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稅收課題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17 04:42:00
導語:國際稅收課題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最早作為少數人信息交流途徑的英特網已日漸成為商業經營的普通技術。美國政府最近報道稱,目前全球止網者已達1億人,并以每100天就翻一倍的速度增加。獨立預言家則認為電子商務在未來五年內,將由目前的大約80億美元增長至3000億美元。電子商務不僅增加了跨國公司進行國際貿易的方式,而且使得原本無力開拓國際業務的中小企業也能承擔業務向國際擴展的成本。
電子商務的迅猛發展為國際稅收提出了新課題。一方面,由于電子商務代替傳統的貿易方式,納稅環節、納稅地點、國際稅收管轄權等遇到了新情況;另一方面,傳統的稅收理論、稅收原則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沖擊。
稅收中性--電子商務課稅的共識。
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商品交易已不存在任何地理界限,但稅收還必須由特定的國家主體來征收,這些主體對于多少稅應在各自特定的領域內繳納自然就存在利益差別。盡管如此,世界主要不國家關于電子商務課稅至少存在一點共識,那就是稅收首先要做到中性,反對開征任何形式的新稅。
1996年11月,美國財政部發表了題為《全球電子商務選擇性的稅收政策》的報告,認為稅收中性原則應是處理電子商務稅收政策的基本指導原則,不能由于征稅而使電子商務產生扭曲;稅制應該公平地對待同一類收入,無論它是通過電子商務算途徑還是其他傳統的商業渠道取得的;中性原則可以通過適用并修改現行國際稅收原則的方法來遵循,而不是通過開征新稅或附加稅來達到。
1997年4月,歐洲委員會也頒布了題為《面對電子商務:歐洲的首選稅收方案》的報告,支持了前述美國財政部的觀點,認為通過修改現行稅收中性,較之開征新稅和附加稅為更佳。最近,為確保稅收的簡便、中性和穩定,以及電子商務發展的正常化,歐洲委員會又公布了六條電子商務稅務準則,其中第一條就是努力使現行各稅,特別是增值稅更適應電子商務的發展,反對開征任何新稅和附加稅。
自1998年召開電子商務的專題會議后,經合組織(OECD)已建立專門小組,負責解決電子商務課稅領域的重大原則問題。在有關電子商務課稅共識的基礎上,OECD關注常設機構、轉移定價、特許權使用費等爭議。
有關電子商務課稅的爭議有四
電子商務課稅最基本的問題是如何將現存的國際稅由原則恰當地適用于電子商務,并且保證能同時得到不同利益征科權主體的一致贊同。這將是十分困難的,因為現行稅制設計著眼于有形產品的交易,而電子商務使得形產品和服務的界限變得模糊,如何對國際互聯網提供的服務和在網上購銷商品及勞務征稅成為困難重重的技術難題。從國際稅收理論看,有關電子商務課稅的爭議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所得的性質變得模糊不清
在多數國家,稅法對有形商品的銷售、勞務的提供和無形財產的使用都作了區分,并且規定了不同的課稅規定。比如,對銷售商品的課稅可能取決于商品所有權在何地轉移或銷售合同在何地商議并簽訂;對勞務的課稅取決于勞務的實際提供地;特許權使用費則適用預提所得稅的規定。但是,電子商務將原先以有形財產形式提供的商品轉變為以數字形式提供。因特網中成長最快的領域就是網上信息和數據的銷售業務。原來購買書籍、畫冊、報紙和CD的客戶現在可以通過電子商務直接取得所需信息。政府對這種以數字形式提供的數據和信息應視為提供服務所得還銷售商品所得就很難判定,這必然引起稅收上的一系死爭議。
比如,原先通過購買國外報紙而獲得信息的顧客可以通過上網服務獲得相同的信息。稅收中性原則在這里又應如何體現呢?傳統銷售渠道下,來源國政府能從報紙的銷售中取得稅收收入,但是來源國政府卻不能對網上銷售征收流轉稅從而取得稅收收入。如果仍將網上銷售視同銷售產品,那么這種銷售是在未使用來源國任何公共設施的情況下取得收入的此時能說外國商人逃避了·稅收嗎?也許將網上銷售視為提供勞務更能體現稅收中性,但是文該如何判斷勞務的提供她呢?電子商務打破了勞務的提供她與消費地間的傳統聯系,雖然勞務的消費地在本國,但勞務的提供她并不在本國,這同樣也限制了將網上銷售視為勞務征稅。
國際稅收管轄權的矛盾
來源地稅收管轄權和居民(公民)稅收管轄權的沖突是電子商務課稅的核心問題。我們知道,大多數國家都并行來源地稅收管轄權和居民(公民)稅收管轄權,就本國居民的全球所得以及本國非居民來源于本國的所得課稅。由此引起的國際重復征稅通常以雙邊稅收協定的方式來免除,也就是說,通過簽訂雙邊稅收椒定,規定居住國有責任對于國外的、已被來源國課稅的所得給予抵免或免稅待遇,從而減輕或減除國際重復課稅。但是,電子商務的發展必將弱化來源地稅收管轄權,這方面的例子很多,比如,通過其相合作的網址來提供修理和維修服務;甚至醫療診斷服務他可以通過因特網由千里以外的醫生來提供、國際電子商務使得各國對所得來源撣的判定發生了爭議、這促使美國財政部在報告中認為居住在稅收管轄權較來源地稅收管轄權為優,傾向于加強居民(公民)稅收管轄權而不是來源地稅收管轄權。
但是,居民(公民)稅收管轄權也面臨自身強特的挑戰。雖然居民身份通常以公司的注冊地標準判定,但是許多國家還堅持以督理和控制地標準來判定居民身份。大多數國家的公司稅法都已允許外國公擔任本國公司的董事,還允許董事會在居住國外以外的國家召開。諸如電視會議等技術的廣泛使用使得居民(公民)稅收管轄權也形同虛設。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公司更容易憑需要選擇交易的發生地。這將造成交易活動普遍移到稅收管轄權較弱的地區進行。實際上,一系列國家避稅地已采取措施促使自身成為建立網絡服務的理想基地,甚至還開展了推銷自身電子商務硬件設施的宣傳活動。
常設機構概念受到挑戰
常設機構是一個企業進行全部或部分經營活動的固定營業場所。按傳統觀念,常設機構的課立通常涉及人和物兩方面的存在。但是,電子商務使得非居民能通過設在來源國服務筍上的網址來進行銷售活動,此時該非居民擁有常設機構嗎?如果該網址不用來推銷、宣傳產品和勞務,它是否就能被認定為非常設機構而得到免稅待遇呢?
從即使上述問題都解決了,常設機構概念似乎也不能另來源國稅收管轄權提供足夠的保證。因為,一旦由于某設備的存在而被認定為常設機構從而佑納稅,那么該設備馬上就會搬遷到境外。另外,如果顧客從銷售商的網址中輸錄數據和信息,這會引起常設機構的認定嗎?按照現行國際稅收協定的解釋,這似乎應該被認定為常設機構,但是,如果通過設立銷售機構來銷售與通過網址銷售,從稅收角度看,其效果是一樣的,那么稅收中性原則又讀如何體現呢?因為稅收中性要求不同銷售方式引起的稅收結果是不一致的,這才不會扭曲各種銷售方式間的關系。
電子商務引起的關于常設機構的爭論,除上述問題外,還涉及有關商的特殊爭議。關于常設機構的判定八經合組織范本)和(聯合范本)都引人了第二個判定要素,即對非居民在一國內利用人從事活動,而該人(不認是否具有獨立地位)有代表該非居民經常簽訂合同、接受訂單的權利,就可以由此認定該非居民在該國擁有常設機構。面對電子商務,多數國家都希望網絡服務供應商符合獨立商的定義;
從而可以將其視為常設機構行使稅收管轄權,但事實上,即使所有合同都是通過網絡服務供應商的基礎設施商議和簽訂的,據此將網絡服務供應商視為商,其理由也飛夠充分。在現行概念體系下,由于大多數國際稅收協定都將非獨立人特指為人,因而將網絡服務供應商視為商就顯得不符合現行概念。
轉移定價
從某種意義上說,電子商務的蓬勃發展并不會給轉移定價帶來熬問題:有關轉移定價的爭議仍是關聯方交易的合鍾價格或價值如何確定。但是,由于電子商務改變了公司進行商務活動的方式,原來由人完成的增值活動現在越來越多地依賴于軟件和機器來完成,所以電子商務大大提高了跨國公司在服務申心和商業發展申的作用。對跨國公司內關聯方交易的征稅,雖然也一定程度上考慮了分攤成本的因素,但是這并不具有普遍的適用性。其實,在外部可比信息日顯不重要或難以確認的情況下,更廣泛的使用利潤分劈法是否有必要早就存有爭議。但是,將這種方法適用于電手商務課稅似乎也不無可能。
- 上一篇:安監工作述職述廉報告
- 下一篇:采購成本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