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金融改革策略研究

時間:2022-12-11 04:09:37

導語:中國金融改革策略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國金融改革策略研究

1改革在國家層面的背景

我國金融改革是在一定的經濟發展形勢下決定的,與當時經濟的階段性特征聯系緊密。20世紀70年代左右,隨著我國“”偃旗息鼓,我國高度集權的計劃經濟決定了當時的金融結構僅僅包含銀行系統。中國人民銀行既要承擔貨幣的發行職能又要保證貨幣的順利經營。國家集中所有的財力物力,進行統一分配,銀行的作用也僅限于記賬的會計出納的查漏補缺。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確定了國家發展的基本路線是“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1992年春,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指出必須有辨別的發展金融市場,從此,拉開了我國金融與經濟改革的序幕,自此我國的計劃經濟開始逐漸向商品經濟發展。首先,政府將改革的重點定為國有企業,解決國有企業由于承擔政策性負擔及―自生能力‖導致的普遍嚴重虧損、缺乏盈利能力的問題。政府認為國家要發展,必須進行卓有成效的金融體質改革。(1)1978~1984年,中國人民銀行開始向商業銀行過度,之前取消的部分銀行得到恢復,并新建一批銀行。期間,我國與1979年恢復了農行,成立了建行并從人民銀行中分離出中國銀行。(2)1984~1991年,我國多層次的金融體系組建,財務公司、投資基金以及信托投資公司開始出現,金融市場從無到有。1981年,國家出現赤字,我國決定利用發行國庫券的方式來籌集發展資金,江浙等省市開始出現“地下錢莊”。為推動支付清算體系的發展,人民銀行發行“三票一卡”,由此中國開始了包括匯票、本票、支票和信用證在內的票據市場。1983年部分國有銀行開始推行國家債券。1985年,人民銀行總行和國家體改委指出該年金融改革的主要內容在于建立銀行同業拆借市場。從此,多層次票據市場的啟動,市場化資金配置機制進入中國的金融體系。1986年交通銀行重新開放。期間,隨著鄉鎮企業的興起,各地農信社也如雨后春筍般成立。1987年,第一家深圳發展銀行開始營業,由企業獨立發起的第一家中信實業銀行出現。1979年,第一家信托投資公司中國國際信托投資公司宣告成立,從此信托公司便開始如雨后春筍成立。1981年,第一家租賃公司,東方租賃有限公司成立。1987年財務公司也相繼出現,中國投資基金市場開始拉開序幕。(3)1991~1993年,以市場經濟運行為核心的資本市場,被正式引入中國社會主義經濟體系。隨著國-145-際改革的不斷深入,由于政策性負擔,國有銀行不良資產越積越多。政府意識到需要通過債券轉股權的方式,對經營不善的企業形成約束力。1990年我國出現證券交易所,上海證券交易所于1990年正式掛牌,次年深圳證券交易所也宣告成立。1992年STAQ系統正式啟動,自此國債交易得以有組織、跨地區的運行,國債回購業務試點。1992年,中國證監會、國務院證券委在政府的批準下相繼成立。(4)1994~2001年,治理整頓和全面配套改革。在改革開放10多年中,中國金融改革的開展如火如荼,有效的推動了國家經濟的迅速發展。但很多制度上的漏洞也隨之而來,為保證經濟持續健康增長,對金融業及時進行反思、修正和創新成為必要。隨著金融體系初見雛形,政府意識到必須有相應的法律與之匹配。1994年,中國開始對金融市場進行立法,《保險法》、《票據法》、《中國人民銀行法》以及《商業銀行法》的出臺標示著中國的金融發展進入了法治軌道。同年,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實行,將之前的官方匯率、黑市匯率和調劑匯率并軌。國務院將政策性業務與商業性業務相分離,分業經營和分業監管證券業、信托業和銀行業。集中力量進行國家建設國開行、國家進出口銀行和國家農業發展銀行,三家政策性銀行成立。(5)2001年以來,歷史性轉變。進入21世紀,中國的國力大幅增強,金融改革不僅僅是中國對自身經濟發展的訴求,也是世界對中國作為大國的要求。2001年底,中國加入WTO,這標志著中國的改革必須朝著國際化,朝著融入全球金融體系的方向進行。次年我國開放QFII,允許外國投資者直接投資中國證券市場。2003年,為分離中國人民銀行的銀行機構監管職能,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成立,中國分業經營和監管的制度最終確立。2004年起,我國對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實行注資的―再資本化‖。2005年,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依次上市。新成立的中央匯金公司行使對得到注資的國有控股銀行的所有權職能。我國金融機構補充資本金的渠道越來越多,例如公開發行、發行次級債務、混合資本債及股票增發等。2007年,我國正式啟動QDII,從此,我國投資者可對境外證券市場直接投資。

2改革在地方層面的背景

在全球一體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沿邊開放成為我國對外開放必不可少的部分。地理位置上,廣西沿海、沿江、沿邊,位于華南、西南及東盟經濟圈的集結處,是我國唯一與東盟海陸接壤的省份,是我國東、西、中地區的交匯點,也是西南片區最便利的出海口,更是西部與港澳粵接壤的要道。2010年1月1日,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全面啟動,廣西壯族自治區坐擁泛珠三角經濟圈與東盟經濟圈10.7億人口,成為我國華南、中南、西南與東盟各國相連接的最重要的樞紐。2013年9月,在哈薩克斯坦,提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構想,次年5月,在亞信峰會上,正式提出―一帶一路‖戰略,認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相結合是非常必要的。廣西作為唯一一個既參與―一路‖又參與―一帶‖的省份,國家賦予廣西擁有經濟發展得天獨厚優勢:(1)20世紀70年代改革開放戰略實施以來,國民經濟得到的快速發展,GDP年均漲幅達到10%,為廣西這樣的沿邊省份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資金支持。(2)2014年9月廣西高鐵正式開通,年底由廣西機場集團組建的北部灣航空正式運營,為客流物流提供了交通基礎設施支持。(3)2014年中國、泰國主導的克拉運河的開通,將為廣西帶來更多的物流和貨運量。但是,廣西的一些劣勢也對沿邊金融的改革提出了新要求:不斷的東盟國家間的沖突,例如越南2010年否定與中國共建高鐵,改為和日本進行合作。在此之后,我國高鐵計劃的方向轉為更多的與中南半島國家合作,廣西的陸路優勢受阻。2015年,在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中,向廣西代表團指出,廣西應當發揮自己面向東盟且海陸相鄰的區位優勢,構建國際性大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區的重要戰略支點,實現絲綢之路經濟帶與海絲之路的有機銜接。從改革開放起,對金融改革的探討就從未停歇,但是對沿邊金融的研究還處在―摸著石頭過河‖的階段。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探討如何改善沿邊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多層次的金融體系,構建靈活有效的金融監管體制,開展金融開放合作模式,打造金融生態安全區,開展沿邊金融機構及工具的創新,以及健全金融人才培養模式,為廣西的金融發展提供相應的理論支撐和對策建議,豐富沿邊金融的理論研究。中國的金融改革蓄勢待發,但前途未卜。學術界總結了他國金融改革經驗的基礎上提出―攘外必先安內‖,廣西作為中國欠發達的地區之一,經濟和金融的基礎設施并不完善。雖然,在國家政策的扶持下,總體水平有所提升,但是受限于地方金融的創新有限,金融發展始終未能有質的飛躍,這種現狀嚴重制約了―一帶一路‖背景下的廣西—東盟經濟金融合作。如何在―一帶一路‖背景下,通過在沿邊加強產業合作、貿易投資、科技文化交流,利用金融改革的方式,找到廣西經濟增長的突破點。這對未來中國經濟走向,擴大我國政治、經濟的對外影響,都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建設廣西沿邊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將為我國的沿邊金融改革提供實證依據,對促進邊境地區的政治經濟良好發展提供保障,對我國和東盟各國的經貿合作提供載體,有利于形成中國—東盟雙邊優勢互補、協調發展的新的合作模式,有利于促進西東中部協調發展和經濟結構的調整,形成全方位的開放格局。

3廣西金融改革的政策策略

廣西金融改革與發展的目標、思路和推進路徑進行規劃,需要科學地把握新常態下廣西經濟社會發展對金融改革與發展的新要求:既要順應我國經濟和政治發展的脈絡,也應當針對廣西的發展現狀做出符合現階段特征的要求,抓住廣西作為區域性、橋頭堡的發力點,繼續深入的探索經濟增長潛力。筆者認為,廣西金融改革與發展應該按照如下思路逐一進行。首先,必須堅持金融服務是服務于實體產業的重要觀點。在―雙核驅動‖和―三區統籌‖的背景下,充分利用―一帶一路‖的重要契機,建設創新性的對外開放體系。抓住力推廣西沿邊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以跨境金融業務創新為主線,把-146-沿邊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建設與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有機結合起來,推進金融開放合作。建議通過向中央政府申請地方特色的金融優惠的方式,繼續加大力度引金入桂,吸引外資并盤活廣西的現有金融資源實現金融增量的提升。建議可以在金融改革試驗區內大力引進優秀的金融機構,提升廣西現有的金融機構活力。建議積極推動廣西地方性擔保機構、金融租賃公司、金融控股公司的成立,構建多層次金融機構體系,更好的服務于實體經濟。建議通過多平臺的一體化建設提高廣西的金融統籌效率。建議以大數據為支撐,建立銀行聯合授信平臺、東盟保險服務平臺、中國—東盟金融綜合服務平臺等。建議以廣西是農業大省為基本立足點,繼續深化農村金融改革。以―普惠‖為目的,積極迎合小微企業和社會公眾對享受金融服務的熱切期盼和現實需求,抓住農村金融創新發展面臨的新契機,創新農村信貸產品,擴展普惠金融新渠道,例如建議充分利用互聯網促進普惠金融發展實現普惠金融廣覆蓋、可持續。建議對農戶進行聯貸政策,同時積極探索聯合性的農戶可抵押資產,建立農戶信用檔案,積極扶持農業生產建設。對農村產權流轉服務體系和抵押融資體系進行建設,組建村鎮銀行,改革農業保險制度,優化農村信用環境。另外,金融的改革與發展離不開監管的作用,只有在政策允許的合理的范圍內進行金融發展才能實現高效率。因此建議健全地方的金融監管體系,完善地方金融監管法規,加強金融監督的執行力,在實現發展的同時提升我區的金融形象。

【參考文獻】

[1]黃良波.關于廣西金融改革與發展問題的思考[J].區域金融研究,2009(1):5-10.

[2]韋明升,覃少明,藍振榮.廣西農村金融改革:問題與思路[J].經濟研究參考,2013(35):52-54,71.

[3]蘇云峰.廣西:從―引金入桂‖到打造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J].財經界,2011(11):38-39.

[4]李揚.中國經濟發展新階段的金融改革[J].經濟學動態,2013(6):4-14.

[5]李思敏.廣東自貿試驗區金融改革創新若干問題探討[J].南方金融,2015(5):7-13.

[6]裴長洪.中國自貿試驗區金融改革進展與前瞻[J].金融論壇,2015,20(8):3-8,26.

[7]蘇麗霞.切實做好金融改革發展大文章加快建設沿邊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云南省省長李紀恒談推動云南金融大開放大發展[J].時代金融,2014(4):33-35.

[8]王朝陽.上海自貿試驗區金融改革創新的若干探討[J].國際貿易,2014(10):42-45.

[9]中國人民銀行開封市中心支行課題組,趙繼鴻.大數據金融體系建設與應用研究——以蘭考普惠金融改革試驗區為范本[J].金融理論與實踐,2017(6):105-10

作者:趙慧 單位:廣西大學中國東盟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