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計收費風險溢價探析
時間:2022-04-04 10:24:54
導語:審計收費風險溢價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引言
就公司風險而言,Simunic(1980)指出,對于高風險企業,由于執行審計的成本較高及面臨訴訟的可能性較大,會計師事務所將收取更高的審計費用。因此,審計收費存在一個風險溢價(李爽和吳溪,2004)。然而,經驗證據上,關于公司風險是否與審計費用相關聯,國內外的研究結論尚不統一(Francis,1984;GulandTsui,1998;Seetharamanetal.,2002;朱小平和余謙,2004;張繼勛等,2005)。而且,已有文獻都忽略了考察公司審計收費風險溢價時可能面臨的內生性問題,制約了相關結論的可靠性。2008年爆發的全球金融危機為我們研究公司風險與審計收費間關系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機遇。首先,作為一個波及面甚廣的事件,金融危機影響了大多數企業的經營,由于需求減少,銀根緊縮,企業經營風險驟然增加,由此便利了我們對公司審計收費風險溢價的考察。其次,因危機的不可預知性,金融危機下公司審計費用的調整應是針對經營風險變化后的反應,由此提供了近乎自然實驗的研究環境,克服了以往研究的內生性問題。最后,鑒于危機影響在不同公司中的差異,我們可以對不同行業、性質和事務所審計公司的風險溢價進行比較,以此增進對公司風險與審計收費間關系的理解。本文的研究貢獻體現如下。首先,盡管公司風險被認為是審計收費的重要影響因素,但具體結論尚不明晰,本文對公司審計收費風險溢價現象進行了檢驗,深化了我們對公司風險與審計收費間關系的理解。其次,金融危機下公司審計收費的考察也為認識2008年金融危機對企業經營的影響提供了一個視角,有助于增進了解此次危機及所產生的經濟后果。第三,我們的研究表明,產權國有為企業經營提供了隱形擔保,進而影響到會計師事務所審計,其對審計收費風險溢價的作用就是一個具體表現。最后,本文就方法論而言也具引申意義,金融危機的爆發提供了一個外生沖擊,企業經營行為的調整應是基于這一外生事件的反應,由此避免了相關分析的內生性問題。文章后面的結構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是文獻回顧,對已有研究進行了綜述;第三部分在理論分析的基礎上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說;我們在第四部分介紹了樣本、變量和模型;第五部分是實證分析,報告了公司風險與審計費用間關系檢驗的結果;第六部分進一步對公司審計收費風險溢價的生成機理進行了探究;為驗證本文研究結論,我們在第七部分進行了敏感性測試;最后,對全文進行了總結。
二、文獻回顧
自Simunic(1980)的開創性研究以來,公司審計收費的決定引起了學者的好奇,大量文獻對可能影響公司審計費用的各種因素進行了討論,歸納起來包括如下幾方面。(1)客戶規模。Simunic(1980)研究發現,被審計公司規模與審計收費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客戶規模越大,審計收費越高。(2)資產結構。Firth(1985)考察證實,公司的應收賬款和存貨影響了審計收費。(3)業務復雜性。Francis(1984)分析表明,客戶子公司數目與審計收費相關聯。(4)審計意見。有研究發現,審計意見也是影響公司審計收費的重要因素(Simunic,1980)。(5)會計師事務所特征。DeFondetal.(2000)研究顯示,公司審計收費還受到會計師事務所規模和聲譽的作用。(6)治理結構。最后,公司治理也是會計師事務所審計收費的決定因素,如審計委員會特征等(Abbottetal.,2003)。就公司風險而言,盡管理論上其構成公司審計費用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但具體的實證結論尚不一致。如,Simunic(1980)研究發現,隨著客戶經營風險的增加,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收費提高。GulandTsui(1998)分析顯示,以自由現金流衡量的公司風險與審計收費正相關。但Francis(1984)考察指出,公司經營風險對審計收費不具解釋力。Seetharamanetal.(2002)也分析認為,上市公司的經營風險與審計收費無關。我國學者對公司風險與審計收費間關系也進行了探討。張繼勛等(2005)研究發現,隨著公司對外擔保的增加,會計師事務所收取了更高的審計費用,表明公司風險對審計收費有正影響。以商業銀行為研究樣本,劉繼紅和周仁俊(2007)分析發現,單一客戶集中度、資產敏感性缺口、資本利潤率及資本充足率等風險指標與公司審計收費正相關。然而,不同與上述結論,劉斌等(2003)、朱小平和余謙(2004)研究顯示,不論是以公司負債還是經營業績作為風險的度量,其對公司審計收費都不具解釋力。由上看出,關于公司風險與審計收費間關系,現有結論尚不明晰,國內外研究都存在互為矛盾的研究發現。而且,更重要的是,上述文獻都未對分析中可能面臨的內生性問題加以考慮,由此制約了相關結論的可靠性。
三、假說發展
金融危機下,因需求減少,銀根緊縮,企業的經營風險徒然增加,如銷售下降、存貨積壓和應收賬款無法收回等,在此情況下,企業永續經營的會計假設受到更多質疑。與此同時,因企業業績下滑,為獲取高額報酬及達到分析師盈利預期,公司管理者“粉飾”會計報表的動機增強,會計報表存在重大錯報的可能性增大。因此,為避免發表不恰當審計意見,注冊會計師將執行更多審計程序和擴大審計范圍,審計收費提高。另一方面,金融危機下,由于經營風險的增加,公司陷入破產境地的概率增大,而且,當公司又具較高會計舞弊動機時,會計師事務所審計面臨較大訴訟風險,審計收費要求的風險補償相應提高。由此,我們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說1。研究假說1:金融危機下,隨著公司經營風險的增加,公司審計收費將提高。2008年的金融危機波及面甚廣,影響了大多數企業的經營,但不同行業遭受危機影響的程度存在差異。此次危機源自美國,隨著西方國家經濟前景漸趨黯淡,失業率增加,居民消費支出減少,對新興市場國家的產品需求逐漸下降。因此,危機對我國出口型企業影響較大。金融危機下,當出口型企業因出口受阻而業績下滑時,基于獲取高額報酬及滿足分析師盈利預期動機,管理者操縱會計盈余的可能性增大。而且,受危機影響,出口企業破產的概率也更高,審計的訴訟風險增加。因此,對于危機下的出口型企業,會計師事務所將提高審計強度及要求更高的風險補償,審計收費更高,由此我們得到研究假說2。研究假說2:相比非出口型企業,金融危機下出口型企業審計收費風險溢價現象更明顯。我國資本市場的一個顯著特征是國有公司占據上市公司的大多數。Kornai(1988)指出,產權國有為企業經營提供了隱形擔保,出于避免失業及維護社會安定的考慮,國有公司經營陷入困境時更可能得到政府救助。由于政府救助降低了會計師事務所事后遭受訴訟的可能,相應的,要求的審計風險補償降低,公司審計費用將下降。由此,我們預期,金融危機下國有公司的審計收費并不隨經營風險的增加而提高,此為本文的研究假說3。研究假說3:相比民營公司,金融危機下國有公司審計收費風險溢價現象較不明顯。最后,我們討論會計師事務所類型對危機下審計收費風險溢價的影響。國際“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常被喻為高質量審計的代名詞。因此,當危機下公司經營風險提高時,為降低審計風險,“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將執行更嚴格的審計程序,要求的訴訟風險補償也更高,由此將提高公司審計收費。然而,對于中國這樣的新興市場,國際“四大”是否一定意味著更高質量的審計,還存在著不同的觀點。由于受到特殊的政治禮遇及擁有強大的公關能力①,國際“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在中國審計市場面臨比國內所更低的法律風險,而且,因國有股“一股獨大”、股票發行的政府管制及對中小股東權益的弱保護,我國上市公司缺乏對高質量審計的需求。因此,國際“四大”在中國資本市場提供高質量審計服務的動機較弱(劉峰和周福源,2007)。基于此,關于“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審計對危機下公司審計收費風險溢價的影響,我們在此不做預測,而是通過后面的實證檢驗加以分析。
四、研究設計
(一)樣本
2008年金融危機發端于雷曼兄弟公司的破產,隨后迅速波及其他國家,我國經濟受其影響也在2008年出現下滑。因此,我們以2008年上市公司的全體為研究樣本。同時,為分離出金融危機影響這一外生沖擊,我們也將2007年經濟平穩時期的上市公司納入樣本。最后,考慮到上市當年審計費用通常較高,我們剔除了IPO兩年之內的公司樣本。
(二)數據
本文用到的上市公司審計費用數據取自中國經濟研究中心開發的《CCER中國證券市場數據庫》;公司財務數據來自深圳國泰安公司開發的《CSMAR中國上市公司財務報表數據庫》;上市公司最終控制人數據取自WIND數據庫;最后,企業出口數據來自國家統計局編制的《中國工業企業數據庫》。
(三)模型
為考察金融危機下公司風險與審計收費間關系,我們構造了如下模型,Fee_log=a0+a1ROA+a2Crisis+a3ROA×Crisis+a4Size+a5Lev+a6Liquidity+a7Diversify+a8Big4+a9Age+∑Industry+∑Region+ε(1)其中,Fee_log是上市公司審計費用的自然對數,且以年度通貨膨脹率進行了調整;參照現有文獻(Simunic,1980;Francis,1984),我們以經營業績作為公司風險的度量,等于公司總資產收益率(ROA);Crisis是金融危機變量,若經營年度為2008年,取值為1,否則為0。控制變量包括:公司規模(Size),等于公司總資產的自然對數值;公司負債率(Lev),為公司借債與總資產的比值;資產結構(Liquidity),等于公司流動資產與流動負債之比;業務復雜性(Diversify),以公司經營的業務數表示;會計師事務所特征(Big4),若審計上市公司的事務所為國際“四大”,取值為1,否則為0;上市年限(Age);最后,Industry和Region分別是行業和地區啞變量。
五、回歸檢驗
(一)公司風險與審計收費上述模型(1)的回歸結果見表1的第(1)、(2)欄。其中顯示,金融危機變量Crisis的系數為0.0501,在1%的水平顯著,初步表明,由于危機下公司經營風險的提高,會計師事務所收取了更高的審計費用。然而,由于Crisis是一個年度變量,可能包含了公司風險之外的其他因素,因此,我們進一步通過交叉項ROA×Crisis來考察危機下公司審計收費的風險溢價,結果顯示,ROA×Crisis的系數為-0.3422,在5%的水平顯著。回歸結果說明,當危機下公司面臨更高的經營風險時,因執行審計的固有成本和風險成本增加,會計師事務所收取了更高的審計費用,公司審計收費存在風險溢價。其他變量的回歸顯示:規模越大、負債越多、業務越復雜及上市年限越長的公司,審計費用越高;流動資產占比越多的公司,審計費用更低;“四大”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收費更高。(二)出口和非出口型企業的比較為比較審計收費的風險溢價在出口和非出口型企業中的差異,我們利用《中國工業企業數據庫》計算了各行業總產值中出口所占的比重,然后以行業中值將上市公司分為出口和非出口型企業,在此基礎上分別對模型(1)進行分組回歸,表2的第(1)、(2)欄報告了相關結果。其中,觀測值有所減少是因為,《中國工業企業數據庫》僅涵蓋工業企業,所以回歸僅納入工業類上市公司。我們看到,對于出口型企業,公司風險與金融危機變量的相乘項ROA×Crisis的系數顯著為負,而對于非出口型企業,交叉項ROA×Crisis的回歸系數不顯著。進一步的,我們又比較了兩回歸的交叉項系數,F檢驗的結果顯示,在5%的水平顯著,由此表明,危機下出口型企業審計收費的風險溢價顯著異于非出口型企業。回歸結果說明,金融危機對出口型企業的影響較大,隨著公司經營風險的提高,審計收費增加顯著;相反,非出口型企業由于受金融危機的影響較小,審計收費風險溢價的現象較不明顯。(三)不同所有權性質企業的比較我們又進一步分析了不同所有權性質企業審計收費的風險溢價。具體地,我們按公司最終控制人是否為政府將上市公司分為國有和民營公司兩組,然后分別對模型(1)進行分組回歸,結果見表2的第(3)和(4)欄。其中顯示,在國有公司一組交叉項ROA×Crisis的回歸系數不顯著,而對于民營公司,交叉項ROA×Crisis的回歸系數顯著為負,而且,兩交叉項系數比較的F檢驗也在10%水平顯著。回歸結果說明,由于政府的隱形擔保,當國有公司經營陷入困境時,政府更可能出手救助,由此減弱了危機下公司風險與審計收費間的相關性,表現出不明顯的審計收費風險溢價現象;然而,對于民營企業,因政府救助的可能性較低,危機下公司審計費用隨著經營風險的提高而顯著增加。(四)不同會計師事務所的比較最后,我們比較了危機下“四大”和非“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審計收費的風險溢價。我們按上市公司的審計師是否為國際“四大”對模型(1)進行分組回歸,得到表2第(5)和(6)欄的回歸結果。其中顯示,對于國際“四大”審計的公司,交叉項ROA×Crisis的回歸系數不顯著,而對于非國際“四大”審計的公司,交叉項ROA×Crisis的系數為-0.3042,在5%的水平顯著。為進一步比較兩交叉項的差異,我們進行了F檢驗,結果顯示不顯著。回歸結果證實,金融危機下審計收費的風險溢價主要存在于非“四大”審計的公司。
六、進一步的分析
根據前文論述,當公司面臨較高的經營風險時,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范圍和程序擴大,且事后遭受訴訟的可能性增加,由此提高了公司的審計收費。基于此,我們下面從審計時間和對訴訟風險的關注角度考察危機下公司審計收費風險溢價的產生。
(一)審計時間
為檢驗會計師事務所因公司面臨較高風險而執行了更多審計程序,我們構造了如下回歸方程,Time=b0+b1ROA+b2Size+b3Lev+b4Liquidity+b5Diversify+b6Age+∑Industry+ε(2)其中,Time是審計時間變量,由于上市公司沒有披露審計周期數據,我們以資產負債表日與審計報告日間的時間跨度(天)作為一個替代,其他變量的定義與前述一致。基于2008年金融危機公司數據,表3的第(1)、(2)欄報告了相關回歸結果。其中顯示,公司風險變量ROA的系數為-21.1720,在1%的水平顯著,表明,隨著公司經營不確定性的提高,為降低審計失敗的風險,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程序和范圍增加,由此拉長了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期間。其他變量的回歸顯示,對于上市年限越長的公司,會計師事務所給予了更多審計投入。
(二)對訴訟風險的關注
根據前文的分析,隨著公司經營風險的提高,會計師事務所對事后訴訟有著更高的預期。為對此予以考察,我們構造了如下回歸模型,Opinion=c0+c1ROA+c2Size+c3Lev+c4Liquidity+c5Diversify+c6Age+∑Industry+ε(3)上式中,Opinion是審計意見變量,若公司得到非標準的審計意見,取值為1,否則為0,其他變量的定義與前一致。利用2008年公司數據我們對上述模型進行了檢驗,結果見表3第(3)、(4)欄。其中顯示,公司風險變量ROA的系數為-0.9034,在5%的水平顯著,表明,高風險公司更易得到非標審計意見。回歸結果證實,會計師事務所對審計高風險公司有著更高的訴訟預期,為降低審計風險而更可能出具非標準的審計意見。其他變量的回歸顯示,規模越大、流動資產比重越高的公司更易得到標準無保留審計意見,但負債越多、上市年限越長的公司得到非標審計意見的概率提高。
七、敏感性測試
(一)危機影響的滯后性
考慮到金融危機對公司的影響可能存在滯后性,我們也以2009年作為危機考察期,采用2007和2009年上市公司數據,對上述模型(1)重新進行了回歸,相關結果見表1的第(3)、(4)欄。其中顯示,交叉項ROA×Crisis的系數顯著為負,表明,即使考慮了金融危機影響的滯后性,仍有證據顯示,危機下公司審計收費因經營風險的增加而提高,公司審計費用存在風險溢價。
(二)審計費用隨時間增長
盡管上述研究以通貨膨脹率對公司年度審計收費進行了調整,為更好地排除公司審計費用隨時間增長對本文研究結論的影響,我們又利用2004~2007年公司數據,以兩兩相鄰年度為組,對上述模型(1)進行了回歸,并構造了Nextyear下一年度指示變量。如2004與2005年的回歸,若年度為2005年,Nextyear取值為1,否則為0。回歸結果顯示,在2006與2007年、2005與2006年及2004與2005年的比較分析中,交叉項ROA×Nextyear的回歸系數均不顯著,由此表明,本文研究結論并不受公司審計費用隨時間增長的影響。八、結論與啟示基于2008年金融危機這一外生事件,利用上市公司數據,本文對危機下公司風險與審計收費間關系進行了考察。研究發現,當金融危機下公司的經營風險提高時,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收費增加,表明公司審計費用存在風險溢價;進一步的分析顯示,對于遭受危機影響較嚴重的出口型企業,公司經營風險越大時,審計收費越高;基于不同性質公司的考察表明,政府所有為國有公司的經營提供了隱形擔保,危機下國有公司審計收費的風險溢價較不明顯,但民營公司的審計費用隨經營風險的增加而顯著提高;最后,針對會計師事務所的分析顯示,危機下審計收費風險溢價現象主要存在于非“四大”審計的公司。通過考察金融危機下的公司審計收費,在較好控制內生性的基礎下,本文的研究增進了我們對公司風險與審計費用間關系的理解,為認識公司審計收費風險溢價現象提供了經驗證據。其次,我們的研究表明,金融危機的發生對注冊會計師審計產生了顯著影響,一個重要表現是,隨著公司經營風險的增加,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程序和范圍擴大,并對事后訴訟風險更為關注,由此提高了其審計收費。最后,本研究的一個重要啟示是,當金融危機下大多數企業都在努力削減開支時,對于會計師事務所而言,卻應“反其道而行之”,執行嚴格的審計程序,擴大相應的審計范圍,以避免審計失敗的發生。
作者:張天舒黃俊工作單位:上海對外經貿大學會計學院上海財經大學會計與財務研究院
- 上一篇:外貿經濟市場金融危機沖擊分析
- 下一篇:廣播電視技術維護工作的建議3篇
精品范文
4審計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