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探究
時間:2022-09-26 08:21:36
導語: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當前互聯網科技的飛速發展,影響并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特別是互聯網技術發展與傳統產業相結合,為我國未來經濟發展指明了方向。但由于有多種因素的影響,我國農業在依托“互聯網+”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問題。本文通過對“互聯網+農業”的相關內容進行闡述,深入分析我國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未來“互聯網+農業”背景下,我國農產品電子商務的發展建議。
關鍵詞:“互聯網+農業”;農產品;電子商務
農業作為我國的第一產業,其發展影響著我國經濟的穩定。“互聯網+農業”發展模式的出現推動了傳統農業結構升級,影響農業的發展方向,同時也為農村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帶來新的希望。
一、“互聯網+農業”的相關概述
“互聯網+”是當前經濟發展的一種新形式,它充分運用互聯網技術在信息資源配置中的優勢因素,將互聯網技術運用到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旨在有效提高各行業的創新發展水平,建立行業加納康發展的長效機制。互聯網的出現為實現資源共享提供了可能,“互聯網+”則是在這種共享資源中添加新的元素,體現對傳統行業發展的創新過程。其深層目的在于通過互聯網技術推動傳統產業的優化升級,互聯網通過對市場大數據的分析與整合,通過對市場供求關系的了解,以此改變傳統產業的生產方式、產業結構,增強經濟發展的深層動力,提升經濟發展效益。“互聯網+農業”是“互聯網+”對農業發展的一種創新過程,具體指的是將互聯網技術發展運用到傳統農業行業的生產、管理、流通、銷售、經營等過個環節進而實現傳統農業的信息化發展。當前“互聯網+農業”的發展模式已呈現多樣化特點,主要包括互聯網技術深刻運用的智能農業模式、互聯網營銷綜合運用的電商模式、互聯網與農業深度融合的產業鏈模式三種。在這些發展模式中,農產品的電子商務平臺建設則顯得尤為重要。農產品的電子商務依托于互聯網發展,其更多的是通過利用信息化、科學化的方式,使農業發展適應市場化運作,從而使農業經濟發展的各個環節實現電子化經營,促進農業經濟的快速健康發展。
二、當前我國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存在的問題
互聯網技術在我國的普及與發展近20年,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我國在互聯網技術、互聯網人口、互聯網普及率都有了質的發展,我國農村的王敏數量也逐漸在增多。與此同時,互聯網忽的出現也為農村商品經濟發展提供機遇,相繼出現淘寶村、三只松鼠、一畝田等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為農村農產品的銷售拓寬了銷售渠道,增加了就業機會,但也存在一定的問題。缺乏專業的管理人員,現有的電子商務平臺對原始農產品的經營較少。在農產平電子商務平臺建設方面的同質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人才缺乏造成的,他們缺乏專業化的管理人員,因而對于行業中存在的潛在競爭、發展方向及前景沒有正確的把握,從而造成行業的決策失誤,影響農村經濟發展。此外,當前我國的電子商務平臺經營大多以在加工的農產品為主,或者服裝制造業、家具制造業等加工業為主,銷售農產品的電子商務平臺數量較少,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礙農村經濟的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趨同現象嚴重,不利于其長期發展。受互聯網信息的影響,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的設置門檻較低,為農村提供了參考的機會。農村由于缺乏專業的互聯網技術及專業的電子商務平臺設計能力,這就造成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的創新性不高,造成平臺同質化嚴重。同時,平臺的同質化也帶來產品的同質化,農民對于銷售良好的產品進行復制,其經營多以一種熱銷產品為主。雖然可以實現資源共享,在短期內能夠獲得利潤,但長期的同質化必將會帶來經營的惡性競爭,產品質量得不到保障,最終損害行業的長期利益。
三、“互聯網+農業”背景下的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建議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發展歷史悠久。當前我國農業發展空間巨大,有廣闊的發展前景,但其發展存在的問題依舊突出。對于互聯網技術為我國農業發展帶來的機遇,特別是我國正處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我們更要尋求積極的措施一推動“互聯網+農業”背景下,我國農產品電子商務的發展。加強農村互聯網基礎設施的建設,完善農產品電子商務相關的法律制度。由于我國經濟區域發展不平衡,農村的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相對城市較為薄弱,造成的市場信息不暢通,嚴重影響農村農產品的銷售狀況。通過對農村相關互聯網基礎設施的建設,可以有效解決信息不暢的問題。農村可以使用大數據、云平臺等手段對農產品的銷售情況進行進準分析,以便農民可以及時掌握信息,調整生產計劃。“互聯網+農業”作為農村一種新的發展形勢,電子商務作為重要的戰場,網絡安全問題為其發展帶來安全隱患。這就需要國家政府加強對互聯網相關行業的規范及法律制度建設。加強專業化人才的培養,提高農民的文化水平,增設相關培訓課程。農產品電子商務當前發展的同質化在一定程度上阻礙農村經濟的發展。“互聯網+農業”的發展需要掌握網絡知識的運營人員、了解農業科技的工作者,更需要廣大農民。為進一步提高行業的人員素質,高校或研究機構可以通過開設相關專業,或對現有的學科專業進行調整,培養所需要的復合型人才。對于廣大農村地區可以定期開展農業科學知識講座,對相關農業人員進行技能培訓,使他們能夠掌握基礎的互聯網知識。在暢通農產品銷售渠道后,要及時為農民講解農產品市場動態,達到信息互通、對癥下藥。
參考文獻:
[1]魏敏.“互聯網+農業”背景下的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研究[D].2016(06)
[2]劉麗.“互聯網+”背景下的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情況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6(09)
作者:譚洪杰 單位:長春科技學院
- 上一篇:價值鏈合作型企業間電子商務研究
- 下一篇:煤礦安全監測監控系統的應用探討