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資本走入金融域綜述

時間:2022-06-18 09:53:00

導語:民間資本走入金融域綜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民間資本走入金融域綜述

民間資本投資是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重要保證。針對民間資本進入金融領域特別是微型金融領域的實踐探索及國家最新金融改革政策,筆者建議健全和完善民間資本進入微型金融領域的市場機制和政策扶持。

細化市場準入。我國有關微型金融領域民間資本準入的法律制度主要是行業管理性文件,亟須細化與完善。一是要提高微型金融市場準入制度的立法層級,加強準入監管行為的法律建設,明確監管部門審查批準的權力范圍、具體時限以及有關申請人對審查無果或審查拒絕提出異議的監督程序。二是細化并合理調整微型金融領域的市場準入標準。在主體資信審查方面,法律應明確規定禁止成為發起人或控股股東的各種情況,并審查微型金融組織經營管理者的信用程度和金融從業資格,防止動機不純資質不足的投資人進入這一領域。金融控股股東以及具有實質影響力股東的資本總額、資本充足率、資本流動性必須達到合理標準,能夠較好地實現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的風險隔離。在最低注冊資本調控方面,鑒于我國地區經濟發展差別十分明顯,應當建立起差異化的最低注冊資本調控機制,允許微型金融組織的注冊資本根據各地經濟發展程度而有所區別,在填補落后地區金融服務空白的同時也防止發達地區的金融過度競爭。

重視可持續發展。逐步放開微型金融領域的資金價格管制,修改相關法律規定賦予其利率水平的自由決定權,以保證其收益覆蓋成本,吸引民間資本不斷進入微型金融領域。加強關聯貸款的法律控制,防范微型金融組織的經營風險,申請報批的微型金融組織應主動做出不進行關聯貸款的承諾,建立貸款的股東回避與特別審查制度。拓寬微型金融組織的后續資金來源,保障其健康可持續發展。在加強宏觀調控的前提下適當放寬金融同業拆借限制,對微型金融組織的銀行借款給予利率優惠,允許其從多家金融機構獲得后續資金,并提高其資本金與融資額的比例。同時,還可通過在國家層面設立專門的資金供應機構、允許微型金融組織公開發行股票及債券、放開私募股權基金限制等方式,全方位突破微型金融發展的資金瓶頸。健全市場退出機制。鑒于微型金融組織的規模特點和節約監管成本的需要,我國應根據組織類型的差異決定具體退出模式。對于吸收存款的銀行類微型金融組織適合采用行政機關主導型退出模式,適用關于銀行的特別法;對于不吸收存款的非銀行類微型金融組織則宜采用法院主導型退出模式,一般適用普通的破產法即可。建立微型金融組織的市場化退出規則,完善金融風險預警制度,合理確定并定期考核民營金融組織的資本充足率、逾期貸款率等風險預警指標,強化微型金融組織日常運營的總體監督;盡快制定“存款保險法”,建立科學合理的存款保險制度;健全微型金融組織的重組、接管、救助和終止的法律規范,實現金融市場良性競爭下的優勝劣汰。

創新金融管理模式。我國需構建中央牽頭監管、地方協同監管、行業自律監管的金融監管格局,避免單一主體監管下的利益重合、監管真空、監管過度等問題,保障微型金融的規范經營與健康發展。科學把握監管力度,對微型金融組織實行統一監管框架下的差別化分類監管。村鎮銀行等吸收存款的微型金融組織,涉及存款人等社會公眾利益,具有一定的外部性,應當通過相應法律法規所確定的資本充足率、不良貸款率、流動性風險比率、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及風險集中度等一系列審慎性指標進行嚴格監管,從而積極有效地控制、分散、規避及防范運營風險。就其監管力度而言,雖然較非審慎性監管更為嚴格,但又應普遍低于對大中型金融機構的監管標準,以避免增加不必要的政府干預和監管成本,造成資源配置效率與金融監管效率的雙重損失。對非吸儲類微型金融組織只需采用非審慎性監管。

小額貸款公司等不吸收存款或僅吸納借款人擔保性儲蓄的微型金融組織,雖然從事融通資金的金融業務卻多半沒有金融牌照并堅持“只貸不存”,不涉及社會公眾,也沒有太大的外部性,可以交給地方政府對其進行非審慎性監管。完善配套扶持制度。強化針對微型金融組織的財政稅收支持,充分發揮財政的杠桿作用,加大對弱勢群體、貧困地區的轉移支付力度,為微型金融服務的擴展創造必要的條件。有條件地減征營業稅、免征所得稅、給予稅前撥備優惠、實行梯次性稅收減免等政策,為微型金融組織創造公平合理的稅收環境,促進其突破瓶頸繁榮發展。同時,建立健全征信法律制度,完善社會信用擔保體系。應當盡快出臺“征信管理條例”及相關操作細則,明確微型金融組織的基本信息,提供全面、真實、準確、及時的登記與查詢服務,實現由非市場化的縱向信用秩序向市場化的橫向信用秩序的實質性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