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金融制度創新分析
時間:2022-12-11 03:28:44
導語:農村金融制度創新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回顧了農村金融制度的改革沿襲,給出了自己對農村金融特點的理解,分別是農村信用社是改革的核心對象,改革進程較為緩慢,改革為自上而下,改革步伐后滯于農村金融自發的創新,從而歸結出在新常態下我國農村金融制度的關鍵問題。從問題導向出發,以及在研究國內外農村金融制度的基礎上總結出農村金融改革的關鍵時點。
關鍵詞:農村金融;特點;改革
一、中國農村金融制度的演進
中國農村金融制度改革主要分為三個階段:(1)1979年至1992年,起步與恢復;(2)1993年至2003年,整合完善;(3)2003年至今,深化調整。改革涉及到農村信用社、中國農業銀行產權制度和經營管理體制改革、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的成立與業務范圍調整、農業風險保障機制等多方面,主要具有以下特點:1.農村信用社是改革的核心對象。(1)在起步與恢復階段,農村信用社仍然作為農行的下屬網點,但在經營上必須堅持“效益性、安全性、流動性”的原則。(2)在整合完善階段,從農行中將農村信用社分設出來,打造成農村金融的主體。(3)在深化調整階段,農村信用社開始向央行兌付票據,置換不良資產,推進產權制度改革,向農村商業銀行改革過渡,轉型成為服務于農村農業的專職銀行。2.改革進程較為緩慢。我國新制度的實施一般采取先試點再推行的方式控制風險,也給百姓充分的時間適應。雖然這種方式比較穩妥,但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改革過程的漫長,且影響了非試點地區改革推進乃至經濟發展的速度。3.每一次制度創新都是由政府主導自上而下。我國的金融制度改革政策皆由政府出臺,沒有農業需求打地基。因此,在創新制度的實施中,把整合各個機構作為中心工作,而其他方面如風險管理等功能的完善卻沒有被提上日程。這種制度創新有效的提高了改革的效率、降低了改革的成本,卻也加大了脫離農村經濟發展的風險。4.改革步伐后滯于農村經濟發展的速度。在“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及“沿海地區鄉鎮企業與農村私企”兩次重大變革后,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發生了深刻的變革。農業生產方式得到了優化,生產力大大提高,人力資本的產業轉移也大大推進。而對這些,農村金融制度改革都未能亦步亦趨得與之匹配,形成了歷史欠賬。特別是2014年中央關于加快土地流轉的文件下發后,農村各類新型經營主體大量涌現,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再一次極大地釋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村金融制度改革遠不能跟上經濟發展的步伐。因此,中國農村金融制度改革具有對象單一性,進程緩慢性,政府意志性和步調不統一性。
二、我國農村金融體制存在的主要問題
1.農村金融產權結構不明確。(1)中國農業銀行產權主體虛置中國農業銀行的產權主體是國家,目前雖然它已經完成了股份制改革,但其所有權、處置權等依然屬于國家控制范疇。政府國家管理農行使農行的發展帶有較多行政干預,不自覺的便與其商業化的理念相違背。且經營權和所有權的“難舍難分”造成了銀行經營管理的工作鏈過長,提高了辦事成本,降低了辦事效率。(2)農村信用社產權結構復雜,背離創建的本意農村信用社是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它創建的本意為合作金融、民主管理。然而隨著信用社產權制度的改革,眾多社員由于股份小而無法參與信用社的管理,多方面的利益相關者更是導致了產權結構的模糊,產權主體虛置。有的片面追求高分紅、高配股、高回報,竭澤而漁,農村信用社的發展泛力。2.農村金融機構體系不完善,農村金融供給不足。(1)中國農業銀行商業化中國農業銀行完全商業化,追求利益最大化和風險最小化。個體農戶借貸金額少,抗災害能力差、風險大。同樣貸一筆款,一億和一萬要經過的手續相同,銀行要花費的成本相同,獲得的利益卻有天壤之別。自然,在兩項貸款的比較中,商業化后的農業銀行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前者。農業銀行不姓“農”,讓支農工作的開展失去強大支撐。(2)農村信用社不堪重任農村信用社作為制度改革的單一對象,難以充分滿足三農需求。由于農民個體分散經營,經營規模小、不良資產多、風險大等問題,商業銀行大多不愿意將錢貸給農民,撤去了農村網點。而農村信用社也因失去商業銀行的合作支持,孤掌難鳴,而偷偷地跟著撤去了許多農村網點。這使信用社失去了熟知三農信息的優勢,無法為三農提供針對性的服務,讓國家本就不夠充分的支農工作更加無法開展。3.農業發展銀行功能不完善,支農效果不佳。前些年農發行將自身的主要精力集中在糧棉油購銷儲備的工作上,集中解決農民賣糧難的問題,從很大的程度上保障了農民的利益。近年來,農業發展銀行在農業基礎設施方面已經初具雛形,如高標準農田水利,農田灌溉,土地整理工作的順利開展等。但因機構延伸不到基層,面對農村千家萬戶在生產過程中的流動資金需求,無能為力,信貸支持無法向生產領域延伸。4.農業保險不到位,農業生產風險問題得不到解決。農業屬于弱質性產業。特別在我國,經營規模小,個體經營受自然災害影響更嚴重。在這種情況下,農業保險不可或缺。盡管我國保險行業長期滯后(總數少,分配布局不合理),自1982年重新開展農業保險業務后,農保的發展一度呈上升趨勢,防災減損、風險補償。但由于農保發展速度無法跟進農業發展的速度,1993年后,我國農保行業逐漸沒落,農業保險的險種數目縮減了近一半。農民在農業生產方面的風險問題得不到解決,生活也就得不到保障。
三、結語:農村金融創新新思路
1.加大對農村新型經營主體的培育。農村新型經營主體的不斷涌現和壯大,可以改變原有農村經營主體小而散的現狀,將有利于商業銀行降低經營成本,控制信貸風險,提高經營效益,為商業銀行拓展農村金融市場將提供難得的發展機遇。因此,政府應加大對農村新型經營主體的培育,“筑巢引鳳”,引導商業銀行主動回歸農村金融市場,變“要我支農”為“我要支農”。2.健全農村金融擔保體系。一是要做大做強擔保公司,擔保公司小而弱,擔保能力不足,政府要采取進一步加大注資和吸收社會資本,兩條腿走路,增強擔保公司的擔保能力,促進農村金融供給。二是要讓政府出資的擔保公司成為真正的市場主體,政府不得干預擔保公司正常的擔保活動,擔保公司獨立開展擔保業務,并承擔獨立的法律責任。三是要盡快明晰農村產權。對土地承包權、土地流轉經營權、農民宅基地、住房等資產,進行登記、發證,予以確認。并建立健全相關產權的評估和交易市場,提高資產的變現能力。3.發揮農發行的農業政策性銀行引領作用。將所有政策性農村金融業務集中到農業發展銀行,讓專職機構做擅長的事。農發行在支持糧棉油流通體系的同時,應進一步完善功能,在金融支農領域中拾漏補缺,發揮農業政策性金融在“補短板”方面的引領作用。一是要繼續加大對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對農田水利、農村道路、農村飲水、環境治理、涉農棚戶區改造等關系到農民生產生活的重大項目給于信貸支持。必要時可聯合商業銀行組成銀團貸款,引導商業銀行資金回流農業農村。二是加強對土地流轉與規模經營的信貸支持。近年來,農發行江蘇徐州沛縣支行與政府合作成立政府平臺公司,統一從農發行貸款,開發“潤農金”信貸產品,向全縣300多戶示范家庭農場發放貸款近億元。將政策性銀行的資金優勢和地方政府的組織優勢結合起來,在支持好糧食流動體系和農村基礎設施的基礎上向農業的生產領域延伸,引導商業銀行降低利率30%,解決了家庭農場“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其經驗值得推廣。4.深化農村商業銀行改革。企業能否生存取決于企業在經營活動中所建立的利益關系或格局。管理者和股東們不應只看到眼前利益,而應同時兼顧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股東權益和職工利益這三者之間的關系,對企業的未來發展進行長遠規劃。農商行脫胎于農村信用社,不能“換湯不換藥”,仍然沿襲舊的管理體制和經營理念,而應按照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將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經營層等,各層級的職權邊界進一步明晰化,促使所有權和經營權真正意義上的分離。在經營管理目標設定上,要設置股東分紅、職工收益、農商行自身發展壯大等多重目標,實現各方利益的有機統一。要以利益驅動為導向,加強流程規范化建設、健全各類風險防控機制、擴展業務發展平臺、提高經營管理能力,真正實現農商行的戰略轉型。5.健全農業保險體系。建立政府對農業保險虧損的補償機制。財政部門的補貼填補了賠款資金,保險業務才能生存發展壯大,為廣大農民提供生產生活保障。創建農業保險基金。在政府無力支撐大數額的保險賠償補貼時,保險基金的建立可以有效分擔部分資金壓力,為保險業務提供穩定的資金供給。在農業保險方面等制度,還可參考國外的一些法制化的進程,可見下表。參考國外發展的進程,我們可以知道農村金融的某些制度應該在法律制度層面予以確定,例如農村產業扶植,農村合作以及農村保險制度。在實踐當中,也有一些很有趣的例子。在東北某些農村試行聯保制度,具體而言是一種信用貸款,貸款擔保人為本村或相鄰村莊的三戶人家。有趣的是,試行這種制度的農村的貸款不良率遠遠低于銀行等金融機構。這就是利用了鄉土中國的血源性特點,所以在設計農村金融制度的過程中要加入中國鄉土的特色,全方位地考慮問題。
參考文獻:
[1]馬九杰,周向陽,陸建云.擔保抵押制度改革與農村金融產品及服務創新[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6).
[2]朱喜,馬曉青,史清華.信譽、財富與農村信貸配給--欠發達地區不同農村金融機構的供給行為研究[J].財經研究,2009(08).
[3]董曉林,吳昌景.四大擔保模式化解農民貸款難題[J].農業經濟問題,2008(09).
[4]向陽.農村金融信用擔保體系建設的思路及對策[J].湖北行政學院學報,2008(04).
[5]中國農村養老保險證質押貸款研究課題組,張時飛.養老保險和農村金融雙贏的制度安排--新疆呼圖壁縣養老保險證質押貸款研究[J].東岳論叢,2008(04).
[6]胡士華,李偉毅.農村信貸融資中的擔保約束及其解除[J].農業經濟問題,2006(02).
[7]陳雨露.中國農村金融論綱[M].中國金融出版社,2010.
[8]增加農業投入與改善農村金融服務[M].中國農業出版社,農業部軟科學委員會辦公室[編],2005.
作者:周昱含 單位:江蘇淮陰中學
- 上一篇:農村金融優化路徑分析
- 下一篇:企業融資動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