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金為王與金融危機論文
時間:2022-02-28 09:28:48
導語:現金為王與金融危機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企業無法在金融危機中幸存的原因
企業存在的價值就是長期獲利,追求利潤是現代企業經營的主要目標。但是,慘遭清算及破產的公司也有很多是具有較多的利潤的,最具典型的就是在2008年的美國次貸危機導致的全球金融危機中,破產企業絡繹不絕,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企業的資金鏈斷裂。好多企業從2008年5月初,自身的現金流就出現較大的短缺風險。例如2008年末,滬深房地產上市公司中有70家的現金流量表現為凈流出,占分析樣本總數的60.87%;到香港交易所上市的企業中有占樣本總數的65%,即18家企業的現金流為凈流出。由此可以看出,上市公司中房地產行業的現金流壓力較大是其總體情況。雖然房地產行業的整體狀況在2009年有所改善,財務狀況有所提高,但公司的發展仍然面臨著資本收不回的風險。在危機面前的現金流短缺問題,再一次的證明了現金流的不可忽視的作用,并且提高了我們對“現金為王”這一詞語的重視程度。
2.長江實業應對危機的具體策略
長江實業老總李嘉誠在管理上十分重視現金流,這在業界是小有名聲的,而面對這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機,李嘉誠又一次遵循了“現金為王”的投資理念。具體策略包括以下方面:
2.1精減投資計劃,加快資金回籠。金融危機程度的步步加深,全球各個地區都開始進入經濟蕭條時期,基于這樣的現實背景,李嘉誠高瞻遠矚,決定暫時停止他名下若干新業務,主要涉及全球性業務。從金融危機爆發開始,李嘉誠就積極采取措施回籠資金,金額高達上百億港元,并大量處理其所持有的中資股。根據有關報刊顯示,李嘉誠面對形勢洶洶的的金融危機,及時改變了自己的管理策略,他大量增持手中的現金,并把多余的現金進行風險較低的政府債券上,而風險相對較大的股票則占據相當小的一個比例。和黃治理層已經夸大,完全沒有投資企業債券、結構性投資工具和累計期權產品。
2.2率先降價銷售,回籠資金。金融危機爆發之初,李嘉誠就大量的出售其名下的樓盤。據其名下的“和記港陸”香港上市公司的相關資料顯示,該公司將以約45億元人民幣,把其于2005年購入的買價為3億元并坐落于上海的“世紀商貿廣場”寫字樓出售給美國旗下的公司,通過這一轉手交易,李嘉誠就可以回籠約21億港元的現金。李嘉誠應對金融危機的又一策略是:降低價格,促進銷售。據報道,2008年底,李嘉誠名下的一個別墅投資項目也以不到6折的低價轉手給他人。而后來的現實情況走勢證明,此舉實在是非常的有遠見。這樣的例子在李嘉誠旗下的公司非常之多,這些策略都是李嘉誠在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堅持“現金為王”的具體表現。
2.3“高現金、低負債”的財務政策。面對金融危機,李嘉誠還采取了另外一種至關重要的措施來保持經營業績、降低經營風險,那就是把握負債的比重。這是與現金流同等重要的關鍵環節。與我國內陸地區成功的企業家相比,李嘉誠的公司經歷過數次經濟危機的洗禮,面對危機李嘉誠更能快速的想辦法應對,而僅靠個人努力奮斗,白手起家的企業家在面臨危機時就顯得比較慌亂無措。具體表現是他們沒有及時的調整負債比率。經統計,這一指標還是維持在一個相當高的水平,即在100%到300%之間。相比之下,李嘉誠就從容淡定的多,他旗下的公司規模比內陸地區的公司大上好多倍,但該比例只有20%左右。在公司融資環境良好,信用制度健全的香港法治制度下,李嘉誠依然將負債比例維持在如此低的程度,可見其應當金融危機的能力。
3.2014,依然“現金為王”
2014年,人民幣貶值的消息鋪天蓋地的襲來,一季度的經濟狀況不容樂觀,房地產行情持續下跌,我國可能要面臨“錢荒”的猜測一時間興起。種種跡象表明,今年的經濟形勢不容樂觀,企業依然需堅持“現金為王”。面對危機,我們能做的只有把錢留著自己手中,等待經濟泡沫的過去,等待經濟復蘇的時刻,等待良好的投資機會。2014,現金依然為王。
作者:李倩竹單位:河北經貿大學
- 上一篇:小微金融與金融監管論文
- 下一篇:私企行業成長與金融危機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