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視角會計準則的經濟學分析
時間:2022-11-03 05:02:52
導語:金融危機視角會計準則的經濟學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會計信息反映了一定時期內一個國家經濟政策、市場環境情況,也是制定會計準則的重要參考依據。文章基于金融危機視角,從經濟學的角度對我國會計準則性質進行分析。
為提高會計信息質量,我國相關部門開展了強化會計準則規范工作。會計準則的制定與實施節約了會計信息交流活動的費用,提升財務及會計信息的準確性、可靠性及真實性,我國自2006年開始執行與國際準則接近的新會計準則。在相關法律部門頒布的新會計準則條款中,明確嚴厲整治違規企業,加大處罰、賠償和執行力度,不斷提高偽造會計信息的違規成本,從而在源頭上遏制會計信息的偽造勢頭。但是,在相關法律法規開始實行并推進時,金融危機爆發,經濟危機的風波蔓延全球,給我國的會計準則規范帶來強烈的挑戰與沖擊。
一、新會計準則的概述
(一)新會計準則的特點
相關財政部門通過充分考慮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具體形式并參考國際會計準則內容,制定了新會計準則。其總體特征是,更加注重企業與產業化經濟發展的具體情況,有效促進企業進行財務管理及開展國際化的生產經營活動。新會計準則主要有三大特點:首先,針對企業的成本核算及資產減值損失等方面做了新的要求。包括進一步完善成本補償制度、完善成本核算方法、明確企業固定資產開展計提資產減值。其次,明確了企業資產負債表的作用,以及其制作的具體化和規范化,淡化利潤表的作用。最后,新會計準則在形式與內容上表現出與國際會計準則較大的關聯性。整個會計準則重點強調資產負債表觀和綜合收益觀、資產負債表觀,強調為投資人服務的觀念,提升了會計信息的有效性。
(二)新會計準則的體系結構
新會計準則的體系結構由1項基本準則、38項具體準則和應用指南構成。與國際準則相似,我國新會計準則主要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基本準則;第二個層次,具體準則+準則指南;第三個層次,解釋公告(專家工作組意見)。我國實行的新會計準則在整體框架以及會計項目上基本能夠與國際準則對應?;趪H準則編制財務報表的框架,我國的新會計準則明確了財務報表的制定要求,規范了財務報告目標。與此同時,我國新會計準則及其應用指南內容,覆蓋經濟交易及財政處理等各項會計業務事項,重點強化了條款細則和實際內容的可操作性。除此以外,針對新會計準則實行中遇到的政策實施問題,后續會跟國際準則一樣,印發補充性規范解釋公告。
(三)新會計準則體系的國際趨同
2005年11月8日,我國財政部與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簽署了聯合聲明,確認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實現了實質性趨同。在相關聲明文件中主要明確了我國將趨同國際準則作為會計準則制定原則之一,旨在促進企業會計及財務工作的國際化程度,使得企業不斷優化財務報表系統。與此同時,國際準則理事會基于我國現存的會計問題及財務處理工作情況,針對性地提出對應的處理方案及解決對策。
二、我國新會計準則性質的經濟學分析
結合國內外專家學者的觀點,有關新會計準則性質的規范經濟學的學術觀點主要有以下四個。
(一)技術規范觀
技術規范觀產生于會計準則實行之初,這種觀點主要從客觀標準的角度來定義會計準則,不少支持“技術觀”的學者,都覺得會計準則是一種單純的技術性規范手段,是基于客觀經濟事實而制定的一種約束性規則。比如,學者楊紀婉(1992)提出,會計準則既是會計事務從業者必須遵守的工作原則,又是進行會計行為的規范。學者葛家(1996)認為,企業制定會計準則是用于規范會計核算工作?;谶@種觀點下,會計準則的制定目的相當明確,基于處理會計事物的需求上,建立一套完備、科學、一致性強的會計原則,并且根據此原則得出合理的解決會計事務的方法。技術規范觀派堅持認為,通過合理的規范及行之有效的程序,會計準則能夠不斷地完善,并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但是,技術規范觀下,將會計準則當作一種單純的技術手段,只認識到會計準則實施過程中反映出的一種外在技術規范體現。這種觀點沒有充分考量會計準則實施及制定過程,也未關注其實施后果。技術規范觀下,會計準則具有單一及明確的目標性,重點突出了會計準則制定的作用。在這種情況下,容易出現未能充分考量會計準則制定的結果及其社會影響,從理論的角度過分夸大其實際作用,導致客觀評價不佳的問題。
(二)政治程序結果觀或分配標準觀
經濟影響是會計準則制定過程中需要考慮的現實問題,早在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經濟影響開始被人們所知。此觀點從資源調節的角度出發,認為會計準則的規則會直接影響資源配置情況。按照曾任美國會計準則咨詢委員會成員夫(Zeff,1978)教授的理解,會計信息和相關財務報告將直接影響相關企業、投資者做出決策行為,其行為又會對其他團體或者個人的利益產生影響,這一系列的影響被稱為經濟影響。簡而言之,通過制定不同的會計準則及程序,會直接導致各方利益所得量的變化。這種觀點重點強調了會計準則制定的政治及社會影響,較為客觀地闡述會計準則制定的政治性過程,基于這種觀點下的會計準則主要出于保護特定利益主體的目的而制定。但是這種觀點主要關注會計準則制定過程中各方利益關系及組織人群,沒有關注會計準則的實際作用。
(三)產權安排觀
產權安排觀將會計準則作為一種產權制度或者其組成部分,其范疇屬于產權制度范疇。由于會計準則是規范會計信息的主要手段,會計準則的基本結構形式是一種產權經濟模式的反映,不同的產權組織形式及企業管理模式,會形成不同的會計準則來維護特有的產權制度。顯然,會計準則作為約束會計行為的規范與制度,它是以產權理論為基礎的。并且,會計準則的有效性及作用性與其產權界定是否恰當有較大關聯。所以可以說,任意一個會計準則都是對特定的產權組織的保護。產權安排觀主要從產權的視角闡述會計準則背后的產權訴求,充分強調會計準則對產權主體的保護,實則是準則功能的體現。
(四)公共合約觀
從公共選擇理論的觀點定義會計準則,其可以被看作一種公共物品。此觀點主要基于會計準則的性質,并且充分結合制度經濟學的理論觀點,強調其公共性,并認為會計準則是調節社會各級利益組織或者集團的經濟關系的會計行為規范,其屬于上層建筑。因為其具備的公共物品性,政府在制定會計準則并推進其執行過程時,需要充分考慮各利益組織及集團的利益關系,做好規劃。會計準則在某種形式上是企業利益關系人所共同制定的合約的某個部分,其范圍屬于通用會計規則的一種公共性質的合約。基于這種觀點下制定的會計準則是為了克服市場的信息不對稱問題,通過制定統一并且通用的會計準則,能夠有效替代原企業及事業單位的私人會計準則,從而節約社會交易成本。公共合約觀是新制度經濟學的原理在會計領域的反映。其主要的核心理論是交易費用和公共物品等,即通過制定會計準則能夠有效節約交易制度創新的成本。基于公共合約下產生的會計準則有效地適應了現代企業的發展,是對會計準則進行一種制度創新后所產生的認識結果,但是這個認識還處于比較寬泛、表面的階段。
三、我國新會計準則性質的總結與發展趨勢
(一)我國新會計準則性質的經濟學觀點總結
上文分析的4種會計準則性質觀點都有一定的合理性。解讀會計準則性質應充分考量并結合以上四種觀點。正是因為存在技術規范觀,充分強調會計準則的客觀性及有序性,我國的新會計準則才能夠充分地考量邏輯架構及從會計準則的合理性出發,制定出較為完善并極具指導性意義的會計準則體系。而經濟后果觀點論在一定程度上強調會計準則制定程序的政治性原則,有助于提升會計準則制定的科學性,提高會計準則的市場適應性,有效維護多數主體的利益?;诋a權安排觀的考慮下,能夠充分考量社會產權制定的穩定性,提升會計準則制定人的產權保護意識。從公共合約觀來看,政府部門擁有一般通用會計準則的強制制定權。會計準則的制定能在一定程度上節約交易費用,但是由于增加強制性原則,大搞創租和尋租行為,則會扭曲市場,產生反面作用。
(二)我國新會計準則性質的發展趨勢
根據上文論述的會計準則性質問題,其觀點應從問題及理論的核心來進行逐步論述并擴散。首先,應明確新會計準則的實際功能,肯定其規范會計實務操作的作用?,F階段,市場經濟是法制社會的一部分,在各種經濟制度以及市場規范的約束下,來增強市場主體產生的經濟行為合法性。在這一市場環境下,高度復雜但是又緊密聯系的市場規范體系在不斷地完善?;诓煌瑫嫓蕜t下,各企業進行財務信息的披露方式五花八門,毫無條理性可言。所以制定高度統一的規范及標準,能夠起到規范會計信息披露的作用,提高會計信息的準確性,降低會計信息的交流成本。這就意味著會計準則在本質上確實是一種客觀性極強的技術約束體系,主要起到規范會計工作流程、提升會計工作效率的作用。這是會計準則的外在表現及核心特點。其次,隨著經濟全球化進一步加深及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的經濟社會不斷地與世界相融,市場經濟不斷發展,經濟業務不斷創新,此時應制定新的會計規范及標準來引導加快市場經濟的規范形成。所以,我國財政部根據市場需求,充分考量市場環境,修訂并頒布了新的會計準則,來規范企業開展會計實務及財務處理工作,并為企業提供相關工作的規范引導。從這個角度分析,新會計準則確實為一種約束力強的公共規范,并且極具權威性。如果要促進會計準則的順利推進,并被大部分企業認可并利用,那么就必須發揮政府的權威力量,讓相關機構基于政府及體制的壓力下執行新的會計準則。因為會計信息由全民共享,所以提供會計信息的相關企業或者個人必將有所顧慮,為維護自身或者企業利益,可能會提供較為不完善或者缺乏真實性的會計信息。導致會計信息的透明度和完整度無法確保,致使市場中的財務信息失真,增加了會計財務信息交流溝通的成本。但是會計信息的公共物品性,明確了其利益所屬方是廣大人民群眾,會計信息失真導致公眾的利益受損。所以,為了避免因會計信息失真而導致市場經濟產生波動,造成市場秩序混亂問題,政府部門必須及時干預并采取強制性的手段,提升企業會計及財務信息的透明度和完整度,提高會計信息的準確性,維護廣大群眾的知情權,保障絕大部分人的利益。由此可見,會計準則確實起到了規范利益方行為的作用,其具有公共性和強制性。新會計準則正是我國政府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維護廣大人民群眾利益,并且維護市場秩序而制定的。新會計準則能夠督促市場經濟利益體踐行相關市場經營發展的規章制度,具有強制性的特點。最后,新會計準則的制定及實行能夠較好地協調各方利益體的矛盾,促進市場經濟和諧穩定發展。所以,應當基于各方利益及要求,制定會計準則,找出一種充分協調各方利益,促進經濟在公平公正的環境中實現發展,是會計準則制定的根本目的。相關財政部門基于此目的下,充分組織各方代表,協商制定規則,充分考量社會各方利益集團的要求。因此,我國新會計準則的發展趨勢為,充分發揮政府強制執行的力量,在各方利益組織及集團的訴求下,開展會計確認、計量及報告的公共行為規范?;谶@個認識下,新會計準則是會計行為規范,并具有公共性,且反映了利益集團的訴求和意志,并由政府強制性主導而成的。
四、結語
文章介紹了我國新會計準則的特點、新會計準則的體系結構、新會計準則體系的國際趨同性等。根據金融危機對會計準則提出新挑戰這一背景,闡述了有關新會計準則性質的規范經濟學的學術觀點,如技術規范觀、政治程序結果觀和分配標準觀、產權安排觀、公共合約觀等。通過加強新收入準則預測與管理工作、建立和完善適用于我國市場經濟環境的會計準則,確保企業的資產真實、會計信息的準確性,并且加強與企業部門的溝通與協調等措施,讓更多企業落實新會計準則。由于我國各企業執行新會計準則的時間相對較短,在實際工作中難免會遭遇種種問題。所以,相關政府部門應加大推進新會計準則的力度,讓相關財務工作人員充分了解并把握新會計準則的實質,在實際工作中貫徹落實好新規則,最大限度地避免會計信息失真而導致市場經濟產生波動,造成市場秩序混亂問題。以此提升企業會計及財務信息的透明度和完整度,提高會計信息的質量,以此來保護人民群眾的公共利益,降低市場經濟風險,避免因會計信息及公允價值問題引發經濟問題。
參考文獻:
[1]韓云峰.淺議新會計準則體系的突破和意義[J].會計之友(下旬刊),2006(12):68.
[2]李成全.淺析我國實施新會計準則的背景、特點及必然性[J].會計之友(下旬刊),2006(12):69-70.
作者:左佳輝 單位:山東科技大學財經學院
- 上一篇:互聯網金融在鄉村旅游投融資的影響
- 下一篇:金融風險管理課程內容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