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融資發揮資本市場效率論文

時間:2022-05-29 04:09:00

導語:提供融資發揮資本市場效率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提供融資發揮資本市場效率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正確看待資產證券化的功能;中國引入資產證券化的正確思路;結合中國實際發展資產證券化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資產證券化作為一種日趨成熟的融資工具,正在被越來越多的國家所運用、最初也是為了提高金融機構資產流動性以及轉移和分散信貸風險、對美國經濟和金融市場產生了巨大的積極影響、各國資產證券化的發展實踐給我國發展資產證券化提供了有益的借鑒、不能把資產證券化定位于信貸資產證券化、不良資產證券化、中國的融資結構不同于美國、韓國等發達國家、和亞洲其他國家相比,引入資產證券化的初衷不同、應該優先考慮對國家基礎設施等資產的證券化、資產證券化完全可以使我們走上開發性金融之路等,具體請詳見。

資產證券化作為一種日趨成熟的融資工具,正在被越來越多的國家所運用。其功能不斷深化,品種也在不斷創新。自上世紀90年代后期以來,中國也出現了資產證券化熱。但大家更多看中的是資產證券化對銀行業風險的隔離功能。筆者認為,發展資產證券化必須結合中國的實際,不能盲目照搬,并就此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正確看待資產證券化的功能

毫無疑問,資產證券化在我國的最初出現是和銀行不良資產的化解聯系在一起的。

事實上,發源于美國的這一金融創新工具,最初也是為了提高金融機構資產流動性以及轉移和分散信貸風險。但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許多發達市場經濟國家和新興市場經濟國家相繼采用并發展完善了這項金融創新技術,使之成為國際資本市場發展最快、最具活力和令人振奮的金融工具。根據美國債券市場協會的統計,2005年前三個季度,美國中長期債券市場新發行資產證券化產品2.24萬億美元,占美國債券市場整個新發行總量的53.6%。截至2005年第三季度末,美國資產證券化產品余額達7.7萬億美元,約占美國債券市場全部余額24.7萬億美元的3l%,為市場的第一大產品。資產證券化已成為美國資本市場上最重要的融資工具之一,對美國經濟和金融市場產生了巨大的積極影響。歐洲的資產證券化以英國、意大利、荷蘭、西班牙、德國等國的為標志,在最近幾年96也獲得了快速發展,資產證券化產品發行量從2000年的800億歐元左右上升到2004年的2480億歐元左右。2005年前三個季度歐洲新發行資產證券化產品達1962億歐元,比上年同期增長9.5%。資產證券化在歐洲市場已進入成熟運用和快速發展階段。資產證券化開始出現在亞洲市場上,主要是在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爆發以后,在日本、韓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得到廣泛應用。截至2004年末,整個亞洲市場資產證券化產品發行量從1998年的70億美元上升到680億美元。

二、中國引入資產證券化的正確思路

各國資產證券化的發展實踐給我國發展資產證券化提供了有益的借鑒。但筆者認為這種借鑒不在于給我們提供了現成的資產支持證券化工具,而更多的應該是資產證券化這種思路,結合中國經濟發展的實際來探討對中國經濟未來發展的影響。

筆者認為,不能把資產證券化定位于信貸資產證券化、不良資產證券化,把資產證券化作為化解銀行的信貸風險、解決銀行資產的流動性的工具。因為中國的金融環境不同于美國,也不同于亞洲金融危機后的亞洲各國。

首先,中國的融資結構不同于美國、韓國等發達國家。長期以來,銀行業資產占據了中國金融資產的大部分,企業融資主要依靠于銀行信貸資金。統計表明,截至2006年4月末,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達2.8萬余家,銀行業總資產近40萬億元,占全部金融機構總資產的95%以上。由于中國的股票市場自誕生之初就存在著功能上的偏差,再加上制度設計上的人為分割缺陷,市場秩序混亂,上市公司質量低下,投資者信心備受打擊,發展速度緩慢。而且債券市場的發展又滯后于股票市場的發展,在債券市場的融資中,政府債券以及準政府債券發展較快,比重過高,而企業債券市場發展明顯滯后。企業債券余額在全部債券余額中的比重多年來一直徘徊在3%左右。

1999年,美國、韓國的銀行業資產和非銀行金融機構資產占金融資產總額的比重,美國分別為51%和49%,韓國分別為66%和34%。美國的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基本平衡,直接融資市場較為發達。加上美國是典型的自由市場經濟國家,資本市場非常發達,企業行為也已高度的市場化。美國銀行資產證券化產品十分發達的主要原因在于美國較低的儲蓄率,導致銀行從常規渠道獲取的資金來源不足以滿足其放貸需求,利用資產證券化可以較好地解決其銀行流動性不足的缺陷,并從資產證券化產品的發行中獲得貸款服務收入,以彌補存貸利差的不足。而我國由于各種原因,居民的儲蓄率一直居高不下,加上國有金融資源的壟斷性,銀行系統占據了絕大部分儲蓄資源,銀行不擔心資金來源;同時社會對于銀行貸款的需求也十分強烈,銀行也不擔心貸款的壓力,而通過資產證券化融資取得的資產流動性又面臨著較大的投資壓力,在宏觀調控的壓力下,銀行將勉為其難。因此,我國的銀行業通過資產證券化方式解決其流動性和長期負債融資需求的壓力不大。

其次,和亞洲其他國家相比,引入資產證券化的初衷不同。亞洲金融危機后的亞洲各國之所以引人資產證券化的初衷主要是為了解決銀行危機產生的大量的不良資產,以提高銀行的資本充足率。無論是日本、韓國還是泰國等都是如此。但隨著這些國家金融體系的重建和金融秩序的恢復,資產證券化被賦予了新的內容。以韓國為例,其資產證券化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1999~2000年是引入資產證券化階段,主要目標是金融重建和不良貸款的處置;2000~2001年是資產證券化的發展階段,主要提高資產流動性,克服期限集中到期的問題;2002~2004年是不斷成熟階段,證券化的基礎資產擴大到中小企業融資、信用卡應收款、學生貸款、未來收入債券等。證券化拓寬開發性金融的融資渠道,支持國家基礎設施等經濟瓶頸領域建設,減輕國家財政的壓力,促進中國經濟發展。

三、結合中國實際發展資產證券化

要達到上述目的,筆者認為,中國推行資產證券化應該在兩個方面下功夫:

應該優先考慮對國家基礎設施等資產的證券化,非凡是有穩定現金流預期的公用事業和基礎設施如電力、供水、水處理、高速公路、鐵路、機場、港口以及石油和天然氣儲備、金屬和非金屬礦藏、林地等資源資產的證券化。1998年以來,我國一直靠增發國債促進基礎設施建設,目前累計的國債規模較大,已接近風險警戒線,但是中國的能源和基礎設施仍然落后于需要這一局面并未根本改觀。自2002年起,中國財政赤字躍居3000億元以上,并接連創出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新高,連續3年,我國赤字率都逼近了國際上公認的警戒線—3%。據估算,中國目前全部債務存量已超過1.8萬億元,且中國國債正在步入借新還舊的高度債務時期,國家財政的債務本息支付任務沉重,年還本付息額達到5000億元以上,政府未來的償債能力大大降低。而隨著國家經濟戰略轉移,非凡是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中部崛起等戰略,需要大量的資本投入。而資產證券化完全可以使我們走上開發性金融之路,既可以達到分流儲蓄、豐富證券市場投資品種,促進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又可以支援國家經濟建設,減輕國家財政的壓力。

相信隨著我國資產證券化的深入,會有越來越多的具有不同功能、不同結構、不同種類的資產證券化產品出現,融資結構會逐漸完善起來,真正體現出資本市場的功能和效率,并對中國經濟的發展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除上述兩個方面外,筆者并不否認資產證券化對化解金融信貸風險的作用,但信貸資產的證券化必須納入到國家的宏觀調控上來,服從于國家的貨幣政策,從而抑制可能引發的信貸擴張沖動。“假如有一個穩定的現金流,就將它證券化。”這是流傳于美國華爾街的一句名言。這是成熟的資本市場的表現。

資產證券化;股權融資;債權融資資產證券化作為一種新型的融資方式,不同于股權融資和債權融資。不能把資產證券化定位于信貸資產證券化和不良資產證券化,把資產證券化作為化解銀行的信貸風險、解決銀行資產流動性的工具。中國推行資產證券化應該著眼于國家基礎設施等資產的證券化和為中小企業提供融資支持上,充分發揮資本市場的功能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