,比2009年同比增長565.9%,鋼坯及粗鍛件出口13萬噸,增長998.6%,鋼材出口3,394萬噸,增長116.1%,未鍛壓鋁出口532,783萬噸,增長217.3%,以及一直是我國第一類出口商品中的機電產品,電類產品進出口額占全商品貿易總額的53.1%。2010年上半年,我國機電產品出口4,169.7億美元,同比增長35.9%。這些產品在出口增長、促進經濟發展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視,但同時應該看到在高增長的背后是憑借電量和能源消耗增加以及污染物在國內的排放,即高耗能、高污染與高碳排放的增長為代價的。(圖1、表1)(注:1=電器機械及器材產品;2=化工產品;3=金屬制品;4=紡織品;5=電子產品)

三、世界各國對高耗能產品出口的限制對我國產品出口形成很大挑戰

英國率先推行了“碳標簽”制度,即將產品從原料、制造、儲運、廢棄回收全過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在產品標簽上用指標標示出來,告知消費者產品的碳信息。目前,歐盟、日本、法國、瑞典、加拿大、韓國等國家和地區已經開始推廣碳標簽。而碳標簽只是針對出口產品,既要出口創匯,又要達到一定的碳排放的限制。這對于我國這樣一個出口大國而言,無疑是一個很大的壓力。

此外,歐盟、美國及其他經合組織(OECD)國家首先提出了一項措施:邊境稅調整,其目的在于由于某些經濟體國家實施較為嚴格的溫室氣體排放政策,必然會增加其本土企業的生產成本,使其與其他經濟體相比競爭力減弱,從而試圖通過對來自無強制減排義務或減排力度較小的國家的產品或服務征收邊境碳稅,以矯正市場競爭的扭曲。意圖通過邊境調整稅措施使中國等主要發展中國家在2012年后的全球氣候體制中采取強有力的減排行動。

同樣在稅收方面,2009年底召開的哥本哈根會議中,部分國家提出了采取“碳關稅”等手段促使發展中的大國承擔量化減排指標,雖然并沒有達成共識,而且碳關稅也沒有在國際貿易中推向實踐,但對我國而言卻是一個警示,必須高度重視,因為據世界資源研究所對各國各部門碳排放的統計中,中國的出口商品中所含碳排放量是最高的。尤其是到2012年,《京都議定書》到期后,碳關稅可能會成為大勢所趨,而碳關稅主要影響的是造紙、水泥、鋼鐵和部分化工產品,我國出口市場中一半以上是機電、建材、化工、鋼鐵等高碳產業。據世界銀行的研究,若碳關稅全面實施,我國的制造業可能將面臨26%的平均關稅,出口量將可能下滑21%。

2009年6月26日,美國眾議院通過了《清潔能源與安全法案》,根據該議案:從2020年起,對不接受污染物排放標準的國家實行貿易制裁,具體措施將表現為對未達到碳排放標準的外國產品征收懲罰性關稅。由于發達國家在低碳技術和環境保護方面具有很大優勢,“碳關稅”的實施將對發展中國家的對外貿易產生不利影響。以我國為例,2010年中國對美國出口的前十大商品集中在自動數據處理設備及其部件、紡織品、鋼材等,這些產品大多數屬于高耗能、高二氧化碳強度的產品,“碳關稅”將阻礙相關產品的出口。要是美國征收碳關稅,按30美元/噸的標準征收碳關稅,中國的GDP將下降0.021%,按60美元/噸,則下降0.037%。在世界經濟處于低迷的時候,中國作為溫室氣體的最大排放國將成為碳關稅的最大受害者。

在可能面臨如此嚴峻的挑戰下,發展低碳經濟,實現低碳出口,轉變我國的經濟方式變得尤為重要。實際上,即使沒有歐美的碳關稅,我國也要走節能減排的道路。我國政府在哥本哈根大會上作出的減排承諾表明,低碳經濟是中國未來必然的發展方向,而中國近年來在太陽能、風能等清潔能源方面給予的投入全世界無出其右就是最好的證明。

四、低碳出口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才可以完成

(一)政府方面。從2004年起,雖然國家取消了部分高耗能產品的出口退稅,但是由于國際市場的需求拉動以及中國的能源價格比較低導致了企業為了提高出口額而忽視能源利用的效率以及高耗能的現象發生,所以政府要在宏觀方面運用價格和財稅手段,調節能源的價格,從而制約企業無所顧忌地利用高碳排放能源。出臺配套的稅收優惠和激勵措施,鼓勵企業進行節能減排,尤其對影響貿易大局的機電產業實行更加積極的財政扶持政策。

政府培育國內碳交易市場,在新能源方面采取“低碳優先”原則,通過國家補貼的方式降低能源使用成本,出臺相關政策鼓勵企業開展節能減排的技術革新,在外貿企業中實行環境標志產品制度和“碳標簽”制度,使產品符合國際市場的需求,并且創造政策法律制度環境,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碳交易出口體系。

同時,政府要加大與國際社會的交流,通過國際合作,與發達國家交流探討低碳技術,積極促成低碳技術的轉讓,同時要加大投資,增進低碳技術的消化吸收與二次創新,使低碳技術運用于出口部門,實現低碳出口。

(二)企業方面。出口企業要勇于承擔社會責任,實施貿易出口部門的生產技術升級,要順應低碳時代的要求,主動將節能減排的環境責任落實到生產經營的各個環節,通過技術創新提高資源的利用率,調整產品和產業結構,提高產品的競爭力,最終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贏。

1、低碳技術創新。低碳出口需要企業進行低碳技術方面的創新,如煤炭熱解技術、碳捕捉與碳封存等,雖然這可能會使企業投資一部分資金,但其后期回報是可觀的,而且是一個有長遠目光的企業順應時展的必然選擇。例如,萊鋼通過實施節能減排技術改造和升級、低碳技術創新,自2001年來共獲得了83億元的經濟收益,相當于其全面銷售收入的10%左右,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盈利水平。

2、清潔能源的利用。企業應該推行低碳經營的理念,建立清潔生產機制與精益生產模式,調整能源結構,盡量減少對煤炭等化石燃料的消耗,發展水電、風能、太陽能、生物能等新能源。

五、結語

低碳出口之路不是一帆風順,一撮而就的,也不是一個力量可以獨自完成的,它是一個過程,需要國家和企業共同努力,需要一個步驟、一個階段地慢慢實現,最后真正實現低碳出口的發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