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專業3+4本貫通培養課程體系探討
時間:2022-03-04 09:35:04
導語:機械專業3+4本貫通培養課程體系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課程體系建設直接關系著貫通培養的質量,是貫通培養的核心工作之一。以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3+4”“中職+本科”貫通培養課程體系建設為例,闡述了貫通培養以高技能應用型人才培養為目標的專業定位,指出了課程體系建設過程中應堅持統一培養目標、因材施教和持續改進等原則,提出了通過畢業目標分解來建設課程體系的方法,明確了課程體系建設過程中要做好課程銜接,以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貫通”,并對課程體系建設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中職本科;貫通培養;課程體系
我國正處于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和世界新一輪技術革命的交匯時期,實現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離不開大量的高素質、高技能人才[1]。隨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在全球的蔓延,全球供應鏈、產業鏈正在加速調整,我國制造業加快轉型升級步伐,這也對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前,我國存在應用型高素質、高技能人才短缺的現實問題,這已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發展和轉型升級的重要因素[2]。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都肩負著國家人才培養的重任。普通高等教育以培養學生的學術能力為主,注重通識課程教育和專業理論素質的培養,學生畢業后可從事生產、研發、設計和管理等工作;中職和高職教育以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為主,注重職業素質培養和職業技能的訓練,學生畢業后多從事一線生產和管理工作[3-4]。隨著新一輪技術革命的到來和我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各類技術性崗位對勞動者素質的要求也不斷提高,我國提出要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弘揚工匠精神,以適應我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和社會發展的需要[5]。因此,進行教育培養模式的改革,建立中等職業教育與普通本科教育的貫通培養模式,發揮中等職業教育技能培養的優勢和普通本科教育學科知識結構培養的優勢,實現中等職業教育與普通本科教育的貫通培養,是適應國家技能型人才培養的內在需求[6]。
1貫通培養專業定位
貫通培養的關鍵在于課程體系建設,而課程體系建設過程中要明確專業定位。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簡稱機械專業)“3+4”貫通培養是“中職+本科”的培養模式,以應用能力與職業素養培養為核心,學生在經過三年中等職業教育基礎上進行四年本科教育,培養其掌握機械學科基礎理論、較為全面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具備較強的工程實踐能力和良好職業素養,成為機械行業生產和管理一線需要的高技能應用型人才。本專業以學生就業為導向,同時支持學生升學、創業、留學等畢業選擇。本專業以培養“技能+素質”高質量應用型人才為培養目標,學生在中職階段突出職業技能訓練,本科階段強化專業理論學習;中職階段與本科階段課程貫通融合,使學生既具備良好的專業技能,又掌握扎實的專業知識,符合機械行業生產和管理一線對高技能人才的要求。課程體系建設要始終把握高技能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專業定位。
2貫通培養課程體系建設
2.1課程體系建設原則
課程體系建設是中職本科貫通培養的核心工作之一。中職教育與本科教育原本相互獨立,在實現貫通培養后,中職與本科要從相對獨立走向相互統一,避免只進行形式上的“貫通”。如果對中職和本科階段各自獨立設課,則會導致有些課程授課內容重復或缺失,中職階段培養方案與普通中職專業無實質差異,本科階段培養方案也與普通本科專業相同。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貫通”,需要中職和本科院校之間相互協調,進行課程體系一體化建設,提高課程銜接水平。課程體系建設要做好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堅持統一的培養目標。該專業以適應機械行業生產和管理一線需要的高技能應用型人才為培養目標,課程建設要以這一目標為導向,側重對技能和應用能力的培養[7]。二是因材施教。課程體系建設要考慮學生在不同學段理解能力的差異,考慮理論和技能水平的變化,尊重教育和成長規律,科學設置課程。三是持續改進[8]。定期跟蹤在校生學習效果,對比不同年級貫通培養學生的學習差異,適度調整課程大綱和教學方法;定期跟蹤畢業生就業情況,根據畢業生反饋信息和企業評價,了解畢業生培養質量,及時修訂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
2.2課程體系建設內容
貫通培養課程體系建設內容包括理論課程設置、實踐課程設置、課程銜接、課程目標與考核設計等內容。課程體系建設過程中要明確中等職業教育和本科教育存在的客觀差異,在具體實踐過程中,充分考慮中職院校和本科院校各自的特點和優勢,既要有所側重,又要相互協調,既要發揮各自優勢,又要彌補各自不足,做到中職和本科階段課程設置既相對“分離”而培養目標又相互“統一”[9]。學生在中職階段學習數控車床、數控銑床等技能操作,通過技能訓練熟練掌握常見零件的切削加工方法,建立職業觀念,培養一定的職業能力;同時,在中職階段學習數學、英語、物理等文化基礎課程,利于本科階段學習公共基礎課和專業課。本科階段除了注重專業理論課程學習,還要針對專業定位的培養目標需要,增加專業實踐課程訓練,滿足高技能人才培養的需要。所有課程均應設置合適的考核目標,并建立過程考核和結果考核相結合的考核方式,實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效果,綜合評價學生對課程目標的達成情況。
2.3課程體系建設方法
按貫通培養對照高技能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要求,畢業目標可分解為知識素養目標和技能目標兩大類,其中技能目標又可分解為實際操作技能、使用現代工具、設計開發能力、問題分析解決能力和創新能力等5個小目標。在進行課程設置、教學大綱編寫、考核方式和考核目標制訂時,應以畢業目標為中心,使每一門課程的考核目標都至少支撐1個畢業目標要求。圖1為5個技能目標與對應課程的情況,其中帶“*”的為支撐2個及以上技能目標的課程。例如,機械原理課程的考核目標可設置為2個:一為掌握常見機構的工作原理、特點、應用及設計方法;二為掌握機構和機器的組成、運動和動力等理論問題分析的方法;第一個目標對應設計開發能力,第二個目標對應問題分析解決能力。
2.4課程銜接
課程銜接是課程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課程銜接要處理好理論與實踐、知識與技能之間的關系。中職與本科課程銜接包括課程目標和課程大綱銜接、理論課銜接和技能實踐課銜接等。課程銜接要做好整體規劃,明確細化每一門課的課程目標和教學大綱,避免重復設課或教學內容重復。例如,第一,中職階段開設了機械制圖課程,本科階段原本不應重復設課,但考慮到該課程的重要性、學生在中職階段的理解能力和中職技能課識圖的實際需要等因素,將中職階段的機械制圖的課程大綱進行了調整,中職階段注重對讀圖和繪制簡單零件圖能力的培養,本科階段則注重對繪圖特別是繪制復雜裝配圖能力的培養。第二,中職階段課程設置突出數學、英語、物理等理論課程的基礎性地位,通過增加學時、優化師資、提高考核標準等方式保證學生中職階段理論基礎課程的學習效果。第三,要充分考慮學生在中職階段所掌握的操作技能,在本科階段增加實踐環節,強化技能訓練。本專業分別進行了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實踐課的銜接,如表1所示。
3貫通培養課程體系建設建議
貫通培養專業課程體系建設應圍繞統一的人才培養目標,以“中職+本科”為整體進行頂層整體設計規劃,實現培養目標所要求的素養技能要求。課程整體規劃要做到從知識積累向能力積累的轉變,要以學生綜合素質和應用能力培養為核心,充分考慮學生在不同年齡的認知能力和心理特點,充分考慮中職教育和本科教育在培養模式、教學方法和管理方式上的差異,充分利用中職學校和本科學校的軟硬件資源,充分發揮學生自身優勢潛能,遵循教育規律,科學合理地進行課程設置[10]。課程體系建設要做好課程銜接。第一,在圍繞統一的培養目標要求進行課程規劃時,要明確每門課程的課程目標和教學大綱,做好課程內容的銜接。第二,在遵循學生成長規律、學習規律和人才培養規律的基礎上,合理設置實踐技能課程,做好能力培養的銜接。第三,要建立職業資格證書銜接、靈活彈性的學制和學分管理機制等[11]。中職院校與本科院校之間應加強協調,建立定期溝通機制,在培養實踐中不斷完善課程體系。在各自培養過程中遇到新問題、新狀況時要及時溝通,以使課程體系更好地服務貫通培養學生的成長成才,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4結語
“3+4”貫通培養課程體系建設圍繞高技能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專業定位,堅持統一培養目標、因材施教和持續改進原則,通過分解畢業能力目標來分段設置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明確課程目標和考核方式,做好課程銜接,提高貫通水平。在課程體系建設過程中要做好頂層規劃,提高課程銜接水平。建立對口院校間定期溝通機制,跟蹤學生學習動態,適時調整課程體系內容,切實提高貫通培養教育質量。
參考文獻
[1]蔣學華.“3+4”中職-本科對口貫通分段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J].臨沂大學學報,2016,38(5):129-134.
[2]魏效玲,趙霞,趙強,等."3+4"中職本科分段貫通培養機制專業銜接課程體系建設[J].河北工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36(2):100-102.
[3]劉猛.多維視角下的我國高職教師專業化發展[J].中國高教研究,2014(10):98-101.
[4]楊宏.基于就業導向的高職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4.
[5]王成榮,龍洋.對高端職業人才貫通培養的認識與思考[J].北京財貿職業學院學報,2015,31(6):16-20.
[6]陳立靜,趙冬梅,尹四倍.高職本科貫通培養模式中課程體系設置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20(1):56-58.
[7]汪雪蔚.“3+4”中本貫通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14):50-55.
[8]韓立強.工程教育專業認證下持續改進機制方法探索和實踐[J].高教學刊,2020(11):84-87.
[9]王文凱,彭換新.高職專科與應用本科機電專業課程體系建設和銜接探討[J].當代職業教育,2016(3):25-27.
[10]姜義林,白坤海.構建“貫通培養”課程體系的探索與實踐[J].職業技術教育,2017,38(29):28-31.
[11]戴漢冬.職業教育“中本貫通”課程銜接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6.
作者:董強 張洪麗 劉愛華 江長愛 趙波 單位:山東交通學院工程機械學院 濟南市歷城職業中等專業學校
- 上一篇:機械結構優化設計的應用趨勢
- 下一篇:法治傳媒人才培養體系及培養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